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盐鸢尾论文-孟凡虹

喜盐鸢尾论文-孟凡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喜盐鸢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喜盐鸢尾,盐胁迫,富氢水,氧化损伤

喜盐鸢尾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虹[1](2017)在《氢气对盐胁迫下喜盐鸢尾氧化损伤保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土壤盐渍化日益严重,我国盐渍土面积已显着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盐生植物与盐敏感植物相比在应答盐胁迫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独特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耐盐植物喜盐鸾尾(Iris.halophila Pall.)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耐盐机理。氢气(Hydrogen,H2)作为一种新型调节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信号分子,可通过影响植物激素、调节离子平衡的转运蛋白及其转录因子、抗氧化酶、根际微生物等参与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成熟衰老、胁迫耐受等多种生理过程。本研究对H2是否可以增强喜盐鸢尾盐耐受性展开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耐盐植物耐受性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喜盐鸢尾受到盐胁迫后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控制Na+转运相关基因以减缓盐处理对愈伤组织氧化损伤程度。2.用 50、100、500mmol/L NaCl 及 25%、50%、100%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HRW)混合溶液处理喜盐鸢尾愈伤组织,结果显示25%、50%、100%HRW可不同程度缓解盐胁迫对喜盐鸢尾造成的损伤,其中100%HRW效果最佳。3.HRW处理可提高抗氧化酶(SOD、POD、可溶性蛋白)的活性,减缓盐处理对愈伤组织氧化损伤程度。4.HRW处理可显着提高喜盐鸢尾NHX基因的表达量,降低钠钾离子比,增强喜盐鸢尾耐盐性。5.HRW处理可提高喜盐鸢尾内源NO含量,而NO已被证明可参与到植物耐盐调控中。本研究采用生理生化、化学及分子手段对HRW的保护作用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HRW处理喜盐鸢尾可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增加NHX基因表达量,降低钠钾离子比,提高内源NO含量,说明HRW可能通过调节Na+转运及提高抗氧化活性等方式减轻盐胁迫损伤,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氢气的胁迫保护作用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5-01)

徐凌云,王俊丽,周宜君[2](2017)在《喜盐鸢尾花色形成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及其变种蓝花喜盐鸢尾(I.halophila Pall.var.sogdiana(Bung)Grubov)因耐盐碱及其多种花色而具有盐碱地园艺开发价值。本文根据喜盐鸢尾内轮花被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这2种植物中分别克隆了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类黄酮-3',5'-羟基化酶类(F3'5'H-like)等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对它们在内轮花被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序列分析结果确认在喜盐鸢尾中所克隆的CHS(311 bp)、CHI(457 bp)、F3'5'H-like(496 bp)3个基因(部分)未见文献报道与NCBI等数据库记录。其中F3'5'H-like基因与经典的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75A亚家族的F3'5'H不同,而与万带兰的F3'5'H-like同属于CYP76AB亚家族,为一类新的蓝花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黄花的喜盐鸢尾相比,蓝花喜盐鸢尾中CHS与F3'5'H-like显着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花色不同于喜盐鸢尾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原海燕,张永侠,马晶晶,刘劲松,肖怀前[3](2016)在《NaCl胁迫对喜盐鸢尾和马蔺部分生理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培养,研究1.5%高浓度NaCl胁迫对喜盐鸢尾和马蔺部分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浓度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喜盐鸢尾和马蔺叶片内的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脯氨酸含量、SOD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喜盐鸢尾叶片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鸢尾对逆境胁迫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鸢尾叶片和根系内的N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且根系内Na~+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并显着高于叶片中的Na~+含量。将大部分盐分离子封存于根系中,可能是喜盐鸢尾和马蔺盐胁迫诱导抗性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徐凌云[4](2016)在《喜盐鸢尾转录组分析及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具有耐盐耐旱特性,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耐盐园林绿化植物。喜盐鸢尾的花为黄白色,而它的另一个形态特征高度一致的分类学变种——蓝花喜盐鸢尾(I. halophila var. sogdiana)的花色为蓝色或紫色。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喜盐鸢尾是蓝花喜盐鸢尾的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天然突变体,因此,喜盐鸢尾是一种研究花青素生物合成的理想材料。本研究利用这两种植物花蕾的内轮花被为材料,进行了不同花色的组织特异性转录组比较分析,克隆了喜盐鸢尾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包括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和类黄酮-3',5'-羟化酶类(F3'5'H-like)的基因,旨在阐明喜盐鸢尾花青素生物合成机理与花被着色机理,并为蓝花基因工程改造积累基因资源。在本研究中,分别利用两种植物未开放的花蕾,剥取其内轮花被提取其总RNA,利用Illumina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了高通量测序。测序片段利用NCBI NR蛋白质数据库和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了序列注释,并通过RPKM值判断转录本丰度相对差异。共从转录组中组装获得171173条转录本并map到35,543条Unigenes,转录本平均长度为479bp,Unigene平均长度750bp。对actin、tubulin、ubiquitin、磷酸丙糖异构酶(TPI)、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等多个持家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两种植物材料的基础转录水平相近。74个Unigenes分属于12个基因类型的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根据两个转录组相应转录本的RPKM之比,初步确定了6个RPKM比大于10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F3'5'H-like转录本RPKM比值高达155.17。根据转录组测序组装结果设计了相应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逆转录PCR(RT-PCR)克隆获得了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片段。克隆片段通过BLASTX搜索蛋白质数据库以寻找同源基因并确定正确的读码框,利用Mega软件进行了系统发生树分析。克隆的基因片段以TUBULIN为内参基因分别在喜盐鸢尾与蓝花喜盐鸢尾中进行了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基因克隆结果表明,在喜盐鸢尾中分别克隆了CHS基因的326bp片段和420bp片段、CHI基因的461bp片段和F3'5'H-like基因的496bp片段;从蓝花喜盐鸢尾中克隆了CHS基因的311bp片段、CHI基因的457bp片段和F3'5'H-like基因的498bp片段。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HS与F3'5'H-like基因在蓝花喜盐鸢尾中高水平表达,分别是在喜盐鸢尾中的5.27倍与3.71倍。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蓝花喜盐鸢尾所获得的F3'5'H-like与经典的属于细胞色素P450 CYP75A亚家族的F3'5'H不同,而与万代兰的F3'5'H-like同属于CYP76AB亚家族,为一类新的蓝花相关基因。比较转录组分析结果显不F3'5'H-like在蓝花喜盐鸢尾中高水平表达,与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致,可能是两种植物花色显着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张玲,贾琦珍,陈根元[5](2015)在《新疆喜盐鸢尾化学成分预试及薄层色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的化学成分,并建立起各萃取部分指纹图谱。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及平面色谱图像定量法对喜盐鸢尾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喜盐鸢尾含有生物碱、有机酸、酚类、鞣质、黄酮、蒽醌、皂甙、香豆素、挥发油及叁萜类化合物,不含有强心甙、氰甙和脂肪族硝基化合物。其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相中至少含有9、7、9和6种化合物,经与标准品对照,乙酸乙酯相中含有鸢尾苷;各萃取相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斑点依次为2、5、6和4。喜盐鸢尾化学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喜盐鸢尾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杨阳,刘少静,杨光华,赵长琦[6](2014)在《HPLC法测定蓝花喜盐鸢尾中一种新的异黄酮糖苷》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简单、快速的HPLC法测定蓝花喜盐鸢尾中一种全新异黄酮糖苷——鸢尾甲黄素B 4'-O-β-D-葡萄糖苷。采用HPLC法,Agilent 1260HC-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9 m L/min,检测波长为268 nm,柱温为25℃。结果表明,该异黄酮糖苷在17.2~172μg/m L浓度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4;回收率为99.78%(RSD=0.76%)。该检测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蓝花喜盐鸢尾中鸢尾甲黄素B 4'-O-β-D-葡萄糖苷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4年12期)

卓露,管开云,李文军,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7](2014)在《喜盐鸢尾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是一种干旱地区野生观赏花卉,种子萌发困难,限制了该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也为育种工作带来难度。从吸水性和萌发性两个方面对喜盐鸢尾种子休眠原因和打破休眠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在25/10℃(高温/低温)条件下,喜盐鸢尾种子萌发率最高,达到44.33%;胚乳中的萌发抑制物质是限制喜盐鸢尾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种皮可限制胚乳萌发抑制物质的释放。砂纸摩擦、切除部分胚乳和赤霉素(GA3)处理都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综合考虑经济费用和可操作性等因素,砂纸摩擦后蒸馏水浸种处理是打破喜盐鸢尾种子萌发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赵沿海,原海燕,顾春笋,黄苏珍[8](2014)在《喜盐鸢尾Na~+/H~+逆转运蛋白基因IhNHX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法克隆获得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Na+/H+逆转运蛋白基因IhNHX1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的全长为1 946 bp,包含1个长度为1 61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37个氨基酸。序列对比及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IhNHX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另外11种植物NHX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高达96.2%,相同序列占61.7%,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高;在系统树上喜盐鸢尾与其他植物的分支长均大于1.2,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均较远;IhNHX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含有2个保守结构域,即氨氯吡嗪结合位点和CaM结合结构域,分别是NHX1蛋白的标志性结合位点和重要调节区域。该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跨膜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在IhNHX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8.60%、不规则卷曲占32.03%、延伸链占14.71%、氢键转角占4.66%;该蛋白质含有10个跨膜结构域。此外,对5'RACE方法中5'端正向引物的优化设计步骤进行了归纳,以提高PCR扩增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陈新萍,陈瑛,胡建军[9](2014)在《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预试及薄层色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蓝花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var.sogdiana)的化学成分,建立其各萃取部分指纹图谱。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及平面色谱图像定量法对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蓝花喜盐鸢尾含有生物碱、有机酸、酚类、鞣质、黄酮、蒽醌、皂甙、香豆素、挥发油及叁萜类化合物,无强心甙、氰甙和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相中至少含有10、7、9和7种化合物,经与标准品对照,乙酸乙酯相中含有鸢尾苷;各萃取相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斑点依次为3、7、5和2。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蓝花喜盐鸢尾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杨占辉,史言妍,高亦珂,张启翔[10](2014)在《喜盐鸢尾和黄菖蒲种间杂交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和黄菖蒲(I.pseudocorus L.)2种观赏鸢尾植物为材料进行种间杂交,并对二者花粉活力、花粉管行为、胚胎发育及杂交障碍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后障碍是导致喜盐鸢尾和黄菖蒲杂种败育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杂种胚在合子早期败育。正反交组合常规授粉后均未得到果实,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受精前障碍,喜盐鸢尾×黄菖蒲授粉后48 h花粉管内有大量栓塞,黄菖蒲×喜盐鸢尾授粉后2 h柱头上出现少量胼胝质,但最终均有少量花粉管成功伸入胚珠;对胚胎发育的观察发现,喜盐鸢尾×黄菖蒲和黄菖蒲×喜盐鸢尾杂种胚和胚乳的降解分别发生在授粉后9~15 d和15~21 d;授粉后6 d是黄菖蒲×喜盐鸢尾幼胚拯救较适宜的时期,此时,通过子房培养法于MS+2.0 mg·L-16-BA培养基上获得了膨大的胚珠并发育为种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喜盐鸢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及其变种蓝花喜盐鸢尾(I.halophila Pall.var.sogdiana(Bung)Grubov)因耐盐碱及其多种花色而具有盐碱地园艺开发价值。本文根据喜盐鸢尾内轮花被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这2种植物中分别克隆了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类黄酮-3',5'-羟基化酶类(F3'5'H-like)等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对它们在内轮花被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序列分析结果确认在喜盐鸢尾中所克隆的CHS(311 bp)、CHI(457 bp)、F3'5'H-like(496 bp)3个基因(部分)未见文献报道与NCBI等数据库记录。其中F3'5'H-like基因与经典的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75A亚家族的F3'5'H不同,而与万带兰的F3'5'H-like同属于CYP76AB亚家族,为一类新的蓝花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黄花的喜盐鸢尾相比,蓝花喜盐鸢尾中CHS与F3'5'H-like显着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花色不同于喜盐鸢尾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喜盐鸢尾论文参考文献

[1].孟凡虹.氢气对盐胁迫下喜盐鸢尾氧化损伤保护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徐凌云,王俊丽,周宜君.喜盐鸢尾花色形成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3].原海燕,张永侠,马晶晶,刘劲松,肖怀前.NaCl胁迫对喜盐鸢尾和马蔺部分生理代谢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

[4].徐凌云.喜盐鸢尾转录组分析及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6

[5].张玲,贾琦珍,陈根元.新疆喜盐鸢尾化学成分预试及薄层色谱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

[6].杨阳,刘少静,杨光华,赵长琦.HPLC法测定蓝花喜盐鸢尾中一种新的异黄酮糖苷[J].应用化工.2014

[7].卓露,管开云,李文军,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喜盐鸢尾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初步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4

[8].赵沿海,原海燕,顾春笋,黄苏珍.喜盐鸢尾Na~+/H~+逆转运蛋白基因IhNHX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

[9].陈新萍,陈瑛,胡建军.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预试及薄层色谱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

[10].杨占辉,史言妍,高亦珂,张启翔.喜盐鸢尾和黄菖蒲种间杂交障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

标签:;  ;  ;  ;  

喜盐鸢尾论文-孟凡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