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胎候选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毛羊,多胎性状,单核苷酸多态性,生物信息学分析
多胎候选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来运[1](2019)在《细毛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多态性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胎细毛羊育种是我国细毛羊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升细毛羊繁殖力是当下细毛羊品种选育的重中之重,但控制其多胎性状的基因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细毛羊品种高山美利奴羊、中国美利奴羊、青海细毛羊、敖汉细毛羊为研究对象,以控制羊繁殖性状基因BMPRIB、BMP15、GDF9、FSHR、FSHβ、INHA、INHBA、GnRHR、GnRH为细毛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并采用RNAfold和NPS@软件预测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候选基因mRNA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将引起高山美利奴羊候选基因编码氨基酸变化位点作为该基因特异性候选位点,利用直接测序法检测高山美利奴羊多态性,分析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筛选影响多胎性状的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个细毛羊品种多胎性状候选基因中BMPR-IB基因外显子检测到5个SNPs(A753G、T1020C、C1035T、C1269A、C1626A);BMP15基因外显子上没有检测到SNP位点;GDF9基因外显子共检测到7个SNPs(G260A、C471T、G477A、G721A、G750A、A978G、G994A);FSHR基因外显子检测到7个SNPs(G149A、G813A、T817C、T904G、C975T、T1234C、G1572A);FSHβ基因外显子上检测到3个SNPs(C64T、C142G、C202T);INHA基因外显子上检测到3个SNPs(T206A、T387A、G900A);INHBA基因外显子上检测到4个SNPs(C107A、G405A、C411T、A1245G);GnRHR基因外显子上检测到5个SNPs(C22T、C289T、C411T、C720G、T814C);GnRH基因外显子上检测到2个SNPs(C1631T、A1632G)。本研究对候选基因突变位点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群体多态信息含量进行了分析,为后续选育提高细毛羊繁殖率过程中有利突变积累和不利基因淘汰提供了参考资料。2.四个细毛羊品种9个多胎性状基因的SNPs位点生物信息学检测发现,BMPR-IB、GDF9、FSHβ、INHA这四个基因中全部SNP位点,INHBA基因C107A突变位点、GnRHR基因3个SNPs(C22T、C720G、T814C)、GnRH基因C1631T突变位点会导致相应候选基因RNA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其他SNPs不改变RNA二级结构;9个候选基因编码蛋白质均为全α蛋白,所有错义突变位点均导致编码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改变。3.高山美利奴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FSHR基因3个SNPs(T904G、C975T与G1572A)、INHBA基因C107A、GnRHR基因的C720G、GnRH基因C1631T与A1632G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都不显着(p>0.05);BMPR-IB基因T1020C、INHA基因T206A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杂合型和突变纯合型的平均产羔数都高于野生型平均产羔数。预测高山美利奴羊BMPR-IB基因T1020C与INHA基因T206A突变基因型是控制高山美利奴羊多胎性状主效基因或者是一个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其他细毛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外显子上存在的SNP位点是否影响产羔数还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细毛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对产羔数影响及选育提高繁殖力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郭慧慧,李俊,罗惠娣,牛晋国[2](2018)在《杜寒绵羊多胎性能候选基因BMPR-1B和BMP15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杜寒绵羊的多胎机制,本试验在山西省某养殖场采集了87只经产杜寒母绵羊的耳组织,选取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B,BMPR-1B)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PCR-RFLP法,结合母羊产羔数与所产羊羔初生重,分析其与杜寒绵羊多胎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杜寒绵羊的BMPR-1B基因在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A→G突变,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G和GG,A等位基因频率(0.5230)略高于G等位基因(0.4770),A为优势等位基因;AG基因型频率(0.5172)高于GG(0.2184)和AA(0.2644)基因型,AG为优势基因型。χ2适合性检验显示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BMPR-1B基因第864位碱基未发生突变。杜寒绵羊的BMP15基因不存在V31D和S300G位点突变。在该群体中,BMPR-1B基因A746G位点GG、AG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极显着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1),羔羊初生重在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BMPR-1B基因是影响杜寒绵羊繁殖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对杜寒绵羊进行辅助育种,初步排除BMP15基因突变对杜寒绵羊多胎性能影响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5期)
刘亚成[3](2017)在《西藏绒山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BMP15、GDF9、BMPR1B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绒山羊作为西藏地区特有的养殖动物,其集毛、皮、肉、绒、奶于一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西藏绒山羊存在着繁殖性能低下的弊端,这阻碍了西藏地区经济养殖的发展,因此加强对西藏绒山羊的选育工作,提高生产性能是提高牧民养殖效益与收入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寻找高繁殖力相关的分子标记或主基因,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快速实施良种繁育与改良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DF9)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MPR1B)基因在早期卵泡的生长和分化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部分绵羊山羊品种BMP15、GDF9及BMPR1B基因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筛选到了一些可能的影响高繁殖力性状的突变,而西藏绒山羊中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选择216只雌性西藏绒山羊,采集耳组织,提取其基因组DNA通过PCR测序及RFLP等方法对其多胎性状候选基因BMP15、GDF9与BMPR1B进行了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本试验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西藏绒山羊BMP15与GDF9基因CDS序列长度分别为1185 bp与1362 bp;西藏绒山羊BMP15与GDF9基因的克隆测序全长拼接结果与济宁青山羊相似性均达到99%以上;对BMP15与GDF9所编码蛋白质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后表明西藏绒山羊与山羊绵羊的进化方向一致;(2)在BMP15基因上发现两个新的SNP位点,分别为G732A与C805G,其中G732A突变并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化,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GG型0.695、GA型0.282、AA型0.023;C805G突变则导致了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谷氨酸,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0.620、CG型0.320、GG型0.060;(3)在西藏绒山羊GDF9中检测到两个已知的SNP位点C719T与G1189A,该两个位点的碱基改变均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其中C719T突变导致了丙氨酸变为缬氨酸,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0.944、CT型为0.056,没有发现TT型;G1189A突变导致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GG型0.579、GA型0.305、AA型0.116;同时发现已报道的GDF9基因G3与G4突变在西藏绒山羊中均为纯合突变;(4)检测中并未发现西藏绒山羊中有G1、B2、B3、B4、FecXH、FecXI、FecXL、G2、G5、G6、G7、G8、FecGE、FecTT 及 FecB 突变存在。结果表明:西藏绒山羊与其它山羊绵羊品种BMP15和GDF9具有同源性,且序列相似性很高;西藏绒山羊BMP15、GDF9和BMPR1B基因在遗传上是比较保守的,突变率较低;西藏绒山羊与沂蒙黑山羊等山羊品种BMP15、GDF9和BMPR1B基因具有相似的多态性分布。这些数据为西藏绒山羊高繁殖力品种的选育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珊[4](2017)在《重测序策略挖掘多浪羊多胎基因及候选基因与产羔数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浪羊是南疆特色地方品种,本研究以新疆喀什疏附其木布拉克多浪羊繁殖合作社多浪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二代测序手段对多浪羊全基因组重测序,运用生物信息统计学分析手段,得到与多浪羊繁殖性能相关的基因。对其中两个与繁殖最为相关的基因进行验证,分析其与多浪羊产羔数的相关性,旨在挖掘多浪羊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验证,为新疆地区特色品种多浪羊设计开发特有分子标记,基于高密度分子标记的辅助选择奠定基础。以下为研究结果:(1)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多浪羊多羔和单羔群体分别混池测序,在多羔群体中共找到13.8 M个SNP位点,单羔群体中共找到13.6 M个SNP位点,其中10.4M的SNPs为两池共有。采用Fst检验的显着窗口与滑动的窗口计算,杂合度显着窗口计算分析受选择区域,以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FDR校正P值筛选显着位点,结合ENSEMBLE数据库进行基因注释,David在线平台进行富集分析,总共得到6个基因与多浪羊繁殖性状相关,分别是NCOA1、INHBA、ING5、BMPR-IB、ARNT、KLHL1。(2)以NCOA1和INHBA基因为候选基因,采集168份多浪羊母羊血液,设计引物扩增可能的突变位点片段,测序后分析得到突变位点后进行群体验证,通过对各SNP位点基因型与多浪羊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到:NCOA1基因的第7外显子95bp、33bp处检测到C→T突变,前者的叁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0.76)、CT(0.22)、TT(0.02);后者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0.99)、CT(0.01)。95bp处的碱基突变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脯氨酸(P)→亮氨酸(L)。通过基因型与产羔数分析,差异均不显着。第18内含子9462bp处检测到A→G突变,叁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0.44)、AG(0.51)、GG(0.05),通过产羔数相关分析,该处叁种基因型产羔数差异不显着。第20号内含子7bp、6177bp处检测到A→G、G→A突变,前者叁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AA(0.25)、AG(0.50)、GG(0.25),后者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GG(0.81)、GA(0.19),通过基因型与产羔数分析,差异均不显着(P>0.05)。NCOA1第2、4外显子处并未检测到碱基突变。INHBA的第2外显子处并未检测到突变,仅在第1外显子的520bp处检测到T→G的突变,该处叁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T(0.16)、TG(0.35)、GG(0.49)。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基因型与产羔数相关性,发现该处叁种基因型与产羔数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5-01)
汤继顺,惠文巧,朱德建,苏世广,陈胜[5](2016)在《母羊多胎性候选基因GDF9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长分化因子9(GDF9)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个新成员。近年来研究发现,GDF9基因的多态性与哺乳动物的繁殖性状相关。综述了GDF9基因的结构和多态性、生理效应及GDF9基因多态性与母羊产羔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对母羊繁殖性能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6年Z1期)
祝振硕[6](2016)在《湖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BMPR-IB多态性研究及检测技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湖羊是世界着名的多胎绵羊品种。已有研究表明BMPR-IB基因与绵羊的排卵数和高繁殖力有密切关系。FecB基因是由6号染色体上的BMPR-IB基因编码区发生单核苷酸突变(A746G)形成的。为探究湖羊多胎的内在原因,本研究使用PCR-RFLP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繁殖力较低湖羊(单羔组)和繁殖力较高湖羊(多羔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拷贝数变异情况。本研究深入探讨了BMPR-IB基因突变与湖羊多胎性状之间联系,为揭示湖羊高繁多胎机理提供了参考。本研究主要着力于探究BMPR-IB基因与湖羊多胎性状的关联并优化已有的FecB基因检测技术用于推广。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51只经产湖羊的血样,使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再以BMPR-IB基因为研究对象,使用PCR-RFLP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并结合生产记录,研究湖羊多胎与BMPR-IB突变的关联。研究发现,湖羊为Fec B(BMPR-IB突变)基因高度纯合的群体,试验群体中Fec B基因频率为90%,未发现野生型个体,高产湖羊(39头)均为FecB基因纯合个体。研究表明该基因突变可用于湖羊高产个体的早期选择。2.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BMPR-IB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情况,并结合生产记录,研究湖羊多胎与BMPR-IB基因拷贝数变异的联系。研究发现,BMPR-IB基因在不同湖羊个体间存在拷贝数变异,却未发现其与湖羊产羔性状之间的显着关联。但产羔平均数大于3的湖羊群体中,FecB基因相对拷贝数均大于0.75。3.采集38只经产湖羊的血样与羊毛样品,使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使用蛋白酶K制备羊毛毛囊DNA消化液,同上分别进行SNP检测并对比羊毛与羊血的检测结果。经优化后,采用羊毛毛囊制备的消化液可以快速简便地进行基因分型,便于推广。综上,本研究发现FecB基因纯合可作为湖羊多胎的分子标记。由于采集绵羊的血样过程繁琐,不易运输,导致该技术难以在养羊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本研究发现可使用毛囊样品替代血样进行FecB基因检测,样品运输便利,因而本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容易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李晓雯[7](2015)在《绵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群及其互作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羊的产羔数性状属于阈性状,受包括主效基因在内的众多基因控制。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影响绵羊产羔数众多基因的单基因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但仍未对其它少数候选基因以及众多候选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湖羊(171只)、小尾寒羊(54只)和杜泊羊(47只)共272只绵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影响绵羊产羔数性状众多候选基因的单基因效应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揭示基因互作效应,并对产羔数与母羊体重性状表型负相关的遗传机制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混合DNA池法,利用飞行时间质谱生物芯片系统(Sequenom MassArray)对绵羊B4GALNT2和Zar1基因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2)利用飞行时间质谱生物芯片系统,对影响绵羊产羔数的17个主要候选基因(FecB、GDF9、MTNR1A、ESR、RBP4、PRL、PRLR、FecXL、INHA、INHBA、BMP4、FSH-β、IGF-1、IGF-2、PGR、RXRG、Zar1)中的20个重要SNPs与产羔数的单独效应进行分析。(3)对影响绵羊产羔数的17个主要候选基因中的20个重要SNPs与产羔数的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4)对17个候选基因中重要SNPs与母羊体重性状关联性进行分析。以上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绵羊B4GALNT2全基因进行扫描,未发现任何变异。在绵羊Zar1基因上首次发现两个多态位点(T5071C、T5138C),均构成3种基因型。在湖羊、小尾寒羊和杜泊羊中,2个位点的基因型相同。优势基因型均为CT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8、0.51、0.57;优势等位基因均为T,基因频率分别为0.64、0.55、0.65。PIC结果(0.35、0.37、0.35)显示群体均为中度多态;He结果(0.46、0.50、0.46)显示群体均为中高度杂合状态;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85、2.00、1.84;?2检验叁种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与绵羊经济性状关联分析显示该位点叁种基因型对绵羊所有生产性状影响均不显着(p>0.05)。(2)对叁个绵羊群体的17个候选基因的20个重要SNPs位点进行分析。发现3个SNP位点与产羔数密切相关。首先,证实多胎主效基因FecB与小尾寒羊经产产羔数密切关联。其次,MTNR1A基因的G605A位点在小尾寒羊群体中仅存在GG、AG两种基因型,首次观察到MTNR1A(G605A)突变位点对小尾寒羊经产产羔数有显着影响,AG基因型母羊比GG型平均多产羔0.48只(p=0.045<0.05)。此外,首次发现湖羊GDF9(G477A)位点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0.29)、GA(0.53)、GG(0.18),A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为0.55;AA型母羊分别比GA和GG型平均多产羔0.35和0.11只(p=0.040<0.05)。(3)对影响绵羊产羔数的17个候选基因的20个重要SNPs位点的基因互作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有显着聚合效应的7个位点:FecB(A746G)、GDF9(G477A)、ESR(C363G)、PGR(C70T)、MTNR1A(G605A)、TGF-1(G4988A)和PRLR(G304A)。它们的互作效应分析结果主要是:湖羊群体(171只)中:①GDF9(G477A)和ESR(C363G)基因组合中GG-GG基因型母羊比GA-CC基因型组合平均多产羔1.49只(p=0.041<0.05);②FecB(A746G)和ESR(C363G)基因组合中AG-GG基因型母羊比AG-GC基因型组合平均多产羔2.22只(p=0.017<0.05)。小尾寒羊群体(54只)中:①PGR(C70T)和MTNR1A(G605A)基因组合中CT-AG基因型母羊比TT-AG基因型组合平均多产羔1.49只(p=0.015<0.05);②PGR(C70T)和PRLR(G304A)基因组合中CT-GG基因型母羊比CC-AA基因型组合平均多产羔1.09只(p=0.025<0.05)。叁品种合并群体(272只)中:GDF9(G477A)和IGF-1(G4988A)基因组合中AA-AA基因型母羊比GA-AA基因型组合平均多产羔0.67只(p=0.029<0.05)。(4)首次对影响绵羊产羔数的17个候选基因的20个重要SNPs位点与母羊体重性状关联分析发现:①MTNR1A(G605A)单基因效应分析,AG基因型对应产羔数最多但成年母羊体重显着降低,小尾寒羊产羔数与母羊体重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081,p=0.019<0.05);②GDF9(G477A)和ESR(C363G)聚合基因型效应分析,基因型组合GG-GG型产羔数最多但成年母羊体重显着降低,湖羊产羔数与母羊体重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865,p=0.023<0.05)。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对绵羊B4GALNT2、Zar1基因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在Zar1基因中发现2个与叁个绵羊品种生产性状没有显着相关的SNP位点。对17个候选基因20个SNPs位点单基因效应和互作效应进行分析,首次发现2个SNP位点,5种基因互作类型与绵羊产羔数密切关联。此外,发现携带MTNR1A(G605A)、GDF9(G477A)/ESR(C363G)基因组合母羊产羔数与体重间呈现显着负相关。因此,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绵羊B4GALNT2、Zar1基因在进化中相对比较保守;(2)GDF9(G477A)位点以及2种基因互作[GDF9(G477A)和ESR(C363G)、FecB(A746G)和ESR(C363G)]可作为湖羊产羔数选择的可用分子标记;而MTNR1A(G605A)位点以及2种互作[PGR(C70T)/MTNR1A(G605A)、PGR(C70T)/PRLR(G304A)]可作为小尾寒羊产羔数选择的可用分子标记;(3)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时,应该注意避免相关分子标记的负面效应。(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马晓丽,刘开东,贺建宁,柳楠[8](2014)在《山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胎性状是山羊的重要经济性状,直接关系到其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在绵羊中已经找到了影响多胎性能的若干主效基因;在山羊上,国内外对遗传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选育和分子标记方面,但是仍未找到控制山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论文就山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其主效基因的筛选及应用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文杨,刘远,林仕欣,张晓佩,高承芳[9](2012)在《BMPR-IB,BMP15,GDF9基因作为福建省4个主要山羊品种多胎性能候选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与部分绵羊、山羊品种高繁殖力相关的BMPR-IB,BMP15和GDF9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分析福建省4个主要山羊品种(戴云山羊、闽东山羊、福清山羊和南江黄羊)这3个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该研究显示这4个繁殖性状差异的山羊品种之间在BMPR-IB基因的相应位置上并未发生与Booroola Merino羊相同的突变,同时也未检测到BMP15的FecXI,FecXH,FecXB基因以及GDF9的FecGH基因的突变,由此可以排除这5个突变位点影响这4个品种繁殖性状的可能性。然而,由于福建省这4个山羊品种的BMPR-IB,BMP15,GDF9的全基因序列信息的缺乏,尚不能完全断定这3个基因对这4个山羊品种繁殖力性状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刘远,李文杨,林仕欣,张晓佩,高承芳[10](2012)在《戴云山羊多胎性能候选基因BMPR-IB、BMP15、GDF9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初步探索戴云山羊多胎性能的分子机制。以控制部分绵羊品种高繁殖力的BMPR-IB、BMP15和GDF9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戴云山羊BMPR-IB、BMP15、GDF9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多胎品种戴云山羊及南江黄羊在BMPR-IB基因的相应位置上并未发生与BooroolaMerino羊相同的突变,同时也未检测到BMP15的FecXI、FecXH、FecXB基因、GDF9的FecGH基因,因此排除了这5个突变位点影响戴云山羊高繁殖力性状的可能性。由于戴云山羊的BMPR-IB、BMP15、GDF9的全基因序列信息的缺乏,尚不能完全断定3个基因对戴云山羊高繁殖力性状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17期)
多胎候选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杜寒绵羊的多胎机制,本试验在山西省某养殖场采集了87只经产杜寒母绵羊的耳组织,选取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B,BMPR-1B)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PCR-RFLP法,结合母羊产羔数与所产羊羔初生重,分析其与杜寒绵羊多胎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杜寒绵羊的BMPR-1B基因在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A→G突变,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G和GG,A等位基因频率(0.5230)略高于G等位基因(0.4770),A为优势等位基因;AG基因型频率(0.5172)高于GG(0.2184)和AA(0.2644)基因型,AG为优势基因型。χ2适合性检验显示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BMPR-1B基因第864位碱基未发生突变。杜寒绵羊的BMP15基因不存在V31D和S300G位点突变。在该群体中,BMPR-1B基因A746G位点GG、AG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极显着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1),羔羊初生重在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BMPR-1B基因是影响杜寒绵羊繁殖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对杜寒绵羊进行辅助育种,初步排除BMP15基因突变对杜寒绵羊多胎性能影响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胎候选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来运.细毛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多态性检测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郭慧慧,李俊,罗惠娣,牛晋国.杜寒绵羊多胎性能候选基因BMPR-1B和BMP15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8
[3].刘亚成.西藏绒山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BMP15、GDF9、BMPR1B多态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
[4].王珊.重测序策略挖掘多浪羊多胎基因及候选基因与产羔数的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7
[5].汤继顺,惠文巧,朱德建,苏世广,陈胜.母羊多胎性候选基因GDF9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
[6].祝振硕.湖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BMPR-IB多态性研究及检测技术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7].李晓雯.绵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群及其互作效应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
[8].马晓丽,刘开东,贺建宁,柳楠.山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4
[9].李文杨,刘远,林仕欣,张晓佩,高承芳.BMPR-IB,BMP15,GDF9基因作为福建省4个主要山羊品种多胎性能候选基因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
[10].刘远,李文杨,林仕欣,张晓佩,高承芳.戴云山羊多胎性能候选基因BMPR-IB、BMP15、GDF9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