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区系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微生物区系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刘迎森,张莹莹,张林,高峰[1](2019)在《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肉鸡的消化道中寄居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并参与机体的养分代谢和稳态调节。现代微生物分析技术的成功应用使人们对家禽消化道菌群的类别、数量、分布及功能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总结了微生物在肉鸡消化道的分布情况和定植规律,并重点阐述了遗传、日龄、饲养环境和饲粮等关键因素对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效果,以期为开展肉鸡肠道健康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唐婷[2](2016)在《微生物区系分布同动植物一致》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唐婷)12月21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王建军、沈吉等的论文《富营养化程度改变温度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联:来自大空间尺度生态学实验的证据》。“我们首次证明微生物同样具有沿着温度梯度分布的生物区系,与经典的动植(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6-12-23)
刘宝勇,李艳军,丁宏宇,池小波[3](2011)在《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土壤经过人工扰动,严重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受到很大影响,对植被的重建工作极其不利。本文以阜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区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复垦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7-01)
曹良元[4](2009)在《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耕作方式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至关重要且有限的自然资源,是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但土壤中发生的许多生物与生物化学过程,迄今为止都还是一个“黑箱”。土壤是由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组成,研究微生物群落在土壤结构体内的分布(或分异)是打开这个黑箱的第一步。了解微生物在土壤结构内的分布对于预测相关的生化过程如N的矿化、反硝化、生物固氮、C、N循环、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立足于西南大学国家紫色土肥力定位监测点,研究了长期(18年)垄作免耕、常规轮作和冬水稻田叁种不同耕作方式下,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几种微生物的区系分布模式以及他们一些的作用机理,初步探讨了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与氮素循环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叁种耕作下,垄作免耕土样分形维数最低,分别比常规轮作和冬水稻田低0.449,0.322;同时垄作免耕土样容重分别比常规轮作和冬水稻田高0.04和0.107。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中,>4.76 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相对较高,垄作免耕土样>4.76 mm粒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相对更高,接近总量的40%;冬水稻田土样小粒径土壤团聚体比重明显提高,各级土壤团聚体有趋向一致的趋势。(2)土壤有机质在水稳性团聚体中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耕作方式对其分布模式无明显影响。2.0-0.2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粒级,<0.053 mm粒级粉砂与粘粒组分中有机质含量最少,二者相差3-4倍。垄作免耕和冬水稻田土样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大部分粒级明显高于常规轮作;同时,常规轮作下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之间有机质含量差异减小,趋向一致。(3)叁种耕作方式下,全氮、有效氮、微生物体氮、NO_3~--N含量及脲酶活性在土壤团聚体中分别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全氮、有效氮和微生物体氮含量主要分布在>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中,脲酶活性在2.0-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最高,NH_4~+-N和NO_3~--N在>2.0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均比其它粒级高。垄作免耕下各级团聚体中全氮、有效氮及微生物体氮含量均高于冬水稻田,其中常规轮作土样中含量最低。脲酶活性和无机氮(NH_4~+-N和NO_3~--N)在垄作免耕和冬水稻田土样中含量均较高,且高于常规轮作。(4)叁种耕作方式下,垄作免耕和冬水稻田土样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具有相同的分布模式,大粒径(>1.O mm)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高于小粒径团聚体,其中垄作免耕土样2.0-1.0 mm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碳达到1025mg/kg,明显高于其它粒级;常规轮作中微生物生物量碳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在常规轮作和垄作免耕土样4.76-0.25 mm粒径之间的几个粒级团聚体中分布较高,但冬水稻田土样0.25 mm和4.76-0.25 mm粒径的各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均较高。本研究还发现垄作免耕显着增加了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常规轮作土样各级团聚体间微生物生物量分布趋向一致,差异明显减小。(5)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分别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耕作管理措施对其分布模式影响不明显。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大团聚体(>0.25 mm)中真菌生物量较高,特别是团聚体4.76-2.0mm粒级中真菌生物量更高,微团聚体(0.25-0.053 mm)中真菌生物量最低,前者是后者的5-6倍。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细菌生物量呈波浪式变化,2.0-1.0 mm粒级最高,其次为<0.053 mm粒级。(6)叁种耕作方式下,2.0-0.25 mm与<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硝化细菌个数均较高,0.25-0.053 mm粒级较小;>2.0 mm粒级硝化细菌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几个粒级;>2.0mm和<0.053mm粒级团聚体中呈现出较高的硝化强度。本研究也表明垄作免耕和冬水稻田土壤团聚体中硝化细菌数及硝化强度普遍高于常规轮作,其中冬水稻田土样中硝化细菌数是常规轮作的2.5倍,冬水稻田土样中硝化作用强度是常规轮作1.72倍。(7)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土壤矿化过程中分别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培养过程中,微生物量氮先增加,再减小,然后趋于稳定,同时2.0-0.25mm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最高,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5%左右;矿化过程中,铵态氮总量逐渐增大,但矿化速率逐渐降低;硝态氮总量先逐渐增高,21天时达到最大后呈现减少的趋势,矿化速率的变化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0.25mm粒级团聚体中NH_4~+-N和NO_3~--N矿化速率最大。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中矿化过程中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常规轮作和冬水稻田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在培养7天后出现最高值,而垄作免耕土样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在培养14后才表现出最高。在此培养过程,垄作免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相对较高,分别是冬水稻田和常规轮作的1.6倍和1.4倍。垄作免耕土样团聚体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幅度和矿化速率都相对较高,明显高于常规轮作土样。(8)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全氮和有效氮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种耕作土壤团聚体中都保持了较好的季节动态变化的同步性;但不同耕作管理方式能够影响其在团聚体中的季节动态变化。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的季节变化中,常规轮作土样10月和7月份较小;垄作免耕土样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4月、7月、10月和1月;冬水稻田从上年的10月到来年的7月逐次升高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21)
李骁[5](2007)在《珍稀植物四合木分布区特有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蒺藜科的一个单种属古老残遗植物物种,其分布范围极为有限,仅分布于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区。强旱生植物,常为建群种。它的存在不仅在植物区系及系统演化上具重要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也具有很大价值。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并破碎化,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对四合木物种保护的研究已引起生物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针对四合木的研究工作主要从分布区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生物学特性、生理生态适应性、传粉昆虫和景观破碎化过程到群落、种群、个体、细胞和遗传结构等不同层次展开,并取得积极成果;但缺乏对该地区特定生境条件的系统分析,特别是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地下煤炭、矿藏储量极为丰富)。本研究主要从四合木狭域性分布的这一特殊地理环境出发,通过探讨“四合木分布区的土壤及四合木根际微域中的土壤微生物区系是否具有特殊性?地下独特的煤炭矿藏是否与该地区的土壤元素含量、土壤微生物种类及其活性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进一步了解四合木分布区在土壤理化环境、土壤微生物区系成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数量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为珍稀植物四合木的生境适宜性及异地引种保护研究提供更为详实的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在四合木分布区,有煤样地和无煤样地在有机质和pH值上具有差异性:有煤样地(A)的有机质含量高于无煤样地(B),而无煤样地(B)的pH值高于有煤样地(A)。有煤样地和无煤样地在土壤营养元素的全量及有效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煤有四合木样地(A)的全量氮磷钾含量均高于无煤有四合木样地(B)的全量氮磷钾含量。研究区有煤样地和无煤样地土壤中的全量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有效量分配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有煤样地(A)土壤中的Cu、Fe、Mn、Zn、B的全量均高于无煤样地(B)的含量,六种微量元素(Cu、Fe、Mn、Zn、B、Mo)的有效量在有煤样地(A)土壤中均高于无煤样地(B)土壤中的含量。2.研究区土壤微生物区系中,各大菌群的组成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细菌>放线菌>厌氧菌>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在研究区菌群中占主导地位。土壤微生物区系中放线菌群占有较大比例,体现出该研究区土壤贫瘠、土壤条件差的荒漠性特点。四合木根际微生物活动在四合木生长发育期中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营养期-花期-果期表现为:低-高-低,说明在四合木开花期,其根部环境的微生物活动非常活跃。四合木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而且在生长期中表现出一致规律性:营养期-花期-果期表现出高-低-高的规律性。有煤样地和无煤样地在微生物数量和根际效应方面具有差异性:有煤有四合木样地(A)的微生物数量均高于无煤有四合木样地(B),无煤有四合木样地(B)的根际效应比有煤有四合木样地(A)的根际效应更明显,(R/S)_B>(R/S)_A。3.土壤细菌、真菌和厌氧菌与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六种微量元素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土壤细菌与土壤全铜含量极显着相关(97.1%),与土壤铜(91.3%)、锰(87.7%)有效含量显着相关。土壤中的厌氧菌与全铁含量间极显着相关,与全锰含量间显着性相关。由此推测,土壤细菌(好气性细菌和厌氧菌)可能在土壤矿质元素铁、铜和锰的分解及植物有效性利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本研究在前人方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种快捷、高效的适合于研究区土壤微生物DNA提取的方法,并与已有的成熟方法作了比较,得出SDS高盐提取法更适合于西鄂尔多斯荒漠区的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该方法所得土壤微生物总DNA的产量多而且纯度较好,可直接用于16S rDNA目标片段的扩增;该方法设备要求低,完成时间短。因而,为今后从事西鄂尔多斯地区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方法。5.本文运用PCR-DGGE技术对研究区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四合木分布区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在有煤样地(A)和无煤样地(B)间具有差异性。在系统进化上,同一类型样地中的细菌同源性高,细菌系统发育具有相似性;而在不同类型样地(有煤样地、无煤样地)间具有差异性。本研究发现的土壤优势菌群和特殊菌群与该地区特有的土壤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6.四合木分布区土壤微生物量存在着年际变化。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在四合木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期-花期-果期表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规律。从而说明四合木开花期土壤微生物活跃,土壤微生物C库很大。7.土壤酶活性在有煤样地和无煤样地间差异性不显着,但其在四合木生长季中的动态变化表现为7月份(花期)的酶活性最高,高于营养期和果期。脲酶与土壤微生物量显着性正相关,与转化酶、过氧化物酶之间极显着正相关,因而推测在该研究区土壤有机物质氧化、土壤微生物系统C、N转化过程中,脲酶、转化酶、过氧化物酶间具有耦联作用。8.四合木分布区特有微生物区系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本文主要集中于两年的研究,然而对于珍稀植物四合木分布的这一特殊区域,地下煤炭矿藏与土壤环境间的内在联系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揭示这一内在联系,需要更长时期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7-05-20)
马汐平,付宝荣,何容信,李伟,朱钢[6](1998)在《辽阳参窝水库水质状况及微生物区系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辽阳参窝水库水质和微生物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参窝水库水质已受轻度污染,NH_3-N、油、挥发酚等指标均高出国家地表水Ⅲ类的标准,细菌数量达到0.18~1.56×10~2个/ml,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来源于《辽宁城乡环境科技》期刊1998年01期)
周大石,马汐平,王威,李茹,袁俊斌[7](1995)在《沈阳市南运河水质分析及微生物区系分布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南运河水质和微生物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南运河水质已受到严重的污染、细菌数量达到1.7×10 ̄6~8.0×10 ̄8个/ml,COD_(cr)、BOD_5、挥发酚、NH_3-N、氰化物的浓度均超出地面水质标准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尤其是挥发酚和氰化物的污染更为严重。(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2期)
周大石,马汐平,刘玉晶,王晓光,张海波[8](1994)在《沈阳市大气微生物区系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沈阳市不同环境位置大气微生物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市区大气中细菌数量明显高于郊区,市区中繁华的商业区、交通路口也明显多于学校、工厂和居民小区.霉菌郊区多于市区.放线菌在市区与郊区的分布差别不大.郊区大气清洁,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尤其是繁华的商业区、交通路口大气污染最为严重.(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1994年01期)
周大石,马汐平,李力铭,李东兴,陈玉海[9](1992)在《大伙房水库微生物区系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伙房水库区水面取4个断面6个取样点,3条河入库口3个取样点和出库水2个样点、共分出99株细菌,属于7个科11个属;分出放线菌13株;属于二个属;分出霉菌17株;属叁个属;分出酵母菌2株均属酵母菌属.3条河入口处菌较多,最多为古楼取样点为1.55×10~3个/ml,出库水菌最少,抚取为10个/ml,辽电15个/ml.浑河入库口大肠杆菌指数为20,苏子河和社河入库口大肠杆菌指数为10.其余样点均未分出大肠杆菌.大伙房水库水质基本良好.(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1992年02期)
郭宝福,齐惠阳,姜秀兰[10](1988)在《大庆油田某油层石油微生物区系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1926年苏联与美国学者均在汕出油层水中发现了不同种类微生物群系。此后,油田微生物区系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许多学者在油田的岩心和原油中以及油层水中,发现了大量的微生物群系。如脱氮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甲烷生成菌、石油分解菌和石腊分解(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1988年03期)
微生物区系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讯 (唐婷)12月21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王建军、沈吉等的论文《富营养化程度改变温度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联:来自大空间尺度生态学实验的证据》。“我们首次证明微生物同样具有沿着温度梯度分布的生物区系,与经典的动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区系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刘迎森,张莹莹,张林,高峰.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J].动物营养学报.2019
[2].唐婷.微生物区系分布同动植物一致[N].科技日报.2016
[3].刘宝勇,李艳军,丁宏宇,池小波.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研究[C].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4].曹良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耕作方式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5].李骁.珍稀植物四合木分布区特有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
[6].马汐平,付宝荣,何容信,李伟,朱钢.辽阳参窝水库水质状况及微生物区系分布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8
[7].周大石,马汐平,王威,李茹,袁俊斌.沈阳市南运河水质分析及微生物区系分布调查[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8].周大石,马汐平,刘玉晶,王晓光,张海波.沈阳市大气微生物区系分布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4
[9].周大石,马汐平,李力铭,李东兴,陈玉海.大伙房水库微生物区系分布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2
[10].郭宝福,齐惠阳,姜秀兰.大庆油田某油层石油微生物区系分布[J].微生物学杂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