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培养高素质人才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培养高素质人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工务段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要:企业在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就主要分析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企业;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结构

1确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前的人才争夺大战中,各地区有过度地求高、求好的趋势。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级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是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应该进一步明确员工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注重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各类职业培训和培养应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高素质领导人才、高层次农业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与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国际金融、贸易、法律的人才以及信息服务和边缘学科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应有所增加。此外,新兴产业的光起,还要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的技术人员和蓝领工人。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并逐步地实现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

2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确立新时期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前提。学校要通过教育思想的学习,形成全校师生的共识。要把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尤其应确立以下三个观念:

(1)服务社会的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企业应该成为科技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和知识支持。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企业的发展中,要强化面向现代化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终身化趋势的意识,多层面、多方式地培养人才。

(2)育人第一的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市场”将变为“员工市场”,从企业选择员工将逐步地变为员工选择企业。企业的根本任务是应用人才,不仅是理论的定性,而且是行动的准则,要体现在“一切为了员工,为了一切员工,为了员工的一切”上。严格管理和服务员工是辩证的统一,目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不能只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也不能只强调服务而忽视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因材施教的观念。企业素质教育的目的,一是体现在全面发展,二是体现在个性发展。现在,普遍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比较统一,对个性发展的认识重视不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共性的规定多,标准高,这样不利于员工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因此,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对拓展去噢也的改革思路,完善培养管理模式,改进培养方法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3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方案

CDIO理念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员工以主动的、实践的、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基于这种理念,企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不是产品研发,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和培养模式可为运用,其培养目标可定位为以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课题或项目研究为载体让员工自主的、实践的、与课程之间有机的联系的方式去学习知识并有完成部分科研内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实践应用特性,增加课堂研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内容,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当中充分锻炼员工的个人能力。

4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应用特点

我们培养的员工是具有深入的学科知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而非纯技术性的工程师。因此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横向联合与纵向深入,加强相关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次,突出其工程应用特点,增加综合实验等综合环节,合理运用工程基础知识,鼓励员工申报专利项目、参与项目研发工作、进行案例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等等,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分达到1:1,效果较为理想。

5拓宽企业员工的生源选拔层次

目前,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于通过考核或企业推荐优秀员工,由于其教育历史较短,员工对其发展前景不看好,导致其优秀生源不足。因此,要在员工中加大力度宣传优质人才的优越性,突出其人才培养模式及今后发展趋势,社会企业认知度等多方面前景;提供国内多个名校合作单位,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鼓励具有创新意识参与过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的员工选择专业学位,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或者增加推荐的名额,并为其提供优越条件的实验室,为员工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后备保障。总之,企业改素质的人才选拔应不拘一格。

6校企联合,创新实践基地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环节就是“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员工在外实习3-12个月,让员工在企业进行实际的工程实践训练,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员工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员工在企业参与项目研究,参与从项目申请、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和优化设计等各个环节,切实能够提高员工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员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员工的工程素养,使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培养环节中得到全面的拓展与延伸。“校企联合”不仅为培养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也促进了企业与企业的有机联系,企业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蒸蒸日上,企业为企业提供了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培养思路与实践平台,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才能保证校企之间紧密联系,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7建立产学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机制

为深入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要制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时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员工在企业学习期间,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基本要求、管理办法等,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为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对员工校内外实习的场地管理问题、员工成绩计学分问题等做出具体规定。逐步完善员工在实习基地实习效果的评价机制,改变原来的凭实习报告、考勤等给员工定成绩的办法,继而出台根据员工的实习作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作为评价依据。

8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时期,优质的人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所急需的,企业应该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新道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完善相应人才培养机制,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为社会、企业提供合格的、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闫春娟.充分发挥社会性实践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1):14-15.

[2]李文元.郭龙建.创新高素质营销人才培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4):28-29.

[3]吴绪林.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几点考虑[J].沈阳干部学刊,2008,(5).

标签:;  ;  ;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培养高素质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