晚唐诗歌创作论文-张丽丽,刘光明

晚唐诗歌创作论文-张丽丽,刘光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唐诗歌创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唐,歌妓,诗歌

晚唐诗歌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丽,刘光明[1](2015)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晚唐歌妓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狎妓冶游是唐代的社会风尚,到了晚唐又进一步深化,歌妓生活在极端扭曲的环境中,她们用诗歌抒写自己的心绪,以凄婉的语调讲述着灵魂深处的情愫,传达内心最隐秘的情思。她们的诗作既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反映,也是文学史的补充。较之普通女性,晚唐歌妓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她们没有稳定的家庭港湾,诗风呈现凄然与落寞的情怀,她们用自己的血泪铸造着精神家园,正因为晚唐歌妓承受着情感缺失带来的痛苦,所以她们的诗作"字字看来皆是血"。(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徐海冰[2](2014)在《晚唐战乱背景下高骈的心态命运与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高骈的心态表现可分为叁个阶段:第一,效忠朝廷,积极镇压;第二,等待观望,握兵自保;第叁,背叛朝廷,割据称雄。前期,他不断被加官晋爵,位高权重;后期,他权柄既失,众叛亲离,最后被部下斩首。高骈在晚唐农民战争中的心态表现与命运,既与他的思想、地位等主观因素有关,也与晚唐社会和农民战争的现实等客观因素相关,颇具典型意义。高骈流传下来的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而且表现了晚唐社会的一些重要史实,大体可分为遣兴言怀、边塞闺怨、酬赠送别、纪事写景、咏史怀古等几个方面。他的诗尤其是早年仕途顺达时创作的,多表现建功立业戍边报国的雄心社志,一些诗作还表现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具有较浓的忠君恋阙思想,晚年失意时更多地表现饮酒作乐流连光景的消极情绪。高骈诗歌思想的复杂性与其人生行迹、心态命运的复杂性互为表里。在艺术形式上,他的50首诗多是近体尤以七言绝句居多,一些诗如有关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韵味悠长,不失盛唐之风;一些写景小诗则写得细致入微、清新可喜。(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梁晓霞,朱易安[3](2013)在《论中晚唐文人的赋闲赏艺与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唐以来,寄赠酬答之作显着增加。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发现,艺赏业已成为许多诗人日常生活之重要部分,赋闲赏艺已起着填补诗人空闲生活和疗治其日常孤独之功用。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现象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和具体的文化机缘。中晚唐以来,赋闲赏艺的这种艺术表现力,正是各种艺术交融于诗人日常生活并不断影响其诗歌创作之结果。从文化心理的层面看,中晚唐文人的赋闲赏艺乃为其苦难现实条件下力求超越生活而又被现实所羁縻之心理状态的真实流露。较之宋代文人,中晚唐文人对以赋闲赏艺为伴的诗歌创作生活还渗透着深深的无奈,这离真正的创作艺享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时间。(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09期)

吴向廷[4](2012)在《晚唐与现代咏物诗的起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晚唐诗和新诗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某些已有诗歌研究的框架,研究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绕过一个又一个观念的"陷阱",才能磕磕绊绊地回到语言本身来谈论诗歌。类似的困难在古典诗歌或者现代诗歌研究内部并不存在,研究者可以按照某些已有的程序驾轻就熟地谈论这些问题。比如,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范畴之内讨论诗(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2年05期)

吴佳佩[5](2012)在《略论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地位,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群体代表作品的创作内容、风格、审美特征等方面作出分析,旨在呈现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中晚唐诗坛的独特风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09期)

王萍[6](2010)在《静中相对更情多——简论晚唐诗人吴融诗歌创作中的人文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李双月[7](2010)在《晚唐社会对吴融诗歌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国势日衰,诗人吴融虽有深沉的忧患意识,但面对现实却又无可奈何。文章详细分析了吴融身处盛衰之象,触人愁肠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对其作品情感基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10年03期)

王颖[8](2009)在《试论晚唐缘情派诗歌创作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诗发展到晚唐具有了不同于盛唐的艺术特征。晚唐诗歌更多地继承了诗缘情的创作传统,注重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表现湿热恩自我。形成了以李商隐为中心的缘情诗派,而在内容上主要以咏史,爱情为题材,这也正是晚唐诗缘情特征的外部表现。(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9年08期)

沈文凡,牛菲[9](2009)在《笔写现实 墨洒边塞——晚唐于濆诗歌创作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国运将弛,士气日丧,诗歌题材与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等问题的真实反映;艺术上,追求字句的精雕细刻,"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辛文房《唐才子传》)。于濆在晚唐后期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能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及边塞问题,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前人,有一定的突破。(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李艺[10](2008)在《中晚唐诗风的变化与贾岛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盛唐诗歌像一座高峰,后继者难以逾越。中唐诗人另辟蹊径,以一种求变、求新的追求,受到人们的认可。就连幽燕之地的诗人贾岛,也成为这一潮流中的弄潮儿。贾岛是全力写个人生活天地新诗潮的代表诗人。贾岛长期困顿长安,他效法大历诗人,将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作为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同时他又在竭力找出身边这些锁屑事物独具的审美情调;贾岛还有些诗写得奇寒僻,追求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境界;他的诗还偶有佛禅思想介入。(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08年12期)

晚唐诗歌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高骈的心态表现可分为叁个阶段:第一,效忠朝廷,积极镇压;第二,等待观望,握兵自保;第叁,背叛朝廷,割据称雄。前期,他不断被加官晋爵,位高权重;后期,他权柄既失,众叛亲离,最后被部下斩首。高骈在晚唐农民战争中的心态表现与命运,既与他的思想、地位等主观因素有关,也与晚唐社会和农民战争的现实等客观因素相关,颇具典型意义。高骈流传下来的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而且表现了晚唐社会的一些重要史实,大体可分为遣兴言怀、边塞闺怨、酬赠送别、纪事写景、咏史怀古等几个方面。他的诗尤其是早年仕途顺达时创作的,多表现建功立业戍边报国的雄心社志,一些诗作还表现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具有较浓的忠君恋阙思想,晚年失意时更多地表现饮酒作乐流连光景的消极情绪。高骈诗歌思想的复杂性与其人生行迹、心态命运的复杂性互为表里。在艺术形式上,他的50首诗多是近体尤以七言绝句居多,一些诗如有关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韵味悠长,不失盛唐之风;一些写景小诗则写得细致入微、清新可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唐诗歌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丽,刘光明.“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晚唐歌妓诗歌创作[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徐海冰.晚唐战乱背景下高骈的心态命运与诗歌创作[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4

[3].梁晓霞,朱易安.论中晚唐文人的赋闲赏艺与诗歌创作[J].求索.2013

[4].吴向廷.晚唐与现代咏物诗的起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例[J].诗探索.2012

[5].吴佳佩.略论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J].文教资料.2012

[6].王萍.静中相对更情多——简论晚唐诗人吴融诗歌创作中的人文情怀[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李双月.晚唐社会对吴融诗歌创作的影响[J].山东文学.2010

[8].王颖.试论晚唐缘情派诗歌创作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9].沈文凡,牛菲.笔写现实墨洒边塞——晚唐于濆诗歌创作简论[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09

[10].李艺.中晚唐诗风的变化与贾岛诗歌创作[J].名作欣赏.2008

标签:;  ;  ;  

晚唐诗歌创作论文-张丽丽,刘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