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格论文-沈桂丽

比喻格论文-沈桂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比喻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比喻,判断,推理,现代逻辑

比喻格论文文献综述

沈桂丽[1](2010)在《“比喻”格的逻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杜晓萍[2](2009)在《《文则》的比喻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则》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部研究汉语修辞规律的系统性专着,此书首次对汉语的辞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比喻格的研究更是为后人所称道。本文主要对《文则》的比喻格作简单介绍。(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24期)

温都胡[3](2009)在《汉语和蒙古语比喻格的特点及翻译表达法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修辞格在汉语和蒙古语中都是使用历史悠久,范围广泛,频率较高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修辞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蒙比喻修辞格在界定、分类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特点,修辞手法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群体的认知和审美心理,而这种认知和审美心理既具有动态性,但更强调历史的传承,发展亦是基于继承的基础上的,故而比喻成为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论文除了导论外,共分五章。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原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主要分别阐述了汉语和蒙古语比喻格的界定和分类。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汉蒙明喻格的异同与翻译。第叁章从汉蒙暗喻格各自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汉蒙暗喻格的翻译表达法。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汉蒙语借喻格的特点与翻译。第五章主要概述了汉蒙比喻格的灵活用法与翻译。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主要运用对比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现代汉语和现代蒙古语的比喻格为对比分析的平面,对双语进行共时性对比分析。采用“X—A(xa)—B(xb)”式单向型对比方法,着重描述和解释汉蒙比喻修辞格的异同及汉语比喻格译入蒙古语的基本规则和运作机制。在汉译蒙中,应始终以“忠实原文,通顺易懂,保持比喻的风格”为原则,无论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或者是“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都必须考虑译语文化和译语读者群体。至于在译文中保留哪些原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原语文化的因素需做出调整以适应译入语文化,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加以选择。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既要注重两种文化的异同,也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9-05-01)

邵连法[4](2001)在《运用比喻格的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是辞格中的超级大国。它的喻式多样 ,喻体丰富 ,因此汉语辞格已被写成专着的 ,编成词典的 ,只有比喻这个辞格。而且 ,翻开任何一本文艺作品 ,统计一下哪种修辞手法出现的频率最高 ,比喻准会登上冠军座。然而“越是人人熟悉的事情 ,越是认识不清” ,人们(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期刊2001年11期)

赵海亭[5](1999)在《比喻义与比喻格释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常见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些资料把运用词的比喻义的句子误认为采用比喻格。为此,很有必要给予区分和更正。如下例句就常被误为比喻格。(1)过去,有些领导专爱给提意见的人穿小鞋。(2)放下包袱,刻苦学习。(3)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4)现在,文革中那种使绊子,揪辫子,打棍子的现象没有了。(5)改革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追究其原因,是不清楚比喻义和比喻格的本质区别。那么,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本文来源于《语文天地》期刊1999年09期)

和四新[6](1992)在《辨析“比喻格”和“比拟格”——兼答思茅县罗承章老师》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格和比拟格是两种相似而又不同的修辞方式。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如果马虎对待,在理解和识辨中就难免混为一谈。现以罗老师来信提供的例子,对“比喻格”和“比拟格”作如下辨析。(本文来源于《云南教育》期刊1992年Z1期)

谢佐[7](1984)在《藏文修辞学及其比喻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文修辞学被作为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是在印度作家尤巴坚(,曾有人译为“杖者”)的《诗鉴》(《》)翻译成藏文后才开始的。《诗鉴》最初由印度诗人拉契嘎若()和西藏学者香端多杰坚赞()于公元1260——1280年间合译于西藏萨迦寺。以后几经修订,直到公元1772年才正式木刻问世。(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期刊1984年01期)

李苏鸣[8](1982)在《比喻格修辞原理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实践中,比喻格的运用十分广泛,中外修辞学界都很重视对比喻手法的研究。宋代陈骙的《文则》里说:“文之作也,可无喻乎?”他“博采经传,约而论之”,总结出十种“取喻之法”。“五四”运动以后,西方修辞学传入中国,现代修辞学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汉语修辞学,比喻格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但几十年来,对辞格的研究似乎仅局限于类属的划分、例句的分析,而各种辞格不同的修辞原理却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对比喻格的修辞原理做一个概略的论述。(本文来源于《南平师专学报》期刊1982年00期)

比喻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则》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部研究汉语修辞规律的系统性专着,此书首次对汉语的辞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比喻格的研究更是为后人所称道。本文主要对《文则》的比喻格作简单介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喻格论文参考文献

[1].沈桂丽.“比喻”格的逻辑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杜晓萍.《文则》的比喻格研究[J].文教资料.2009

[3].温都胡.汉语和蒙古语比喻格的特点及翻译表达法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09

[4].邵连法.运用比喻格的原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1

[5].赵海亭.比喻义与比喻格释疑[J].语文天地.1999

[6].和四新.辨析“比喻格”和“比拟格”——兼答思茅县罗承章老师[J].云南教育.1992

[7].谢佐.藏文修辞学及其比喻格[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

[8].李苏鸣.比喻格修辞原理略论[J].南平师专学报.1982

标签:;  ;  ;  ;  

比喻格论文-沈桂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