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孔地震论文-叶庆东,丁志峰,王生文,余大新,郑晨

井孔地震论文-叶庆东,丁志峰,王生文,余大新,郑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井孔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震,震源谱,地震矩,拐角频率

井孔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叶庆东,丁志峰,王生文,余大新,郑晨[1](2017)在《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震源参数确定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震监测仪器频带及波形记录的时频特征,我们筛选出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周围微震台阵2012年记录的218个t_s-t_p<1 s的微震.通过盖戈法与和达法相结合确定微震震源的几何参数,发现这些微震分布大体呈NE-SW展布,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无论是采用《地震台站观测规范》中的量规函数(量规函数GF)还是李学政等(2003)的量规函数(量规函数LXZ),近震震级均与矩震级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向震级小的一端延伸时都表现为M_L<M_W,但采用李学政等的量规函数时该趋势更加明显.同时采用Brune和Boatwright震源谱衰减模型对观测震源谱的拟合表明拐角频率具有模型依赖性:基于Brune模型拟合得到的拐角频率大于基于Boatwright模型得到的拐角频率.无论基于哪一种模型,矩震级与拐角频率、破裂半径的对数线性关系均较弱,与应力降、视应力的对数则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这些关系不支持应力降、折合能量、视应力为常数的观点,表明微震与大地震的震源物理过程存在差异.视应力与应力降成比例,比例系数小于0.5,表明破裂动力学模式符合SavageWood模式.近震震级与矩震级拟合关系Mw=a+bM_L中b的大小与应力降和地震矩的关系有关,△σ∝M_0~γ,则b=1/(1+γ),因此从b的大小可以粗略地判断应力降与地震矩的关系.本文对应于γ≈1的情况,与基于量规函数LXZ得到的近震震级与矩震级关系中系数b=0.53吻合,这说明仅从辐射能量的角度考虑量规函数LXZ较量规函数GF准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叶庆东,余大新,丁志峰[2](2016)在《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震源参数确定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震监测在页岩气开发、矿山安全、火山监测和断裂带活动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微震的监测与研究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在断裂带活动监测领域,识别微震能完善地震目录,降低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从而更好地利用地震目录对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分析;同一断层上的微震具有一定的重复率,利用重复微震研究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介质变化及估算地震复发周期等方面显示出优越的应用前景。相比大地震,微震较小的破裂尺度使它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较好的模拟,结合天然微震观测研究及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理解。然而,微小地震是否与大地震具有相同(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1:微地震监测与反演》期刊2016-10-15)

叶庆东[3](2015)在《大别苏鲁地区背景噪声成像与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井孔附近微震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1大别苏鲁地区背景噪声成像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构造之一。为了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本文收集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区域地震台网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湖北5省151个宽频带地震台两年的连续叁分量记录(2009年5月~2011年5月),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该地区进行了成像。背景噪声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源被动成像方法,将任意两(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1期)

李志娜,李振春,王鹏[4](2014)在《基于改进线性Radon变换的井孔地震上下行波场分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射波场分离是井孔地震资料处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波场分离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像结果的精度.不管是VSP还是井间地震资料,其反射波时距曲线都近似直线型,根据这一特征,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线性Radon变换方法来进行井孔资料的反射波上下行波场分离.该方法基于频率域线性Radon变换,通过引入一个新的变量λ来消除变换算子对频率的依赖性,避免了求取每一频率分量对应的不同变换算子,显着降低了计算成本;文中在求解该方法对应的最小二乘问题时,引入了发展较为成熟的高分辨率Radon变换技术来进一步提高波场分离的精度.采用本文方法进行井孔地震资料的上下行波场分离可以在保证分离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根据上下行波在λ-f域内分布的特殊性,设计简单的滤波算子就可实现上下行波场的分离.最后通过合成数据试算以及实际资料处理(VSP数据和井间地震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叶庆东[5](2014)在《大别苏鲁地区背景噪声成像与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井孔附近微震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构造之一。为了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本文收集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区域地震台网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湖北5省151个宽频带地震台两年的连续叁分量记录(2009年5月~2011年5月),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该地区进行了成像。背景噪声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源被动成像方法,将任意两个台站的噪声记录互相关迭加就能获得台站间的格林函数,不需要等待地震的发生。因而,任意两个台站之间可以获得一条频散曲线,相对传统面波对地震方位的依赖,该方法可以获得足够大的射线密度,得到分辨率较高的成像结果。在获取瑞利波格林函数时,我们采用传统的方法;在获取勒夫波格林函数时我们采用先迭加再旋转的方法,并且引入了相位权重迭加方法来提高信噪比来获得格林函数(GF)。接着,我们采用时频分析(FTAN)方法获得了5000余条瑞利波频散曲线和4000余条勒夫波频散曲线,并采用Torantola反演方法得到了8-32s的瑞利波和勒夫波相速度分布和6-40s的勒夫波群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成像结果并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相速度8s(群速度的6-10s)与地表地质构造单元相吻合。根据已有的资料,大别苏鲁地区的高速除了山地沉积层较薄的影响外,还受到高压变质岩的影响;华北盆地、江汉盆地、南襄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因其沉积层较厚而呈现出低速;(2)16s的相速度分布(勒夫波群速度15-20s)与8s的相速度分布相类似,这主要有叁方面的原因,一是相速度频散虽然对1/3个周期的深度比较敏感,但是由于其纵向分辨较差,是一定深度范围内的一个综合结果,所以依然受到地表地质构造单元的影响;二是高压变质岩纵向分布达到10km或者略深,依然对相(群)速度产生影响;叁是大别苏鲁地区相对于其周围地区中地壳的速度也略高,大别苏鲁地区仍表现为高速。(3)32s的相速度分布图上大别苏鲁地区依然显示一定程度的高速,意味该地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高速异常。(4)郯庐断裂带8-24s(勒夫波群速度6-30s)表现为高速,可能与其白垩纪以来出于拉张体质的构造环境,造成地幔物质上涌有关;(5)对大别苏鲁地区的频散曲线求平均,并与AK135模型的频散曲线比较,发现瑞利波相速度基本与AK135模型的一致,但是勒夫波均高于AK135模型的相速度频散曲线,表明大别苏鲁地区存在强烈的径向各向异性;(6)8-24s的相速度分布(勒夫波群速度6-30s)与b值的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成像结果不仅反映了介质的非均匀性,还与介质的应力状态有关。(7)在五河—水吼岭断裂带以北,16s-32s的瑞利波相速度表现为低速异常,而以南地区表现为高速异常,表明五河—水吼岭断裂带可能是南北大别的分界线。第二部分:汶川地震后,中小余震频繁,发震断层活动将持续数十年。利用对中小余震观测来勾画地下断层面的形状一直是地球物理探测的重要方面。为了配合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深钻(WFS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别于2012年在四川生绵竹市天池乡和2013年在绵阳市南坝镇布设了15个微震台,试图通过对-2-3级地震的监测来勾画钻孔周边地区3-5km的断层面结构。微震仪器采用南非矿山地震研究所(IMS)生产的矿山地震仪,由于利用该类型仪器进行天然地震的监测在国内尚属先例,因此在台站架设、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方面都遇到了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这些问题并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为以后的微震监测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出于产权保护,IMS不提供原始数据,但通过其提供的软件JMTS可以将数据转换成ASCⅡ格式,在次基础上,我们编写了将ASCⅡ专换成SAC二进制格式的程序,以方便数据的保存、交流及处理。接着采用了S变换时频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了微震记录和微震台附近的短周期记录(CMG-40T,0.5~100Hz),并验证了当P、S波到时差在1s以内时,无论是P波段还是S波的微震记录都是可靠的。由于微震台网孔径很小,绝大多数地震来自于网外,给定位造成困难,因此本文在传统的震源扫描方法(SSA)上做了更多的约束:一、采用偏振分析确定方位角的范围;二、采用和达法确定发震时刻,这样不仅能限制震源位置,同时也减小搜索范围,提高计算效率。定位的结果离散度较大,没有明显的优势方向,表明该地可能不存在隐伏的小断层。相似地震对较少,也支持这些地震与构造关系不大的结论。震级的结果表明在台站周围25km2,IMS微震仪器主要监测的震级为-1.5级~1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4-07-01)

张艳[6](2013)在《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井孔水位对地震响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鄂尔多斯周边的观测井的数据收集与其水位地震变化图与大地震与井震距图我们得到了很多的信息,通过对观测井的水位同震响应的初步研究得到以下的几点认识:(1)水位变化是地震自身地质条件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主导的水位变化模式都不相似。鄂尔多斯周边的水位同震变化主要是以上升为主,可能是鄂尔多斯地区地质条件导致:(2)在典型井里可以看出观测井在震级一样的情况下,井震距越小变化越大;具体表现为:地震能量密度越大,井震距越小,越能引起水位的同震响应;(3)有些观测井有可能其地质条件特殊,其对观测井水位的影响大于地震影响,影响其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对有些观测井来说,地质条件占主导因素,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2013年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期刊2013-09-13)

刘思琴[7](2012)在《基于井孔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井孔地震技术为研究井附近的地层提供了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信息,无论是VSP还是井间地震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只有对井孔地震资料进行高精度的成像,井孔地震技术才能更好的为生产实践服务;而逆时偏移作为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地震资料迭前深度偏移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针对井孔地震资料逆时偏移进行研究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可以通过更有效的成像方法(逆时偏移)实现井孔地震资料的高精度成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较小数据量的井孔地震资料对逆时偏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考虑到RTM的成像优势,结合井孔地震数据的特点,本文对井孔地震资料进行逆时偏移的优点有:(1)可以适用于不同介质条件(TI、VTI、TTI)下的井孔地震资料成像,特别是对于复杂介质的成像;(2)对波动方程没有特殊要求,声波方程和弹性波方程都可以进行RTM;(3)可以对上、下行反射的P波和上、下行反射的P-SV波都可以同时进行成像,不需要对上、下行的反射P波和上、下行的P-SV波进行波场分离,从而避免了波场分离引入的噪音;(4)分别对接收井左右两侧的资料进行成像,对两个成像结果进行拼接的时候两侧同相轴对应很好,不会出现拼接的“接缝”,(5)对井孔地震资料中的广角反射也能进行很好的成像。本文首先分析了井孔地震资料的特征,随后针对井孔地震特殊的观测系统,介绍了逆时偏移的基本原理,分别推导了声波方程和弹性波方程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波场外推公式,讨论了频散、精度、边界条件以及成像条件,并对井孔地震资料RTM的成像优势进行了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井孔地震数据逆时偏移实现过程中的精度的问题,研究了影响成像效果的各种因素及改善成像质量的方法,并进行了各种测试;也针对逆时偏移中存在的计算效率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案,并对并行算法的效率进行了测试。最后分别对VSP、井间地震的模型和实际资料进行了声波、弹性波RTM试算,得到了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2-05-01)

邱鹏成,赵生生,王永刚,杨广华[8](2010)在《2008年大柴旦M6.3地震前井孔水温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青海地区水温(地温)的观测概况。经过研究,发现大柴旦M6.3地震前,距离震中160 km的格尔木自流井水温出现了短期异常,距离震中130 km和600 km的德令哈静水井水温和同仁井地温出现了准同步短临异常变化。除开始阶段外,同仁井地温与德令哈井水温在异常形态上基本相反,而格尔木井和德令哈井的异常形态均表现为下降—上升—平稳—下降—恢复的特征。说明地温与水温异常形态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兰双双,迟宝明[9](2010)在《汶川地震近区深层井孔-含水层系统水位异常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析了汶川地震近区深层井孔-含水层系统在不受水量交换的影响下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地震的发生往往能够引起较大范围内深层井孔-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明显的异常变化,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异常变化特征比较复杂,具有异常形态变化多样,变化幅度不等,变化空间分布不均一,时间分布多阶段以及随时空分布迁移等特点。同时,认为引起汶川地震震时和震后井孔-含水层系统水位异常的机理主要有两个: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断裂两侧岩体发生错动,引起沿岩体破裂方向(NE)断层附近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发生显着的突变现象;地震波的传播作用引起云南一带地下水位发生振荡现象。(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0年02期)

宋海燕[10](2009)在《叁分量井孔地震资料波场分离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勘探和开发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高精度?高清晰度和高可信度的技术,井孔地震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目前无论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mic Profile,简称VSP)还是井间地震的成本较其他技术来说是比较高的?从复杂的井孔地震记录中提取纵横波场,进行有效波成像日益关键?本文针对井间叁分量采集数据,研究纵横波分离方法,提取纵横波分量,进而研究反射波波动方程成像方法?根据高分辨率Radon变换基本原理,针对井孔地震采样率高?频带宽?主频高?道间距小等特点,对高分辨率Radon正反变换方法进行了研究,编制了相关程序,调试参数使收敛效果最佳?根据井中叁分量接收系统的独特性,结合纵波和横波在不同分量上的极性特性,在Radon域用极化滤波对纵横波进行分离,并编程现实?对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进行处理,成功分离了纵横波波场?然后对提取的纵横波波场,进行井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偏移成像?从波动方程偏移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井间地震的特点,对井间剖面进行网格划分,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求取成像时间,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对井间波场进行延拓,并应用成像条件,实现了有限差分逆时偏移算法?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纵横波波场成像能够真实地反应地层产状,且其成像结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通过对比发现,横波成像结果要比纵波成像结果好,更充分地利用了井中的地震波场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9-05-01)

井孔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微震监测在页岩气开发、矿山安全、火山监测和断裂带活动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微震的监测与研究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在断裂带活动监测领域,识别微震能完善地震目录,降低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从而更好地利用地震目录对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分析;同一断层上的微震具有一定的重复率,利用重复微震研究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介质变化及估算地震复发周期等方面显示出优越的应用前景。相比大地震,微震较小的破裂尺度使它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较好的模拟,结合天然微震观测研究及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理解。然而,微小地震是否与大地震具有相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井孔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叶庆东,丁志峰,王生文,余大新,郑晨.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震源参数确定及其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7

[2].叶庆东,余大新,丁志峰.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震源参数确定及其意义[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1:微地震监测与反演.2016

[3].叶庆东.大别苏鲁地区背景噪声成像与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井孔附近微震定位[J].国际地震动态.2015

[4].李志娜,李振春,王鹏.基于改进线性Radon变换的井孔地震上下行波场分离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4

[5].叶庆东.大别苏鲁地区背景噪声成像与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井孔附近微震定位[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

[6].张艳.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井孔水位对地震响应的初步研究[C].2013年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2013

[7].刘思琴.基于井孔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

[8].邱鹏成,赵生生,王永刚,杨广华.2008年大柴旦M6.3地震前井孔水温异常[J].华北地震科学.2010

[9].兰双双,迟宝明.汶川地震近区深层井孔-含水层系统水位异常响应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

[10].宋海燕.叁分量井孔地震资料波场分离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9

标签:;  ;  ;  ;  

井孔地震论文-叶庆东,丁志峰,王生文,余大新,郑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