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边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力学,自由能,相变,钛铁矿
相边界论文文献综述
陈修芳[1](2018)在《MgSiO_3钛铁矿-MgSiO_3钙钛矿相边界的热力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地确定MgSiO_3的钛铁矿结构向钙钛矿结构转变的相边界对岩石学、地球物理和矿物物理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利用热力学方法分别对现在常用的四种不同的MgSiO_3钛铁矿-MgSiO_3钙钛矿的相变熵和相变焓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并和实验对比,认为44.0kJ/mol和4.3J/mol分别为MgSiO_3钛铁矿-MgSiO_3钙钛矿最合理的相变熵(ΔS0298)和相变焓(ΔH0298),用它们计算出来的相边界的斜率为0.0036。(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正,黄沃成,梁伟英,杨绿峰,蒋琼明[2](2016)在《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分析的两相边界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个两相混凝土的多连域边界元模型,用来研究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扩散与分布规律。将混凝土看作由砂浆和粗骨料组成的两相非均匀材料,并假定氯离子扩散只发生在砂浆浆体中。建立了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多连域边界元模型,分析了粗骨料粒径、含量和排列方式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和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比证明了提出的两相多连域边界元模型的合理性和优势,说明本研究模型可以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粗骨料的存在会形成阻滞作用,引发氯离子浓度场的局部梯度变化;粗骨料的含量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阻滞作用影响明显。(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6年02期)
黄林军,唐勇,陈永波,瞿建华,马永平[3](2015)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叁迭系百口泉组地震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扇叁角洲亚相边界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叁迭系百口泉组由于各区带钻井地层划分方案不统一且缺少等时概念,制约了对斜坡区有利相带展布的整体认识。通过井—震结合搭建全区层序地层格架,整体识别了百口泉组内部3个四级层序界面。在此基础上按照"点—线—面"的识别思路,利用岩心和测井资料实现点、线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体系组成特征的认识,利用地震沉积技术实现由线至面分析层序演化规律及沉积亚相边界刻画。研究明确了玛湖凹陷斜坡区有利前缘相带面积约为13 000km2,且在凹陷中心区也大面积发育前缘相带,拓宽了斜坡区勘探面积和场面。(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S1期)
韩舒[4](2014)在《有限尺度系统二级相变临界点和一级相边界的实验探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宇宙形成的初期物质世界是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组成。上世纪70年代,李政道等人预言,通过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可以产生高温高密的环境,使强子物质发生相变,由强子态转变成禁闭解除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际物理学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强相互作用(QCD)相变的相图,寻找相变临界点和相边界。研究发现,守恒荷(如净重子数,净电荷数和净奇异数)分布的高阶矩比值对QCD相变具有敏感性,在QCD相变临界点处可能会有非单调行为或者符号改变。因此,高阶矩是探寻QCD相变临界点的一个重要的观测量。但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中,系统的尺度及演化时间都是有限的,系统不可能达到无限大。相比于宇宙来说,在相对论碰撞中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动力学时空尺度与其相差20个数量级。对于有限尺度的系统,关联长度受有限的系统尺度和有限的演化时间的影响,在临界点处不是无限大的。由非单调行为或者符号改变判断的临界点是赝临界点,与热力学极限下的临界点发生了偏移。因此本文指出通过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确定QCD相变临界点时,有限尺度效应是不可忽略的。我们知道有限尺度系统在临界点附近具有有限尺度标度行为,标度函数在临界温度处是一个常数。因此考虑不同尺度的系统,标度后的临界观测量对温度依赖的曲线会在临界温度处交于一点,这点被称为不动点。如果我们找到了不动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临界温度。如何找不动定点呢?我们定义了一个量D,它可以定量的描述不动点行为。对于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系统,由于存在实验测量误差,曲线并不会真正交于一点。实际上,考虑不同尺度的系统,标度后的临界观测量在临界点的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因此当D的值约等于1时,我们就说此时存在不动点。我们还给出了通过D求临界温度、临界指数和判断相变级数的方法。我们以发生二级相变的二维伊辛模型和发生一级相变的叁维叁态Potts模型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从模型计算结果来看,当点的分布宽度越窄,D的值越接近1,当点的分布宽度越宽,D的值就越大。并且我们发现D对不动点很敏感,当点分布的宽度稍微增大一点时,D的值就会增大很多。该方法对寻找QCD临界点和相边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任玉平,郭运,李松,肖娜,秦高梧[5](2012)在《Mg-Sn-Si叁元系300-500℃等温截面及Mg_2Sn/Mg_2Si相边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合金法,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及能谱成分(SEM-EDS)分析了Mg-Sn-Si叁元合金在300~500℃平衡处理后的相组成及成分。建立了Mg-Sn-Si叁元系300~500℃C时富Mg角等温截面。没有发现叁元化合物,在富镁角仅存在一个由Mg_2Sn、Mg_2Si和-Mg组成的叁相区。Sn在-Mg相中的固溶度与Mg-Sn二元系相当,即在300~500℃时为0.7~2.5at.%,而Si基本不溶于-Mg固溶体中。同时获得了Mg_2Sn/Mg_2Si溶解度间隙的相边界,在300~500℃时,Sn在Mg_2Si相的溶解度(0.5~1.2at.%)远低于Si在Mg_2Sn相中的(5.4~9.2 at.%)。本研究结果为Mg-Sn-Si系耐热镁合金及热电材料的设计、热处理及加工工艺提供了基础的热力学信息。(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暨相图与材料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9)
田玉芹,田宜灵,赵林,朱荣娇,马超[6](2012)在《水+甲烷系统的气液相边界曲线和临界线(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带有蓝宝石视窗和磁力搅拌的可变体积高压斧得出了水+甲烷系统的气液相边界曲线和临界曲线.实验温度为433.0-633.0K,实验压力为30.00-300.00MPa.实验确定了甲烷在富水区的亨利系数,结果显示,在433.0-603.0K的温度范围内,此亨利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本文还研究了甲烷+水系统的气液分配比以及偏摩尔溶解焓和偏摩尔溶解熵数据.结果发现,甲烷和水的内聚能密度差别很大.(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苏文辉[7](2011)在《远离平衡相边界的柯石英形成机制及板块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热力学、物理学、物质结构和高压高温相变的角度对板块俯冲—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实际不均匀固体地球高压高温热力学体系中,地表柯石英超高压变质的非平衡态形成模式比平衡态形成模式有更大的普遍性、多样性;"静态流体地球"模型和静岩压力与深度换算公式,对其中的非平衡态体系,和地表中可能存在的局域准静水压平衡态体系,都不适用。把压力直接换算成地球深度,断言地表矿物柯石英就是产生于上地幔的稳定相的结论,以及回避俯冲原动力,把地表柯石英和金刚石超高压变质物的存在与深俯冲之间划上恒等号,缺乏科学根据。实际不均匀固体地球是一个天然的高压高温体系,为了保存高压高温相柯石英,岩石圈内板块折返冷却速率应与实验室中所进行的保压淬火临界速率具有可比性。从实验室的高压高温相变规律看,如此极端缓慢的板块折返抬升冷却速率很难保持住柯石英。有关影响折返过程保存柯石英的四个重要因素还存在很多矛盾问题。物质中原子扩散和化学反应时间通常落在μs~m s范围,而建立平衡时间在m in~102h之间。在由超高压变质岩的同位素定年法和扩散动力学冷却速率法所得构造变质过程的时间内,己有极其充足的时间在几十千米的有限尺度中,进行扩散反应、产物变质,乃至于建立同位素平衡。由于波速异常成因存在的多解性,板块俯冲—折返通道(轨迹),不应仅由地震层析波速异常图来确定。板块俯冲与折返运动的变化应遵循能量和质量守恒定律,在P—T—t轨迹(通道)中应留下数量较多的俯冲—折返过程陆壳岩石、地幔物质的一次相变或二次相变等产物。回顾板块俯冲—折返假说本身的发展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忽视了固体地球物质的成分、应力等局部不均匀性所造成的局部高压微区和其它非平衡热力学因素影响等事实,沿用传统的静流体模型及其压力—深度换算公式。从物理基础看,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壮观地质事件"的猜想,尚需更多更科学的证据去证实。(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1年04期)
杜建伟,李栋梁,陈玉凤,梁德青,李新军[8](2011)在《Ⅱ型二元氢气水合物相边界条件测定及分解焓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合物法储氢存在相平衡数据较少及其分解焓直接实验测定非常困难的问题,在已有的高压可视蓝宝石反应釜中测定了环戊烷/丙酮/叔丁胺/四氢呋喃-水-氢气叁组分体系中的水合物相边界条件,并结合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确定了4种Ⅱ型二元氢气水合物的分解焓.结果表明:含环戊烷/丙酮/叔丁胺/四氢呋喃的Ⅱ型二元氢气水合物的相平衡压力可降低至纯氢气水合物同温度下相平衡压力的1/10甚至更多.二元氢气水合物的分解焓与添加剂和相平衡温度有关,对于同一种添加剂,随着相平衡温度的升高,所得到的二元氢气水合物分解焓增加.二元氢气水合物相平衡边界和分解焓的测定对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水合物法储氢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李全,林畅松,吴伟,袁华娟[9](2010)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确定沉积相边界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应用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识别的不整合界面、最大水退界面和最大水进界面,将古近系双阳组划分为2个叁级层序、5个体系域。SQⅠ包括双阳组一段和二段,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Ⅱ包括了双阳组叁段地层,分为低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利用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利用等时细分地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高位体系域中识别出强制性水退期沉积、各时期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和沉积体系边界,在此基础上预测出双阳组比较有利的4套储盖组合。(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吴科军[10](2010)在《强子椭圆流作为探测QCD临界点和相边界的信号以及选择长寿命高密相UU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几千年以来,人类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一直在问同样的问题:组成我们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是什么?它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组成我们的世界的?188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展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学说,提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原子是由处于最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它外围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随后,通过电子打核子的深度非弹实验,人们认识到这些粒子可能有更基本的组成,这就是夸克和胶子。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并不曾观察到自由存在的孤立夸克。一种自然的解释是夸克通过相互作用被禁闭在强子里,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强相互作用。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指出所有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都是夸克q和反夸克(q)的束缚态。在通常条件下,我们所观察到的QCD物质都是以强子气体形式存在的。有两种可能打破强子束缚的途径,一是:将强子物质压缩,即增大核子物质密度,使强子口袋相互重迭而破裂,这样夸克和胶子就能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自由运动;另一种方法将系统加热,使温度升高到足够高,真空中会产生很多正反夸克对,大量的夸克胶子发生激烈碰撞,从而可能形成夸克和胶子在较大范围内运动的状态。格点QCD理论预言,在极高的温度或者高重子数密度下,强子物质(夸克的禁闭相)会解禁闭形成其解禁闭相——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 Gluon Plasma—QGP)。进一步的数值计算显示,在临界温度Tc~160MeV(零密度)或物质密度5~10倍正常核物质密度(零温度)时会发生QGP相变。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可能存在于宇宙大爆炸早期阶段(很高的温度)以及中子星(重子数密度很高)内。然而这两种情况要么发生在过去,要么距离我们太遥远,没有办法去直接测量。在实验室,通过电磁场加速,我们让两束重离子以高速进行对撞,从而生成能量密度比较高并且寿命比较长的强相互作用物质,QGP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重离子碰撞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在实验室条件下达到QGP相变所需要的高温高密环境,研究极端条件下的物质性质。从早期的伯克力(Berkeley/Bevalac)到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以及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NL)的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AGS)和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人们已经对高温下的物质性质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实验上,我们只能测得末态的强子分布,希望通过末态强子说携带的信息寻找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存在的信号。“集体行为”是指在一次碰撞事件中所观察到的多个粒子的共同性质,它是一种可能的信号。它源于中心快度区形成的火球从中心到边缘的密度梯度。我们称大量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为“集体流”。按照方向的不同,流可分为“纵向流”和“横向流”。“横向流”又能分为“径向流”和“各向异性流”。各种流是整个集体流在不同物理图像方面的表现形式。在非对心碰撞中(碰撞参数b≠0),“反应平面”被定义为碰撞参数和束流方向所决定的平面。系统初始坐标空间中的方位角各向异性在横向平面(垂直于反应平面)有一个类似椭圆的形状,密度梯度在椭圆短轴上比长轴上大,碰撞重迭区域粒子频繁的相互作用把密度梯度转化为压力梯度,导致压力梯度在椭圆短轴方向比长轴上大,表现为椭圆短轴上有较大的“径向流”。又由于这些粒子运动速度在两个不同方向的差别,椭圆长轴和短轴之间的压力梯度差将不断减小。因而,“各向异性流”产生并发展于系统的早期,反映了系统的早期性质。实验上,我们用末态粒子在横向平面上的方位角分布的傅立叶展开来描述动量空间的各向异性,傅立叶展开的系数就是“各向异性流”参数,第二谐波系数对应于椭圆的方位角分布,也称为“椭圆流”参数v2。RHIC实验对各向异性椭圆流参数v2测量已经有了很多结果。在其最高质心能量(?)下,在低横动量区,实验上观测到了流体力学所预言的强子质量顺序性,它表明在AuAu碰撞中产生的物质是具有极低粘滞性的“液态”流体系统,并且已经形成了部分子层次的集体运动;在中间横动量区,实验上观测到强子的组分夸克数目标度性,它表明系统达到了解禁闭态。另外,多重奇异粒子横动量分布和椭圆流的结果暗示了系统可能已经达到了部分子层次的热化。值得注意的是,在RHIC能区,关于系统动力学热化的讨论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流体力学计算结果假设系统是理想流体,并成功的重复了RHIC能区的部分实验结果。此外,基于对带电粒子(?)的讨论暗示了,在RHIC能区系统可能在中心碰撞中达到了热化。在不改变束流碰撞能量的情况下,用UU代替AuAu碰撞是验证系统是否热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理论上,在完全对心的条件下,UU比AuAu碰撞系统沉积的能量要高30%。这说明在UU碰撞里有更频繁更激烈的相互作用,系统更容易达到热化。这对研究部分子物质的热化性质是非常有帮助的。RHIC已经计划2012年实施部分UU碰撞。德国GSI/SIS300也在计划实施30AGeV的UU碰撞实验,中国兰州的HIFRL-CSR主环外靶实验也在计划实施束流能量Eb/A=0.52GeV的UU碰撞。虽然早些年,就有人提出要在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上实施UU碰撞,但是相应的实验一直没有展开实施。考虑到,238U核是自然界最大的稳定形变核,其在初始坐标空间具有长椭球几何外形。当沿着不同的轴向发生UU碰撞时,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时间是非常不一样的,特别是在两种极端方位——头头和体体碰撞下。在CSR能区,前者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高密物质寿命大约是后者的两倍。如此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热平衡的实现。因此,我们最希望能在头头UU碰撞里面看到明显的热化性质。对于,激化靶实验,我们可以直接选择激化的方向来实现特定方位的UU碰撞;但是对于非激化U核,射弹和靶在反应平面具有随机的碰撞方位。如何通过选取末态的某些课测量物理量或可观察量,判选出我们所希望的头头UU碰撞事件,将是研究头头UU碰撞下高密物质性质的关键。在这篇论文里,我们模拟并研究了在CSR能区形变核UU碰撞,重点学习了碰撞方位对重子物质密度的影响,通过试探,找到了两个实验上的可测量物理量-前向中子数和核阻止本领,分别用作快速在线分析和离线分析,从而最终得到所期望的包含大部分的头-头UU碰撞事件的子样本。我们也希望,有关UU碰撞方位对末态测量量的影响的相关学习和研究,能为将来在高能下实施UU碰撞实验,提供有益的参考。最近,有限温度格点规范理论给出的QCD相图是:在低温高重子化学势区,QGP相和强子相之间是一级相变;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重子化学势的降低,一级相变曲线在临界点终止;在更高温度和更低化学势条件下,QGP相和强子相之间平滑过渡(crossover)。理论估计,在RHIC(以及将来的LHC)高能区,净重子化学势低,从强子物质到QGP的转变是平滑过渡。为学习相图,在2010年4月,RHIC将实施RHIC/STAR低能扫描(BES)实验,其目标就是为了寻找QCD相图上的一级相变相边界和临界终止点。其能量扫描范围大约是(?)=5~30GeV。简单的测试(?)已经在2008年秋实施,实验上仅仅得到约3,000个可利用的AuAu最小无偏事件。粒子产额、谱以及强子流等的分析,显示了与早先的AGS能区相似的结果。关于在临界终止点高密物质的性质,目前还没有理论能给出明确的预言。有两个最有可能用于判断是否出现临界点和相边界的信号—净重子起伏和强子椭圆流。前者认为,在临界终止点,可能会遭遇非常强烈的动力学起伏;后者认为,在RHIC能区看到的强子椭圆流的组分夸克标度性是部分子特有的行为,对于仅仅只有强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系统,这种标度行为将不会出现。特别是多重奇异粒子Φ,其组分是ss。由于s夸克与轻夸克较小的相互作用界面,这些Φ将直接从碰撞早期产生,并且不参与或者不完全参与轻夸克的集体行为,其强子椭圆流将比普通强子要小,甚至为0。因此在低能一级相转变区域,强子椭圆流的标度性将不成立。在这篇论文里,我们通过研究(?)下强子椭圆流参数,提出强子椭圆流的组分夸克标度性可以用来作为寻找QCD一级相变相边界和临界终止点的有效探针,特别是多重奇异粒子Φ。如果实验上,做一个从低能到高能的逐点扫描,在部分子相为主的能量区域,我们将可以看到各种末态强子的椭圆流组分夸克刻度性;在强子相为主的能量区域,我们会看到破坏的椭圆流组分夸克刻度性,甚至可能看到多重奇异强子Φ的椭圆流明显比其他强子小或接近零。这将为将来实施低能能量扫描实验,寻找QCD一级相变相边界和临界终止点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相边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个两相混凝土的多连域边界元模型,用来研究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扩散与分布规律。将混凝土看作由砂浆和粗骨料组成的两相非均匀材料,并假定氯离子扩散只发生在砂浆浆体中。建立了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多连域边界元模型,分析了粗骨料粒径、含量和排列方式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和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比证明了提出的两相多连域边界元模型的合理性和优势,说明本研究模型可以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粗骨料的存在会形成阻滞作用,引发氯离子浓度场的局部梯度变化;粗骨料的含量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阻滞作用影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边界论文参考文献
[1].陈修芳.MgSiO_3钛铁矿-MgSiO_3钙钛矿相边界的热力学计算[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8
[2].陈正,黄沃成,梁伟英,杨绿峰,蒋琼明.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分析的两相边界元模型[J].混凝土.2016
[3].黄林军,唐勇,陈永波,瞿建华,马永平.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叁迭系百口泉组地震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扇叁角洲亚相边界刻画[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
[4].韩舒.有限尺度系统二级相变临界点和一级相边界的实验探测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任玉平,郭运,李松,肖娜,秦高梧.Mg-Sn-Si叁元系300-500℃等温截面及Mg_2Sn/Mg_2Si相边界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暨相图与材料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
[6].田玉芹,田宜灵,赵林,朱荣娇,马超.水+甲烷系统的气液相边界曲线和临界线(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2
[7].苏文辉.远离平衡相边界的柯石英形成机制及板块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J].地质论评.2011
[8].杜建伟,李栋梁,陈玉凤,梁德青,李新军.Ⅱ型二元氢气水合物相边界条件测定及分解焓计算[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
[9].李全,林畅松,吴伟,袁华娟.地震沉积学方法在确定沉积相边界方面的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吴科军.强子椭圆流作为探测QCD临界点和相边界的信号以及选择长寿命高密相UU碰撞[D].华中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