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促骨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促骨形成药物,临床疗效
促骨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洪金鹏[1](2018)在《促骨形成药物干预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促骨形成药物是干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用药物,包括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等,前者应用历史悠久,疗效肯定,但近年来有报道显示特立帕肽可能会增加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伴随癫痫发作的风险,使用需要明确适应症、禁忌症,加强安全管理。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临床应用历史较短,药理学研究仍然较少,皮下注射最为常见,骨折处局部应用疗效与安全性尚有待临床证实。锶盐在国内外应用均较少,另有Blosozumab等药物在研,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促骨形成药物并不是辅助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线药物,但因其独特的起效机制,有较广阔的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05期)
侯艳芳,刘建民[2](2018)在《新型促骨形成剂Abaloparatide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Abaloparatide(TymlosTM)是一种新合成的甲状旁腺素相关肽(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 P)类似物,2017年4月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它可选择性作用于甲状旁腺素受体1的RG构象,使其促进骨形成的能力超过骨吸收。研究表明,每日皮下注射Abaloparatide 80μg不仅能显着提高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还可以提高髋部和股骨颈BMD,显着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具有相对低的高钙血症的发生率。本文将从Abaloparatide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其在OP中的作用及治疗剂量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王小琦[3](2018)在《恒古骨伤愈合剂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骨形成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不完整,易发生脆性骨折为特征的一种骨代谢性疾病,最常见于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1]。而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致使骨质疏松症成为严重健康问题,在我国慢性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2]。2015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我国60岁以上人口估计有2亿,推测至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上升至4亿,而OP和骨密度低的患者将达到5亿。迄今,抗骨质疏松治疗以抑制骨吸收药物为主,但仅抑制骨吸收,存在局限性,不能补充已丢失的骨量,势必导致骨重建不足。而促骨形成药物仅有thPTH1-34被FDA批准上市,却存在价格昂贵和严重不良反应的问题。其他新型促骨形成药物,如骨形成蛋白、IGF-1、以及Wnt信号通路阻滞剂等,尚在试验研究阶段[4]。因此,寻求高效安全且经济实用的防治OP的药物已成为临床上的迫切需要。在祖国医学的传统文化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有其优势和特点。2012年,国内第一个《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5]在王永炎、陈可冀等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指导下已正式发布。其中,提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则是“补肾壮骨为主,辅以益肝健脾、活血通络”。而滇产彝药恒古骨伤愈合剂(Osteoking)是由叁七、红花、陈皮、黄芪、人参、杜仲、鳖甲等制成的一个复方制剂,根据彝族医药的理论,也符合传统中医药的治则。临床应用中发现其不仅可应用于骨折、股骨头坏死,对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有疗效[6-8];基础研究也已证明[9-12],恒古骨伤愈合剂可改善OPF兔骨微结构和BMD,延缓OP雌性大鼠骨量丢失,以及增加OP树鼩血清中骨形成标志物的含量,并可促进内源性成骨关键基因Runx2与BMP2的表达,均提示恒古骨伤愈合剂对防治OP有积极作用。因此,探索该药促进OP骨形成的机制,有望为民族药在OP的临床应用中提供可靠依据,为OP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OP的病理基础是骨吸收过多而骨形成不足。在骨形成过程中,作为其最主要细胞——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从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分化而来,而骨髓间充质细胞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是骨祖细胞的种子细胞[13-14]。在OP中,OB数量减少,增殖和骨形成能力不足。因此,BMSCs作为OB的种子细胞,其增殖与向成骨分化能力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基础。在BMSCs向OB分化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为特异性转录因子,可直 接激活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保护素(osteoporogeterin,OPG)、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等OB特异蛋白[15],作为关键节点基因,受多条信号通路调控,其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s 信号通路也发挥积极作用[16-17]。TGF-β1是调控BMSCs增殖和骨向分化的主要细胞因子,在OB分化成熟和骨形成中占重要地位[18]。Smads中Smad2/3为TGF-β1从细胞表面转导到细胞内的关键始动转录因子,其磷酸化后与其它转录因子形成多元体进入细胞核,参与靶基因Runx2的转录[19]。[目的]本课题通过OVX大鼠模型评价恒古骨伤愈合剂促骨形成的药效,并且围绕TGF-β1/Smads通路探索恒古骨伤愈合剂促骨形成的机制。进一步从细胞水平上揭示恒古骨伤愈合剂是否通过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向成骨分化,阐明恒古骨伤愈合剂促骨形成的细胞机理。[方法]1 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OVX大鼠1.1建OVX大鼠模型并分组:SD雌性大鼠行去卵巢术(OVX),24周后造模成功分两组。Osteoking组:OVX大鼠胃饲给药(剂量为人鼠等效剂量的1倍临床剂量(2.25ml/Kg),隔日1次,连续12周。Control组:胃饲给生理盐水,其余条件一致。1.2评估方法:骨组织切片HE染色和Micro-CT检测对骨组织显微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骨形成的效果;RT-PCR检测两组腰椎中TGF-β1、Smad2、Smad3、Runx2、OCN的基因水平;WB检测两组腰椎中TGF-β1、β-Smad2/3、Runx2、Osterix、OCN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试剂盒测定两组血清中骨形成标志物PINP的含量。2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rBMSCs增殖和骨向分化的影响2.1 rBMSCs的培养与传代:按1X 106个细胞/cm2的密度接种到T25培养瓶中,加入10%FBS和1%双抗的F12培养基,培养于37℃、5%CO2条件的培养箱中。2.2制备含药血清:本实验采用模拟药物体内药理效应的含药血清干预细胞,同时避免了中药生药色素产生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出现。2.3评估方法:采用MTS法检测恒古骨伤愈合剂含药血清干预rBMSCs48小时的增殖影响;RT-PCR检测含药血清干预rBMSCs2周后TGF-β1、Smad2、Smad3、Runx2、C-myc的基因水平;WB检测含药血清干预rBMSCs2周后TGF-β1、p-Smad2/3、Runx2 的蛋白水平。3 统计学处理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两独立样本,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恒古骨伤愈合剂促进OVX大鼠骨形成1.1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OVX大鼠12周可改善OVX大鼠腰椎的骨微结构,腰椎HE染色示Control组较Osteoking组骨小梁数量减少、变薄、变细,小梁间连续减少、间距增宽、游离端增多。腰椎Mirco-CT示,Osteoking组的BMD、BMC、Tb.N均高于Control组,Tb.Sp低于Control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Tb.Th虽数值上偏高,但差异性不显着(尸>0.05)。1.2 腰椎中 TGF-β1、Smad2、Smad3、Runx2、OCN 基因水平,Osteoking 组较Control组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1.3 腰椎中 TGF-β1、p-Smad2/3、Runx2、OCN 蛋白水平,Osteoking 组较Control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OSX虽有所升高,但差异性不显着(P>0.05)。2恒古骨伤愈合剂促进r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2.1恒古骨伤愈合剂含药血清促进rBMSCs增殖(P<0.05),增殖率约150%。2.2 rBMSCs 中 TGF-β1、Smad2、Smad3、Runx2、C-myc 基因表达情况,Osteoking组较Control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2.3 rBMSCs 中 TGF-β1、p-Smad2/3、Runx2 蛋白表达情况,与 Control 组比较,Osteoking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体内实验中证实恒古骨伤愈合剂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成,其分子机制可能是上调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2在体外实验中发现恒古骨伤愈合剂亦可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向成骨分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恒古骨伤愈合剂促骨形成的靶细胞之一,与体内实验协同验证了恒古骨伤愈合剂促骨质疏松骨形成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慧杰,王小琦,孙岩,赵宏斌,高媛媛[4](2018)在《恒古骨伤愈合剂初步分离及其促骨形成活性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恒古骨伤愈合剂(以下简称恒古)中促进骨形成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恒古为研究对象,利用Hi Prep26/60 Sepgacryl S-100 HR分子筛按照分子量大小将其进行初步分离,得到9个峰。主要通过MTT法、细胞免疫荧光法和斑马鱼鳞片荧光强度检测协同评价9个峰的促骨形成活性。结果:3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有促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存活率为113.25%;2峰能明显促进h BMSC向成骨细胞(OB)分化,抑制h BMSC向脂肪细胞(AD)分化;与阴性对照组比较,3峰在24、48h的相对荧光强度显着增强(P<0.05),表明其能促进鳞片中钙盐沉积。结论:恒古分离后的成分——2峰和3峰具有促进骨形成的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李宏超,宋慧[5](2018)在《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药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细微结构受损,导致脆性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持续增高,且所致的疼痛和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明确,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上发现单药治疗作用有限,基于不同的作用机制,有学者提出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联合治疗。本文针对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中的两类即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陈威震[6](2017)在《钛材表面仿生多层结构促骨形成及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及钛合金由于其机械强度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能,在临床骨科和牙科硬组织修复中广泛应用。然而,钛基植入体仍存在松动、移位等现象,导致植入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植入体难以与宿主周边骨组织形成功能性紧密结合(或骨整合)。因此,针对骨整合缺乏而导致植入失败的临床挑战,亟需发展新的研究思路及技术手段,以提高钛基植入体表面的骨形成,加速其体内植入后骨修复过程。钛基植入在体内骨整合修复过程中面临复杂微环境诸多因素(细胞外基质组分、活性氧、血管形成等)。在不改变植入体整体物理性能前提下,通过适宜表面改性,赋予其生物功能性,调控骨修复微环境,促进植入体骨形成能力,对新型生物功能化骨修复植入体研发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潜在临床转化价值。本论文从模拟天然骨多层结构出发,利用层层组装技术(Layer-by-Layer assembly technique,LBL),在钛材表面仿生构建了具有促骨/血管形成及抗氧化性能的插层多层结构生物活性界面,促进钛基植入体-骨组织界面的修复过程,提高植入体的骨形成能力,同时深入探究了其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儿茶酚-壳聚糖(Chi-C)多层结构的构建及其促骨修复研究在成功合成儿茶酚-壳聚糖(Chi-C)和羟基磷灰石纳米纤维(HA nanofibers,HA)的基础上,以Chi-C和Gel(明胶)分别作为聚电解质,以羟基磷灰石纳米纤维作为插层组分,通过LBL技术在钛基材表面构建仿生多层膜结构,并利用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电镜(AFM)等表征材料的表面特性。进而,在改性钛基材表面接种成骨细胞,评价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细胞骨架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可在改性钛基材表面更好的粘附和铺展。细胞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天狼猩红、茜素红以及成骨特异性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多层膜结构可显着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I型胶原分泌、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以及成骨分化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显示出其较强的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进一步利用兔股骨缺损模型,评价了钛基植入体体内促骨损伤修复能力,最大推出力检测结果显示其骨整合效果增强,X-射线和μCT影像学,以及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学染色等组织学评价结果显示,多层膜结构显着提高钛基材表面骨形成,并有较高的血管化密度。(2)儿茶酚-壳聚糖(Chi-C)多层膜结构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在本部分研究中,首先利用H_2O_2处理,在体外构建成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进而研究多层膜结构的抗氧化保护能力以及潜在分子机制。细胞粘附结果表明,基于Chi-C构建的多层膜结构可减弱氧化应激对成骨细胞初始粘附的损伤;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检测表明,多层膜结构可降低细胞内ROS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_2O_2处理会引发成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如粘附和抗凋亡相关基因或蛋白水平降低、以及促凋亡相关蛋白水平的升高,而Chi-C多层膜结构则可以通过清除ROS,降低ROS对成骨细胞的相关损伤,从而达到对成骨细胞的保护作用。(3)改性钛基材表面成骨分化和成血管化共调控的体外实验研究在体外成功分离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的基础上,在改性钛基材表面接种Ad-MSCs和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考察其体外促成骨分化和成血管化调控效应。相关Ad-MSCs实验结果表明,多层膜结构可促进Ad-MSCs的粘附、铺展、迁移、增殖以及成骨分化,与细胞粘附和迁移相关蛋白、以及SDF-1/CXCR4轴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同时,该结构上调了Ad-MSCs的血管相关因子VEGF和SDF-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旁分泌水平。而HUVECs接种实验结果显示,多层膜修饰的钛基材显着促进HUVECs的粘附、铺展和迁移,上调细胞粘附、迁移和成血管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利用Tranwell系统共培养Ad-MSCs和HUVECs,结果表明,接种在改性钛基材表面上的Ad-MSCs旁分泌效应会促进共培养体系中HUVECs的迁移和成微管等成血管功能;而接种在改性钛基材表面上的HUVECs成血管因子SDF-1分泌水平上调,同时对共培养体系中Ad-MSCs的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也发挥促进作用。(4)改性钛基材表面成骨分化和成血管化共调控的体内实验研究在本部分研究中,首先构建大鼠皮下植入模型和股骨缺损植入模型;然后利用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多层膜修饰的钛基材在组织损伤修复早期(7d)会增强植入体表面细胞的增殖能力、间充质干细胞募集能力和血管化密度;在移植28天后,在皮下和股骨组织中,多层膜结构表面改性的钛基植入体表面呈现更多的骨样组织,以及较高水平的成骨晚期标志物OCN和OPN表达。相关实验结果证实,无论是皮下植入(骨异位)还是股骨植入(骨原位),表面改性的钛基材都可显着提高植入体表面的骨形成。综上,基于骨组织的结构特征以及骨修复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复杂微环境因素,本论文基于仿生思路,利用LBL技术在钛基材表面构建了一种具有促骨修复的仿生多层膜结构。多层膜结构可通过清除骨植入部位微环境中的活性氧、改善局部骨损伤修复微环境,促进细胞粘附、增殖以及分化功能发挥。同时发现,多层结构不但可直接影响接种在钛基材表面Ad-MSCs或HUVECs的生理功能,调控相关细胞的成骨分化或成血管化,而且可通过接种在钛基材表面的Ad-MSCs(或HUVECs)的旁分泌效应,间接调控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s(或Ad-MSCs)的生理功能,对改善骨修复局部微环境及促进钛基植入体的骨形成有重要科学意义。本论文不仅为制备高性能钛基植入体提供了新策略,同时初步揭示了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微环境调控的作用规律和内在分子机制,可望为骨损伤修复策略的改进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瑞鹏,郭丽,郑虎,齐庆蓉[7](2015)在《苯骈呋喃类衍生物的合成及促骨形成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并合成苯骈呋喃类衍生物,并研究其促骨形成作用。方法以苯甲醚为原料,经7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并研究目标产物的促骨形成作用。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MS确证。结论目标化合物Ⅱa具有较好的促骨形成作用。(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盛志峰,陈瑜,廖二元[8](2015)在《骨质疏松治疗促骨形成与抗骨吸收药物序贯或联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抗骨吸收药物不同,甲状旁腺素是促骨形成机制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近期不少研究采用促骨形成与抗骨吸收药物的联合或序贯疗法,以期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考虑到国内缺少相应的临床报道,本文回顾联合与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以为临床骨质疏松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王玉婵,邢学农[9](2014)在《促骨形成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脆性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主要有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而临床用于治疗的大多为骨吸收抑制药物,仅有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是唯一上市的治疗骨折疏松的促骨形成药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钙离子受体拮抗剂、骨形成蛋白、Wnt信号通路阻滞剂等一批新型促骨形成药物正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促骨形成药物必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吴松涛,孟维艳[10](2011)在《甲状旁腺素(PTH)促骨形成研究及其在口腔种植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与人体天然甲状旁腺素在结构和功能上一致或部分一致的多肽类激素。与其他抑制骨吸收类药物不同的是,PTH可以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及数量,迅速促进骨形成,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正是由于其强大的成骨效应,PTH(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1年09期)
促骨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baloparatide(TymlosTM)是一种新合成的甲状旁腺素相关肽(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 P)类似物,2017年4月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它可选择性作用于甲状旁腺素受体1的RG构象,使其促进骨形成的能力超过骨吸收。研究表明,每日皮下注射Abaloparatide 80μg不仅能显着提高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还可以提高髋部和股骨颈BMD,显着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具有相对低的高钙血症的发生率。本文将从Abaloparatide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其在OP中的作用及治疗剂量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促骨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洪金鹏.促骨形成药物干预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研究进展[J].名医.2018
[2].侯艳芳,刘建民.新型促骨形成剂Abaloparatide的研究进展[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
[3].王小琦.恒古骨伤愈合剂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骨形成的机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
[4].张慧杰,王小琦,孙岩,赵宏斌,高媛媛.恒古骨伤愈合剂初步分离及其促骨形成活性的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5].李宏超,宋慧.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药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
[6].陈威震.钛材表面仿生多层结构促骨形成及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7
[7].李瑞鹏,郭丽,郑虎,齐庆蓉.苯骈呋喃类衍生物的合成及促骨形成作用[J].华西药学杂志.2015
[8].盛志峰,陈瑜,廖二元.骨质疏松治疗促骨形成与抗骨吸收药物序贯或联合应用[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5
[9].王玉婵,邢学农.促骨形成药物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4
[10].吴松涛,孟维艳.甲状旁腺素(PTH)促骨形成研究及其在口腔种植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