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混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混混”,基层治理生态,“钉子户”,责权利
乡村混混论文文献综述
陈柏峰[1](2018)在《乡村“混混”介入的基层治理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利益的村庄就会有乡村"混混"的身影,乡村"混混"积极介入乡村治理事务,型塑着基层治理生态。在富有矿藏的资源型村庄,对资源垄断利益的维持往往需要暴力,乡村"混混"通过滋扰和压制来参与利益分配。在城郊村庄,征地拆迁涉及各种重要利益,"混混"以暴力和暴力威胁为基础,对"钉子户"形成压力,采取各种边缘或非法手段参与利益博弈。在一些传统农业型村庄,自上而下的各种项目投入落地,项目的争取、实施、推进过程,"混混"都可以参与其中,分享利益。"混混"介入乡村治理,形式上发生在市场和社会领域,政府处于超然位置,可以规避直接的责任。基层政府容忍或利用"混混"参与基层治理,源于行政体制内上下级之间责、权、利分配不对称背景下的"制度创新"需要。基层治理生态的改善,需要从多方面着力。(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8年05期)
郭俊霞,陈柏峰[2](2016)在《乡村混混进城后的分化和流动——以湖北W村的进城混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W村的进城混混,处于各自不同的圈子中,他们一直独立混世,逐利的行业范围有所不同。这些混混呈现出较大的分化,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而体面的生活;有的居无定所,在街头闲荡。静态地从江湖结构去看,混混的分化与年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偶然机遇等有关;上层混混有着共性,他们在特定机遇下将"江湖名声"兑现成了谋利工具。动态地从社会流动去看,江湖中的混混始终是流动的,不断有年轻混混加入江湖,他们来源于学校不良少年;虽有老混混退出江湖,但"成年不退出"现象越来越普遍;在江湖内部,不断有人因抓住江湖机遇而实现了阶层上升。混混的"江湖"呈现出繁荣面貌,这表明社会有诸多不健康之处,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找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顾豪迈[3](2016)在《从边缘人到“经济精英”的转型——对浙东GM村乡村混混生存机制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乡村灰色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乡村混混为主体的"乡村灰色化"现象十分严重。乡村混混群体运用灰色手段攫取大量国家建设性资源,迅速完成从村庄边缘人物到村庄经济精英的转变。乡村混混"精英化"的转变,给村庄的道德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治理的"内卷化"。如何遏制"农村灰色化"、防止国家建设性资源流失、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建乡村秩序,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王宗楠[4](2016)在《乡村混混与乡村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乡村社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深入,乡村社会暴露了很多问题。乡村社会的人情关系基础也在发生变异,金钱、权力等要素逐渐显现。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宗族关系加速瓦解,市场经济影响下,农村社会的原子化问题日益严重,乡情变得冷漠,乡村“混混”这一群体影响增大,成为影响乡村社会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关注。乡村“混混”历来存在,但是如今这一群体又有了一些新的特点,组织化、暴力化、年轻化的“混混”群体成为乡村管理面临的难题。其不仅危害乡村经济的发展,占据了国家输入农村的资源,进而危害农村的发展。“混混”的产生有很多原因,落后的农村经济,农民生存困境的加剧,进城谋生的农民工不仅收入低,而且社会地位底下。留守儿童的缺乏照料,青春期的他们更容易有暴力行为。如何从乡村治理角度来解决,只有坚持经济为本,重建乡村价值体系,加强乡村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净化乡村“混混”产生的土壤。本文从乡村社会内部逻辑出发,以山东西北部X村为例,结合了多个“混混”的案例,研究了这一群体的特点及其影响,主要从乡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从乡村治理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陈斌[5](2015)在《现代乡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制度变迁与法理阐释——以一个乡村“混混”的二十年生活历程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治安学领域中对于乡村社会治安的关注已为老生常谈之事,但是夹杂意识形态与道德说教式的研究颇显空洞与乏味。本文将以法社会学的视角观察一个乡村"混混"的20年(1992~2012)生活变迁,展现乡村社会治安工作的困境所在;以现代民族国家演进中政策话语的转变对乡村社会秩序的影响为切入点,考察乡村社会治理基础与治安格局的变化,以此两者为路径,在秩序话语中理解乡村社会治安秩序的制度变迁,并对其做出法理阐释。(本文来源于《法律社会学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赵康仪,孟杰[6](2015)在《行深开豁:格局、方法和问题——陈柏峰教授着《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柏峰教授着《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所写湖北荆门一带乡村"混混"生长机制、变迁代际及至如今之形态,其所刻画"混混"形象之深,类比于他地域情状之广,使最后得出"混混治辖"下乡村社会灰色化、乡村治理内卷化的结论。本文由笔者在青海民族大学"法人类学读书会"提交报告修改后成,以格局、方法和问题为线索一览全书,臧否内在逻辑与线索,最后评议部分讨论了关于本书的争议问题。(本文来源于《民间法》期刊2015年01期)
陈柏峰[7](2015)在《乡村江湖中的“混混”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混混"及其代际差别"混混"是指那些在普通民众看来不务正业,以暴力或欺骗手段谋取利益,对人们构成某种心理强制,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人群。混混组成的圈子可以称为"江湖"。"混混"的谱系非常广泛,既包括那些无业而在街头游荡滋事的小青年,也可能包括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还可能包括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如警察、城管)。"混混"的标准难以言明,当地人却可以根据其一贯的行为方式进行"准确"(一致认可)的界定。改革开放以来的混混可以分成四代。1980年代乡村江湖中的"顽孩子"可以算第(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5年01期)
黄海[8](2014)在《国家治理转型中的乡村社会“灰色化”变迁——基于乡村“混混”的解读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治理模式在乡村中的转型,乡村社会秩序也随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部分乡村社会也出现了越轨行为抬头、基层组织涣散、传统价值信仰消解、"混混"当家做主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将其称为乡村社会的"灰色化"变迁,认为特别是随着农业税费取消之后,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退出以及基层政权建设的弱化,乡村社会"灰色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避免,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李(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发现》期刊2014年03期)
夏柱智[9](2014)在《乡村合谋视角下的混混治村及后果——基于中部G村“示范点”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合谋是理解乡村混混治村的新视角。当创建示范点这类中心工作迫使乡镇行政介入村庄秩序时,孱弱的乡镇倾向于引入乡村混混,这与乡村混混攫取村级权力的逐利动机不谋而合。混混在治村过程中,通过治理村内暴力和建构权力的利益网络,建立起以私人暴力为底色的"威权秩序"。最后混混与地方政府"共谋经营"自上而下的国家资源和村庄资源,形成新乡村利益共同体,这一新乡村利益共同体成为了导致基层治理内卷化的机制。(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张衔峰,刘韡,李晓丹[10](2013)在《乡村“混混”与农村纠纷解决》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混混"以暴力手段快速"摆平麻烦"的处理方式高效、彻底,在纠纷日渐多样化、复杂化的今天为村民解决纠纷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乡村"混混"通常主动或通过熟人请托的方式介入纠纷,以当事人的代理人身份参与纠纷解决,整个过程呈现出暴力性、随意性、强制性等特点。乡村"混混"解决纠纷的方式快速而有效,对纠纷的顺利解决以及对当事人、对混混自身、对村庄秩序的维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混混"强制力来源的非法性以及在处理纠纷中所产生的副作用,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会长期存在,农村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以合法途径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3年03期)
乡村混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W村的进城混混,处于各自不同的圈子中,他们一直独立混世,逐利的行业范围有所不同。这些混混呈现出较大的分化,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而体面的生活;有的居无定所,在街头闲荡。静态地从江湖结构去看,混混的分化与年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偶然机遇等有关;上层混混有着共性,他们在特定机遇下将"江湖名声"兑现成了谋利工具。动态地从社会流动去看,江湖中的混混始终是流动的,不断有年轻混混加入江湖,他们来源于学校不良少年;虽有老混混退出江湖,但"成年不退出"现象越来越普遍;在江湖内部,不断有人因抓住江湖机遇而实现了阶层上升。混混的"江湖"呈现出繁荣面貌,这表明社会有诸多不健康之处,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找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混混论文参考文献
[1].陈柏峰.乡村“混混”介入的基层治理生态[J].思想战线.2018
[2].郭俊霞,陈柏峰.乡村混混进城后的分化和流动——以湖北W村的进城混混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6
[3].顾豪迈.从边缘人到“经济精英”的转型——对浙东GM村乡村混混生存机制的考察[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王宗楠.乡村混混与乡村治理[D].云南大学.2016
[5].陈斌.现代乡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制度变迁与法理阐释——以一个乡村“混混”的二十年生活历程为中心[J].法律社会学评论.2015
[6].赵康仪,孟杰.行深开豁:格局、方法和问题——陈柏峰教授着《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读后[J].民间法.2015
[7].陈柏峰.乡村江湖中的“混混”群体[J].文化纵横.2015
[8].黄海.国家治理转型中的乡村社会“灰色化”变迁——基于乡村“混混”的解读视角[J].中国乡村发现.2014
[9].夏柱智.乡村合谋视角下的混混治村及后果——基于中部G村“示范点”的调查[J].青年研究.2014
[10].张衔峰,刘韡,李晓丹.乡村“混混”与农村纠纷解决[J].中国农村观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