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进程描述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语教育信息化,大学,英语语言文化
进程描述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赵蕾[1](2019)在《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对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进行了回顾,然后论述了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策略,包括人工智能正式进入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智慧教室"的建立、重视文化的学习叁方面的内容。(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张宝旺[2](2019)在《产业化进程中的工艺美术色彩语言的解读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造型性、审美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色彩语言能够直接描绘事物,营造视觉效果,表达设计者思想情感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1工艺美术色彩语言在工艺美术作品中,色彩是视觉的第一语言,对美(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李红[3](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幼儿家庭语言环境现状调查与解决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进入到城市打拼,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和语言环境对他们以后的语言能力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对比差异越来越大,围绕相关的调查问卷数据,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环境存在的现状进行一下分析。(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09期)
梅之星,严修鸿[4](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江西省高安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社会语言学在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通过对876名不同高安人群体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高安话使用的代际差异和影响方言态度的因素。在方言传承上,大部分人比较积极,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参考孙宏开(2006)引进的语言活力评级标准,高安话可评为"活力降低,已经显露出濒危特征的语言"。传承高安话还需当地社会的多方合力,提高高安人的方言认同感。(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林楚甜[5](2019)在《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社会化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国际化背景的影响下,来华留学人数激增,但目前有关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较稀缺,汉语语境下的语言习得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这一切入点出发,在语言社会化理论的指导下就叁名来华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社会化特征进行质性个案研究。语言社会化指初学者通过与语言社团中经验丰富的成员进行语言交际从而获得交际能力和成员身份的过程。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并不仅仅指传统二语习得研究所关注的语码习得,而是社会环境、交际活动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在语言社会化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来华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日常交际、语言课堂及学术写作叁种情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或逆社会化表现进行解释分析。根据研究需求,本文共选取3位汉语水平不同的被试分别参加语篇补足测试及半结构化访谈。实验结束后,研究者结合所得资料从语言能力、主动性、身份认同发展及叁者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几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探究。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发现:首先,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日常交际情境下的语用语言能力稳步提高,但社会语用能力发展不平衡且相对滞后;其次,二语课堂语境中虽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但学习者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脆弱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转变为相互社会化的实践者;最后,学术写作语境中二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发展同样呈现出不平衡性与非线性特征。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受语言学习、使用经历及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影响。本文旨在为中国语境下汉语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提供经验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3)
杨兰[6](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彝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受外来的和主流的语言文化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好少数民族语言,已成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紫溪彝族村为例,对城镇化进程中彝族居民的语言生活进行了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别对该村两个小组,即杂居区和聚居区共146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5位居民进行了访谈,最后借助SPSS 18.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在语言使用现状方面,从语言能力上看,杂居区和聚居区的彝族居民彝汉双语能力不尽相同,杂居区彝族转用汉语的情况比较明显。而在聚居区,彝语活力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从年龄层面上看,杂居区各年龄段的彝民都喜欢使用汉语,而聚居区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在生活中更愿意使用彝语。第二,在语言使用域方面,杂居区和聚居区的彝族居民在不同场合下的语言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在聚居区,母语使用的代际差异非常明显,而这点在杂居区并没那么显着。此外,无论是在杂居区还是聚居区,彝民都更偏爱用母语与本族朋友进行交流,但杂居区的彝民使用母语的频率不如聚居区的多。在学校和工作领域,该村的彝民都更倾向于说汉语来表达对本族教师和上级的尊重,而与本族同龄人交谈时,使用彝语的频率显着增加。在公共场合,所有被调查的彝民都表示只会用汉语与陌生人交谈。第叁,在语言态度上,无论是杂居区还是聚居区的彝民,对汉语都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汉语的实用功能上。而对母语的态度上,聚居区的彝民对母语的感情相对于杂居区的来说更为深厚,并且他们有很强的维护母语的意识。第四,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从社会因素出发,探究了城镇化的推进对该村彝民语言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城镇化对杂居区彝民的语言能力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大多数人的母语和汉语能力基本保持不变。而聚居区彝民的汉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母语的使用不受影响。从影响因素来看,一方面,就彝语能力的变化来说,在杂居区,受教育程度对其居民的彝语能力变化有显着影响;而聚居区居民的彝语能力变化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汉语能力的变化来看,父母对学习汉语的态度和开始学习汉语的时间对杂居区彝民的汉语能力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对聚居区彝民来说,性别、年龄和开始学习汉语的时间等因素对他们汉语能力的变化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彝族居民语言生活的现状及其语言能力的变化情况,此外本研究也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研究提供了启示。(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顾祯艳[7](2019)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家庭语言规划——以苏中叁市调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中叁市家庭语言规划总体呈现出良好状态,开始注重语言的实用价值和潜在效益,转向更高层次的语言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家庭域语言管理者整体规划的意识不到位,并且在家庭语言教育方面的投入仍显单薄。(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41期)
包兆会[8](2019)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七: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不同语言文字》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泉州信奉景教者多为波斯人、中亚人、蒙古人。景教传至泉州有海路和陆路两个路线,海路从波斯伊朗港口登船出发,走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泉州;陆路则由西域或北方南下,到达泉州。据学者牛汝极统计,泉州出土的20多方景教石刻中,有文字碑刻的有19件,其中9件叙利亚文、5件中文(或双语)、4件八思巴文(蒙古语)、1件回鹘文。(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05期)
杨丽萍[9](2019)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语言状况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在此背景下,兴化周边乡镇地区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乡镇居民的语言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既促进语言的发展,也引发一系列的语言问题。引导乡镇居民在语言上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此来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工作值得重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非介入式观察以及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兴化乡镇居民的语言状况展开调查,通过SPSSAU在线分析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态度以及语言需求四个方面对兴化乡镇居民的语言状况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发现,在语码选择上,无论在家庭领域还是社会领域,方言始终是兴化乡镇地区的主要交际语。受城镇化的影响,普通话的适用情境增多,在非亲近的、正式的情境中,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较高。在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上,家庭领域的文明礼貌用语总体使用频率高于社会领域,亲子沟通中文明礼貌用语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家庭语言暴力。在语言能力上,本文对乡镇居民的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进行考察,乡镇居民的听说能力强于读写能力,其中方言听说能力略高于普通话听说能力。少年一代的方言听说能力较低,而普通话听说能力较高。读写能力既包括汉字书写、书面阅读等传统的汉字读写能力,又包括网上交际、网上购物等新媒体语言能力,乡镇居民的传统汉字读写能力普遍高于新媒体语言能力,中老年人的新媒体语言能力相对薄弱。语言态度调查包括价值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叁个方面的考察。研究发现,乡镇居民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有用程度等价值评价始终高于家乡话,对普通话和家乡话的情感体验都比较高。在对子女的语言行为倾向上,乡镇居民对下一代使用普通话的态度积极,而对子女保持使用家乡话的积极性不高。语言态度的差异分析发现,语言态度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态度与经济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需求分为大众化的语言需求和个性化的语言需求。学习普通话的需求和保持使用家乡话的需求是乡镇地区大众化的语言需求,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职业、就业倾向如何,居民学习普通话的需求比例较高,保持使用家乡话的需求次之。书面阅读能力需求、写作应用能力需求等普通话技能提升需求、交际能力提升的需求、外语学习需求以及职业用语学习需求等众多个性化语言需求的出现,预示着乡镇居民的语言学习意识、语言技能提升意识逐步增强。上述调查发现乡镇语言生活中的一些语言问题和语言现象,如语言文明程度不高、普通话能力有待提升、中年人新媒体语言能力需要加强以及语言需求多样化趋势明显等,对此政府应该加强语言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好语言服务的工作,如提供家庭领域的语言教育指导、创设文明用语的社会环境、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语言态度以及满足居民多样化的语言需求等。(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10](2019)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语言接触研究》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毛力群博士的《国际化进程中的语言接触研究》一书,于201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着以社会语言学传统的研究方向——语言接触、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为主要研究领域,选定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语言状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是国内首次对中国小商品城语言状况进行调查和描述的研究性成果。该着对中国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进程描述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造型性、审美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色彩语言能够直接描绘事物,营造视觉效果,表达设计者思想情感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1工艺美术色彩语言在工艺美术作品中,色彩是视觉的第一语言,对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程描述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1].赵蕾.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
[2].张宝旺.产业化进程中的工艺美术色彩语言的解读与传播[J].上海纺织科技.2019
[3].李红.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幼儿家庭语言环境现状调查与解决措施分析[J].国际公关.2019
[4].梅之星,严修鸿.城镇化进程中江西省高安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9
[5].林楚甜.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社会化进程[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6].杨兰.城镇化进程中彝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7].顾祯艳.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家庭语言规划——以苏中叁市调查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8].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七: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不同语言文字[J].天风.2019
[9].杨丽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语言状况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9
[10]..《国际化进程中的语言接触研究》简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