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重巢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叶点霉属,柑橘黑斑病,巢式多重PCR
多重巢式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红,李红叶[1](2012)在《快速检测柑橘上四种叶点霉属真菌的巢式多重PCR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黑斑病(Citrus Black Spot,CBS),由柑橘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citricarpa,有性态为柑橘球座菌Guignardia citricarpa)引起(Kiely,948),主要为害柑橘果实,在果皮上形成病斑导致鲜果的商品性下降。CBS被欧盟列为A1类严禁入境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也是美国严禁入境的有害生物(OEPP/EPPO,2009),我国、巴西、阿根廷和南非等有柑橘黑斑病发生国家出口柑橘到欧盟和美国均受检疫法规的限制,一旦在其进口国口岸被检出带有黑斑病菌的果实,将无条件被退货。因此,作为出口国,首先通过建立无病果园、生产无病果实,对出口柑橘事先进行严格的检查,限制带病果实出口,以免遭退货带来损失。最近我们研究发现,我国柑橘上存在4种叶点霉属真菌,即柑橘叶点霉菌(P.citricarpa);亚洲柑橘叶点霉菌(P.citriasiana);中国柑橘叶点霉菌(P.citrichinaensis)(Wang et al.,2012),以及内生菌P.capitalensis,前两者均是柑橘上的重要病原菌,而后两者则是无致病性的或只能引起微弱症状的内生菌。欧盟和美国只是对柑橘叶点霉菌(P.citricarpa)实施检疫(OEPP/EPPO,2009)。因此,正确检测鉴定柑橘叶点霉菌是关键。传统的黑斑病诊断方法包括症状检查,病菌的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但果实症状易与褐斑病、炭疽病和黑点病混淆;有些病斑不存在子实体,无法经显微镜检查判断,而子实体的诱导和分离培养均需7-14 d,这对需要快速通关的鲜果柑橘的出口来说显然存在严重的缺陷。尽管国外发展了病斑PCR或实时荧光PCR技术用于进口柑橘的检测(Peres et al.,2007;van Gent-Pelzer et al.2007),但已有的技术仅考虑柑橘叶点霉菌和内生菌P.capitalensis,无法将柑橘叶点霉菌、亚洲柑橘叶点霉菌和中国柑橘叶点霉菌分开。因此,出口柑橘的黑斑病检疫急需一套将柑橘叶点霉菌和柑橘上其他3种叶点霉菌区分开的准确,灵敏,且快速的检测技术。本研究通过比较4种叶点霉属真菌的ITS1及18S区域的序列,设计并筛选了针对P.citrchinaensis、P.citricarpa、P.capitalensis和P.citriasiana的特异性上游引物Pcc1、Pc1、Pct4和Pca8,并均以通用引物ITS4作为下游引物。通过果皮病斑总DNA提取方法和PCR扩增条件的优化,获得了一套能在同一个反应管里,5小时内,对果面疑似黑斑病病斑或培养菌落作出判断的柑橘黑斑病菌以及柑橘上常见的3种叶点霉属真菌快速检测鉴定技术。该技术以已知的4种叶点霉菌的菌株DNA作为对照,首先使用通用引物ITS4/ITS5对供试菌株进行第一轮扩增,PCR产物稀释50-100倍后,同时加入引物对Pcc1/ITS4、Pc1/ITS4、Pct4/ITS4和Pca8/ITS4,在退火温度为60℃条件下进行第二轮PCR扩增,通过扩增条带与已知种菌株的相应扩增条带大小的比较,确定待测样品所属的叶点霉属菌的种类。当待测样品中获得条带大小与柑橘叶点霉菌一致(593 bp),该样品可判断为柑橘叶点霉菌;当待测样品的条带大小与叶点霉属内生菌一致(551 bp),样品可判断为叶点霉属内生菌;当待测样品的条带大小与亚洲柑橘叶点霉菌一致(488 bp),样品可判断为亚洲柑橘叶点霉菌;当待测样品的条带大小与中国柑橘叶点霉菌一致(706bp),样品可判断为中国柑橘叶点霉菌。该体系的灵敏度达到2 ag的DNA。与传统PCR相比其灵敏度至少提高10~6倍。与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准确性高和快速,易于操作等特点,适合于柑橘生产部门、出口企业和出入境检疫部门快速检测疑似携带柑橘黑斑病菌苗木和果实,以及科研单位开展的叶点霉属真菌的鉴定。(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期刊2012-08-10)
周敏航,姜孟孟,高丽,徐媛媛,丁一[2](2011)在《逆转录-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骨髓增殖性疾病PDGFRB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技术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PD)PDGFRB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利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技术对146例MPD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进行与PDGFRB基因重排相关的融合基因定性检测。结果显示,146例MPD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有8例出现PDGFRB基因重排,阳性率为5.5%。其中3例为TEL-PDGFRB融合基因,2例为HIP1-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GIT2-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TP53BP1-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WDR48-PDGFRB融合基因。结论:运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方法进行MPD患者PDGFRB基因重排检测,对于疾病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且可以为药物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李淑华,方美玉,刘世建,常文军,王珊珊[3](2010)在《应用单管巢式多重PCR技术检测登革病毒及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单管巢式多重RT-PCR方法,以用于临床对于不同型别登革病毒混合感染的检测并分型。方法将1~4型登革病毒RNA混合,首先用1~4型病毒通用外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然后以混合病毒RT-PCR产物为模板,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加入4对(5条)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多重PCR,结果用EB染色的3%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并将其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与该方法的单一病毒模板RNA扩增进行比较。结果经反应条件的优化,混合病毒模板单管巢式多重PCR可以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扩增出4条病毒特异性目的条带,分别为482、119、290、389 bp。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单一病毒RNA的扩增相当,对模板RNA检测的敏感性可以达到66.068 copies/μ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可以根据扩增目的片段的大小进行诊断和分型,对于临床登革病毒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断和快速分型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马力,潘金兰,吴亚芳,何军,温丙昭[4](2009)在《联合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遗传学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如何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染色体/特异融合基因异常的检出率与准确率。联合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出82例核型异常,占68.3%,而应用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出54例融合基因异常,占45%。联合这两种技术,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为:75%(90/120),其中有65例明确了具体染色体改变或特异性融合基因异常。30例患者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出具有t(8;21)(q22;q22)或t(15;17)(q22;q12),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出39例患者具有AML1/ETO、PML/RARA或CBFB/MYH11融合基因异常。当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或者不存在19种融合基因之一时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为阴性。提示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联合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特异性融合基因的检出率。(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期刊2009年05期)
赵瑾[5](2009)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常见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在各亚型的分布和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情况。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80例初诊AML病例检测常见的融合基因和MLL基因重排,选取转录因子E2A作为内对照同步进行转录和扩增。所有病例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结果:80例AML患者PCR检测成功77例,36例(46.8%)检出融合基因,包括AML1/ETO、PML/RARα、PLZF/RARα、CBFβ/MYH11、MLL基因异常包括MLL/AF6、MLL/AF9、MLL/AF10、MLL/ELL)、TLS/ERG、AML1/MDS1(EVI-1),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的病例中有74例可供分析,其中34例(45.9%)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40例正常核型者检出AML1/ETO、PML/RARα、PLZF/RARα、CBFβ/MYH11四种融合基因。联合多重RT-PCR可使AML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增至70.3%(52/74)。针对MLL基因重排设计的多重PCR使77例检测成功患者中10例(13.0%)分别被检出存在6种MLL基因阳性,分别为MLL/AF6、MLL/AF9、MLL/AF10、MLL/AF17、MLL/ELL、MLL/MLL。在FAB分型中的分布:1例M2,2例M4,7例M5,其中M4和M5各占20.0%和70.0%。结论:1多重巢式RT-PCR技术可在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检出隐匿的染色体易位,联合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提高AML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2这种以多重巢式RT-PCR为基础的AML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可以准确、快速而且可靠地确定白血病的分子类型,提供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3在AML中MLL基因重排是FAB亚型M4和M5常见的基因改变,多重巢式RT-PCR技术是对初诊AML患者进行各种MLL基因重排筛检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3-16)
黄亮,李春蕊,张恒,孙立石,刘文励[6](2007)在《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联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在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但常规显带不仅耗时,且难以获得良好的分裂相;而聚合酶链反应具有灵敏、快速的特点。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在各亚型的分布和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情况。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60例AML病例进行检测,其中37例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结果:60例AML患者中检出融合基因28例(46.7%),包括AML1/ETO、PML/RARα、CBFβ/MYH11、MLL基因异常(包括MLL/AF6、MLL/AF9、MLL/AF10、MLL/MLL)、DEK/CAN、TEL/PDGFR、AML1/MDS1(EVI-1)。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的37例病例中有30例可供分析,其中14例(46.7%)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联合多重RT-PCR可使AML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增至59.5%(22/37)。结论:联合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以提高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07年09期)
黄亮,李春蕊,张恒,黄梅,孙汉英[7](2007)在《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联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融合基因的表达,并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222例初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病例进行检测,其中147例同时进行了染色体R或G显带技术。并对13例随访患者用多重巢式RT-PCR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结果在222例初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检出融合基因108例,检出率为48.6%。同时进行了染色体显带的147例病例中有68例(46.2%)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多重RT-PCR和核型分析联合使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增至66.0%。在13例随访患者中,有3例随访期间出现阳性结果。结论联合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以提高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分型、临床治疗选择、预后判断和微小残留病变监测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鲍玉洲,王丽娅,张艳敏[8](2006)在《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同步检测角膜组织中HBV HCV RV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同步快速检测角膜移植供体组织材料中HBV、HCV和RV(狂犬病毒)污染的新方法,防止角膜移植手术引起的医源性病毒交叉感染。 [方法]供体角膜周边组织材料48份由本所眼库提供。角膜供体年龄为18-45岁之间,性别不限。(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眼表及角膜病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国际角膜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4-01)
邓捷,彭文林,李洁,梁晓燕,李俐琳[9](2005)在《应用多重巢式及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β地中海贫血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外对β地中海贫血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主要应用巢式PCR结合突变检测技术[1,2]。但由于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高度异质性,我国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类型与国外报道的不同。本研究根据我国常见的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类型,应用多重巢式PCR及荧光PCR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华妇产科杂志》期刊2005年11期)
潘金兰,薛永权,姜海燕,何军,王玮[10](2005)在《逆转录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急性单核系白血病M4/M5MLL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逆转录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多重PCR)技术在初诊M4/M5患者MLL基因重排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骨髓直接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应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40例初诊M4/M5患者中5种急性髓系白血病常见的MLL融合基因以及MLL部分串联重复。结果R显带揭示7有涉及11q23的易位,包括t(6;11)(q27;q23)、t(9;11)(p21;q23)、t(11;17)(q23;q21)、t(11;19)(q23;p13.1),14例有其他核型异常,19例为正常核型。多重PCR证实了7例核型分析显示11q23易位标本中的6例,例3核型分析揭示46,XX,t(6;11)(q27;q23),多重PCR检测MLL/AF6为阴性;19例显带分析为正常核型标本中检出2例MLL部分串联重复。结论多重PCR是对初诊M4/M5患者进行各种MLL重排筛检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期刊2005年04期)
多重巢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旨在探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技术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PD)PDGFRB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利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技术对146例MPD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进行与PDGFRB基因重排相关的融合基因定性检测。结果显示,146例MPD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有8例出现PDGFRB基因重排,阳性率为5.5%。其中3例为TEL-PDGFRB融合基因,2例为HIP1-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GIT2-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TP53BP1-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WDR48-PDGFRB融合基因。结论:运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方法进行MPD患者PDGFRB基因重排检测,对于疾病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且可以为药物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重巢式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兴红,李红叶.快速检测柑橘上四种叶点霉属真菌的巢式多重PCR技术[C].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2012
[2].周敏航,姜孟孟,高丽,徐媛媛,丁一.逆转录-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骨髓增殖性疾病PDGFRB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
[3].李淑华,方美玉,刘世建,常文军,王珊珊.应用单管巢式多重PCR技术检测登革病毒及分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
[4].马力,潘金兰,吴亚芳,何军,温丙昭.联合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遗传学异常[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
[5].赵瑾.多重巢式RT-PCR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9
[6].黄亮,李春蕊,张恒,孙立石,刘文励.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联合应用[J].癌症.2007
[7].黄亮,李春蕊,张恒,黄梅,孙汉英.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
[8].鲍玉洲,王丽娅,张艳敏.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同步检测角膜组织中HBVHCVRV的实验研究[C].第九届全国眼表及角膜病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国际角膜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6
[9].邓捷,彭文林,李洁,梁晓燕,李俐琳.应用多重巢式及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β地中海贫血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
[10].潘金兰,薛永权,姜海燕,何军,王玮.逆转录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急性单核系白血病M4/M5MLL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