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趣味论文-陈海

媒介趣味论文-陈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趣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尼斯,媒介,审美趣味

媒介趣味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1](2019)在《伊尼斯四大媒介形态的审美趣味》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媒介生态学派的奠基人,伊尼斯提出了口语、文字、印刷和广播等四大媒介形态。这不仅启发了之后的媒介研究,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口语媒介可以激发审美个性,提高人的综合审美能力;文字媒介隐藏着对审美的内在否定,使审美偏向视觉器官;印刷媒介带来标准化审美,使大众的审美日渐趋同;广播媒介带来审美的幻觉和娱乐化倾向。对伊尼斯四大媒介形态具有的不同审美趣味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充分理解当代多媒介生态下审美趣味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倩倩[2](2019)在《以魔术为媒介,构建科学趣味探究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而魔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魔术表演可以让学生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内在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本文来源于《小学科学(教师版)》期刊2019年05期)

周飞[3](2018)在《以游戏为媒介,构建体育高效趣味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学生都很抵触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尤其是田径运动。为了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师可从构建趣味课堂的角度出发,以游戏为媒介,使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巧。(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33期)

洪浩[4](2018)在《媒介的交替与趣味的共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觉得艺术就是一个通过某种媒介将精神层面的认识与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知觉,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对精神价值进行不断的探求,对实现其知觉的可能性进行不断的试验和论证。"——洪浩。洪浩于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藏经""Mr.Gnoh""我的东西""开幕式""往复"等系列,其中,"藏经"和"我的东西"是他花费时间最多的,他为每个系列都付出了十年。为此,本期特别选取了洪浩自己的一篇文章《媒介的交替与趣味的共同》,洪浩在文中介绍了这两个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路,并通过作品阐述了他对选择创作媒介的态度,因为对于一个学习版画出身又常常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艺术家,媒介问题常常被提及。观察洪浩的代表作品会发现一个线索,就是无论运用何种媒介,洪浩都喜欢将事物并置和解构,最终以新的面貌引发观众"重新看待","藏经"系列、"我的东西"系列是如此,"开幕式"系列也是。本期选取的另一篇文章来自美国策展人林似竹,这是她为洪浩2007年的"雅集"个展而作,对洪浩"开幕式"系列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许婧[5](2016)在《2015年中国视频:媒介融合、内容生产和互联网趣味》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从行业热词晋升为全民热词,人人都在谈论互联网。互联无所不在、移动成为主流、社交成为趋势、跨屏成为常态、受众日益垂直细分、网台视频放量猛增、电视产品类型多元化、数据信息过载……从2013年中国发放首批4G牌照、201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跨行业布局、2015年"互联网+"和"创客"当选为中国年度流行语,中国互联网技术将20多年的商业化浪潮(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6年03期)

李蓉[6](2013)在《论社会阶层与媒介趣味的交互性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了社会阶层与媒介趣味之间的交互性构建关系。媒介趣味,是指以媒介为载体呈现出来的传播内容所蕴涵的具有集体性、普遍性或类型化的精神意趣。同一社会阶层由于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相似性,决定了其趣味的同质性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其趣味与媒介接触在频次和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对于媒介趣味的理解和接受上也会存在差异。媒介趣味是社会分层的反映及其结果,但它同样也起到重构社会阶层、区隔社会身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李蓉[7](2010)在《趣味传播与手机电视媒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融合了移动通讯与数字电视技术的手机电视,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又一新兴传播媒介。与业界对其市场前景的充分期待和高调呼声具有相当落差的是,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2月发布的《中国手机(本文来源于《电视研究》期刊2010年09期)

李蓉[8](2009)在《媒介趣味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的媒介传播活动,正在发生从信息传播到趣味传播的转型。这是一个信息传播与趣味传播共生、并存和交织的时代。在媒介传播中,信息传播是直接性、确定性、目的性与功能性的方面,趣味传播是其中间接性、隐含性、过程性与非现实功利性的方面。媒介趣味是趣味传播时代的产物与表征。媒介趣味是以媒介为载体呈现出来的传播内容所蕴涵的具有集体性、普遍性或类型化的精神意趣。它是传者驱动、受者反馈和媒介形式制约叁方面综合互动的产物,其动力结构应是一种具有交互联系性、独立平等性、可沟通理解性的间性主体。共感化、符号化、感官化有系统地构成了媒介趣味的内在生成机制,分别主要联系着媒介趣味的生产、显现与接受。载体形式的嬗变,特定时间与空间结构,以及社会分层状态,都与媒介趣味的存在构成复杂的联系。从集中到分散,再到感官偏倚与多元互动,媒介形式变革带来了媒介趣味状态的流动变化。媒介化时间的涌现与时间化媒介的膨胀,体现了现代社会媒介与时间的复杂关系结构,也构成了媒介趣味在时间结构上的生成。在整合与分层的媒介地理空间中,媒介趣味以想象和虚拟的状态存在。媒介趣味是社会分层的反映及结果,具有社会身份的区隔作用。媒介趣味蕴涵着特殊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对当代媒介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媒介趣味是当代媒介经营战略的核心竞争力与资源之一,是检验媒介定位的重要标尺,也是创造、扩散与延伸媒介品牌的要素。在体验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背景下,媒介趣味的体验性、共同体效应以及与受众的互动生成机制,构成了媒介思维创新的动力资源。动态平衡是媒介趣味生态和谐的根本原则。现代社会的媒介趣味异化现象引人注目。媒介趣味间性主体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发生主体性偏倚,是媒介趣味异化的根本原因。媒介奇观、媒介麦当劳化、病态时尚、网络哄客等以不同的趣味主体偏倚呈现了媒介趣味异化的病象。媒介责任意识与导向意识的强调,有利于实现媒介趣味的提升。大众媒介作为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传播组织,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同时也集中、广泛地反映、制造和表达着媒介趣味。大众媒介应成为趣味信息的把关人、趣味议程的设定者与趣味环境的构建者。(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7)

李蓉[9](2009)在《媒介趣味理论的概念、结构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化生存时代的显着特征是在信息传受中蕴涵观点偏倚、在传媒体验中取舍信息,而传媒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媒介趣味的触发、传递、品赏或碰撞。媒介趣味是指以媒介为载体呈现出来的传播内容所蕴涵的具有集体性、普遍性或类型化的精神意趣。它是传者驱动、受者反馈和媒介形式制约叁方面综合互动的产物,其动力结构应是一种具有交互联系性、独立平等性、可沟通理解性的间性主体。共感化、符号化、感官化有系统地构成了媒介趣味的内在生成机制,分别主要联系着媒介趣味的生产、显现与接受。(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09年01期)

媒介趣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而魔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魔术表演可以让学生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内在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趣味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伊尼斯四大媒介形态的审美趣味[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王倩倩.以魔术为媒介,构建科学趣味探究课堂[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

[3].周飞.以游戏为媒介,构建体育高效趣味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8

[4].洪浩.媒介的交替与趣味的共同[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8

[5].许婧.2015年中国视频:媒介融合、内容生产和互联网趣味[J].当代电视.2016

[6].李蓉.论社会阶层与媒介趣味的交互性构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李蓉.趣味传播与手机电视媒介策略[J].电视研究.2010

[8].李蓉.媒介趣味论[D].浙江大学.2009

[9].李蓉.媒介趣味理论的概念、结构与机制[J].江淮论坛.2009

标签:;  ;  ;  

媒介趣味论文-陈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