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塑性论文-冯国东,贾普友,汤慧敏,张猛,胡云

增塑性论文-冯国东,贾普友,汤慧敏,张猛,胡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油脂肪酸多酯,油脂基增塑剂,机械性能,环氧大豆油脂肪酸甲酯

增塑性论文文献综述

冯国东,贾普友,汤慧敏,张猛,胡云[1](2019)在《大豆油脂肪酸多酯的制备及其对PVC增塑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油为起始原料,经过环氧化、酯交换等反应制得环氧大豆油脂肪酸甲酯(ESAO);然后,ESAO、醋酸和醋酸酐"一锅法"反应制备出大豆油脂肪酸多酯(SF-PE)。GC分析表明:ESAO中的甲酯大于96%;IR、~1H NMR和~(13)C NMR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结构表征,证明了SF-PE被成功合成;TG分析表明SF-PE的热稳定性能要优于ESAO。对比分析了以SF-PE、ESAO、环氧大豆油(ESO)和市售环氧脂肪酸甲酯(EFAM)作为增塑剂制备PVC制品的机械性能、动态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用树脂量50%的SF-PE增塑PVC样品的拉伸强度为19 MPa,邵氏硬度为90.2,综合机械性能优于其他3种增塑剂,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为26.4℃;SF-PE增塑PVC样品的耐低温性能优于ESO;热稳定性与ESAO相当,要优于EFAM,但是不及ESO。(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季淑芳,卢晓彤,高传慧,武玉民[2](2019)在《有机硅改性聚丁二酸己二醇酯的增塑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羟基硅油对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HS)进行改性,制备出有机硅改性聚酯增塑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PHS改性前后的结构进行分析,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PVC(聚氯乙烯)/PHS和PVC/MPHS复合材料,研究PVC/PHS、PVC/MPH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迁移性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在PVC/MPHS共混物中,因为增塑剂MPHS中的极性基团Si—O—Si和CO与PVC中的α—H形成了氢键,所以FT-IR光谱中的CO吸收峰和XPS分析中的Si—O键能向更低的位置偏移。力学测试表明:改性后的增塑性能高于改性前的增塑性能,且增塑效率最高提高了51.72%,添加羟基硅油物质的量为丁二酸物质的量的5%(MPHS-2)时,扯断伸长率达到了233.43%,高于DOP的扯断伸长率192.03%。耐迁移测试表明:MPHS的耐迁移性能优于PHS的耐迁移性能,并且远远高于DOP的耐迁移性能。(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勇,贾海峰,王文霞,王志鹏,朱锦[3](2019)在《对羟基肉桂酸酯类增塑剂烷基链长度变化对PVC增塑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对羟基肉桂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生物基增塑剂,研究了此类增塑剂烷基链长度变化对聚氯乙烯(PVC)的增塑效率、热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影响。当对羟基肉桂酸酯类增塑剂左侧烷基碳链由9个缩短为3个,增塑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28.7℃下降到19.0℃,断裂伸长率则由194.7%增加到237.0%。因此,缩短此类增塑剂烷基链长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增塑效率。然而,缩短增塑剂烷基链长度会导致其相对分子量降低,最终会使增塑PVC的热稳定性和耐久性变差。此外,对羟基肉桂酸酯类增塑剂的综合性能可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相媲美,具有替代此类石油基增塑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李科,蒋剑春,聂小安,陈洁[4](2018)在《环氧低热油的制备及其增塑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常用来合成环氧大豆油和环氧脂肪酸甲酯的大豆油为原料,运用GC-MS联用仪测定了其组成及含量,并通过酯交换、环氧化等工艺合成了具有环氧结构的环氧长短链酰基甘油酯(环氧低热油);并对其作为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各项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8.5%,当其与叁乙酸甘油酯在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情况下可得到以二脂肪酸单乙酸酯为主要成分的低热油;此外,通过物化性能、动态热机械分析、薄膜拉伸、热重-红外-质谱及热分解动力学等手段分析,结果表明环氧低热油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77℃,低于环氧大豆油的6.13℃;其断裂伸长率为370.56%,也高于环氧大豆油321.11%;与环氧脂肪酸甲酯相比具有更高的闪点、较少的加热减量和更优良的热稳定性。所以环氧低热油是一种较为优良的增塑剂产品。(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S1期)

章立鹏,蒋平平,王迎春,闻月,郑付林[5](2018)在《耐热耐迁移绿色环保聚酯增塑剂的合成及其对PVC增塑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环己烷二甲醇、戊二酸和2-丙基庚醇为原料,采用酯化缩聚法,以钛酸四正丁酯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合成了新型的聚戊二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增塑剂。目标分子结构中含有六元脂环、线性碳链及酯基的多官能团组成,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对聚酯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聚酯作为增塑剂混合到聚氯乙烯(PVC)中,PVC/聚酯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为677.15%,而PVC/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在相同测试条件下为693.82%,聚酯与DOP在加入到PVC中的拉伸性能相差不大,但是,PVC/聚酯复合材料耐热性相对于PVC/DOP复合材料来说提高了158℃,并且在活性炭中的迁移性降低了16%;PVC/聚酯复合材料相对于PVC/DOP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迁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09期)

傅爱杰[6](2017)在《铝合金薄壁柱壳电磁胀形增塑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成形等高速成形技术与准静态塑性加工相比,不但可提高成形效率,而且在高速成形时材料的成形极限也明显提高,即出现“增塑性”。目前关于增塑性机理的讨论,仍存在不同的实验结果及观点。本文利用电磁脉冲驱动6063-T6铝合金薄壁柱壳高速膨胀实验及有限元方法对铝合金薄壁柱壳电磁胀形过程变形、局域化及断裂过程开展研究,通过对不同变形速度下铝合金柱壳的变形、局域化及断裂特性的分析,探讨应变率、惯性效应及结构对“增塑性”现象的影响。主要内容及结果包括:(1)实验结果显示,铝合金薄壁柱壳电磁高速膨胀成形过程,产生不均匀的分散失稳时的临界应变与准静态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而局域化颈缩带形成时的应变随加载率提高显着增大,成形极限提高的“增塑性”主要与惯性效应和结构效应作用相关;(2)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加载率下,不同高度尺寸的柱壳膨胀破坏过程中形成的局域化带数量以及特征尺寸几乎相同,而随加载率提高,局域化带间距减小,表明局域化带特征尺寸是加载率即惯性效应的作用,与结构无关;(3)由于局域化模式从剪切变为拉伸,薄壁柱壳局域化起始、局域化带形成及断裂等时刻的平均环向应变随柱壳高度增加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呈驼峰状;对于剪切破坏,随柱壳高度增加,局域化起始时刻的平均环向应变增大,而一旦出现局域化拉伸带,局域化起始应变随高度增大而减小。(4)采用应变率变化准则确定柱壳试样膨胀时的局域化起始应变作为塑性成形极限,给出了6063-T6铝合金不同加载速率下的成形极限图。(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6-01)

袁俊[7](2017)在《增塑性好且无迁出的PVC增塑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力于在维持酯类化合物的增塑效果的基础上,抑制酯类化合物的迁出。本文以4-羟基邻苯二甲酸和水杨酸分别与氯化亚砜进行酰氯化反应,成功合成了 4-羟基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和水杨酸异辛酯,并采用NMR、I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然后将得到的4-羟基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和水杨酸异辛酯分别与聚氯乙烯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化合物(氯化石蜡-52)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既带有酯类结构又带有类似聚氯乙烯结构的化合物。并采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采用取代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方式将带有苯环结构的酯类化合物连接到氯化石蜡链上形成的化合物作为PVC增塑剂。对合成的增塑剂进行了迁移性能和增塑性能的测试,发现合成的增塑剂在PVC中不会迁出,且同时具有良好的增塑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1)

熊金标,涂亚鹏,李敬,万同[8](2016)在《PVA增塑性能正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增塑剂与聚乙烯醇(PVA)共混配方,并进行熔融共混模压成型制备增塑PVA薄膜,通过对薄膜的力学性能、熔点、耐水性等性能进行测试,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复配增塑剂配方中蒸馏水、甘油、己内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的用量对薄膜拉伸强度、熔点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改性PVA的复配增塑配方中己内酰胺对拉伸强度影响程度最大,蒸馏水对熔点和吸水率的影响较大。较优的改性PVA复配增塑剂配方为:蒸馏水10 g,甘油10 g,己内酰胺20 g,二甲基亚砜8 g。(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贾普友,薄采颖,胡立红,周静,周永红[9](2014)在《聚癸二酸甘油单月桂酸酯的合成及其对聚氯乙烯增塑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油单月桂酸酯和癸二酸为原料,以钛酸正丁酯为催化剂,在180℃下合成了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癸二酸甘油单月桂酸酯。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对聚癸二酸甘油单月桂酸酯的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并将该聚酯作为增塑剂与聚氯乙烯(PVC)热塑共混成型后,采用热重分析仪、万能拉力试验机对共混物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甘油单月桂酸和癸二酸的直接缩聚反应可以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癸二酸甘油单月桂酸酯;该聚酯增塑剂可以在PVC共混物整个热降解过程中提高其热稳定性;该聚酯增塑剂使PVC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由260.34%提高到319.01%,拉伸强度由24.55 MPa降低为13.08 MPa。(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4年12期)

秦真江,孙全平,吴海兵,陈前亮[10](2014)在《牙科氧化锆陶瓷增塑性铣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氧化锆陶瓷的切削机理,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在不同温度下选用PCD刀具进行了氧化锆陶瓷铣削试验。对比分析了切削力变化规律,刀具磨损状况,切屑形态。基于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建立了刀具磨损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预热状况下氧化锆陶瓷材料主要以塑性流动型方式去除,切削力降低,PCD刀具后刀面磨损减小,所建立的刀具磨损预测模型有效可靠。(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4年12期)

增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羟基硅油对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HS)进行改性,制备出有机硅改性聚酯增塑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PHS改性前后的结构进行分析,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PVC(聚氯乙烯)/PHS和PVC/MPHS复合材料,研究PVC/PHS、PVC/MPH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迁移性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在PVC/MPHS共混物中,因为增塑剂MPHS中的极性基团Si—O—Si和CO与PVC中的α—H形成了氢键,所以FT-IR光谱中的CO吸收峰和XPS分析中的Si—O键能向更低的位置偏移。力学测试表明:改性后的增塑性能高于改性前的增塑性能,且增塑效率最高提高了51.72%,添加羟基硅油物质的量为丁二酸物质的量的5%(MPHS-2)时,扯断伸长率达到了233.43%,高于DOP的扯断伸长率192.03%。耐迁移测试表明:MPHS的耐迁移性能优于PHS的耐迁移性能,并且远远高于DOP的耐迁移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塑性论文参考文献

[1].冯国东,贾普友,汤慧敏,张猛,胡云.大豆油脂肪酸多酯的制备及其对PVC增塑性能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9

[2].季淑芳,卢晓彤,高传慧,武玉民.有机硅改性聚丁二酸己二醇酯的增塑性能[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杨勇,贾海峰,王文霞,王志鹏,朱锦.对羟基肉桂酸酯类增塑剂烷基链长度变化对PVC增塑性能的影响[J].塑料科技.2019

[4].李科,蒋剑春,聂小安,陈洁.环氧低热油的制备及其增塑性能[J].化工进展.2018

[5].章立鹏,蒋平平,王迎春,闻月,郑付林.耐热耐迁移绿色环保聚酯增塑剂的合成及其对PVC增塑性能的研究[J].中国塑料.2018

[6].傅爱杰.铝合金薄壁柱壳电磁胀形增塑性机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7

[7].袁俊.增塑性好且无迁出的PVC增塑剂[D].北京化工大学.2017

[8].熊金标,涂亚鹏,李敬,万同.PVA增塑性能正交试验研究[J].塑料科技.2016

[9].贾普友,薄采颖,胡立红,周静,周永红.聚癸二酸甘油单月桂酸酯的合成及其对聚氯乙烯增塑性能的研究[J].中国塑料.2014

[10].秦真江,孙全平,吴海兵,陈前亮.牙科氧化锆陶瓷增塑性铣削机理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4

标签:;  ;  ;  ;  

增塑性论文-冯国东,贾普友,汤慧敏,张猛,胡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