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渗透美育

四川省宜宾县柏溪初级中学华素梅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研究实施语文教学美育的规律。

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美是“人的本能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语文教学美育的本质是语文教师运用美的法则在生动形象的教育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的“真”和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善”统一起来,从而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需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从主体方面谈到了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说:“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他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这说明了为要感知美,就要培养审美者的主观审美能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要加强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而语文教学美育的本质特征是语文教师运用美的法则在生动形象的教育实践中。只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语文美育,才能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建设者。

语文教学可以给青少年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喜悦,使其身心得到更好的娱乐和休息,更重要地是,美育就是在这种喜悦中给青少年以精神上的影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感情,使他们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一步激起广大青少年为美好生活理想和改造环境而积极奋斗的热情。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不少是看了革命文艺的进步作品,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走向艰苦的革命道路的。根据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亚的的回忆,《怎么办?》是列宁最爱读的作品之一。列宁曾称赞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这种文学能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我在一个夏天把《怎么办?》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中发现了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国际主义战士、保加利亚人民优秀的儿子季米特洛夫也说:“我记得,在我少年时代,是文学中的什么东西给了我特别强烈的印象,是什么榜样影响了我的性格?我必须直接地说:‘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怎么办?》’”。其后,他又叙述了在革命的日子里培养起来的那种坚持力、信心和坚定精神,“这一切都无疑地同我在少年时期读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有关系。”这种对精神、对性格、对毅力的培养,正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活动实际上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认识,而是具体形象的认识,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之中,体会和领悟到作品的本质意义。中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文字的集合体,多数为文学作品,“即使是普通文,他既有被选入精读教材资格,多少总带点文学的意味。”语文教材被誉为“语言的图画”、“生活的教材书”,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世界。他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经验的生活圈,极大地扩大了学生视野,从中可以鸟瞰古往今往来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生活各种科幻想象的人事物象。教材中反映美的存在的领域无限宽广。有自然美,如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鲁彦《听潮》);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有社会美,写生产劳动、革命斗争、科技文化生活等,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描写了艺术工匠“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案工作。”陈毅的《梅岭三章》表达了革命志士“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致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教材中充满了社会生活美,社会事物美。人是生活的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以社会美本质上是社会的人美。教材中作家运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反映生活,突出了语言艺术美的魅力。同时作家们对其他多种艺术门类也作了多姿多彩的表现。文学是语言艺术,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文学美的形象塑造具有普遍性和间接性。形象大于思想,它能够表现一切可以想象的内容。教材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把握语言美的真谛。教材中其他门类也极为丰富。有建筑美,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有音乐美,如鲁彦的《听潮》,有工艺美,如魏学洢的《核舟记》。语文教材中的各种美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审美观,语文美育就是要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语文中的思想情操美、理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文章结构美、语言形式美、谋篇布局美、风格情调美等探幽访胜,采珠撷宝,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在心底里体会到一种美感的愉快,心灵为之陶醉,获得美的享受。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美育更重要的任务则是培养学生创造美。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大语文教育观已成为语文教育的共识。大语文教育的实践要求研究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把学生带到大语文教育环境中去,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激发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语文教材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世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入领悟教材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增强学生对课文语言美的理解力,同时提高运用语言表现自然美的能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和献身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关于社会美的描写,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课内课外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教室、家庭环境如何布置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突出自己热爱学习、追求理想的主旨。指导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和谐美,要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友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要自觉地净化自己的心理环境,做到随和、融洽、坦荡、纯洁。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语文表达的审美规律,才能“不受肉体支配”,而“进行真正的生产”,“同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正是语文教学美育所追求的目标。

语文教学艺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创造。教师作为艺术形象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融进自己的认识,感悟和评价,在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时,语文教学要讲求美的形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无声的文字教材与音、色、像相互配合,丰富语文课教育的形式美。语文教学应勇于突破,创造发展新形势。正如鲁迅所说:“旧形势是采取,必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势的出现,也就是变革。”用美的法则,深化教学改革,力求使语文教育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让学生在语文教育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揽胜,自由翱翔!

标签:;  ;  ;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渗透美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