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论文-张淑亭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论文-张淑亭

导读:本文包含了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Fs,气体吸附分离,催化,第一原理计算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亭[1](2019)在《共价有机框架的第一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一种和沸石结构类似的新型纳米多孔材料,COFs中有机分子单元间通过共价相互作用联接成一个整体。相对于MOFs,去除了金属元素,故质量密度更低,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更大。在基础水平上,共价键提供了一种控制构建单元结合成预先设计结构的方式。这些优点结合连接强度导致了坚固的材料,目前主要用于存储CH_4,CO_2等气体以及催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分别选取叁维和二维结构的共价有机框架进行第一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研究。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全电子数值轨道基组第一原理方法对吸附二氧化碳(CO_2)分子的共价有机框架-112(COF-112)材料进行基态总能量和分子动力学计算,研究CO_2分子在COF-112框架中的吸附结合能和吸附位点以及吸附表面迁移机理。研究结果证明COF-112是一种有效的CO_2吸附和储存材料。结合第一原理计算和Metropolis蒙特卡洛(GCMC)模拟的多尺度方法,进一步研究多孔共价有机框架中掺杂金属以及掺杂对捕集CO_2性能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掺杂金属元素可显着提高COF对CO_2的吸收。金属对COFs表面有最好的改性作用,CO_2摄入量提高最明显。结合第一原理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研究了TPE-COFs对CO_2和CH_4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O_2更容易吸附在TPE-COFs框架上,在吸附能和吸附位点以及吸附束缚能上远大于CH_4,且会出现电荷差异和轨道杂化。对CO_2和CH_4的分离性能差异主要由两种气体分子在不同位点的竞争效应导致。吸附等温线中显示的吸附量出现明显差异,吸附选择性,吸附热,扩散系数也表明TPE-COFs是选择性吸附的潜在材料,采用GCMC模拟进一步探讨了分离吸附过程中的气体扩散机理。使用第一原理计算TPE-COFs的催化还原特性。认为仿真构建的COFs是用于光解水反应的有效催化剂。合适的能隙,内聚能,功函数,带边对齐和静电势为水分子中H_2和O_2的生成的奠定了基础。理论计算研究不仅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还激发了2D-COF在光电方面的应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了一系列共价有机框架作为析氢反应(HER)催化剂的机理。框架表面HER的动力学验证了HP-COFs对HER的催化活性,催化过程中电子的扩散和迁移,活性位点,表明HP-COFs是析氢反应良好的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何天威[2](2016)在《硼碳在钢中行为的第一原理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硼碳是钢中非常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其在钢中的添加对钢的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第一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硼碳在钢中的行为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硼与钢中合金元素形成的部分叁元硼化物的力学和热力学性质;硼碳原子以外来原子进入铁晶格中的占位选择;硼碳原子在铁晶格中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单空位的相互作用;硼碳原子在铁晶格中的迁移路径、迁移能和在体心立方铁中的扩散性质,从电子-原子层次阐释硼碳的行为机理。硼碳可以化合态形式与钢中合金元素形成各种复杂的硼碳化物,本文在第叁章主要对Mo2XB2和MoX2B4 (X=Fe, Co, Ni)六种叁元硼化物主要力学性质和部分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六种叁元硼化物均满足热力学和力学稳定性,Mo2FeB2具有最大的剪切和杨氏模量,除Mo2NiB2和MoM2B4为较好的韧性材料外,其余四种硼化物均属于偏脆性材料。除MoNi2B4硬度较低外,其余五种硼化物均具有较高的硬度。电子结构分析得出,这六种叁元硼化物均具有很强的金属特性,其化学键类型主要由共价键和离子键组成,对其热力学性质计算分析,得出这六种叁元硼化物的焓变在温度高于300 K时呈现线性函数增加,熵变在0 K到450 K区间急剧增加,超过450 K时增长变得缓慢,MoCo2B4在六种硼化物中具有最低吉布斯自由能,表明其具有最强形成能力。硼原子进入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结构铁晶格中优先选择替代位置,然后占据八面体间隙位置,而碳原子均优先选择八面体间隙位置,从其布居分析和态密度分析可以看出外来间隙原子与其近邻的铁原子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当两原子同时进入Fe晶格中时,相距较近时会产生排斥,计算得出其在体心和面心立方铁晶格中平衡位置分别为5.31A和6.42A。当两个间隙原子和一个空位同时存在于Fe晶格中时,空位可以成为一个trapping center吸引间隙原子形成复杂团簇。硼原子在两种晶型铁晶格中最佳的迁移方式均是从一个八面体间隙位置直接迁移到近邻的另一个八面体间隙位置,其迁移能分别为0.69 eV和1.02 eV,碳原子在体心立方铁中迁移路径是八面体-四面体-八面体,在面心立方铁中是八面体-八面体,其迁移能分别为0.87 eV和0.98 eV。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观察到硼碳原子运动轨迹遍及所有的八面体间隙位置,通过均方位移计算了其扩散激活能和扩散常数,结果与其它计算和实验值值吻合的很好。(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由园[3](2013)在《C-N(-La)共渗层原子间作用第一原理计算与N扩散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渗碳、渗氮和氮碳共渗是常见的铁基合金表面强化工艺。引入碳(氮)原子后,材料表面的机械性能显着提高。在以上化学热处理过程中,添加稀土元素,能够减少处理时间,增加改性层厚度,改善表面层组织结构和性能。本文针对C N(La)共渗层中溶质原子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并且不够深入的问题,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展开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无其它合金元素存在时,纯铁渗碳(氮)后,渗层中碳(氮)原子的行为;有合金元素存在时,钢渗碳(氮)后,渗层中碳(氮)原子与合金元素以及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入稀土元素(以镧原子为例)后,镧与其它溶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拟合第一性原理数据,构建铁氮势函数,对氮原子扩散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174PH钢500°C等离子体氮碳共渗4h后,无稀土添加的共渗层厚度为58.6μm,添加稀土后的共渗层厚度为66.3μm,共渗层增厚13.1%。共渗层300nm深度处镧原子3d电子的高分辨X射线光电子谱显示镧原子以原子态的形式存在。在体心立方结构铁中,碳(氮)原子优先占据八面体间隙位置,与最近邻铁原子成较弱的共价键,铁碳共价键强于铁氮共价键,近邻铁原子的态密度出现杂化峰,碳(氮)原子得电子,近邻铁原子失电子。两个间隙原子(C C、C N和N N)之间相互排斥,随着距离的增大排斥力减小。两个碳原子之间的排斥力最小,两个氮原子之间的排斥力最大,碳氮原子之间的排斥力介于中间。碳(氮)原子和空位之间相互吸引,碳(氮)原子优先占据与空位位置最近邻的八面体间隙位置。一个空位最多吸引叁个碳原子,或两个氮原子,或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碳(氮)原子与110方向自间隙原子相互排斥。外来间隙原子(碳和氮)与外来置换原子(铝、硅、钛、钒、铬、锰、钴、镍、铜、铌和钼)之间相互排斥,排斥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并逐渐趋向于零。置换原子与空位之间、以及间隙原子、置换原子和空位叁者之间相互吸引。在空位附近,有利于碳(氮)原子和合金元素的聚集,进而形成碳(氮)化物,为合金碳(氮)化物形成的空位机制。当体心立方结构铁中只有一个置换式合金元素时,镧原子与其它置换原子之间存在巨大地差异,镧原子的置换能和弛豫和均为很大的正值。与碳(氮)原子之间的排斥力,镧原子显着大于其它置换原子。镧原子与铜原子之间相互吸引,与钴和镍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接近零,与铝、硅、钛、钒、铬、锰、铌和钼原子之间相互排斥。与镧原子近邻时,所有其它置换原子的态密度曲线上出现杂化峰,是与镧原子的5p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引入镧原子,且与碳(氮)原子第一和第二时,铁碳(氮)键集居数增加,共价键强度增加。采用嵌入原子方法构建了铁氮多体势。势函数的参数是通过拟合第一性原理数据来确定的,这些数据包括能量(溶解能和相互作用能)、氮原子和其它点缺陷之间的构形,以及氮原子附近铁原子的弛豫等。这一势函数成功地再现了氮原子在体心立方结构铁中的物理性质以及铁氮化合物γ′Fe4N和ε Fe2N的物理性质。应用Fe N势函数预测了氮原子在面心立方结构铁中的物理性质:八面体间隙位置为氮原子的稳定位置;氮原子和空位第一近邻时,相互吸引,能够形成稳定的构形;氮原子和自间隙原子之间同样能够形成稳定的构形;两个氮原子之间相互排斥;两个氮原子和一个空位之间相互吸引。基于铁氮多体势,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氮原子在体心立方结构铁中的扩散,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氮原子在不同的八面体间隙位置上振动和迁移。拟合Arrhenius方程,得到了氮原子的扩散常数和扩散激活能,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王丽莉,王朝阳,唐永建,冯建鸿[4](2012)在《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模拟研究了手性单壁碳纳米管与氢分子的相互作用,考察了碳纳米管直径对储氢性能的影响.对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模拟结果表明:(1)物理吸附时,H_2可以吸附在空腔内,也可以吸附在管与管之间的空隙中,纳米管内部的氢吸附力均高于管外,而"完好无损"的H_2分子不能够穿过管壁而进入管内.(2)化学吸附时,碳纳米管对氢的吸附首先出现在管的边缘附近,碳纳米管局部会发生形变,SWCNTs的张力会随C—H键的增加而增大,系统不稳定.(3)随着直径的增加,纳米管内、外的氢吸附力差异减小.(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王丽莉,胡文军,万强,赵晓平[5](2010)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类金刚石薄膜的结合强度与摩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刚石(110)表面具有不同方向上抛光速率的强烈不对称的特征,用第一性原理全能量平面波赝势方法模拟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表面的结合强度与摩擦性能,确定了相互作用模型以及排斥力作用范围,研究了范德华排斥力在摩擦表面上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摩擦表层感受到的力在〈001〉和〈110〉2个方向上表现明显不同,而且〈110〉方向上摩擦力一直高于〈001〉方向上的摩擦力.(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李政[6](2010)在《SiBCN先驱体高温陶瓷化机理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具有复杂非晶结构的SiBCN高温陶瓷的合成机理,提出一种基于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的研究方法,结合成键统计的方法讨论了SiBCN先驱体高温下裂解、交联的机理,探讨了不同温度下先驱体中各共价键断裂重组的倾向。(本文来源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期刊2010年34期)

何以广[7](2010)在《氢和氦高压物性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及实验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氢和氦的物理性质是惯性约束聚变(ICF)研究中的基础内容,它们对靶结构的设计、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的研究和点火过程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从理论和实验可以得到氢和氦在低压区P < 100GPa的性质。然而,随着压强和温度的增大,量子力学效应加强,传统自由能理论模型遇到了困难,实验上压强也只能达到100GPa附近,目前氢和氦在中等压强区域102 < P < 106GPa内的物理性质还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需要用新的方法从量子力学角度来研究氢和氦的在中等压强区域的性质。在实验上,由于激光功率密度高,具有很多优势,逐渐成为国外在实验室研究低Z物质状态方程的新的实验方法,为了国内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开展利用激光研究物质的高压性质的实验探索。因此本文首先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从量子力学角度“从头计算“(ab initio)研究了氢和氦在中等压强内的性质,然后开展了利用KrF激光研究物质高压性质的实验探索。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了氢、氦及其混合物在中等压强区的物理性质。得到的状态方程数据与极高压Thomas-Fermi数据和低压实验数据光滑衔接。并从量子力学角度研究了氢和氦在中等压强区的熔化曲线、传输系数、金属-非金属转变等性质。2、通过改进算法和应用方法,结合了有限温度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动力学(MD),建立了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物质在高密度区和高温区的物理性质的方法;同时编写程序,利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的“从头计算”优势,完善了从第一原理出发研究低Z物质高压热力学性质的框架。3、利用KrF激光初步研究了含氘钛靶的状态方程,并分析了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方法上和应用上的创新,从头计算研究了氦和氦在中等压强区的性质,系统地分析了电子简并度和等离子体耦合参数对氢和氦物理性质的影响,首次直接得到了氢和氦在中等压强内的状态方程数据,指出高压下温度降低了物质发生非金属-金属转变的压强。第一次分析了氢的熔化曲线、离解曲线和金属化曲线的关系。通过对混合物的研究,指出了线性混合模型在高压下存在较大的误差。在实验上,初步得到了含氘材料的状态方程数据。(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0-12-01)

王丽莉,万强,胡文军,赵晓平[8](2010)在《超纳米金刚石薄膜结构相变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结构相变非常复杂,对稳定性和物理性质又尤为重要.本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超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结构相变和表面重构.研究发现,纳米金刚石的表面碳团簇通过断开(111)面的σ键,形成具有碳六元环结构的石墨碎片;内部原子sp3杂化向sp2杂化转化的发生是从(111)面上成对C原子向石墨相转化时形成π键的过程中获得了能量,驱动石墨的转变由表层向心部逐渐进行.转变过程中存在一种洋葱状富勒烯和金刚石结构共存的过渡相——Bucky-diamond,表面悬空键的消除和表层的富勒烯外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表面能和系统总能量,Bucky-diamond结构稳定存在.(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韩秀丽[9](2010)在《氢在钛晶体中作用的第一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钛合金氢处理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得到众多材料工作者的重视,对钛合金的氢处理工艺、氢处理后合金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于氢致钛合金热塑性机理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缺乏从电子、原子尺度上阐述氢在钛及钛合金中的作用机理,以及从物理本质上揭示氢致热塑性机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本文采用第一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Ti-H体系的晶体结构、能量性质、原子扩散性质、弹性性质和力学性质,从电子和原子层次上揭示了氢在钛晶体中的作用机理。氢在钛晶体中的占位是建立合理的钛-氢晶体结构模型进而进行各种性质计算的基础,本文首先采用第一原理方法研究了氢在钛晶体中的占位。结果表明,相同氢含量的α-Ti-H和β-Ti-H晶体中,氢原子位于八面体间隙时的晶体点阵畸变程度比氢原子位于四面体间隙时小,而其溶解热绝对值比氢位于四面体间隙时大。氢原子在α-Ti和β-Ti晶体中均倾向于占据八面体间隙位置。氢原子占据α-Ti晶体的八面体间隙后,其最近邻Ti原子的3p轨道部分电子向氢原子1s轨道转移,H原子与最近邻Ti原子间的键共价性较强。氢原子改变了其最近邻钛原子的电子态密度,降低了Ti-Ti原子间成键的强度,氢在α-Ti中存在弱键效应。氢原子占据β-Ti晶体的八面体间隙后,改变了其周围钛原子的电子态密度,提高了Ti-Ti原子间的成键强度,氢在β-Ti中存在强键效应。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是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EAM模型的基础上,结合Johnson的分析型EAM模型,建立了Ti-H体系的EAM作用势模型。采用Johson的分析型EAM模型确定了Ti原子的势函数表达式,给出了模型参数;提出了新的H原子的势函数表达式,通过拟合面心立方金属氢的晶格常数、结合能、体积模量的第一原理计算结果以及氢在钛中的溶解热确定了模型参数。基于此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了Ti-H晶体的结构和能量性质以及氢在α-Ti-H晶体中的溶解体积和溶解热,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基于本文建立的Ti-H体系EAM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氢在α-Ti和β-Ti晶体中的扩散机制。氢原子在α-Ti晶体中的扩散存在各向异性,沿c轴方向扩散的激活能要小于沿基平面扩散的激活能,在基平面上的扩散机制为O-T-O扩散。氢在β-Ti晶体中的扩散机制为最近邻八面体间隙之间的直线跳跃。计算了氢在α-Ti和β-Ti晶体中的扩散激活能和频率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和其它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基于本文建立的Ti-H体系EAM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氢对α-Ti和β-Ti晶体中钛原子自扩散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氢降低了α-Ti晶体的单空位形成能和钛原子自扩散迁移能及激活能,提高了钛原子自扩散激系数,促进了钛原子自扩散运动。氢提高了β-Ti晶体的单空位形成能和钛原子自扩散迁移能和激活能,降低了钛原子自扩散激系数,阻碍了钛原子自扩散运动。计算了α-Ti-H和β-Ti-H晶体的弹性模量。结果表明,氢提高了α-Ti晶体的体弹性模量,降低了α-Ti晶体的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不同氢含量的β-Ti-H晶体的体弹性模量、杨氏弹性模量和剪切弹性模量的计算值均大于β-Ti晶体的计算值,氢提高了β-Ti晶体的弹性模量。基于本文建立的Ti-H体系EAM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Ti和Ti-H晶体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α-Ti-H晶体沿c轴断裂的的拉应力临界值和沿{0001}<1210>剪切的切应力临界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氢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氢降低了α-Ti晶体的理论断裂强度和理论屈服强度。β-Ti和β-Ti-H晶体在单向拉伸应力下发生相转变,不同模拟温度下β-Ti-H晶体发生相转变的拉应力临界值均大于β-Ti,证明氢增加了β相的稳定性。氢对β-Ti-H晶体的理论屈服强度的影响与温度有关,在高温下氢提高了β-Ti晶体的理论屈服强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7-01)

王琳,刘洋,李丰,孙淮[10](2010)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CPMD)研究氨基硼烷分解放氢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硼烷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一种化学储氢材料,其分解放氢机理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为了避免易挥发性副产物(氨气等)生成,副产物的形成机理也是研究的方向。目前氨基硼烷的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硼碳是钢中非常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其在钢中的添加对钢的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第一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硼碳在钢中的行为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硼与钢中合金元素形成的部分叁元硼化物的力学和热力学性质;硼碳原子以外来原子进入铁晶格中的占位选择;硼碳原子在铁晶格中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单空位的相互作用;硼碳原子在铁晶格中的迁移路径、迁移能和在体心立方铁中的扩散性质,从电子-原子层次阐释硼碳的行为机理。硼碳可以化合态形式与钢中合金元素形成各种复杂的硼碳化物,本文在第叁章主要对Mo2XB2和MoX2B4 (X=Fe, Co, Ni)六种叁元硼化物主要力学性质和部分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六种叁元硼化物均满足热力学和力学稳定性,Mo2FeB2具有最大的剪切和杨氏模量,除Mo2NiB2和MoM2B4为较好的韧性材料外,其余四种硼化物均属于偏脆性材料。除MoNi2B4硬度较低外,其余五种硼化物均具有较高的硬度。电子结构分析得出,这六种叁元硼化物均具有很强的金属特性,其化学键类型主要由共价键和离子键组成,对其热力学性质计算分析,得出这六种叁元硼化物的焓变在温度高于300 K时呈现线性函数增加,熵变在0 K到450 K区间急剧增加,超过450 K时增长变得缓慢,MoCo2B4在六种硼化物中具有最低吉布斯自由能,表明其具有最强形成能力。硼原子进入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结构铁晶格中优先选择替代位置,然后占据八面体间隙位置,而碳原子均优先选择八面体间隙位置,从其布居分析和态密度分析可以看出外来间隙原子与其近邻的铁原子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当两原子同时进入Fe晶格中时,相距较近时会产生排斥,计算得出其在体心和面心立方铁晶格中平衡位置分别为5.31A和6.42A。当两个间隙原子和一个空位同时存在于Fe晶格中时,空位可以成为一个trapping center吸引间隙原子形成复杂团簇。硼原子在两种晶型铁晶格中最佳的迁移方式均是从一个八面体间隙位置直接迁移到近邻的另一个八面体间隙位置,其迁移能分别为0.69 eV和1.02 eV,碳原子在体心立方铁中迁移路径是八面体-四面体-八面体,在面心立方铁中是八面体-八面体,其迁移能分别为0.87 eV和0.98 eV。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观察到硼碳原子运动轨迹遍及所有的八面体间隙位置,通过均方位移计算了其扩散激活能和扩散常数,结果与其它计算和实验值值吻合的很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淑亭.共价有机框架的第一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2].何天威.硼碳在钢中行为的第一原理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3].由园.C-N(-La)共渗层原子间作用第一原理计算与N扩散分子动力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王丽莉,王朝阳,唐永建,冯建鸿.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

[5].王丽莉,胡文军,万强,赵晓平.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类金刚石薄膜的结合强度与摩擦性能[J].分子科学学报.2010

[6].李政.SiBCN先驱体高温陶瓷化机理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7].何以广.氢和氦高压物性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及实验探索[D].清华大学.2010

[8].王丽莉,万强,胡文军,赵晓平.超纳米金刚石薄膜结构相变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0

[9].韩秀丽.氢在钛晶体中作用的第一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0].王琳,刘洋,李丰,孙淮.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CPMD)研究氨基硼烷分解放氢机理[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2010

标签:;  ;  ;  ;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论文-张淑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