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敏
(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030012)
【摘要】目的:探讨对骨折合并脑脂肪栓塞病人的护理;方法:对医院2013年至今收治的多发骨折合并脑脂肪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例死亡,余三例康复出院。结论:及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细致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骨折;脑脂肪栓塞;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330-02
脂肪栓塞综合症(FES),好发于成人,是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坏的静脉中,引起肺、脑的脂肪栓塞,脑脂肪栓塞表现为昏迷或嗜睡,是骨科急诊中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此病发生快、病程急,程度重。是创伤骨折后威胁病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至今共收治4例多发骨折合并脑脂肪栓塞患者,一例死亡,余三例康复出院。
1.2治疗
典型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4岁,主因车祸致双下肢疼痛、无法行走,急诊于当地医院。诊断:双侧股骨干骨折,给予双侧胫骨结节牵引入院。入院后一天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心率快急诊转入我科。头颅MRI示:弥漫性轴索损伤。视诊:颈部胸部有淡红色血点。血浆蛋白下降,血小板下降,甘油三酯高,血脂肪酶高。入院诊断:复合伤,双侧股骨干骨折并脑脂肪栓塞。给予急救护理,下病危通知。
1.2.1维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呼吸支持,氧疗。纠正低氧血症,应对氧分压或血气分析进行持续早期监测,可给于面罩给氧3L/分,伴PaCO2维持在70~80mmHg,若给氧后PaCO2持续低于60mmHg,应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1.2.2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稳定细胞膜。地塞米松30mg/d,连用五天,直到脑水肿消退,激素对脂肪栓塞综合症有明显预防作用,可以保持细胞膜稳定,防止由脂肪栓塞引起的炎性反应,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组织水肿应用地米后血浆游离脂肪栓塞进行性下降,静脉血凝块中脂肪滴数量减少,其机制可能是地塞米松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溶脂性药物:5%碳酸氢钠可与脂肪结合式可溶性皂甙,而逐渐将脂肪栓子溶解,蛋白可与游离脂肪酸结合而降低其毒性,小剂量肝素既可降低血液粘滞性,防止应激反应物质的手段,改善局部微循环灌注,还可以使血浆脂肪乳化,达到清除血内脂肪的作用。
1.2.3预防感染,遵医嘱使用敏感抗生素。
1.2.4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根据检测指标及时补充血浆、浓红及人血白蛋白。
2.护理
2.1预防压疮。患者意识障碍,双胫骨结节牵引,处于制动体位,极易发生压疮。责任护士高度重视,按bardon评分表对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并按程序上报护理部质控组,严格床边交接班,制定预防压疮护理计划,对受压部位定时进行按摩,使用压疮贴。贴于易发生压疮部位,并使用气垫床,减轻局部受压,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患者在院期间无压疮发生。
2.2预防肺部感染。患者受伤之前有长期吸烟史,每天一包。现处于浅昏迷,制动体位,痰液多,无法自行咳出,遵医嘱使用化痰消炎药物,并定时拍背,每日进行口腔护理两次,吸氧,使用超声雾化吸入,定时监测血氧变化,给予床旁备吸痰器。
2.3预防深静脉血栓。长时间卧床、多发骨折、肥胖、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该患者均具备,首先遵医嘱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日两次,定时检测D-二聚体,使用预防血栓的压力泵每日三次,并每天给予三次按摩双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补充液体入量,以稀释血液,在患者出院时经彩超检测患者未发生静脉血栓。
2.4康复护理,恢复双下肢活动功能,早日下床活动,是骨科治疗主要目的。责任护士为其制定了可操作性的康复计划,从早期给予按摩肌肉及关节被动屈曲活动到意识恢复时为指导协助进行。并每天监督协助完成把此项作为出院健康宣教主要内容,并在出院时给出文学版宣教并要求患者定期复查,以按阶段指导,患者康复情况。
3.讨论
骨折后骨髓腔内的脂肪滴破坏进入受损的髓内血管,特别是高能量损伤,股骨骨折有40%发生脂肪栓塞综合症,而同时合并休克则FES发生率高达10%,闭合性骨折时FES较开放性骨折危险,这可以解释为伤口开放时,骨折端及髓腔内压力较低髓腔内释放的脂肪大多被排出体外,进入静脉循环的脂肪量减少,据统计,闭合性骨折的FES发生率约为30%,而开放性骨折FES发生率为2%。脑脂肪栓塞病情绩、变化快,对此类患者应及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细致护理措施,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郭锦丽,程宏,李冰.骨科护理教学查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