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健康损害论文-贾效伟

早期健康损害论文-贾效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健康损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甲醛,PARP-1,信号通路,DNA损伤修复

早期健康损害论文文献综述

贾效伟[1](2014)在《PARP-1在甲醛诱导的早期健康损害效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甲醛属较高毒性化学物,位居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中的第二位。人体可经呼吸道或皮肤暴露于甲醛而引发多种损害。甲醛因为其污染来源广泛、毒性作用大并且污染时间长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也是环境卫生领域和职业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甲醛的遗传毒性表现为甲醛可以引起DNA损伤(包括DNA链断裂、DNA与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交联、DNA加合物、RNA-formaldehyde加合物等)、基因突变、染色体断裂、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细胞转化以及通过破坏基因组抑制DNA的修复。损伤的DNA未被修复或修复不正确,将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细胞坏死/凋亡,或发展为癌细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于2004年将甲醛确定为人类Ⅰ类致癌物。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类的许多常见癌症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慢性炎症可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级联反应活化,进而导致DNA的损伤,持续性刺激和炎症能够促进启动细胞向转移性疾病发展,最终导致肿瘤生长及免疫抑制。DNA损伤修复和炎症应激反应的信号传导网络对肿瘤发生的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所介导的炎症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至今还是信号通路研究的热点之一。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 PARP-1)是DNA损伤的感应器及监测分子,在DNA修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DNA损伤识别功能,PARP-1还可以通过调控转录因子、细胞因子、粘附因子和炎性介质等方式参与炎症的过程。同时,PARP-1还在调控基因组的甲基化状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从DNA损伤修复、免疫调控和甲基化调控叁个方面全面评价PARP-1在甲醛诱导的早期健康损害效应中的作用,本研究对预防和监测甲醛的有害健康效应具有重大意义。目的: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分子流行病学设计,在118例甲醛暴露工人和79例非暴露工人中,主要探讨了不同甲醛暴露水平与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和免疫失衡的关系。并进一步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 Line,16HBE)为研究对象,探讨PARP-1信号通路在低浓度甲醛诱导的遗传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研究中,首先选择监测了山东省某木质板厂不同工作场所的空气甲醛浓度,采用彗星实验、胞质阻断双微核实验、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方法分别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链断裂水平(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Percent of DNA in the Comet Tail, TDNA%)、染色体断裂或丢失水平(胞质阻断双微核率,Percent of 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CBMN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分布百分比及Thl (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Th2(白介素-4和10Interleukin-4/10, IL-4和IL-10)和前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和8Interleukin-6/8, IL-6、IL-8和α-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表达水平,同时还用液相质谱检测班后尿中甲酸含量,分析现场甲醛暴露水平与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和免疫失衡水平间的关系。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T-PCR)和MassArray质谱技术检测PARP-1和甲基化相关酶基因mRNA的表达及PA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初步探索PARP-1和甲基化相关酶在甲醛引起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中的作用。我们选用16HBE细胞为研究对象,同样采用彗星实验、胞质阻断双微核实验、流式细胞术等实验分别检测低浓度甲醛诱导的DNA链断裂水平(TDNA%)、染色体断裂或丢失水平(CBMN率)、活性氧水平及Thl (IFN-γ)、Th2(IL-4和IL-10)和前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TNF-a)。同时采用Western Blot、QT-PCR和AP-1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技术检测DNA损伤修复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或活性,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情况,用特异化学抑制剂和分子抑制(显性失活突变技术和RNA干扰技术)的方法探索PARP-1通路蛋白在低浓度甲醛诱导的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同时还检测了低浓度甲醛诱导的甲基化酶的表达水平及其与PARP-1蛋白的结合情况,进一步检测PA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阐明PARP-1参与低浓度甲醛引起表观遗传改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甲醛暴露致工人遗传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118例甲醛暴露工人按其接触甲醛浓度高低不同分为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我们发现甲醛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尿甲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4和p<0.001)。与对照组相比,甲醛暴露工人PARP-1基因mRNA表达明显减低(p=0.003),而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protein-1, XRCC-1) mRNA表达没有显着性改变。本研究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可能的影响因素后,甲醛高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DNA%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低暴露组和高暴露组TDNA%分别为8.39±0.18%、9.63+0.23%、11.55+0.22%。甲酰胺嘧啶-DNA-糖基化酶(formamidopyrimidine-DNA-glycosylase, FPG)处理后,甲醛低暴露组和高暴露组较对照组TDNA%分别增加21.20%和20.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暴露组和高暴露组的CBMN率分别为2.26±0.16‰,3.04+0.23%o,4.48+0.20‰。与对照组相比,甲醛高暴露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BMN率显着增高。与对照工人相比,随着甲醛暴露浓度的增加,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B细胞亚群(CD19+)百分比逐渐增加(p<0.01)。甲醛低暴露组的NK细胞亚群(CD56+)百分比显着增加(p=0.013),而高暴露组没有发现显着差异。总T细胞(CD3+),抑制性T细胞(CD8+)和辅助性T细胞(CD4+)的百分比没有显着变化。甲醛暴露工人血清IL-10水平显着增高(低暴露组vs.对照,p=0.003;高暴露组vs.对照,p<0.001),并且高暴露组工人血清IL-10水平显着高于低暴露组工人(p=0.04)。与对照组相比,甲醛高暴露组工人血清IL-4水平显着增高(p=0.044),而低γ暴露组无显著差异。相反,随着甲醛暴露浓度增加,血清IFN-γ水平呈减低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高暴露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减低(p=0.037)。甲醛暴露工人血清IL-8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工人(低暴露组vs.对照,p<0.001;高暴露组vs.对照,p=0.007)。IFN-γ/IL-4比值可以反应Th1/Th2细胞发挥作用的一种平衡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甲醛暴露组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显着性。血清IL-6和TNF-α水平在甲醛暴露工人和对照工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尿甲酸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血清IL-10(rs=0.465,p<0.001),IL-4(rs=0.203,p=0.045),和IL-8(rs=-0.272,p=0.007)表达水平与尿甲酸含量显着相关,而IFN-γ水平与尿甲酸无显著相关性。与对照组工人相比,甲醛暴露组工人DNA甲基转移酶-1/3a(DNAmethyltransferases-1/3a, DNMT-1和DNMT-3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了,而DNA甲基转移酶3b(DNA methyltransferases-3b, DNMT-3b)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差异。PA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选的各CPG位点甲基化状况没有随着甲醛暴露而发生改变。2、PARP-1通路在甲醛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遗传损伤修复中的机制研究甲醛处理16HBE细胞4h,各浓度组细胞间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0、10、20、40、80、160μM)。甲醛处理16HBE细胞24h,随着浓度增高,细胞生存率降低,≥80μM的甲醛处理组,细胞生存率显着降低,和未处理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不同浓度甲醛处理细胞4个小时,彗星试验结果显示,甲醛在5μM时就可以引起16HBE细胞的DNA断裂,在10μM时断裂作用达到峰值。用10μM浓度甲醛处理16HBE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微核率轻度增高,差异不显着。根据上述结果,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10gM甲醛作为处理浓度。PARP-1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10μM甲醛可使PARP-1、XRCC-1、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和磷酸化c-JunN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Amino Kinase, JNK)表达明显增加,而磷酸化P38在各时间点(1,3,6,12,24h)变化均不明显。用10μM甲醛分别处理细胞0、12、24h,观察活化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 AP-1)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AP-1活性在12h和24h时间点轻度增强,但未发现显着性差异。10μM甲醛处理细胞早期,在1和3小时时间点检测到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蛋白表达显着增加。磷酸化P53蛋白随着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而总的P53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变化。10μM甲醛刺激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1、3和24小时各时间点γ-H2AX蛋白表达均没有改变。我们采用特异化学抑制剂和RNA干扰技术检测PARP-1在甲醛诱导的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用PARP-1的特异化学抑制剂,PJ34,抑制PARP-1后,DNA损伤修复试验发现,甲醛刺激细胞4h后,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h,与HBE组相比,甲醛诱导的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显着增高,撤除甲醛再培养2h后甲醛诱导的DNA损伤没有完全修复,DNA损伤修复率为73.47%。进一步,为检测ATM在甲醛诱导的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ATM,结果显示抑制ATM后,可部分的抑制磷酸化P53的表达。彗星试验结果显示,抑制ATM后,甲醛诱导的DNA损伤程度没有明显改变,表现为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抑制ATM后,甲醛诱导的DNA损伤修复率也没有明显改变。进一步的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10μM甲醛刺激细胞24h后,S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抑制ATM后,S期细胞比例的增加没有明显差异,但是G2/M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RNA干扰技术抑制PARP-1后,甲醛诱导的磷酸化JNK和P53高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而磷酸化ERK的表达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抑制JNK和ERK均可以显着降低甲醛诱导的PARP-1和XRCC-1蛋白的高表达。抑制JNK还可以显着减弱甲醛诱导的磷酸化P53的高表达,而抑制ERK没有影响甲醛诱导的磷酸化P53的高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PARP-1与XRCC-1蛋白的结合情况,甲醛可以诱导PARP-1与XRCC-1蛋白结合增加,抑制JNK后,这种结合显着减低,而抑制ERK没有影响二种蛋白的结合。进一步验证PARP-1信号通路在甲醛诱导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用10μM甲醛刺激16HBE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发现,总P65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没有明显改变。10μM甲醛刺激16HBE细胞24h,检测细胞因子IL-4、IL-6、IL-8、IL-10、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IL-4、IL-10、TNF-α和IFN-γ的本底表达非常低。与对照组相比,IL-6和IL-8的表达水平在10μM甲醛刺激的16HBE细胞明显增高,抑制了PARP-1后显着的阻滞了甲醛诱导的IL-6和IL-8的表达水平增高。10μM甲醛刺激16HBE细胞2个小时,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结果发现10μM甲醛可以诱导活性氧增加,抑制PARP-1后,活性氧水平有所减低,但是差异不显着。提示10μM甲醛诱导的活性氧的增加是由多途径调控的。为了进一步验证甲基化酶和PARP-1通路在10μM甲醛诱导的甲基化改变中的作用,首先检测了甲基化酶表达情况,10μM甲醛暴露可以诱导DNMT-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采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PARP-1与DNMT-1蛋白之间结合情况,甲醛可以诱导PARP-1和DNMT-1蛋白之间的结合增加。PA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选的各CPG位点甲基化水平并没有随着低浓度甲醛的刺激而发生改变。结论与讨论:甲醛暴露可引起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PARP-1在DNA损伤早期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工人长期反复接触甲醛,当DNA损伤比较严重时,PARP-1过多的表达将会反向调节PARP-1自身,DNA修复效能进一步下降,如此恶性循环,导致遗传损伤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累计,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TDNA%和微核率均明显增高。此外,当机体的损伤程度超过了机体自身修复能力时,机体会通过自动关闭PARP-1等DNA损伤修复基因,引起PARP-1等基因表达沉默并使其功能丧失,增加机体的容错能力,加重了机体遗传损伤的程度。长期甲醛暴露还可引起工人外周血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相对百分含量的改变,细胞因子表现为Th2型优势状态,而Th2细胞因子优势状态与哮喘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有密切关系,所以对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细胞因子的监测有助于了解甲醛暴露工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态,为职业暴露高危人群的健康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体外实验采用16HBE细胞对PARP-1通路在甲醛诱导的遗传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了验证。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低浓度甲醛暴露的早期,PARP-1通路不仅是DNA损伤修复所必须的重要蛋白,同时它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控。综合本研究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我们推断,短期和长期甲醛暴露均可以诱导不同类型的遗传损伤和免疫指标改变,不同的甲醛暴露剂量、时间、试验对象以及试验条件都将产生不同的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4-06-30)

李敏,杨爱初,黄伟欣,曾泽明,阮小林[2](2013)在《血锌原卟啉早期筛查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损害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锌原卟啉(ZPP)作为铅作业工人的健康损害效应筛查指标的意义。方法 对某铅酸蓄电池厂478名铅作业工人(接触组)和112名上岗前工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测定ZPP、血铅(PbB)和血红蛋白(Hb),并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 工作场所铅烟、铅尘检测点超标率分别为62.5%和37.5%。接触组工人PbB质量浓度中位数(M)为186.4μg/L,ZPP浓度M为0.69μ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48.9μg/L、0.58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组Hb水平[(138.08±15.53)g/L]与对照组[(138.00±14.69)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用ZPP≥1.57μmol/L(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上限)作为指标确定进行诊断性驱铅试验的比率高于以PbB≥400μg/L作为指标的比率(P<0.05),21名ZPP≥1.57μmol/L人员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后慢性铅中毒和观察对象检出率为38.1%(8/21)。结论 ZPP作为早期筛查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损害指标有重要意义,建议将ZPP作为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13年04期)

陈金茹,钟海盛,赵转地[3](2010)在《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接触的早期职业健康损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接触对作业工人的早期职业健康损害。方法①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系物浓度检测与评价;②对接触组106人和对照组110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测定血清中氧化—抗氧化指标和遗传损伤指标。结果①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系物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②接触组神经衰弱、牙龈出血、女工月经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WBC和PLT均数低于对照组(P<0.01),氧化指标SOD活力、MDA含量以及遗传损伤指标(微核,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染色体畸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接触可造成神经、血液、氧化—抗氧化以及细胞遗传学损害作用。(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0年01期)

徐志勇[4](2008)在《煤矽尘接触者TGF-β1表达水平及其早期健康损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尘肺病是目前我国职业病中发病率最高、死亡危险性较大、对工人健康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据统计,目前我国尘肺病例约占职业病患者总人数的近2/3。尘肺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对其发生发展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缺乏对其根治或阻止其进展的方法,控制的关键在于预防。筛选尘肺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及早检出粉尘接触者健康损害效应并采取相应措施等是重要的防治手段之一。尘肺是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国内外研究者认为多种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betal,TGF-β1)的作用尤其受到关注。TGF-β1可能通过上调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增多,并可能通过降低蛋白酶分泌和增加蛋白酶抑制剂的分泌抑制基质的降解,从而参与肺组织的纤维化过程。尘肺个体易感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受到重视。目前已有报道称TGF-β1基因多态性与TGF-β1蛋白的分泌量及罹患某些疾病的危险度相关。研究资料提示TGF-β1基因编码区第一外显子+869、+915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是T>C、G>C,这种基因多态性是否确实影响TGF-β1的表达、分泌,进而对粉尘接触者罹患尘肺病的易感性产生影响,有必要加以探讨。尘肺发病后逐渐进展至肺通气、换气功能出现障碍,继而还会造成心脏受损而引起肺心病等并发症。由于尘肺早期一般无明显的症状、体征,所以依据近年来对尘肺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适当选择指标,进一步细致观察接尘工人早期娇邓鸷Φ谋浠?对于深入探索尘肺早期预警、改进接尘工人的健康监护等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汉族男性煤矽尘接触者194例为调查对象(其中0~+接尘者90例、无尘肺接触者104例),分别进行一般健康状况检查,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全血DNA,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TGF-β1的浓度,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其TGF-β1+869、+915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调查对象进行血脂水平、肺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目的是初步探讨煤矽尘接触者TGF-β1表达水平变化及其意义,观察煤矽肺的易感性是否受到TGF-β1基因+869、+915位点多态性的影响,进一步阐明煤矽肺早期血脂代谢、肺功能等是否发生改变。材料与方法1.调查对象选择河南省某煤矿男性汉族、目前从事煤矽尘作业的掘进工194例,经河南省某职防所按现行的《尘肺X线诊断标准》(GBZ70-2002)进行诊断确诊为0~+90例;其余104例为无尘肺接尘组。调查对象均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胰腺炎、肾病综合征、胆汁淤滞性肝胆病、免疫系统疾病和其他肺部疾病,自愿合作。所接触的煤矽混合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5.8%。短时间接触浓度范围为6~161mg/m~3,几何平均值为22.96mg/m~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范围为12~65.38mg/m~3,几何平均值为27.12mg/m~3。粉尘分散度小于2μm的尘粒占79%~89%。2.调查方法2.1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接受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状况、煤矽尘作业史、既往病史和家族史等。2.2血样采集和DNA提取全部研究对象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3ml离心分离血清,—20℃保存备用:2ml用于提取全血DNA,—20℃保存备用。2.3血清TGF-β1浓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TGF-β1浓度,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2.4 TGF-β1基因多态性检测通过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包含TGF-β1编码区第一外显子+869、+915位点的DNA片段,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技术鉴定基因型。2.5血脂检测采用终点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叁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血清含量。2.6肺功能和心电图检查采用肺功能仪测定所有调查对象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vital capacity in one second,FEV_(1.0))。采用心电图仪测定所有调查对象的心电图(ECG)。2.7统计学分析用EXCEL2003对全部调查和测定结果建立数据库,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对象中0~+组90例,年龄23~58(39.89±7.41)岁,接尘工龄3~36(18.35±8.79)年;接尘组104例,年龄21~59(37.49±9.01)岁,接尘工龄2~39(15.52±9.82)年。2.血清TGF-β1浓度检测结果接尘组TGF-β1平均浓度为(39.71±13.31)pg/L,0~+组TGF-β1平均浓度为(49.44±14.43)pg/L,0~+组TGF-β1平均浓度高于接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组中和接尘组中不同基因型之间TGF-β1浓度比较结果显示:TGF-β1+869位点T/T基因型、T/C基因型、C/C基因型之间的平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和接尘组中不同年龄、不同工龄、吸烟与不吸烟TGF-β1浓度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中不同年龄、不同工龄、吸烟与不吸烟者之间的TGF-β1平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0~+组和接尘组+869、+915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TGF-β1+869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为T/T、T/C、C/C基因型,TGF-β1+86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0~+组和接尘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915位点在本次研究中不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所研究的群体中只观察到一种基因型,即为G/G基因型。4.血脂分析结果0~+组血清含量平均值分别为TC(148.759±35.136mg/dl)、TG(128.281±70.391mg/dl)、HDL-C(47.225±12.076mg/dl)、LDL-C(70.592±35.715mg/dl);接尘组血清含量平均值分别为TC(130.896±30.085mg/dl)、TG(111.084±75.938mg/dl)、HDL-C(51.632±11.936mg/dl)、LDL-C(59.281±35.244mg/dl)。其0~+组TC、LDL-C含量高于接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组HDL-C低于接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各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TC 13.33%、TG 35.56%、HDL-C 34.44%、LDL-C 16.67%;接尘组各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TC 7.69%、TG 18.27%、HDL-C 39.42%、LDL-C 5.77%。0~+组TG、LDL-C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接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和HDL-C异常检出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肺功能、心电图分析结果0~+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vitalcapacity in one second,FEV_(1.0))、一秒率(FEV_(1.0)/FVC%)平均值分别为2.837±0.883L、2.491±0.617L、88.58±10.82%;接尘组FVC、FEV_(1.0)、FEV_(1.0)/FVC平均值分别为3.150±0.865L、2.729±0.593L、90.35±11.40%。0~+组FVC、FEV_(1.0)均低于接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_(1.0)/FV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FVC 66.67%、FEV_(1.0) 83.33%、FEV_(1.0)/FVC 31.11%;接尘组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FVC 49.04%、FEV_(1.0) 78.85%、FEV_(1.0)/FVC 23.08%。0~+组FVC异常检出率高于接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_(1.0)、FEV_(1.0)/FVC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结果显示:0~+组有3例心电图异常,接尘组有4例心电图异常。结论1.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参与了煤矽肺早期病变的发生发展。2.TGF-β1+869位点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早期煤矽肺不存在相关性,不同基因型对血清TGF-β1浓度没有影响;TGF-β1+915位点在本次调查人群中不存在多态性。3.煤矽肺早期血脂水平发生了改变,可能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4.煤矽肺早期肺功能降低,煤矽肺早期病变对心脏功能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8-06-01)

刘荫曾[5](1977)在《噪声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可能对人有不良影响的声音都可视作噪声。这些不良影响包括对听觉和听觉以外的作用。听觉以外的作用包括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反应(尤其是交感神经反应),呈现周围血循环和血压的变化,代谢和体液的改(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期刊1977年05期)

刘荫曾[6](1977)在《无机铅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性铅吸收引起的早期可逆性症状,已知有健康转弱,疲乏,睡眠障碍、头痛、骨痛、便秘,胃痛和食欲减退等。在出现这些非特异性症状之前,化验指标就已有早期可逆性改变。由于铅对血红素的生成起着特殊的作用(尤以对卟啉合成的作用更为突出),这些症状对铅作业工人实际上是具有特异性的。在慢性铅接触时,这些指标是易于测量的反映机体反应的定量指标;而血铅和尿铅测定则给铅吸收提供定量指标。现根据各种资料,将男工人铅吸收和某些化验指标改变的大致关系综合如下表。(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期刊1977年05期)

刘荫曾[7](1976)在《杀虫剂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主要的两大类农药——有机磷和有机氯杀虫剂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有机磷农药此类农药的使用正不断增加,最近又有许多品种问世以取代在许多国家已限制使用的有机氯杀虫剂,因此,对接触的工人作严密的预防和定期的监督实属必需。此类农药对哺乳动物毒性从较低(如马拉硫磷)到剧毒(如1605和速灭磷)者均(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期刊1976年06期)

刘荫曾[8](1976)在《二硫化碳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化碳中毒的早期表现大都是非特异性的,只有和二硫化碳的接触呈因果关系时,才可能有诊断上的意义。对接触者中这些表现的增多程度应加以定量,并确定其在中毒前驱期诊断上的价值。这在整个人群中是可以办到的,但个体的变化则往往只能提示有中毒的可能性而已。生化指标:脂质代谢障碍早就被认为与二硫化碳接触有关。有人发现血清胆固醇增高,而有些报告则正常,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接触情况不同有关。在接触二硫化碳的工人中,廓清因子(脂蛋白-脂酶)活性减低,β-脂蛋白可能增加;但由于血脂的高度非特异性,还没有哪一篇调查报告能令人信服地说明哪一项血脂指标有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期刊1976年04期)

早期健康损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锌原卟啉(ZPP)作为铅作业工人的健康损害效应筛查指标的意义。方法 对某铅酸蓄电池厂478名铅作业工人(接触组)和112名上岗前工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测定ZPP、血铅(PbB)和血红蛋白(Hb),并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 工作场所铅烟、铅尘检测点超标率分别为62.5%和37.5%。接触组工人PbB质量浓度中位数(M)为186.4μg/L,ZPP浓度M为0.69μ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48.9μg/L、0.58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组Hb水平[(138.08±15.53)g/L]与对照组[(138.00±14.69)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用ZPP≥1.57μmol/L(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上限)作为指标确定进行诊断性驱铅试验的比率高于以PbB≥400μg/L作为指标的比率(P<0.05),21名ZPP≥1.57μmol/L人员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后慢性铅中毒和观察对象检出率为38.1%(8/21)。结论 ZPP作为早期筛查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损害指标有重要意义,建议将ZPP作为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健康损害论文参考文献

[1].贾效伟.PARP-1在甲醛诱导的早期健康损害效应中的作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2].李敏,杨爱初,黄伟欣,曾泽明,阮小林.血锌原卟啉早期筛查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损害意义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2013

[3].陈金茹,钟海盛,赵转地.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接触的早期职业健康损害[J].职业与健康.2010

[4].徐志勇.煤矽尘接触者TGF-β1表达水平及其早期健康损害研究[D].郑州大学.2008

[5].刘荫曾.噪声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诊断[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1977

[6].刘荫曾.无机铅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诊断[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1977

[7].刘荫曾.杀虫剂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诊断[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1976

[8].刘荫曾.二硫化碳所致健康损害的早期诊断[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1976

标签:;  ;  ;  ;  

早期健康损害论文-贾效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