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社区资源 共建文明社区——南京市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创建文明社区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于秀[1](2021)在《南京市X国际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启示》文中指出我国的外籍人士逐年增加,他们选择居住地时,更多的考虑住在中国社区。我国国际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南京的国际社区试点初步发展,同样面临很多的问题。我国对国际社区建设的实务操作研究相对较少,国际社区建设要解决中外居民矛盾、居民参与积极低、缺乏专业服务的支持等问题。国际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社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同时也要加强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治理能力以及增加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本文以X国际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方式,基于南京X国际社区综合服务项目对X国际社区进行介入。从社会支持理论、多元文化视角和地区发展模式等不同理论视角分析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建设国际社区。本研究发现,X国际社区在建设中存在居民与社区管理人员、中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存在矛盾,社区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以及社会工作认知度低等问题。国际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工作服务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逐步完成空间氛围、社区服务、文化交流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对小组活动的评估发现,此次国际社区建设的介入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在缓解社区居民与社区管理人员的矛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社区的中外居民沟通与交流。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社区建设的成效,营造宜居国际社区,笔者认为,尚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拓展参与渠道,鼓励中外居民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和策划的活动;第二,搭建社区治理平台,实现大家共治共享;第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社区文化融合;第四,提升社工专业能力,发挥社工引领作用。
肖琪婷[2](2021)在《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及经验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合作市民族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着手,选择合作市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为调查对象展开调研工作,从中总结出合作市民族社区开展思想文化建设的现有内容、方法,归纳出合作市民族社区开展思想文化建设经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为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发展献力献策。论文除了引言部分之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阐述了社区、民族社区及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等概念,开展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所依据的指导思想,以及研究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第二部分,研究了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成就及经验。第三部分,阐述了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当前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第四部分,提出了加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即制定明确目标、拓展思想文化建设的主体、探索思想文化建设的方法等。
齐琳[3](2020)在《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以秦皇岛市G街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机制难以与当今的社会治理相匹配。城市社会治理开始呈现出治理重心向社区治理转移,资源和服务逐渐下沉,职责和权力逐步下放的趋势。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社区党建是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跳出就党建做党建的传统模式,基层党组织要强化自身的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仍有改进和进步的空间,打破传统的治理模式,让社区党建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和服务优势,实现党建多元化治理的创新。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分析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对秦皇岛市G街道社区党建促进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成效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秦皇岛市G街道社区治理经验。然后,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情况,分析了当前秦皇岛市G街道社区党建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三个问题:一是党建力量薄弱,二是社会资源整合不充分,三是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创新社区党建参与社区治理的具体路径,一方面还需要引进社会管理人才,完善培养机制,打造专业化团队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为民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作用,要创新治理理念,优化工作思路。最后还要明确职责承担,逐步减少社区的行政职责,提升群众满意度,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综合利用辖区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
马悦[4](2020)在《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研究 ——以南平市延平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社区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实践证明,社区是包括文明城市创建在内的城市建设的基础,创建文明城市想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夯实社区这方基石。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对于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至关重要。本文以南平市延平区为例,借鉴善治理论、社区治理等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居民诉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供给、社区治理参与、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社区建设评价、创建文明城市评价等七个方面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得出影响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高社区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社区治理主体活力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有效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从而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本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简单概括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做研究述评;第二部分对与本文相关的文明城市、社区建设等概念作出定义,对善治理论、社区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从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做法及成效对南平市社区建设助推文明城市创建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设计并实施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社区建设的调查问卷,同时分析了样本基本情况和文明城市创建中社区建设情况,得出社区建设影响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针提高南平市社区建设水平助推文明城市创建的建议策略。
张清君[5](2020)在《互联网技术在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以YGYB小区为个案》文中指出随着商品房住宅小区的迅速发展,小区治理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心。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在产权私有化的基础上产生,能够有效缓解小区内部矛盾。但是在业主自治组织发展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成立难、运作难、监督难的问题,具体在YGYB这个十五年都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大型小区则表现为:在内部,业主与业主之间缺乏信任分化为多个团体;在外部,有物业和开发商团体阻拦业主自治组织的成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文明社区”APP作为互联网技术在基层治理领域新的尝试,通过设置多元参与平台,多种方式相结合严格核验业主身份、可视化的电子投票流程协助成立了上千个业主委员会。在“文明社区”APP的协助下,YGYB小区选出了自己的业主委员会,但电子投票的最终结果却未能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承认,无法获得备案资格。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发现“文明社区”APP于YGYB小区的应用存在部分业主无法投票,业主信息数据缺乏联通以及政府政策选择具有主观性等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在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的总体困境和YGYB小区的具体困境。第二部分对YGYB小区选用的“文明社区”APP的功能和运营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第三部分通过对“文明社区”APP在YGYB小区应用实践的分析,发现“文明社区”APP具有简化业主大会流程,联通外地业主的效果,但在YGYB小区却因存在部分业主无法投票,业主信息数据缺乏联通以及政府政策选择具有主观性等问题,最终投票结果受质疑而未能成立业主委员会。第四部分则提出了完善互联网技术在业主自治组织中有效应用的建议:一是平台方面要通过强化便民服务,畅通信息流通,开展公益互助等方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二是政府方面应立法保护业主的个人信息安全、完善业主数据的联通机制、制定电子投票结果的采信标准,从而改善技术治理的政策环境。
姜郸[6](2020)在《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市社区既是观察社会治理水平的微观窗口,也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家园;既是社会矛盾冲突交织与化解的缓冲带,也是一切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落脚点。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社区治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城乡社区治理”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区治理置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全局中进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加强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良性互动”、“合作互赢”、“民主协商”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目标的关键词。那么,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十字路口,究竟哪条道路可以帮助我们拉近与理想目标之距离?治理理论中的新范式——“互动式治理”理论,似乎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本土化的互动式治理理论在城市社区中的发育显得应时应需,其价值内核与社会治理创新需求显得尤为契合。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构建不仅是一种理念构建,更是作为一种工具的机制构建,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完美融合,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现实需求的有力推手。本文考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进程,分析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的现状、困境。为破解当前治理困境,本文提出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本土化机制构建及其实现路径。通过以中国特色的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为研究主题,以“行动者-制度-行动”作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行动者即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市场参与的互动性为线索;以梳理互动式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观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以田野调查方式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案例分析;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转型创新的困境为问题意识。在以上分析的前提下,有利于能够深入理解互动式治理理论嵌入我国城市系统末梢——社区治理的契合性与可行性;同时提出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架构及构建路径,力图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回答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模式构建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理论来源,既有西方治理理论和中国本土化后的“善治”理论的继承,又蕴含着“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涵,能够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构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是在中国城镇社区区域范围内,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以“民主法治”、“责任理性”、“合作共治”为理念宗旨,以协调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为行动路线,促进国家-社会-市场行动者在公共事务中良性互动的治理过程。在宏观把握“国家-社会”互动分析范式、互动式治理分析范式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分析框架——“行动者-制度-行动”分析框架。一切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都是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的过程,是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相互推动、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变革、治理形态架构与转型,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不断地渐进、改进、调适、演化的结果。虽然社区治理真正推进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但中国城市社区的早期实际存在却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本文依照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特征、社区制度和政策变迁、社区主体行动的互动逻辑为划分标准,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是沿着“行政管理-全面建设-多元治理”的发展脉络前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社区治理置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战略高度,也为互动式治理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源于复杂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因素,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长期处于政府主导的一元化治理状态,行政色彩浓郁。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为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间的良性互动,及建设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助推。新时代下中国城市社区处于急剧变革的状态,虽在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重重治理困境。故此,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并研究该社区对不同问题的治理实践与创新。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践面临着行动者角色迷失、社区资源整合困境、陌生人社区治理困境和互动渠道不畅通等众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破除社区治理困境。互动式治理机制则不失为一个符合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情境的合适选择。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架构包括行动者、制度、行动三要素。行动者层面,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利益偏好、资源权力的行动者——国家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市场行动者,三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互补与互嵌。制度层面则指对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制度化框架,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行动者的法律政策体系。行动层面则关注行动者的行动空间、行动的共同目标、精神内核、互动逻辑等。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互动网络架构、互动规则建设、互动精神塑造、互动平台打造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相互统一、协调互动的,网络是基础、规则是关键、精神是动力、平台是保障,共同组成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建构之路。互动网络架构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总出发点和构建之基。互动规则建设则是从法治化、制度化和监督角度助力社区互动式治理建设,为其提供合法性与规范性保障。互动精神塑造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构建的文化内推力,其对城市社区公共精神重塑和社区公共体回归具有重要意义。互动平台打造是我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落实载体。综上所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机制是对“治理重心下移”改革方向的积极回应;是处理好城市社区中多元矛盾冲突的优良方案;是冲破当前治理重重桎梏的探索力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创新之路。
许文静[7](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天津市社区体育艺术文化特色发展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我国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日渐高涨,特别是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这一契机,从社区体育、艺术、文化融合角度出发,构建符合天津市特征的社区特色项目建设发展模式,从指导思想、目标领域、因素判定、层次划分、内容体系五个方面构建符合天津特色的社区体育艺术文化发展模式,为争创文明社区贡献一份力量。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了解天津市社区的基本情况,通过对从事体育、艺术、文化项目的专家及教师、天津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管理者实地访谈,依据社会学理论、5w传播理论构建天津市社区体育艺术文化特色发展模式。其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研究,对新时代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艺术文化特色进行了界定。2.通过调查和层次分析法确立了社区及周边三大类体育艺术文化特色项目活动领域目标及重要性权重。3.本文通过调查和专家判断矩阵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需求层次理论”、“5w模式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开展社区特色活动项目为主要内容,以政府支持引领--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居委会具体执行--社会各类组织协助为运行机制的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明确了社区项目活动开展的方向及重点项目的建设。4.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艺术、文化特色项目优化设计进行专家判断矩阵,矩阵具有一致性,得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特色项目的重要性等级直接贡献率(D值)排位。5.在考虑社区场地设施、人员及管理等问题,R值确定了各类项目科学参与活动的顺序。
邹永鸯[8](2020)在《国际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南京市Z社区为例》文中指出南京市近年推行了国际社区治理和国际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南京市第二批国际社区建设试点社区之一的Z社区作为样本社区进行国际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本研究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自2019年3月起,开展了以南京市Z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南京市青奥国际社区、翠竹园国际社区、青岛路国际社区,上海碧云国际社区、杭州春江国际社区为辅助研究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前期通过查阅中英文文献掌握国内外国际社区治理的相关材料,后期在Z社区实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及个案研究法等途径,针对Z社区创建国际社区前的社区治理做法和创建国际社区后的国际社区治理做法进行实证资料的搜集,从而对比总结Z社区的国际社区治理路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Z社区的国际社区治理路径即由国际社区建设前的以政府行政力量介入为主的单一“四治融合”社区治理结构转向国际社区建设后以“政府行政力量介入、社区中外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市场组织有限参与”为主的多元国际社区治理结构。其中,“四治融合”治理工作法中的“四治”之间的关系可看作是以党建引领的联治为“轴”、以法治为“经”、以德治为“纬”、以居民自治为“基”所构成的一个类似地球的整体。二是Z社区的国际社区治理路径实质上是政府的政治行为和社会工作专业行为有机结合的产物。三是Z社区的国际社区治理路径是党和政府的需求与居民需求的有机结合,但更多的是体现党和政府的需求。四是Z社区的国际社区治理路径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五是纵观国内外国际社区治理的经验或模式,各国的国际社区治理都趋向于开放化、智能化、法制化、现代化和多元化。此外,研究发现Z社区在具备众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多样的资源、可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和自治性较强的社区居民等优势条件的同时,Z社区国际社区治理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例如:Z社区中外居民共同参与度有待提升,此外,Z社区还需解决辖区内国际化资源单一的问题等。因此,在借鉴国内典型的国际社区治理做法及国外国际社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链接资源发展更多专业服务型社会组织、构建多元参与的国际社区治理机制、建设融合发展的国际社区交流平台、发挥社会工作在国际社区治理中的专业优势”等思考,以促进Z社区国际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许青[9](2019)在《包头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包头北梁棚户区改造的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棚改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时,随着棚改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棚改居民已不再满足于解决居住等物质问题,其对社区的居住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如何在棚改社区物质建设的同时迫切加快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让棚改社区居民“住得稳、住得下、住得好”,建设有活力、更和谐、可持续的棚改社区,这是进一步推进棚改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界定了社区和棚改社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等核心概念,依据精神文明的相关理论,提出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等内容。其次,运用公开统计资料和数据以及社会调查资料,从上述几个方面总结了包头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成效。再次,分析当前包头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的主要成因。最后,提出提升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实现路径及建议。第一,从包头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实践成效看:在社区党建上,基层党组织和制度建设不断创新,表现为通过基层党组织管理创新提升党建合力、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将党建学习教育活动和居民需求充分结合;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上,管理体系与服务内容得到优化,表现为探索“两委一站”多元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改善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质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在社区文化上,社区文化体系和项目建设不断推进,表现为加强对棚改社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快社区文化体系建设和资源管理、以文化项目带动塑造棚改社区文化品牌;在社区教育上,再就业服务和教育培训逐步丰富,表现为加大居民再就业的社区宣传与技能培训力度、充分挖掘社区公益服务岗位和提供创业服务、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向式社区教育活动;在社区环境上,软硬件设施和服务得到极大改善,表现为棚改社区软硬件环境建设和设施基本到位、棚改社区公共服务配套正抓紧规划建设、居民对棚改社区环境总体满意度较高。第二,包头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社区服务内容还未能满足居民需求、居民社区文化融入存在排斥与障碍、社区居民教育就业措施实施效果不理想、社区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还有待加强。其主要成因是:从制度成因看,社区管理的制度和资源投入体系还需强化;从主体成因看,居民对社区环境不适应性导致文化认同障碍;从环境成因看,居民就业教育服务的内外部保障力度不够;从需求成因看: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需求考虑还不充分。第三,提出提升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实现路径。一是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样化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社区文化融入,三是加强居民道德素质教育和社区再就业教育,四是加快棚改社区相关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五是推动落实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刘雪玲[10](2019)在《城镇户外标语的生态研究 ——以杭州、金华、义乌、横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生态学是语言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交叉性学科,重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镇户外标语处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人群环境以及自身的内部环境中,是城镇形象的窗口,也是语言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符合语言生态要求的户外标语,能够提升城镇形象,增强城镇软实力,为实现城镇语言生态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本文以浙江省杭州、金华、义乌、横店的户外标语为例,从语言生态的角度出发,把握户外标语的内外生态系统,探索户外标语内部发展的生态规律,探究户外标语在不同环境中发挥的生态功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生活的质量,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语言生态问题。从语言内部生态系统来看,户外标语在语音、结构、语义与语用上各具特色。在语音上,户外标语简洁明快,在音节数量上主要以四、五、六音节为主,多采取押韵、平仄相间等方式,使标语和谐悦耳;在结构上,简单分明,层次清晰,运用对举、排比等多种结构方式,并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结构,具有整齐美的特点;在语义与语用上,用词简洁,词义指称明确,广泛使用人称代词,增强语言亲和力。不同语言元素的搭配方式使户外标语成为城镇中最活跃的语言景观,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语言外部生态系统来看,不同的因子对标语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政治因子是影响户外标语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户外标语的发展。历史文化因子赋予户外标语文化色彩,城镇特有的文化传统为户外标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不同城镇的户外标语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杭州是闻名中外的“生活品质之城”,发挥着省会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金华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宜居之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义乌是家喻户晓的“世界小商品之城”,是小商品的海洋和购物者的天堂;横店是主题鲜明的“影视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好莱坞”。总体而言,城镇户外标语呈现出较为和谐的一面,但仍存在部分非生态现象,影响了城镇语言生态和谐。学术界和城市管理者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语言入手,维持语言内部生态系统和谐,保持语言外部生态环境稳定,积极发挥人群系统的作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摈弃一切消极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促进城镇语言和谐可持续发展,使城镇真正成为和谐的生态宜居之所。
二、共享社区资源 共建文明社区——南京市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创建文明社区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享社区资源 共建文明社区——南京市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创建文明社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X国际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1.5.1 概念界定 |
1.5.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际社区建设现状 |
2.2 国际社区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
2.3 社会工作介入国际社区建设 |
2.4 国际社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
2.5 文献评价 |
第3章 X国际社区现状 |
3.1 X国际社区概况及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3.1.1 X国际社区概况 |
3.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3.2 X国际社区建设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X国际社区建设的过程 |
4.1 社会工作介入X国际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1.1 社会工作介入X国际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
4.1.2 社会工作介入X国际社区建设的可行性 |
4.2 社会工作在X国际社区建设的角色 |
4.3 项目背景 |
4.3.1 机构简介 |
4.3.2 项目简介 |
4.4 服务方案与服务实施 |
4.4.1 服务方案 |
4.4.2 服务实施 |
4.5 服务成效评估 |
4.5.1 过程评估 |
4.5.2 结果评估 |
4.5.3 效果评估 |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X国际社区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
5.1 社会工作介入X国际社区建设的反思 |
5.2 社会工作介入X国际社区建设对策 |
5.2.1 拓展参与渠道,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 |
5.2.2 搭建社区治理平台,多元共治社区 |
5.2.3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社区文化融合 |
5.2.4 提升社工专业能力,发挥社工引领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及经验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相关理论分析 |
一、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概念释义 |
(一)社区和民族社区 |
(二)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 |
(三)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 |
二、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论述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
(三)党和政府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相关决议和意见安排 |
三、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意义 |
(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二)促进民族社区和谐发展 |
(三)加强民族社区民族团结 |
第二章 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回顾 |
(一)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 |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 |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成就及经验 |
(一)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经验 |
第三章 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组织方面 |
(二)参与方面 |
(三)平台建设方面 |
(四)内容方面 |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部分市民对社区思想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
(二)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专业水平不高 |
(三)民族社区思想文化活动吸引力不够 |
(四)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
三、现阶段合作市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
(二)经济发展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三)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民族社区建设增添了发展的动力 |
第四章 进一步提升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领导 |
(一)加强党的领导 |
(二)明确政府主导职能 |
二、明确目标 |
(一)加强和谐社区建设 |
(二)推进文明社区建设 |
(三)打造环保宜居社区 |
三、拓展主体 |
(一)加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工作队伍建设 |
(二)提升民族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
(三)发挥辖区离退休老党员干部和乡贤的独特作用 |
(四)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 |
四、丰富方法 |
(一)运用新方式和新技术治理民族社区 |
(二)因地制宜开展思想文化建设 |
(三)搭建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互联网信息及宣传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调查问卷(社区居民卷) |
附录2 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调查问卷(社区工作者卷) |
附录3 发表论文 |
致谢 |
(3)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以秦皇岛市G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采取的实施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2.1 公共治理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社区 |
2.2.2 社区治理 |
2.2.3 基层党建 |
2.2.4 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应有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现状 |
3.1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1.1 调查方法 |
3.1.2 数据采集和样本概况 |
3.2 秦皇岛市G街道以社区党建促进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成效 |
3.2.1 秦皇岛市G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概况 |
3.2.2 秦皇岛市G街道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情况 |
3.2.3 秦皇岛市G街道党建品牌的创新与实践 |
3.3 秦皇岛市G街道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短板 |
3.3.1 服务功能不足致使治理载体能力亟待加强 |
3.3.2 核心功能局限化致使领导力下降 |
3.3.3 联系群众功能弱化致使组织力不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实现的阻碍因素 |
4.1 治理载体动力缺失 |
4.1.1 福利待遇低导致就业者外动力不足 |
4.1.2 缺少工作积极性导致社区工作者内动力不足 |
4.2 对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认识不强 |
4.2.1 党建的联系群众功能认识不强 |
4.2.2 党建的领导核心功能认识不强 |
4.3 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过于浓重 |
4.3.1 社会治理主体自身发展不健全 |
4.3.2 职能部门党建工作形式化 |
4.3.3 社区自治与行政管理的冲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现党建在社区治理中应有功能的对策 |
5.1 提升治理载体能力促进全方面抓好社区队伍建设 |
5.1.1 建立人才引进制度并构建专业化社区队伍 |
5.1.2 完善培养机制同时提升治理效能 |
5.2 提升党的领导功能推动社区服务能力提升 |
5.2.1 加强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
5.2.2 完善服务功能和创新工作思路 |
5.3 提升组织力搭建全方位服务管理平台 |
5.3.1 明确责任承担并逐步减少社区的行政职责 |
5.3.2 提升满意度同时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 |
5.3.3 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访谈提纲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研究 ——以南平市延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文明城市 |
2.1.2 社区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善治理论 |
2.2.2 社区治理理论 |
3 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的现状分析 |
3.1 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做法 |
3.1.1 强化党的建设引领,夯实社区基础 |
3.1.2 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
3.1.3 加强社区平安建设,推进社会和谐 |
3.1.4 深化社区活动载体,推进文明建设 |
3.2 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效 |
3.2.1 社区建设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基础 |
3.2.2 社区建设为文明城市创建凝聚民心 |
3.2.3 社区建设为文明城市创建增强活力 |
4 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4.1.3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4.1.4 文明城市创建中社区建设情况分析 |
4.2 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存在的问题 |
4.2.1 居民文明素质不够高 |
4.2.2 社区承担创城任务过重 |
4.2.3 社区文化建设程度不高 |
4.2.4 社区人居生活环境短板凸显 |
4.2.5 社区治理主体参与度不高 |
4.3 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载体不够丰富 |
4.3.2 社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
4.3.3 社区服务创新能力较弱 |
4.3.4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
4.3.5 社区治理主体缺乏活力 |
5 提高南平市社区建设水平助推文明城市创建的建议 |
5.1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文明城市创建激发活力 |
5.1.1 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5.1.2 创新社区文化品牌 |
5.1.3 建设社区文化人才队伍 |
5.2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 |
5.2.1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
5.2.2 有效发挥基层政府引导作用 |
5.2.3 依法建立政府社区公共事务准入制度 |
5.3 提高社区服务创新能力,促进文明城市创建为民利民 |
5.3.1 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
5.3.2 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 |
5.3.3 提升社区治理信息化能力 |
5.4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明城市创建赋能增效 |
5.4.1 强化资金保障 |
5.4.2 不断完善协商民主机制 |
5.4.3 持续创新“三社联动”机制 |
5.5 增强社区治理主体活力,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共建共享 |
5.5.1 强化社区工作队伍人才支撑 |
5.5.2 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 |
5.5.3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5.5.4 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社区建设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5)互联网技术在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以YGYB小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的总体困境 |
一、自治组织成立难 |
二、多元主体运作难 |
三、业委会日常监督难 |
第二节 YGYB小区业主自治组织的具体困境 |
一、YGYB小区概况 |
二、业主之间不团结 |
三、业主与物业矛盾重重 |
第二章 “文明社区”APP——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型尝试 |
第一节 “文明社区”APP的创新功能 |
一、设置多元参与平台 |
二、严格核验业主身份 |
三、可视化电子投票流程 |
四、多种类外部资源服务 |
第二节 “文明社区”APP的运营优势 |
一、技术和管理运营“两条线” |
二、第三方数字认证加密数据 |
三、寻求住建部门的政策支持 |
四、提供增值服务和第三方服务 |
第三章 “文明社区”APP在 YGYB小区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文明社区”APP在 YGYB小区的应用实践 |
一、政策支持下的软件选择 |
二、线上+线下的前期筹备 |
三、矛盾频发的投票阶段 |
第二节 “文明社区”APP在 YGYB小区的应用效果 |
一、简化业主大会筹备流程 |
二、联通外地业主参与投票 |
三、备案中对投票结果的质疑 |
第三节 “文明社区”APP在 YGYB小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一、平台限制部分业主无法投票 |
二、业主信息数据缺乏连通 |
三、政府政策选择缺乏客观标准 |
第四章 完善互联网技术在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
第一节 平台需设计多元参与路径 |
一、强化便民服务吸引多元参与 |
二、畅通信息流通引导网络社交 |
三、促进公益互助建立信任关系 |
第二节 政府需改善技术治理的政策环境 |
一、加强立法保护业主网络信息安全 |
二、畅通渠道完善业主数据联通机制 |
三、制定标准明确电子投票结果采信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概况与总体评价 |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三)总体评价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一)可能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一)社区、城市社区与社区治理 |
(二)中国城市社区与社区治理 |
(三)互动式治理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
三、分析框架 |
(一)对“国家-社会”互动分析范式的继承 |
(二)对互动式治理分析范式的继承发展 |
(三)“行动者-制度-行动”分析框架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演进特征: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前世今生 |
一、传统到现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历史沿革 |
(一)1949~1990:城市社区行政管理阶段 |
(二)1991~2011:城市社区全面建设阶段 |
(三)2012~2019:城市社区多元治理阶段 |
二、管控到互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演进特征 |
(一)一元化向多元化演进的治理主体 |
(二)单位制向社区制演进的制度转型 |
(三)纵向型向网络型演进的行动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践案例与困境分析:互动式治理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探索 |
一、中国差异化城市社区治理类型中的实践探索 |
(一)行政导向:大都市边缘社区治理实践 |
(二)社会导向:智慧社区建设的治理实践 |
(三)市场导向:新型商品房社区治理实践 |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特征 |
(一)治理行动者:党政为核心的多元主体治理转型 |
(二)治理制度:顶层设计与具体运作的制度化体系 |
(三)治理行动:多样化治理方式交叠的调适性互动 |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互动困境 |
(一)行动者角色迷失困境 |
(二)社区资源整合的困境 |
(三)陌生人社区治理困境 |
(四)互动渠道不畅通困境 |
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归因 |
(一)公共性不足问题 |
(二)治理模糊性问题 |
(三)路径依赖的问题 |
(四)法治化建设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动者-制度-行动”框架下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机制构建 |
一、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生成发育逻辑 |
(一)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传统意蕴 |
(二)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时代要求 |
二、行动者: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中的多元动态主体 |
(一)国家行动者——党组织、政府、居委会的治理参与 |
(二)社会行动者——业委会、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参与 |
(三)市场行动者——社区企业等市场力量的治理参与 |
(四)行动者间关系:国家-社会-市场行动者在互动式治理中的互补互嵌 |
三、制度: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者与行动的制度空间 |
(一)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制度的内在逻辑 |
(二)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制度的外在互动 |
四、行动: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中行动空间与互动逻辑 |
(一)社区互动式治理的行动空间内涵 |
(二)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共同目标 |
(三)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精神内核 |
(四)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互动逻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实现之路 |
一、互动网络: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者的关系架构 |
(一)互动式动态网络构建的关键要素 |
(二)互动式动态网络架构的具体策略 |
二、互动规则: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完善 |
(一)社区互动式治理的法治之路 |
(二)社区互动式治理的软法之治 |
(三)第三方评估机制的监督之力 |
三、互动精神: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的文化内推力 |
(一)重塑社区公共精神 |
(二)整合社区公共文化 |
(三)培育社区文化组织 |
四、互动平台:社区互动式治理行动中的落实载体 |
(一)信息化中的技术型平台建设 |
(二)利益诉求的表达型平台建设 |
(三)民主互动的协商型平台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讲话 |
附录二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重要文献中社区治理相关论述 |
附录三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社区治理相关论述 |
附录四 十八大以来国家级重要规划中社区治理的相关论述 |
附录五 城市社区治理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
附录六 中央及部委城市社区治理相关政策文件 |
附录七 某市社区治理任务与工作内容汇总 |
后记 |
(7)新时代背景下天津市社区体育艺术文化特色发展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与要求 |
1.1.2 新时代全民健身全面小康的战略布局要求 |
1.1.3 体育艺术融合文化的发展要求 |
1.1.4 天津市地区文化资源和文明社区建设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1 新时代背景的相关研究 |
2.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3 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研究 |
2.1.4 社区的相关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对国外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研究 |
2.2.2 对国外社区体育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个案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界定 |
4.2 天津市部分文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调查分析 |
4.2.1 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认识及相关领域目标关注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2 对社区及周边开展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工作状况及需求的调查分析 |
4.2.3 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体育、艺术、文化各类项目筛选的调查分析 |
4.3 新时代背景下天津市社区体育艺术文化特色发展模式构建 |
4.3.1 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及理论基础 |
4.3.2 发展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4.3.3 发展模式构建的因素判定 |
4.3.4 发展模式构建的层次划分 |
4.3.5 发展模式内容体系的构建 |
4.3.6 发展模式的运行组织与保障机构 |
4.4 天津市体育艺术文化特色模式示范社区案例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致谢 |
(8)国际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南京市Z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文献回顾 |
二、简要述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社区及国际社区的概念 |
二、社区治理及国际社区治理的概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社区发展模式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访谈对象的选取 |
一、主要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主要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三章 Z社区国际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
第一节 Z社区创建国际社区前的“四治融合”社区治理工作法 |
一、发挥党建“联治”统领作用,把脉社区治理的正确方向 |
二、发挥居民“自治”基础作用,突出社区群众的主体地位 |
三、发挥基层“法治”保障作用,推进社区治理走向法治化 |
四、发挥人文“德治”先导作用,增强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Z社区创建国际社区后的多元国际社区治理工作法 |
一、营造开放、宜居、包容的国际空间氛围 |
二、构建“三圈一中心”区域化党建体系 |
三、创新“四治融合”国际社区治理做法 |
四、搭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平台,提供“三位一体”文化服务 |
五、多渠道提升国际社区服务能力 |
第三节 Z社区国际社区治理的优劣势分析 |
一、Z社区国际社区治理的优势条件 |
二、Z社区国际社区治理中有待提升的地方 |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国际社区治理做法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典型国际社区治理做法的比较分析 |
一、国内典型国际社区治理做法的不同点 |
二、国内典型国际社区治理做法的相同点 |
第二节 中外国际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中外国际社区治理模式的相同点 |
二、中外国际社区治理模式的不同点 |
第三节 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国际社区治理做法所得的启示 |
一、比较分析国内典型国际社区治理做法所得的启示 |
二、比较分析中外国际社区治理模式所得的启示 |
第五章 提升Z社区国际社区治理水平的思考 |
第一节 链接资源发展更多专业服务型社会组织 |
一、与高校联合提升本土社会组织双语、专业服务能力 |
二、引进更多专业服务型社会组织助力国际社区治理 |
三、建立双语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中外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
第二节 构建多元参与的国际社区治理机制 |
一、探索外籍居民参与社区服务、融入社区的新路径 |
二、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国际社区治理的方式,向智能化治理方向发展 |
三、发挥Z社区创建国际社区专家指导小组的作用 |
第三节 建设融合发展的国际社区交流平台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培养中外社区居民公共服务精神 |
二、深化国际社区文化融合,塑造国际社区文化品牌 |
三、加强国际社区规范化、法制化治理,提升国际社区的文明程度 |
第四节 发挥社会工作在国际社区治理中的专业优势 |
一、探索“四社联动”机制促进国际社区治理 |
二、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国际社区治理中的专业优势 |
三、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在国际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
结语 |
附录一:Z社区国际社区治理路径研究的相关调查文件资料汇总表 |
附录二:关于国际社区治理路径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国际社区治理路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包头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理论依据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2 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内涵解析 |
2.1 社区和棚改社区 |
2.1.1 社区 |
2.1.2 棚改社区 |
2.2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 |
2.3 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
2.3.1 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和意义 |
2.3.2 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和内容 |
3 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实践成效 |
3.1 北梁棚改社区建设的概况 |
3.1.1 包头北梁棚户区改造概况 |
3.1.2 包头北梁棚改社区基本情况 |
3.2 社区党建:基层党组织和制度建设不断创新 |
3.2.1 通过基层党组织管理创新提升党建合力 |
3.2.2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
3.2.3 将党建学习教育活动和居民需求充分结合 |
3.3 社区管理与服务:管理体系与服务内容不断优化 |
3.3.1 探索“两委一站”多元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
3.3.2 改善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质量 |
3.3.3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丰富社区服务内容 |
3.4 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体系和项目建设不断推进 |
3.4.1 加强对棚改社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3.4.2 加快社区文化体系建设和资源管理 |
3.4.3 以文化项目带动塑造棚改社区文化品牌 |
3.5 社区教育:再就业服务和教育培训逐步丰富 |
3.5.1 加大居民再就业的社区宣传与技能培训力度 |
3.5.2 充分挖掘社区公益服务岗位和提供创业服务 |
3.5.3 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向式社区教育活动 |
3.6 社区环境:软硬件设施和服务得到极大改善 |
3.6.1 棚改社区软硬件环境建设和设施基本到位 |
3.6.2 棚改社区公共服务配套正抓紧规划建设 |
3.6.3 居民对棚改社区环境总体满意度较高 |
4 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
4.1 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社区服务内容还未能满足居民需求 |
4.1.2 居民社区文化融入存在排斥与障碍 |
4.1.3 社区居民教育就业措施实施效果不理想 |
4.1.4 社区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还有待加强 |
4.2 主要成因剖析 |
4.2.1 制度成因:社区管理的制度和资源投入体系还需强化 |
4.2.2 主体成因:居民对社区环境不适应性导致文化认同障碍 |
4.2.3 环境成因:居民就业教育服务的内外部保障力度不够 |
4.2.4 需求成因: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需求考虑还不充分 |
5 提升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实现路径 |
5.1 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样化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
5.1.1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机制 |
5.1.2 丰富棚改社区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
5.1.3 推进棚改社区居民参与式治理 |
5.2 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社区文化融入 |
5.2.1 以社区文化建设带动邻里关系重构 |
5.2.2 培育社区文化品牌和睦邻的社区文化 |
5.3 加强居民道德素质教育和社区再就业教育 |
5.3.1 加强居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
5.3.2 完善社区居民再就业教育和托底安置机制 |
5.4 加快棚改社区相关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
5.4.1 在掌握居民需求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 |
5.4.2 有针对性提供相应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 |
5.5 推动落实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
5.5.1 加快推动相关资源和组织建设 |
5.5.2 导入和建立棚改社区支持系统 |
5.5.3 引入棚改社区志愿者服务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城镇户外标语的生态研究 ——以杭州、金华、义乌、横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现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语料来源 |
第一章 语言生态与城镇户外标语 |
第一节 户外标语影响城镇语言生态建设 |
一、人群环境中的教育功能 |
二、社会环境中的映射功能 |
三、文化环境中的传承功能 |
第二节 语言生态对城镇户外标语的影响 |
一、语言生态对城镇户外标语提出新要求 |
二、语言生态是消除不和谐城镇户外标语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城镇户外标语的内部生态系统 |
第一节 语音特征 |
一、音节构成 |
二、标语中的声韵律组合 |
第二节 结构特征 |
一、单句式结构 |
二、对举式结构 |
三、长短式结构 |
四、排比式结构 |
五、模式化结构 |
第三节 语义语用特征 |
一、用词简洁,言简意赅 |
二、广泛使用人称代词,增强语言亲和力 |
第三章 城镇户外标语的外部生态系统 |
第一节 政治因子 |
一、政治因子的一致性 |
二、政治因子表现形式的差异性 |
第二节 文化因子 |
一、传统文化因子 |
二、地方历史文化因子 |
第四章 四类城镇户外标语的生态特征 |
第一节 杭州——生活品质之城 |
一、文化之城 |
二、文明之城 |
三、活力之城 |
第二节 金华——中国宜居之城 |
一、繁荣发展之城 |
二、历史文化之城 |
三、和谐生态之城 |
第三节 义乌——世界小商品之城 |
一、诚信为本的商业文化 |
二、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 |
第四节 横店——影视文化名城 |
一、着名影视之城 |
二、绿色休闲小镇 |
第五章 城镇户外标语的非生态状况及生态构建 |
第一节 城镇户外标语的非生态状况 |
一、语言书写不规范 |
二、语言载体不和谐 |
三、语言污染 |
第二节 城镇户外标语景观的生态构建 |
一、积极发挥人群的能动作用 |
二、稳步推进城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 |
三、整治城镇户外标语视觉污染及语言污染,更加注重增添人文关怀 |
四、加强城镇文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论文类 |
二、图书类 |
附录 城镇户外标语的语料 |
致谢 |
四、共享社区资源 共建文明社区——南京市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创建文明社区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X国际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启示[D]. 于秀.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民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及经验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D]. 肖琪婷.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3]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以秦皇岛市G街道为例[D]. 齐琳. 燕山大学, 2020(06)
- [4]社区建设助推南平市文明城市创建研究 ——以南平市延平区为例[D]. 马悦.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5]互联网技术在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以YGYB小区为个案[D]. 张清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6]中国城市社区互动式治理研究[D]. 姜郸. 吉林大学, 2020(08)
- [7]新时代背景下天津市社区体育艺术文化特色发展模式构建研究[D]. 许文静.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国际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南京市Z社区为例[D]. 邹永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包头北梁棚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 许青.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10]城镇户外标语的生态研究 ——以杭州、金华、义乌、横店为例[D]. 刘雪玲.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