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汉语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简帛,居延汉简,鞮瞀,《广韵》
古汉语词论文文献综述
冯玉[1](2017)在《简帛文献与古汉语词本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本义是有文献可证的词的最早意义。无论是依循古文字的形体来推求词本义,还是因声求义——通过系联同源词来探寻词本义,都必须在此基础上找到词在文献中的用例,进而通过梳理其词义系统来确定词本义。也就是说,词本义的确定必须依赖真实、确凿文献材料中的用例。甲骨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8-01)
刘建权[2](2017)在《古汉语词“厮”的使用情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汉语词"厮"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宋代之前"厮"主要是指仆役,宋元时期出现了相互义及戏称或蔑称的小孩、小子义。之后,"厮"的词汇义开始虚化,类似于词缀。"厮"的相互义在闽南和太古等方言中仍有保留,普通话中主要存在于固定词语中。"厮"字使用减少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词语的双音节化、词语的替代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很多近代小说中经常会发现"小厮""这厮"等词语,然而近代的文献作品中"厮"的使用明(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03期)
谭代龙[3](2015)在《古汉语词的描写与词义的认定——以《南海寄归内法传》的“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词的描写是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基础工作,词义的认定是汉语历史词汇学的核心工作,而如何在词的描写和词义的认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是近年来训诂学和汉语历史词汇学共通的焦点话题之一。文章从索绪尔的"句段"思想出发,采用直接层次分析法,对《南海寄归内法传》一书中出现的"开"字作了语法语义描写,讨论了相关情况。(本文来源于《汉语史学报》期刊2015年00期)
聂雪蕾[4](2012)在《从古汉语词看古代丧葬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讲的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讲丧葬的产生和释名。包括丧葬习俗的来源,丧葬习俗的社会意义,“丧、葬”的释名,“葬、埋”考辩等。第叁章主要讲各种死亡委婉语,其中分为几大类:远行、仙升、捐弃、归委、泯没、凋谢、山崩星陨等。从第四章开始讲与丧葬礼仪有关的词汇和文化。第四章主要讲有关初死和入殓的词汇,包括初死、小殓和大殓叁部分。第五章主要讲有关殡葬过程的词汇,包括停柩、出殡、坟墓、殉葬和陪葬等。第六章主要讲反应丧礼的词汇,主要包括告丧奔丧与凭吊、丧服、丧期、居丧、祭祀等。通过论述,得出最后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古人的丧葬习俗的变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第二,古人观念受到神鬼甚至宗教的巨大影响。最初的丧葬可能是因为对鬼魂的恐惧,或是对祖先的敬重。第叁,古人对礼制的要求非常高,对丧礼全套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不仅对丧葬礼仪层层要求,对服饰和器物也要求甚严。特别是在居丧守孝方面,“叁年之丧”几乎是强制性的要求。第四,封建流毒对人们尤其是下层百姓的残害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不仅生前要忍受统治者的层层剥削和压迫,在死后还要继续受其荼毒。第五,古人对事物命名达到了极高的科学程度。第六,对死亡的委婉语,不只是简单的语言上的变化,它体现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郭辉,孙杰军,徐红梅[5](2010)在《淮北方言中的古汉语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方言词汇有古近代两大层次,文章用历时溯源的方法指出淮北方言中的古代汉语词语,并运用比对的形式,从直接传承、意义和用法、词性、词变为构词语素、词形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并举出淮北方言中的例句加以印证,揭示了淮北方言中的古代汉语词语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于建华[6](2008)在《上古汉语词头向中古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中的词头"薄、式、聿、攸、爰、云、载"等属于衬字,它们与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衬字双音结构。本文考察了词头从《诗经》到《全晋文》的使用过程。(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黄小娅[7](2007)在《广州方言口语中留存的古汉语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州方言中的常用词不少是古语词的承传。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古代汉语中曾经是很常用的词语,在现代共同语里发生了变化,有的只保留在书面语中,有些则走向消亡,当然它们也有可能还存留在方言里。文章考释了至今仍然活跃在粤方言口语词里的部分古汉语词。(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9期)
黄小娅[8](2007)在《试释广州方言口语中的古汉语词十叁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古代汉语中曾经是很常用的词语,在现代共同语里发生了变化,有的只保留在书面语,有些则走向消亡,当然它们也有可能还存留在方言里,本文则对广州放眼口语中的古汉语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华商》期刊2007年23期)
杨凤仙[9](2006)在《从古汉语词“肉”谈常用词研究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词“肉”的基本意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化,但是先秦汉语的“肉”义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肌”加入而专指人的肉,但“肉”依然是个泛称,仍可以用于指“人的肉”,并非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词义缩小为专指动物的肉。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常用词的研究。常用词的研究对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断代辞典的编纂更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温昌衍,温美姬[10](2004)在《中古汉语词的客家方言例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一些中古汉语词语提供客家方言的例证,以增强其说服力,并证明"方言佐证法"在中古汉语研究中的可行性。文末分析了客家方言有不少中古汉语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汉语史学报》期刊2004年00期)
古汉语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汉语词"厮"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宋代之前"厮"主要是指仆役,宋元时期出现了相互义及戏称或蔑称的小孩、小子义。之后,"厮"的词汇义开始虚化,类似于词缀。"厮"的相互义在闽南和太古等方言中仍有保留,普通话中主要存在于固定词语中。"厮"字使用减少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词语的双音节化、词语的替代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很多近代小说中经常会发现"小厮""这厮"等词语,然而近代的文献作品中"厮"的使用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汉语词论文参考文献
[1].冯玉.简帛文献与古汉语词本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2].刘建权.古汉语词“厮”的使用情况探析[J].牡丹.2017
[3].谭代龙.古汉语词的描写与词义的认定——以《南海寄归内法传》的“开”为例[J].汉语史学报.2015
[4].聂雪蕾.从古汉语词看古代丧葬文化[D].青海师范大学.2012
[5].郭辉,孙杰军,徐红梅.淮北方言中的古汉语词[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6].于建华.上古汉语词头向中古的发展[J].泰山学院学报.2008
[7].黄小娅.广州方言口语中留存的古汉语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8].黄小娅.试释广州方言口语中的古汉语词十叁则[J].华商.2007
[9].杨凤仙.从古汉语词“肉”谈常用词研究的重要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10].温昌衍,温美姬.中古汉语词的客家方言例证[J].汉语史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