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祠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祭祀行为
句法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周维扬,贾尚宏[1](2019)在《祠堂建筑的空间句法与行为模式的耦合分析——以呈坎罗东舒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祠堂中所活跃的宗族活动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传统祠堂空间的形态结构有关。文章试以空间句法为手段,以呈坎罗东舒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罗东舒祠的空间结构进行线段模型和视域分布的模拟计算,探讨罗东舒祠的空间特征与宗族行为之间的耦合关系,籍此对今后的民间祠祭空间乃至于公共建筑研究、城市设计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唐真,袁姝[2](2018)在《基于大数据和空间句法的方塔园空间结构与游赏行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松江方塔园是中国现代公园发展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创新,研究以此为对象,旨在结合大数据和空间句法探析中国园林空间结构与游赏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基于空间句法分析,方塔园可视层的整合度、连接度、平均深度、可理解度参数值均远高于可行层,意味着园中景观的可见性和视觉引导性很好;2)通过城市热力图识别游客偏好聚集热点区域,发现空间组织中景点价值、空间转换、景点功能性、路径可达性起到重要作用;3)空间结构与游人活跃度相关分析发现,可视层整合度与游人活跃度有显着相关关系,且其相关性明显高于可行层,表明尽管园林中游览路径引导和制约游人的游赏行为,然而空间可见性对游人游赏行为的引导更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8年12期)
龙春英,孙浙鑫,王雨寒[3](2018)在《老年人散步行为与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步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的低成本运动方式之一,城市公园是承载老年人散步行为的主要场所。研究在初冬季节(11-12月)对南昌市2个城市公园进行调研,通过行为观测法获得老年人散步行为相关数据,并形成空间活力地图,采用空间句法理论量化城市空间组织特征获得可达性相关指标数据。通过分析,知晓老年人散步空间与非散步空间的分异特征和老年人散步空间偏好。希望研究结果能为改善老年人散步环境提供一些指引。(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9期)
程诚[4](2018)在《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句法表现、语用策略及其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请求”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意大利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在语用策略和句法表现上的倾向,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进行谈论和探索。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以下留学生都改为了汉语学习者或学习者)都能用汉语实施请求行为。但是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的语用策略和语法手段趋同。在语用策略上都倾向于使用直接策略,汉语水平越高,选择其他策略的比例上升,但是总体来说使用的语用策略较为单一;2.较少使用辅助语。辅助语的使用比较单一,以道歉、感谢和解释原因为主。3.对于“对不起”和“请”的泛用,造成了学生在实施请求行为时,过于啰嗦,成分赘余。4.在句法表现方面,核心语中使用最多的是祈使句,然后依次是疑问句和陈述句,疑问句以“可不可以??”、“能不能??”、“可以??吗?”句式为主;辅助语中使用最多的句式是陈述句。语法手段比较单一。5.在词的使用上,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施为动词和礼貌性词语以及语气词,语气词以“吗”、“吧”为主。6.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了水平的限制,水平越高,对于请求言语行为的掌握越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晋[5](2018)在《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形容词概念化差异及其对句法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两种语言对比中概括出的规律往往很有启发性,但是还不具有普遍意义。跨语言的现象表明,英汉形容词概念化上的差异及其对句法的影响不是孤例,其他语言中也有平行的现象。概念化层次上缺失的语义特征会在句法层次上得到补偿,许多语言中形容词不能直接作谓语而必须借助表达时间信息的系词引导说明了这一问题。从类型学视角看待英汉形容词概念化差异也有助于重新认识汉语形容词的词类地位。(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8年03期)
吴亚欣,于国栋[6](2018)在《汉语中“询问”言语行为不同句法表达的知识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疑问句是"询问"言语行为的语言表达方式。根据不同的句法表达,汉语疑问句分为特指问、是非问和选择问。从会话分析研究的知识论出发,我们发现询问人在执行"询问"言语行为时的句法选择取决于他对预想获取信息的知识状态。若询问人预想获取的信息完全由被询问人占有,则询问行为会由特指问来完成;若询问人预想获取的信息仅涉及与被询问人相关的某事态的存在与否,且从其过往经验或会话前序话轮无从获得,则询问行为会由是非问中的"陈述句+吗"来执行;但是,如果询问人可以从其过往经验或会话前序话轮推理出与被询问人相关的某事态的存在与否,则询问行为会根据询问人对相关知识的占有程度由是非问的其他句法表达或选择问来执行。(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陶然[7](2018)在《生物语言学视角下拟声词的句法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声词是以模拟自然界声响的方式而创造的词汇,是所有自然语言都有的一类词语,英语与汉语也不例外。语言研究中拟声词的地位一向不如其它基本语词,长久处于附属地位,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重视。拟声词的分类、修辞功能、认知特征以及句法表现等问题是迄今拟声词研究的重点。其中拟声词句法表现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对英汉拟声词的对比,研究表明二者具有迥异的句法行为特点。英语拟声词常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拟声词在句中多充当定语和状语。一个事实是,较之于英语拟声词,汉语拟声词参与句法的能力显然相对较弱。尽管如此,拟声词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作独立成分不参与句法的使用现象。然而,以往的研究并未对拟声词为何具有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句法表现以及英汉拟声词句法参与能力差异的原因做出深入的探讨与合理的解释。鉴于此,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拟从生物语言学视角,基于“自指”与“转指”的对立,对拟声词句法表现差异及英汉拟声词句法参与能力差异背后的动因做出解释,并尝试获得类型学启示。生物语言学是生物学和语言学结合兴起的研究语言的生物属性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目前许多语言学研究人员试图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期望找出语言的演化痕迹。本文即尝试通过生物语言学视角下拟声词的句法行为研究,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演化过程提供汇流证据。具体说来,本文首先在生物语言学视阈下,将拟声词划分为“自指”拟声词与“转指”拟声词。拟声词句法参与能力差异性的概念基础在于其有“自指”意义与“转指”意义之别。拟声词的“自指”是以临摹自然声响的语音形式来表征声响本身,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直观象似性,类似于皮尔士符号学理论中的“类象符号”;拟声词的“转指”以转喻为内在认知机制,是以临摹自然声响的语音形式来表征声响本身之外所涉的对象,如发声体、结果、方式、程度、动作行为等,属更高层次的“抽象符号”。接着,基于对拟声词“自指”与“转指”的分类,本文探讨了生物语言学视阈下拟声词的句法特征。研究表明:自指的拟声词参与句法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句中作独立成分或独立成句,缺乏“合并”的句法操作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结构非依存性特征;而转指的拟声词具有更高的句法参与能力,在句中多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成分,具有极强的句法合并操作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结构依存性特征。然为何拟声词中会出现“自指”与“转指”的对立,句法上又为何会出现“结构依存”与“结构非依存”的对立,本文进一步从功能层面探寻原因,探讨生物语言学视阈下拟声词的功能特征。波普尔将语言符号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履行的交际功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类:表情性功能、通报性功能、描述性功能,辩论性功能。研究发现:拟声词自指时多行使表情性功能与通报性功能,鲜有描述性功能与辩论性功能;而拟声词转指时重在表达描述性功能与辩论性功能,同时兼具表情性功能与通报性功能。正是由于拟声词为履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才使得交际过程中出现拟声词的自指与转指意义之分,句法结构也随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态势。本文中论述的拟声词由“自指”意义到“转指”意义,句法表现由“结构依存”到“结构非依存”,交际功能由“低级”到“高级”均体现了生物语言学“语言进化与发展”的观点,展现了语言从“原始语言”到“成熟语言”的动态演变过程。此外,本研究还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尽管拟声词自指与转指的区分在自然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一种语言中其分布并不均匀。汉语为典型的拟声词自指优势语言,而英语为典型的拟声词转指优势语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袁耀辉,姜海艳[8](2017)在《现代汉语“该X就X”构式的句法功能及其言语行为意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框架构式"该X就X"的句法功能进行考察,表明"该X就X"在句中能够充当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充当谓语是该构式的主要句法功能,体现出该构式的谓词性语义特征。该构式常常单独以小句形式出现,既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多重对举出现,句法位置较为灵活。言语交际意图主要体现言语者的主观建议以及表达按事理顺其自然的情感态度。(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11期)
卜晖霞,黄春媚[9](2017)在《小学低年级行为句句法训练的操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小学低年级"写话"提出了以下叁点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写话,首先要学会把句子说好,说完整、说清楚、说具体,这是文字表达的基础。为了教会学生把句子说好、写好,新派作文实验教材专设了句法训练章节,(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7年36期)
贾宇枝子[10](2017)在《基于空间句法与行为观察法的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区公共休闲空间,是现代城市住区居民交往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联系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和空间分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活动行为,本文选取合肥市12个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为研究对象,并提取分析其空间特征,探讨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而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典型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可达性进行解析,分析不同规划模式下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再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在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居民活动类型和住区结构的关系,观察住区居民在公共空间内的活动行为,从而研究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效率。研究发现目前住区内最主要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中心景观空间多位于住区组团的交汇处,或是其内部中心位置。住区中心景观空间与住区主要道路的关联性较强,但绿地空间和活动空间与住区主要道路的关联性较弱。住区内部主要公共休闲空间基本位于住区主要道路周边或是与道路直接相连,尤其是住区景观大道一般都沿住区入口处人行道路布置,而活动场地多与道路相邻或相离。住区内部公共休闲空间中与住区主干道相邻的空间,无论是中心景观,还是绿地空间,可达性都较其他空间高,空间渗透性好且易被识别。所以住区内部供居民交往生活的公共空间多设置于主干道周边,以达到一定的便捷度,体现其公共性。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考虑将公共休闲空间布置于空间整合度高的区域,有利于提高居民对其使用效率。同时要考虑到住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等因素影响,老年人活动为主的住区应当重视绿地空间的设计布局,以成年人活动为主的住区建议重视对住区广场空间的设计布局。文章探讨了住区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社会生活的匹配与协调方式,通过对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形态、布局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寻找有利于城市社会空间优化的住区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结合关系,为城市社会空间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句法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海松江方塔园是中国现代公园发展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创新,研究以此为对象,旨在结合大数据和空间句法探析中国园林空间结构与游赏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基于空间句法分析,方塔园可视层的整合度、连接度、平均深度、可理解度参数值均远高于可行层,意味着园中景观的可见性和视觉引导性很好;2)通过城市热力图识别游客偏好聚集热点区域,发现空间组织中景点价值、空间转换、景点功能性、路径可达性起到重要作用;3)空间结构与游人活跃度相关分析发现,可视层整合度与游人活跃度有显着相关关系,且其相关性明显高于可行层,表明尽管园林中游览路径引导和制约游人的游赏行为,然而空间可见性对游人游赏行为的引导更具主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周维扬,贾尚宏.祠堂建筑的空间句法与行为模式的耦合分析——以呈坎罗东舒祠为例[J].中外建筑.2019
[2].唐真,袁姝.基于大数据和空间句法的方塔园空间结构与游赏行为探析[J].装饰.2018
[3].龙春英,孙浙鑫,王雨寒.老年人散步行为与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J].建筑与文化.2018
[4].程诚.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句法表现、语用策略及其教学[D].广州大学.2018
[5].刘晋.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形容词概念化差异及其对句法行为的影响[J].外国语文.2018
[6].吴亚欣,于国栋.汉语中“询问”言语行为不同句法表达的知识论解读[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
[7].朱陶然.生物语言学视角下拟声词的句法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8
[8].袁耀辉,姜海艳.现代汉语“该X就X”构式的句法功能及其言语行为意图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9].卜晖霞,黄春媚.小学低年级行为句句法训练的操作方法[J].广西教育.2017
[10].贾宇枝子.基于空间句法与行为观察法的住区公共休闲空间形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