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箭竹论文-周世强,李忠,黄金燕,Alan,H.Taylor,刘巅

冷箭竹论文-周世强,李忠,黄金燕,Alan,H.Taylor,刘巅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箭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熊猫,主食竹,自然更新,植物盖度

冷箭竹论文文献综述

周世强,李忠,黄金燕,Alan,H.Taylor,刘巅[1](2017)在《冷杉-铁杉林各层盖度在冷箭竹更新恢复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林分各层植物覆盖度的变化,了解冷箭竹(Bashania faberi)的自然恢复进程以及各层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此,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冷杉-铁杉林内设置固定样地(n=7),1984—2013年分3~4次调查了样地中各层植物的覆盖度。结果表明,更新竹林的竹子盖度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60%以上;残存竹林的竹子盖度变化呈单峰模式,表现出先增长、到达峰值后下降的趋势;草本植物层和地被层相似,随着竹子的更新恢复,盖度低于开花枯死期;乔木林冠层的覆盖度,虽然1984年和2013年之间的显着性检验差异明显,但两年的绝对值相差较小,大约0.60%~18.89%;样地(或斑块)间的不同变化趋势主要与其所处林分的立地条件差异有关。本文还初步尝试了不同时期竹子盖度空间分布的可视化,有利于人们更为直观地洞察竹子恢复过程中的空间动态格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周世强,吴志容,严啸,张钰,蔡水花[2](2016)在《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的取样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巢式取样法",对分布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的冷箭竹无性系种群进行了取样技术的研究,取样面积从0.01 m2扩大到25.00 m2,测定指标包括种群密度、调查时间、竹林以下各层植物盖度和1.00 m2样方内各龄级竹子的基径和高度。经对不同取样面积内3项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种群密度呈递降趋势,调查时间逐渐延长,各层植物盖度变化幅度较小;综合考虑认为,1.00m2是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的最佳取样面积。同时,比较了"全样方"植株与随机抽取10株多年生竹的生长发育指数(基径和高度)的差异性,两种取样数量的方法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验证了过去线路监测过程中竹子取样面积和调查数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周世强,李仁贵,严啸,黄金燕,刘巅[3](2015)在《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选择利用及微生境结构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活动密集的"五一棚"区域,设置固定监测样线,定期收集大熊猫在冷箭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中的活动痕迹和生境数据。通过路线监测和样地调查,"五一棚"区域拐棍竹和冷箭竹为海拔梯度分布,2700 m以下为拐棍竹林,2300~3600 m之间为冷箭竹林;冷箭竹的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呈镶嵌耦合分布,从而有利于大熊猫的季节迁徙、食物转换和面对冷箭竹的开花枯死和自然更新。2012年9月—2013年11月的监测数据表明野生大熊猫主要生活于更新竹林中,利用率达到91.94%,且不同月份之间具有波动性(P<0.05)。比较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的微生境结构,发现两者之间除小部分变量之外(坡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竹笋密度、成竹密度、种群密度和枯死竹密度),其余各变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竹子质量(地径、株高和生物量)达到大熊猫选择利用的标准。(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5年01期)

师向云,杨金根,李泽妤[4](2014)在《具有脉冲效应的大熊猫-冷箭竹-拐棍竹叁种群系统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开花对大熊猫的影响,建立了具有偏食行为的大熊猫-冷箭竹-拐棍竹叁维捕食食饵脉冲微分系统,证明了系统大熊猫灭绝周期解的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性,并进一步给出了系统持续生存的条件.结论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单一主食竹开花并不会影响大熊猫的生存.(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马庆庆[5](2014)在《两个不同基株年龄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克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为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结实、枯死的竹种,其地下茎为复轴型,同时具有单轴型和合轴型的生长特性,为典型的克隆植物。其开花周期约为45-55年甚至更久,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种。冷箭竹死亡后,通过一段时期内的种子萌发产生大量幼苗来恢复种群,在开花周期内以地下茎的不断向外延伸进行克隆生长进而再一次形成稠密的群体。冷箭竹作为大熊猫主食竹之一,其生活周期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活史。本研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两个不同基株年龄的冷箭竹克隆种群,即N1种群(基株年龄≤30年)与N2种群(基株年龄≥70年)的遗传多样性和克隆结构及其与种群演替(发育)阶段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群体内克隆的数目、大小和空间格局,为进一步研究冷箭竹的克隆生长、分布特点和生态适应意义提供基础资料,以期对以后大熊猫主食竹种的研究和大熊猫种群的保护提供一些参考资料。采用10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对冷箭竹两个种群的96个叶样进行扩增,共检测到202条可分辨的条带,其中111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1.1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53.9%。在种群水平上,N1种群中的多态性条带为107条,平均多态率为51.87%;N2种群中的多态性条带为91条,平均多态率为44.33%。从扩增出的条带的多态率来看,冷箭竹N1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N2种群的要略高一些。运用POPGENE3.2软件分析表明,冷箭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Ⅰ)分别为54.95%、1.5495、1.2239、0.1428和0.2265。在种群水平上,两个冷箭竹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分别为52.97%(N1)和45.05%(N2),其余4个(na、ne、h、I)评价遗传多样性的参数在N1种群中的值均高于N2种群,但是差异不大。两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71,基因流(Nm)为8.2639,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很大,遗传分化不明显。AMOVA分析显示,在全部变异中,87.79%的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种群间的变异率仅为12.21%,与遗传分化系数分析结果一致。Nei's遗传距离(D)和遗传一致度(Ⅰ)的结果表明,冷箭竹两个种群间的遗传基础较为相似,遗传一致度高达0.9813,而遗传距离仅有0.0189。基于Dice目似系数所做的UPGMA聚类分析图显示,两个种群明显被聚集成了2个主要的簇:簇Ⅰ包含了来自N1种群的41个分株样本;簇Ⅱ包含了来自N2种群的48个分株样本(编号49-96)。除了N1种群中的少数样本(编号19、26、27、28、32、33、37)没有首先与同一种群中的其它样本聚集在一起之外,其它来自同一种群的分株样本都是先聚为了一类。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两个冷箭竹种群之间享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这与遗传一致度的结果一致。对所有样本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能有效地将所有的样本分为2大类,且同一种群的个体聚集相近,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将在各扩增位点的AFLP谱带完全相同的个体视为同一克隆(即基因型相同),结果在96个冷箭竹样本中,共鉴定出了92个基因型,其中GN1=47,GN2=45。克隆多样性结果显示,冷箭竹种群的克隆多样性水平较高,平均基因型比率(G/N)为0.9583(N1=0.9792,N2=0.9375),平均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0.9982(N1=0.9991,N2=0.9973)。两个种群中基因型分布的均匀度(E)分别为N1=0和N2=0.6667。研究表明,冷箭竹克隆繁殖的两个种群均为多克隆种群,不同基株年龄的冷箭竹种群中基因型的多样性和基株密度并没有出现显着变化。克隆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冷箭竹种群内均无优势克隆(基因型)和克隆镶嵌现象,单个克隆的最大尺寸至少为30m,两种群间不具有共有基因型,克隆分化很大。综上所述,冷箭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均较高,结果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在较大基株年龄的种群中出现克隆多样性降低的现象。因此,冷箭竹克隆种群中较低的结实率并不是由于其具有较低的基因型多样性所引起的,具体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杨林,易同培[6](2013)在《我国贵州玉山竹属二新种(禾本科)及冷箭竹名称》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描述了贵州西部的玉山竹属2新种:白眼竹和水城玉山竹。白眼竹近似泡滑竹Y.mitis Yi,不同在于秆节间分枝一侧基部扁平并具纵脊,无毛,纵脉纹不明显;秆环稍隆起,在秆基部节上者常具瘤状体(气生根);箨鞘背面无斑块,鞘口两肩各具约8枚长1~6 mm直立繸毛;箨舌下凹,高约1 mm;叶片小,长3.8~8.5 cm,宽4~6.5 mm,次脉2~3对,小横脉组成长方形。水城玉山竹相似于熊竹Y.ailuropodina Yi,区别在于本种秆较矮小,高达2 m,直径0.5~0.8(1)cm,节间分枝一侧基部扁平;箨鞘背面无斑点和斑块,有时下部疏生贴伏黄色刺毛;叶片较大,长达12 cm,宽达10 mm,次脉3~4对。江口县梵净山老金顶的巴山木竹属竹种,学名亦宜称冷箭竹Bashania faberi(Rendle)Yi。垂直分布于海拔2 200~2 450 m。(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13年03期)

刘敏,李潞滨,杨凯,韩继刚,朱宝成[7](2008)在《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2006年5月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50株具不同菌落形态的细菌。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0株菌分属于10个属26个种。27株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cteria)(42.3%)、9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26.9%)、4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5.4%)、6株属于变形菌门β亚群(Betaproteobacteria)(7.7%)、3株属于变形菌门α亚群(Alphaproteobacteria)(3.9%),1株与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关系密切。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2株菌为可能的新种或属。研究表明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08年01期)

周世强,黄金燕[8](2002)在《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生长发育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 ,结果表明 :冷箭竹幼龄种群的地径和株高生长分别为 0 15cm和 13 713cm ,且随着龄级的增加 ,其地径、株高生长反而趋于递降趋势。不同林分类型的生长发育指数相异 ,各指数的排序递次是岷江冷杉 -冷箭竹林 >铁杉 +糙皮桦 -冷箭竹林 >铁杉+红桦 -冷箭竹林 ;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02年02期)

周世强,黄金燕[9](2000)在《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鞭根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鞭根结构的数量特征 ,结果表明 :1983年开花枯死后自然更新形成的冷箭竹幼龄种群 ,地下茎长度呈倒“J”型时间分布模型 ,其它参数的龄级变化呈正态分布格局 ,峰值点位于 3~ 5龄级。对主根数量等指标与龄级的回归分析显示 ,冷箭竹鞭根结构各参数与龄级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70 2~ 0 .977,除主根基径和须根长度为 S曲线外 ,其它均是叁次方程式模型。通过 Pearson统计检验 ,各参数间存在显着性相关 ,相关水平达到 0 .0 1。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鞭根结构各参数的指标值平均为主根数量 197.6根/ m2 、主根长度 8.63cm、主根基径 0 .10 1cm、须根数量 2 112 .4根 / m2 ,须根长度 2 .11cm和地下茎长度 3.0 5cm。不同林分类型的种群鞭根结构相异 ,各项指标的排序递次为岷江冷杉—冷箭竹林 >铁杉 +糙皮桦—冷箭竹林 >铁杉 +红桦 -冷箭竹林 ;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种群的鞭根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00年04期)

周世强[10](2000)在《冷箭竹更新幼龄芽种群的数量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冷箭竹更新幼龄芽种群密度平均为 39.8株 /m2 ,各龄级基株的芽种群密度排序是 1 1年生 >1 2年生 >1 0年生 >9年生 >8年生 ,无性系种群仅 1年~ 7年生植株具有发芽能力 ,且主要集中于 2年~ 5年生的无性系小株 ,呈现出3年生 >2年生 >4年生 >5年生 >1年生 >6年生 >7年生的动态格局。不同林分类型和海拔高度的冷箭竹芽种群密度各异 ,就林分类型而言 ,岷江冷杉—冷箭竹林数量最高 ,铁松 +红桦 -冷箭竹林次之 ,铁杉 +糙皮桦林最低 ;对海拔高度来说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 ,冷箭竹芽种群密度呈递增趋势 ,仅局部地区因生境条件制约和野生动物的影响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00年02期)

冷箭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巢式取样法",对分布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的冷箭竹无性系种群进行了取样技术的研究,取样面积从0.01 m2扩大到25.00 m2,测定指标包括种群密度、调查时间、竹林以下各层植物盖度和1.00 m2样方内各龄级竹子的基径和高度。经对不同取样面积内3项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种群密度呈递降趋势,调查时间逐渐延长,各层植物盖度变化幅度较小;综合考虑认为,1.00m2是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的最佳取样面积。同时,比较了"全样方"植株与随机抽取10株多年生竹的生长发育指数(基径和高度)的差异性,两种取样数量的方法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验证了过去线路监测过程中竹子取样面积和调查数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箭竹论文参考文献

[1].周世强,李忠,黄金燕,Alan,H.Taylor,刘巅.冷杉-铁杉林各层盖度在冷箭竹更新恢复中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7

[2].周世强,吴志容,严啸,张钰,蔡水花.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的取样技术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6

[3].周世强,李仁贵,严啸,黄金燕,刘巅.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选择利用及微生境结构的比较[J].四川动物.2015

[4].师向云,杨金根,李泽妤.具有脉冲效应的大熊猫-冷箭竹-拐棍竹叁种群系统数学模型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马庆庆.两个不同基株年龄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克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4

[6].杨林,易同培.我国贵州玉山竹属二新种(禾本科)及冷箭竹名称[J].竹子研究汇刊.2013

[7].刘敏,李潞滨,杨凯,韩继刚,朱宝成.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8

[8].周世强,黄金燕.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生长发育特性的初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2

[9].周世强,黄金燕.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鞭根结构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0

[10].周世强.冷箭竹更新幼龄芽种群的数量统计[J].四川林业科技.2000

标签:;  ;  ;  ;  

冷箭竹论文-周世强,李忠,黄金燕,Alan,H.Taylor,刘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