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史论文-李惠萍,邹治平

冷却史论文-李惠萍,邹治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却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野牛滩岩体,物理化学环境,隆起冷却,甘肃

冷却史论文文献综述

李惠萍,邹治平[1](2013)在《甘肃野牛滩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及隆起-冷却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光衍射、稳定同位素等多种手段研究,认为野牛滩岩体形成温度不高于600℃,岩体形成深度为4~5km,相当于大陆地壳上部壳层的下部。岩体形成时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交换不充分,而且处于较低氧逸度环境。矿物包裹体成分说明岩浆水对成矿不利。多种测年资料证实野牛滩岩体形成于奥陶纪末,岩体形成后野牛滩地区隆起不高,因此其近侧的塔尔沟钨矿剥蚀不深。(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3年03期)

雷永良,龚道好,王先美,钟大赉,王雪松[2](2008)在《应用裂变径迹不同模式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初步探讨—以滇西独龙江岩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来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应用中,由于地质条件和磷灰石退火性质的限制,表观年龄往往不能直接代表特定地质事件的时间.利用封闭径迹的长度直方图模式和高程-年龄模式可定性地反映出岩体冷却史是否遭受过干扰.平均径迹长度-年龄(或香蕉图)模式、径迹年龄谱模式以及反演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来限定地质过程中冷却启动的时间.然而,对于多阶段的冷却史,模式和模拟分析的不确定性仍较显着,对早期时限的定量揭示仍是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难点.只有结合多种方法、模式和模拟的运用并考虑地质背景才能较清晰地约束岩体的冷却历史.(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08年02期)

曾庆涛[3](2007)在《赣南天门山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冷却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天门山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地化特点有过部分论述,但对其精确的成岩年龄,以及岩浆源区组成及成岩过程等问题上未深入探讨,从而制约了对岩体成因的认识。为此,本次研究首先运用了锆石SHRIMP U-Pb和单矿物Ar-Ar对天门山岩体进行了定年,精确厘定了成岩年龄。运用元素-同位素综合示踪的研究手段,探讨了岩浆源区组成,模拟冷却历史,并阐明成岩过程及其所蕴含的构造意义。天门山岩体的成岩年龄为167Ma,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石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异演化;并推断岩石形成于碰撞(造山)但区域局部出现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利用不同矿物定年时钟体系,模拟岩体冷却史,确定了岩体先骤冷,然后稳定在~10℃/Ma的冷却模式,并认为后者是反应岩体热力学性质的真实指标。与天门山岩体有关的八仙脑钨矿是燕山中期W-Sn-Nb-Ta等有色稀有金属矿化为主的成矿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5-25)

曾庆涛,毛建仁,张传林,赵希林[4](2007)在《赣南天门山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和冷却史及其矿床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中生代花岗岩大面积出露,伴随大规模钨锡成矿,有学者注意到,华南地区壳源型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与相关的成矿作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我们用多种测年方法,对赣南天门山岩体的样品分别进行了SHRIMP锫石U-Pb 定年,黑云母、白云母和钾长石40Ar/39Ar法定年, 研究了天门山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和冷却史,探讨了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矿床学意义。结合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4-01)

邱检生,蒋少涌,胡建,McInnes,B,I,A[5](2006)在《江西会昌密坑山岩体的成因类型、冷却史及其对锡成矿作用制约的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坑山岩体位于江西省会昌县西南约40km处,该区为一晚中生代破火山,火山岩主要为上侏罗统鸡笼嶂组流纹质凝灰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火口周围环状及放射状断裂发育,火口中心为浅成相的密坑山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央岩株侵入体所充填。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岩体与流纹质凝灰熔岩的内外接触带相继发现了岩背、淘锡坝、苦竹岽、矿背、上湾等一(本文来源于《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1-01)

李曙光,李秋立,侯振辉,杨蔚,王莹[6](2005)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 T-t 冷却曲线显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从800℃到300℃经历了叁个阶段:两次快速冷却(226±3Ma 到219±7Ma 期间从800℃到500℃的第一次快速冷却,180~170Ma 期间从450℃到300℃的第二次快速冷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温过程。这一具有两次快速冷却的 T-t 曲线已被近年来获得的高精度金红石 U-Pb 年龄(218±1.2Ma)(Li et al.,2003),高压变质和退变质独居石 Th-Pb 年龄(Ayers et al.,2002),和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Rh-Sr 年龄(182.7±3.6Ma)(Li et al.,2001)所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的二次快速冷却事件反映了二次快速抬升过程。在东秦岭及苏鲁地体东端发育的同碰撞花岗岩 U-Ph 年龄为225~205Ma,与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冷却时代吻合。考虑到同碰撞花岗岩与俯冲板片断离的成因联系,这种时代耦合关系表明俯冲板片断离可能是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抬升和冷却的重要机制之一。大别山 Pb 同位素填图揭示出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高放射成因 Pb 特征,因而源于俯冲的上地壳;而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低放射成因 Pb 特征,源于俯冲长英质下地壳。这表明在陆壳俯冲过程中上、下地壳之间可发生挤离(detachment)或脱耦(decoupling)。已有实验证明脱耦的上地壳在俯冲过程中可沿挤离面逆冲抬升(Chemenda et al.,1995)。同理,由于俯冲镁铁质下地壳在大别山没有出露,可以推测俯冲长英质下地壳和镁铁质下地壳之间也最终发生了挤离或脱耦。大陆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存在若干低粘度带(Meissner and Mooney,1998)是上述俯冲陆壳分层脱耦现象发生的依据。因此,俯冲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的第一次快速抬升折返是俯冲过程中大陆地壳内部分层脱耦和俯冲板片断离的综合结果。上述过程只能使已脱耦的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抬升折返,而未与俯冲岩石圈脱耦的下地壳在板片断离后仍可继续俯冲。俯冲板片断离后,两大陆块在晚叁迭世和早-中侏罗世继续汇聚,导致华南陆块下地壳继续俯冲,及已经脱耦并折返至中上地壳的超高压岩片向北仰冲。这一仰冲可能是导致超高压变质岩第二次快速抬升的重要机制。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 Rb-Sr 年龄(182.7±3.6Ma)可能记录了这一超高压岩片仰冲事件发生的时代。惠兰山基性麻粒岩年代学研究揭示了罗田穹隆在早白垩世的快速抬升,与此同时大别山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事件。山体快速抬升与大规模岩浆事件的耦合关系指示了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的去根作用,或岩石圈拆离事件。伴随这一山体快速抬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开始大面积出露地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胡圣标,郝杰,付明希,吴维平,汪集旸[7](2005)在《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总计100个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供了从整体上探讨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史的年代学数据。这些切过东秦岭至黄陵背斜、穿过桐柏至扬子前陆冲断带以及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南秦岭的裂变径迹年龄与扬子内的黄陵背斜相似,而北秦岭则与桐柏-大别-苏鲁相当。从北秦岭到大别,裂变径迹年龄趋于减小,但过郯庐断裂到苏鲁则略有增加。与我国西部造山带裂变径迹年龄格局相较,桐柏-大别-苏鲁带与西部各造山带显然不是处于同一挤压变形体制下。相对于超高压岩石早期快速的阶段性抬升,即岩浆活动期(~120Ma)后的抬升要和缓得多;相对于其它地质单元,扬子前陆冲断带、黄陵背斜和南秦岭在岩浆活动期后即抬升冷却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110℃)对应的深度。基于裂变径迹数据和相关Ar/Ar 和 K-Ar 数据进行的冷却史模拟结果显示:全区均表现为相似的叁阶段冷却过程:(1)白垩纪早期开始快速抬升至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冷却阶段;(2)随后的处于部分退火带的缓慢冷却阶段;(3)上新世以来的加速抬升过程。现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上受控于白垩纪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但最后为晚期活动断裂所定格。(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陈冠宝[8](2003)在《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部分属印支期扬子俯冲陆壳 (下地壳 )的一部分 ;大致沿磨子潭 -晓天断裂附近分布的含榴辉岩、大理岩和变质橄榄岩的镁铁 -超镁铁质岩带可能代表扬子与华北 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变质构造混杂岩带 ,它应接近于扬子与华北 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缝合线 (镁铁 -超镁铁质岩带以北 ) ,而五河 -水吼剪切带则可能代表扬子俯冲陆壳内部的 1条拆离带或滑脱带 .冷却史研究表明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峰期变质后初期 (2 30~ 2 10Ma)仅抬升到下地壳水平 ,因而未经历降温过程并具有比大别山南部榴辉岩较低的抬升速率 ,峰期变质后较慢的抬升速率及相应的近于等温或局部升温阶段也许是造成大别山北部榴辉岩与南部超高压带中榴辉岩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 ,也许是研究区榴辉岩很少见有保留早期超高压变质证据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03年01期)

聂永红,李曙光[9](1998)在《北大别地体任家湾辉石岩的Rb-Sr年代学及冷却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北大别地体任家湾辉石岩的一组矿物 +全岩Rb_Sr等时线年龄 ,即黑云母 (Tc=30 0℃ ) +全岩Rb_Sr年龄 =(12 3 4± 1 2 )Ma ;角闪岩 +全岩Rb_Sr年龄 =(16 4± 10 )Ma;斜长石 (Tc=6 0 0℃ ) +全岩Rb_Sr年龄 =(2 0 5± 7)Ma .这一矿物封闭温度及年龄同步增长系列说明任家湾辉石岩的侵入时代为叁迭纪 ,与Sm_Nd定年结果一致 ,而较年轻的侏罗、白垩纪年龄反映的是它的冷却史或燕山期热事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98年10期)

郑永飞,魏春生,王峥嵘,黄耀生,张宏[10](1997)在《大龙山岩体冷却史及其成矿关系的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全岩Rb-Sr、锆石U-Pb和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K-Ar同位素年龄综合测定结果,再造了安庐石英正长岩带中大龙山岩体的冷却史。矿物对氧同位素地质测温结果证实,扩散作用是控制同位素体系封闭的主导因素。假定岩体冷却与地温梯度(100℃/Ma)同步降低,以二维热模式为参照,可以推算出大龙山岩体的原始侵位深度约为8km,成岩温度为800±50℃。早阶段石英正长岩体在136Ma侵位结晶后开始快速的冷却上升,冷却速率为27.4℃/Ma,上升速率为0.27mm/a;经过约18Ma后,岩体上升至地下约3km深处,温度为300±50℃,转为缓慢冷却上升,冷却速率为6.3℃/Ma,上升速率为0.06mm/a。晚阶段碱长花岗岩体于117Ma侵位结晶,嗣后开始快速的冷却上升,冷却速率为58.6℃/Ma,上升速率为0.59mm/a;经过约8Ma后,岩体转为缓慢冷却上升,冷却速率为7.2℃/Ma,上升速率为0.07mm/a。结合对国内外其它深成岩体冷却历史的研究,可见这类岩体的侵位上升一般经历了两个阶段:(1)早期高温岩体快速上升至定位,冷却速率显着大于区域地温梯度降低幅度;(2)晚期低温岩体与区域地质体一起缓慢隆起上升,冷却速?(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1997年04期)

冷却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来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应用中,由于地质条件和磷灰石退火性质的限制,表观年龄往往不能直接代表特定地质事件的时间.利用封闭径迹的长度直方图模式和高程-年龄模式可定性地反映出岩体冷却史是否遭受过干扰.平均径迹长度-年龄(或香蕉图)模式、径迹年龄谱模式以及反演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来限定地质过程中冷却启动的时间.然而,对于多阶段的冷却史,模式和模拟分析的不确定性仍较显着,对早期时限的定量揭示仍是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难点.只有结合多种方法、模式和模拟的运用并考虑地质背景才能较清晰地约束岩体的冷却历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却史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惠萍,邹治平.甘肃野牛滩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及隆起-冷却史[J].西北地质.2013

[2].雷永良,龚道好,王先美,钟大赉,王雪松.应用裂变径迹不同模式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初步探讨—以滇西独龙江岩体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3].曾庆涛.赣南天门山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冷却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曾庆涛,毛建仁,张传林,赵希林.赣南天门山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和冷却史及其矿床学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5].邱检生,蒋少涌,胡建,McInnes,B,I,A.江西会昌密坑山岩体的成因类型、冷却史及其对锡成矿作用制约的新认识[C].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6].李曙光,李秋立,侯振辉,杨蔚,王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J].岩石学报.2005

[7].胡圣标,郝杰,付明希,吴维平,汪集旸.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J].岩石学报.2005

[8].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陈冠宝.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J].地球科学.2003

[9].聂永红,李曙光.北大别地体任家湾辉石岩的Rb-Sr年代学及冷却史[J].科学通报.1998

[10].郑永飞,魏春生,王峥嵘,黄耀生,张宏.大龙山岩体冷却史及其成矿关系的同位素研究[J].地质科学.1997

标签:;  ;  ;  ;  

冷却史论文-李惠萍,邹治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