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腺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多层螺旋CT,检查征象
腺淋巴瘤论文文献综述
赖发明,喻珍,吴景强[1](2019)在《6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MSCT检查征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征象。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扫描,分析其MSCT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表现。结果:60例患者共发现72个肿块:单侧单发43例,单侧多发11例,双侧多发6例;72个肿块位于腮腺浅叶51个,深叶和跨叶21个;肿瘤最大直径:5~52 mm,平均(28.34±11.02)mm;圆形或椭圆形59个,不规则形状13个;边缘较清晰53个,边缘较模糊19个;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部分囊变;动脉期与延迟期呈明显强化,延迟期较动脉期增幅有所下降;病理学检查呈分叶包块,部分肿块与表层皮肤相连;肿瘤实性切面为灰褐色、白色,无粘连,囊变区呈灰黄色肿瘤;包膜完整,由淋巴间质中血管构成,血供丰富。结论:经我院6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MSCT检查征象分析,发现腮腺腺淋巴瘤多呈类圆形,密度均匀,部分伴有囊变,无浸润性,会挤压周围组织、血管,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增强扫描呈现低密度裂隙,动脉期与延迟期呈明显强化,延迟期较动脉期增幅有所下降,且长期抽烟男性发病率高,若出现上述特征,则应行病理学活检确诊是否为腮腺腺淋巴瘤。(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1期)
蒋丽萍,周爱云,吴开志[2](2019)在《腮腺混合瘤、腺淋巴瘤及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弥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pleomorphic adenomoa,PA)、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s,AL),及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MT)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上定量弥散特征。方法对75例腮腺肿块患者(包括PA 31例、AL 27例和MT 17例)进行CEUS检查,绘制肿块及周边腺体组织的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ve curve,TIC)曲线,对比分析各组的弥散特征。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结果相比于周边腺体,PA组的TTP(time to peak)和TFP(the 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PI(peak intensit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现为"等进、等退"高增强;AL组PI及T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现"等进、慢退"高增强;MT组的TTP及TF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现为"快进、等退"高增强。联合应用"快进"或非"慢退"诊断M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23%(15/17)、77.59%(45/58)和80.00%(60/75)。结论在CEUS中,AL的"慢退"和MT的"快进"具有比较特征性表现,联合应用两者,可明显提高CEUS对腮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纪晓惠[3](2019)在《超声引导下腮腺腺淋巴瘤微波消融》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82岁,因发现右腮腺肿物40余天入院。40天前患者无意发现右耳后有一"小枣"大小肿物,未行任何处理,而后肿物逐渐增大至"核桃"大小,近来偶有不适遂就诊。临床查体示:右腮腺可触及一约3.5cm×3.0cm×2.0cm大小肿物,表面皮色皮温正常,质中等,活动度可,无明显触压痛;左腮腺可触及一约1.5cm×1.0cm×1.0cm大小肿物,表面皮色皮温正常,质中等,活动度可,无明显触压痛。超声检查示双侧耳下腮腺内可见囊实性结节,右侧者2.7cm×1.6cm×1.5cm (3.39cm~3),左侧者2.3cm×1.2cm×1.0cm (1.44cm~3),形态规则,边界清,考虑腺淋巴瘤。而后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双侧腮腺肿物均证实为腺淋巴瘤。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22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病史1年余,"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病史半年余,"过敏性哮喘"病史2年余,基础病较多,因而考虑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经静脉团注法注入超声造影剂Sonovue2.4ml×2次,双侧耳下腮腺内结节于20s开始可见造影剂进入,结节周边可见结节状中高增强区,中心见片状无增强区;术前超声确定拟治疗的双侧腮腺病灶的进针路径并定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局部充分注水隔离后,穿刺针做皮肤小戳孔,彩超引导16G微波消融针(南京亿高)到达结节内部,功率30W行移动式消融,至双侧腮腺内病灶为强回声区覆盖,退针,再次行超声造影,见双侧腮腺内结节无强化,包扎切口。整个操作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主诉。嘱患者局部穿刺点冰敷,预防穿刺处感染,密切关注患者全身情况。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诉双侧耳廓略显麻木,局部治疗区可触及中等质韧包块,余无其他异常,叁日后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及超声造影示双侧耳下腮腺内见不均质回声结节,右侧者1.9cm×1.4cm×1.2cm (1.67cm~3)、左侧者1.7cm×1.2cm×1.1cm (1.17cm~3),形态规则,边界清,超声造影无强化,体积缩小率分别为50.7%及18.8%患者耳廓麻木感消失。右侧肿物体积缩小率明显考虑右侧肿物内囊性比例较左侧肿物大所致。术后6个月复查右侧耳下腮腺内结节,1.3×0.8×0.7cm (0.38cm~3);左侧耳下腮腺内结节,1.3×0.6×0.5cm(0.2cm3),形态欠规则,界尚清,超声造影无强化,体积缩小率分别为88.8%及86.1%,结节质软,患者无不适主诉,对治疗效果满意,目前在继续随访中。腮腺腺淋巴瘤是腮腺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数患者有吸烟史。既往腺淋巴瘤均通过手术切除,但本例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的基础病较多,手术及麻醉风险均较大,而超声引导下的微波消融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甲状腺、乳腺等结节的治疗中,疗效肯定。因而本例患者在充分沟通后考虑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操作过程顺利,充分注水隔离后,腮腺内结节得以彻底消融。腮腺内结节的热消融需要充分考虑面神经受损的风险,本例患者的双侧腮腺内结节均位于耳下,避开了常规面神经的走行区,因而消融后无面瘫体征。但患者诉耳廓麻木,应是热消融累及耳大神经,可自限。超声引导下腮腺结节的微波消融治疗拓宽了浅表器官的消融领域,为合并症多的高龄患者开辟了新的微创治疗途径,但操作医师应熟悉局部解剖,尤其是超声下识别重要的神经血管分布,注意局部控温,预防并发症,以积累更多的经验,为患者提供确切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23)
宋晶,刘丽,王蕾[4](2019)在《高频超声在腮腺腺淋巴瘤和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腮腺混合瘤和腮腺腺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并经病理活检确诊的4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和3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资料,分别将其分为腮腺混合瘤组(40例)和腮腺腺淋巴瘤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经高频超声检验,结合二维分析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腮腺腺淋巴瘤和腮腺混合瘤的高频超声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经高频超声检查后腮腺混合瘤组的40例患者中38例被确诊为腮腺混合瘤,1例被诊为腮腺腮裂囊肿,1例被诊为腮腺恶性肿瘤,肿块检出率为100.0%,确诊率为95.0%。腮腺腺淋巴瘤组的30例患者中29例被诊为腮腺腺淋巴瘤,1例被诊为腮腺混合瘤,肿块检出率为100.0%,确诊率为96.7%。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形态、囊变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超声对腮腺的良恶性病变确诊率高,对腮腺混合瘤与腮腺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率高,虽然偶尔会出现将腮腺混合瘤与腮腺腺淋巴瘤相互混淆的误诊问题,但其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等优点,在腮腺腺淋巴瘤和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07期)
艾国平,刘江勇,薛阳,王叶,黄文才[5](2019)在《腮腺腺淋巴瘤多层CT诊断与病理对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腮腺腺淋巴瘤临床表现及CT影像,探讨CT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结果:15个病例共30个瘤灶,单发瘤灶8例(53.33%),多发瘤灶7例(46.67%);瘤灶主体位于浅叶13例(86.67%),位于深叶2例(13.33%);有囊性变6例(40.00%),无囊性变9例(60.00%);所有瘤灶均无钙化;11例(73.33%)有长期吸烟史。肿瘤实性部分平扫CT值36~52(45±10) Hu,动脉期CT值72~127(105±18) Hu,延迟期CT值70~93(81±9) Hu,强化程度减退<20 Hu者6例,20~40 Hu者7例,>40 Hu者2例,平均减退(23±13) Hu。结论:根据腮腺腺淋巴瘤临床表现及CT影像,可以为术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吕良靓,王建波[6](2019)在《腺淋巴瘤与其他腮腺肿瘤的磁共振成像鉴别及其效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腺淋巴瘤与其他腮腺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鉴别要点,总结规律并评估MRI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腺淋巴瘤患者和28例其他腮腺肿瘤患者,均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MRI增强检查,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发病部位等临床资料及MRI表现差异,总结两者鉴别要点并评估MRI诊断效能。结果:腺淋巴瘤组男性多于女性(17/18,94.4%);患者年龄均>50岁;有明确吸烟史14例;多发者7例(38.9%);多位于腮腺后下极(25/31,80.6%),大多数DWI上信号增高(23/31,74.2%);囊性成分在T1WI上呈高信号9个(29.0%);实性成分强化明显(23/31,74.2%),多呈快进快出(27/31,87.1%)。非腺淋巴瘤组女性居多(19/28,67.9%);年龄多≤50岁(18/28,64.3%);无明确吸烟史17例;多发者3例(10.7%);位于腮腺后下极8个(24.2%);少见DWI信号增高(10/33,30.3%);囊性成分在T1WI上呈高信号者少见(2/33,6.1%);实性成分大多强化明显(21/33,63.6%),部分呈快进快出(12/33,36.4%)。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发病数目、发病部位、DWI高信号、囊性成分T1WI高信号及快进快出样强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强化模式及DWI高信号对腺淋巴瘤诊断具有较大价值,OR值分别为101.57(95%CI:6.39~161.47)和63.89(95%CI:5.46~747.47)。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吸烟男性的浅叶后下极,DWI高信号、囊性成分T1WI高信号及增强模式对腺淋巴瘤具有鉴别价值,其中DWI高信号和增强模式具有较大诊断效能。建议对于影像学诊断确切的腺淋巴瘤患者,应尽量避免手术,从而降低损伤面神经的风险。(本文来源于《肿瘤影像学》期刊2019年03期)
林芹菜[7](2019)在《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及MR影像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影像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5年经病理证实的腺淋巴瘤病例共33例,其中17例行CT扫描,16例行MR扫描,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病例有31例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33例均有囊变、且囊变多样性、信号亦多样性,增强呈速升速降型,33例病灶长轴均与腮腺水平位垂直。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为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2期)
仲秀明,宋文静,赵杰,柳通,李佳[8](2019)在《涎腺腺淋巴瘤48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思路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涎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的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涎腺腺淋巴瘤临床指标的患者48例纳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标本进行研究及分析,利用浓度为10%的福尔马林对病理标本进行浸泡保存,行石蜡切片后利用HE对切片进行染色,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最后对病理组织进行检查。结果选取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显着多于女性患者(29:19),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60.42%,病程至少1年的患者66.67%。所有患者颈部单侧均生长无痛性包块,左侧:右侧=26:22,包块大多为圆形,少部分形状不规则,包块最大体积为6.0 cm×6.0 cm×3.0 cm,最小为3.0 cm×3.0 cm×3.0 cm,对患者病理组织进行检查,可知淋巴间质和上皮性成分是肿瘤的主要组成部分。结论对于涎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分析方法来说,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并对病理组织行保存、切片、染色、检查的方法,对该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研究有着较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8期)
于保婷[9](2019)在《多模态成像技术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血流特征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血流特征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为45例,腺淋巴瘤患者为29例。术前均在我院行超声及MRI检查。对SWI序列中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肿瘤内静脉分布、最大静脉直径(dv-max)、单位面积内静脉数量(N/Svein)及ITSS分级。二维超声检查主要记录肿瘤的一般特征,然后进一步用CDFI观察病灶内静脉分布情况、dvmax及血流分级,记录PSV及RI。采用SPSS16.0软件对超声及SWI各参数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单独采用CDFI、SWI或CDFI联合SWI对二者诊断情况,将CDFI或SWI检查显示血流特征分别与CDFI联合SWI检查结果对比,并进一步筛选出多模态成像对二者鉴别诊断的独立因素,比较受试者AUC,评估各独立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1)SWI序列参数的单因素分析:腮腺病变的静脉分布、ITSS分级、N/Svein及dv-max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鉴别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dv-max、N/Svein及ITSS分级的最佳临界值为1.535、2.91、1.5,以Youden指数最大作为标准,其鉴别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AUC值分别为0.851、0.857及0.796。静脉分布、ITSS分级、N/Svein及dv-max对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4.0%、82.2%、85.7%、71.4%,特异性分别为81.3%、72.4%、85.7%、89.3%。(2)CDFI序列参数的单因素分析:腮腺病变的静脉分布、血流分级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鉴别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SV及RI无统计学差异。血流分级的最佳临界值为1.5,以Youden指数最大作为标准,其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AUC值为0.680,诊断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51.7%。(3)多形性腺瘤血流分布多呈散在型或周边型,腺淋巴瘤血流分布多呈内部分支型。SWI序列较CDFI可更好显示病灶内静脉分布、引流静脉及微血管情况,且对流速慢及管径小的血管尤为敏感。(4)将CDFI或SWI检查显示血流特征分别与CDFI联合SWI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二者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方式优于二者单独应用,可提高术前诊断率。结论:SWI及CDF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可有效提高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且有利于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术式选择,从而对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肖允艳,刘敏,邹航宇,段福东,赵娅竹[10](2019)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与7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多形性腺瘤组:多发于中年,位于腮腺浅叶中上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变坏死,偶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部分有供血动脉,动态增强延迟期大部分病灶强化范围扩大;腺淋巴瘤组:多发生于老年男性,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多呈"快进快出"表现,病灶均有供血动脉,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病灶强化范围无扩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数量、增强扫描CT值、供血动脉、增强后强化范围扩大比较,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吸烟史、病灶大小、密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增强扫描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腺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pleomorphic adenomoa,PA)、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s,AL),及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MT)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上定量弥散特征。方法对75例腮腺肿块患者(包括PA 31例、AL 27例和MT 17例)进行CEUS检查,绘制肿块及周边腺体组织的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ve curve,TIC)曲线,对比分析各组的弥散特征。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结果相比于周边腺体,PA组的TTP(time to peak)和TFP(the 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PI(peak intensit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现为"等进、等退"高增强;AL组PI及T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现"等进、慢退"高增强;MT组的TTP及TF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现为"快进、等退"高增强。联合应用"快进"或非"慢退"诊断M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23%(15/17)、77.59%(45/58)和80.00%(60/75)。结论在CEUS中,AL的"慢退"和MT的"快进"具有比较特征性表现,联合应用两者,可明显提高CEUS对腮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腺淋巴瘤论文参考文献
[1].赖发明,喻珍,吴景强.6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MSCT检查征象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2].蒋丽萍,周爱云,吴开志.腮腺混合瘤、腺淋巴瘤及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弥散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9
[3].纪晓惠.超声引导下腮腺腺淋巴瘤微波消融[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9
[4].宋晶,刘丽,王蕾.高频超声在腮腺腺淋巴瘤和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9
[5].艾国平,刘江勇,薛阳,王叶,黄文才.腮腺腺淋巴瘤多层CT诊断与病理对照[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9
[6].吕良靓,王建波.腺淋巴瘤与其他腮腺肿瘤的磁共振成像鉴别及其效能评估[J].肿瘤影像学.2019
[7].林芹菜.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及MR影像表现[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8].仲秀明,宋文静,赵杰,柳通,李佳.涎腺腺淋巴瘤48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思路构建[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9].于保婷.多模态成像技术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血流特征诊断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9
[10].肖允艳,刘敏,邹航宇,段福东,赵娅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