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扬子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页岩油,页岩气,下扬子,二迭系
扬子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石刚,徐振宇,郑红军,殷启春,滕龙[1](2019)在《下扬子地区“叁气一油”钻探发现及成藏地质条件——以皖南港地1井钻探发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扬子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地质条件复杂,对油气保存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页岩油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性,与常规油气相比,对保存条件的要求较低,在下扬子地区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潜力。通过港地1井钻探,在下扬子地区二迭系大隆组和龙潭组获得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叁气一油"的发现,与常规油气"上气下油"不同,港地1井油气呈现"上油下气"式非常规油气储集方式。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约70m,地层倾角10°~20°,现场解吸获取的页岩气样品甲烷含量达80%,有机质丰度为1.9%~2.3%,平均值约2.0%,有机质成熟度(Ro)为1%~1.25%,平均值约1.2%,具备生成页岩油气的良好基础。基于港地1井的钻探发现,认为下扬子地区构造运动影响弱、盆地规模小、保存条件好的"小而整"的坳陷或盆地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磊夫,董大忠,孙莎莎,于荣泽,李林[2](2019)在《叁维地质建模在页岩气甜点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扬子地区昭通页岩气示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震解释、钻井资料、测井数据、先验地质知识,以扬子地区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应用Petrel叁维建模软件,建立了涵盖TOC、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含气量、脆性指数等多种属性的叁维储层地质模型。采用Petrel自带模块计算游离气资源量,按照体积法运算公式计算吸附气资源量,计算页岩气资源量超过1 000×10~8m~3,与EUR预测较符合。应用中石油甜点评价标准对模型中所有网格进行筛选,实现对研究区甜点层的定量评价,以及甜点体的叁维定量刻画,为气藏开发方案提供指导,是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韩京,蔡全升,黎洋,李旭文[3](2019)在《海相优质页岩的形成环境及发育模式——以中扬子地区秭归新滩剖面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球化学和岩石学方法,从古盐度、古气候、古生产力、海域封闭性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分析中扬子地区秭归新滩剖面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优质页岩的形成环境,并探讨了优质页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及模式。结果表明:中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页岩以硅质页岩为主,主要发育在五峰组至埃隆阶底部;优质页岩主要形成于温暖潮湿、低盐度—正常盐度、弱封闭—半封闭的缺氧环境中,并且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海相优质页岩的发育是构造活动、海平面升降以及陆源—生物硅质供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埃隆期之后,随着扬子板块的持续向西北推进,海域面积不断萎缩,生物硅质供应降低,陆源碎屑供应迅速增加,优质页岩不再发育。最后,总结了海相优质页岩的发育模式。(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春华,仇卫东,秦新龙,刘理湘[4](2019)在《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扬子地区开展的页岩气资源调查表明,下寒武统幕府山组(南部也称荷塘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底部–奥陶统五峰组、二迭系龙潭组和叁迭统青龙组地层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但潜力最大的当属沉积厚度大、分布广、热演化程度适中的志留统高家边组。另外应该注意两点:(1)因页岩气与油气是同源物质,故应在油气发育区上下就近优先寻找页岩气;(2)下扬子地区地层中断层发育,且多为拉张性的正断层,地层中不整合面也发育,这些都是潜在的高渗流通道,钻井和压裂开发时要注意避开和远离,当然更要做好地下水环境保护。(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志锋[5](2019)在《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构造转型—秭归盆地沉积及黄陵背斜隆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盆-山演化对深入理解华南大陆中生代构造转型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地貌转型过程。(1)通过秭归盆地多个剖面的野外地质观察,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结构及沉积构造特征,对秭归盆地沉积相进行了分析。早侏罗世早期为河流沉积,中晚期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湖泊相碎屑岩。中侏罗世由温暖潮湿的湖泊环境过渡为炎热干燥的河流环境,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曲流河相碎屑岩。晚侏罗世继承了中侏罗世的沉积特征,主体为一套曲流河相沉积。(2)综合秭归盆地砂岩碎屑组分、古水流方向、黄陵背斜及周缘造山带隆升历史分析,秭归盆地沉积物来源在侏罗纪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变。早侏罗世,秭归盆地下侏罗统桐竹园组古水流方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石英含量高,变质岩岩屑为主要岩屑成分,指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北西方向的南秦岭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湖盆沉积中心逐渐向西迁移,古水流方向转变为南西向。中侏罗统砂岩长石及岩屑含量明显增多,火山岩屑和变质岩屑特征明显,结合部分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指示位于盆地北东方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盆地主要物源区。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的垂向变化记录了秭归盆地东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强烈抬升剥蚀。晚侏罗世,地层沉积物继承了中侏罗统砂岩部分物源,碎屑物质沿南西西向古河道进入秭归盆地,但上侏罗统砂岩的碳酸盐岩岩屑含量明显增加,表明秭归盆地以东的中扬子地区大面积抬升为盆地提供重要的物质来源。(3)低温热年代学的热史演化分析表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秭归盆地东侧黄陵背斜存在差异性隆升。黄陵背斜南部于晚侏罗世隆升,为秭归盆地提供部分沉积物源。至早白垩世早期,黄陵背斜整体隆升,且黄陵背斜北部隆升速率明显高于南部。(4)秭归盆地沉积物来源及黄陵背斜隆升过程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由早侏罗世近南北向挤压至早白垩世早期近东西向挤压的转变。早侏罗世,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近南北方向汇聚。中侏罗世,扬子陆块顺时针侧向持续俯冲挤入,秦岭-大别造山带发生北东-南西向强烈地构造挤压。晚侏罗世,秭归盆地东北方向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沿襄樊-广济断裂带向中扬子陆块发生逆冲推覆。早白垩世早期,研究区域应力转变为近东西向挤压,形成秭归盆地-黄陵背斜-当阳盆地东西向展布的构造格局。晚白垩世,研究区应力转变为近东西向伸展。(5)秭归盆地-黄陵背斜正处于东西两侧构造差异的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上,通过低温热年代学热演化历史分析指示:晚侏罗世中国大陆地区构造地貌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至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地貌沿现今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转变为东西分异,早白垩世早期(140-120Ma)可能是现今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形成的初始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杨树锋,陈汉林,龚根辉,张耀,孟立丰[6](2019)在《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扬子地区从晚奥陶世开始沉积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浅海相转变为叁角洲相沉积.这一沉积特征转变与早古生代晚期经历的强烈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沉积序列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及其时空演化过程,探讨沉积盆地发育与造山带隆升剥蚀之间的关系.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沉积学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岩性由岩屑砂岩变为石英砂岩,粒度由粗粒变为细粒;沉积厚度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东南等值线密,且沉积厚度大;往西北等值线稀疏,且沉积厚度小;沉积中心呈狭长带状分布,并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具有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上奥陶统到中志留统的碎屑锆石以900~720Ma的年龄为主,指示物源以下伏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层序为主;从早志留世高家边组开始,450~420Ma碎屑锆石年龄出现并逐渐增多,表明同造山岩浆岩被剥露地表并开始提供物源;碎屑锆石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代表华夏地块基底1.9~1.7Ga的特征年龄峰值,表明华夏地块不是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下扬子地区前陆盆地从晚奥陶世开始沉降,晚奥陶世的构造沉降速率超过了沉积物的供给速率,前渊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泥岩夹粉砂岩和砂岩;晚奥陶世末造山带持续隆升并向西北方向扩展,沉积速率加快,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沉积相也由浅海相转变成叁角洲前缘相;早志留世开始埋深较大的同造山岩浆岩开始遭受剥蚀,导致前陆盆地中450~42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徐菲菲,张训华,黄正清,李建青,吴通[7](2019)在《下扬子地区宁国凹陷大隆组-孤峰组泥页岩储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皖宣页1井为对象,研究皖南宁国凹陷二迭系深水陆棚相黑色硅质页岩储层特征,探讨宁国凹陷二迭系页岩的成藏条件。对二迭系大隆组和孤峰组页岩开展有机地化特征、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成分、含气性以及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大隆组和孤峰组有机碳含量高,大隆组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71%~9.28%,平均为4.13%(29个样品),孤峰组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8.02%;有机质类型为Ⅱ_2-Ⅲ型;R_o值为1.23%~3.03%(大隆组平均为1.35%,孤峰组平均为2.83%);泥页岩中普遍发育原生矿物晶间孔、有机质孔等次生孔隙,以及微裂缝,内部孔隙连通性好,有利于页岩气的赋存;页岩内石英和黏土矿物等含量高,大隆组脆性矿物指数为37%~51%,孤峰组脆性矿物指数为71.8%~85.8%。宁国凹陷大隆组和孤峰组具备页岩气富集的基本条件,是勘探的有利区域。孤峰组在生烃条件、脆性矿物指数、含气性等方面都优于大隆组,应该是宁国凹陷的主探层位。(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宋桂桥,杨振升,薛野[8](2019)在《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攻关进展及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的地下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而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未能取得显着突破。为此,中国石化开展了多轮地震攻关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基于地震模拟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城镇工业发达区高效地震激发技术、弱反射信号保护与提取技术、深度域速度建模与成像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增强了中、古生界地层的地震反射能量,剖面成像效果明显改善,地震解释发现了一批有利区带及圈闭。钻探结果表明地震资料可靠、准确。下一步地震勘探的主要攻关方向建议开展以满足迭前成像的基于模型正演的观测系统设计研究,继续开展提高地震激发效率研究以及低信噪比复杂构造成像和各向异性处理方法研究等,进一步探索提高下扬子地区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9年02期)
康玉柱[9](2019)在《中扬子地区是天然气勘探重要接替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扬子地区包括湖北省大部、湖南省西北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中扬子地区从构造上可划分为江汉盆地、秭归盆地、湘鄂西地区、湘中地区和洞庭湖地区。取得页岩气首次重大突破2017年5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北西部宜昌地(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9-03-25)
黄正清,周道容,李建青,吴通,徐菲菲[10](2019)在《下扬子地区寒武系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扬子地区寒武系为海相沉积地层,分布面积达13×10~4 km~2,其中下寒武统荷塘组(幕府山组)发育黑色碳质泥岩,厚度达276 m,有机碳含量为0.25%~23.52%,平均含量为4.54%,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页岩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该区下寒武统地层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的改造,个别地段已经成为变质岩的一部分;很多地区荷塘组碳质泥岩演化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_o)最大可达6.32%,完全处于过成熟阶段。该区荷塘组上覆地层较厚,但受构造影响,荷塘组地层埋藏深度变化较大。综合荷塘组碳质泥岩的厚度、埋深、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等4个方面的指标,开展了下扬子地区寒武系地层的页岩气地质调查和潜力评价,共划分出3个页岩气远景目标区,分布于江西上饶—浙江桐庐、江苏扬州和安徽全椒等地,估算资源量为288 944.4×10~8 m~3。(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扬子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地震解释、钻井资料、测井数据、先验地质知识,以扬子地区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应用Petrel叁维建模软件,建立了涵盖TOC、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含气量、脆性指数等多种属性的叁维储层地质模型。采用Petrel自带模块计算游离气资源量,按照体积法运算公式计算吸附气资源量,计算页岩气资源量超过1 000×10~8m~3,与EUR预测较符合。应用中石油甜点评价标准对模型中所有网格进行筛选,实现对研究区甜点层的定量评价,以及甜点体的叁维定量刻画,为气藏开发方案提供指导,是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重中之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扬子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石刚,徐振宇,郑红军,殷启春,滕龙.下扬子地区“叁气一油”钻探发现及成藏地质条件——以皖南港地1井钻探发现为例[J].地质通报.2019
[2].张磊夫,董大忠,孙莎莎,于荣泽,李林.叁维地质建模在页岩气甜点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扬子地区昭通页岩气示范区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3].韩京,蔡全升,黎洋,李旭文.海相优质页岩的形成环境及发育模式——以中扬子地区秭归新滩剖面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J].古地理学报.2019
[4].徐春华,仇卫东,秦新龙,刘理湘.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新认识[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
[5].郑志锋.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构造转型—秭归盆地沉积及黄陵背斜隆升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6].杨树锋,陈汉林,龚根辉,张耀,孟立丰.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J].地球科学.2019
[7].徐菲菲,张训华,黄正清,李建青,吴通.下扬子地区宁国凹陷大隆组-孤峰组泥页岩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宋桂桥,杨振升,薛野.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攻关进展及方向[J].石油物探.2019
[9].康玉柱.中扬子地区是天然气勘探重要接替区[N].中国石化报.2019
[10].黄正清,周道容,李建青,吴通,徐菲菲.下扬子地区寒武系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