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传感薄膜论文-夏慧芸,耿通,赵旭,李芳芳,王凤燕

荧光传感薄膜论文-夏慧芸,耿通,赵旭,李芳芳,王凤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传感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ZnS纳米粒子,超分子有机凝胶,荧光,杂化薄膜

荧光传感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夏慧芸,耿通,赵旭,李芳芳,王凤燕[1](2019)在《基于ZnS纳米粒子的有机凝胶荧光薄膜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采用油水界面法制备发光纳米ZnS粒子,再通过物理混合法,将其分散在溶有小分子胶凝剂的有机溶液中,流延于玻璃基质表面,得到ZnS荧光薄膜。实验结果表明,ZnS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大小约为200 nm,具有立方晶型结构,并且在杂化薄膜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胶凝剂形成的网络结构对ZnS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限域效应,表现为稳定的发光性能;气敏实验表明,该杂化膜对挥发性有机单胺和二胺具有灵敏的选择性传感作用;且其灵敏度随着杂化薄膜中ZnS担载量的增大逐渐提高;可逆性实验表明该薄膜对乙二胺蒸汽具有良好的可逆响应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房喻[2](2017)在《荧光传感薄膜及其器件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薄膜基荧光传感器的核心材料--敏感薄膜的高性能化和创新制备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和薄膜器件化中的关键技术开展工作,主要包括:1)提出将多环芳烃经由自组装单层膜技术化学结合于衬底表面,利用其超分子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发展新型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思路。发现并提出了"连接臂层屏蔽效应"和"连接臂层富集效应"概念,并将其用于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设计;2)将共轭高分子的"一点接触、多点响应"效应与化学组装单层膜优势结合,发展了共轭高分子基荧光敏感薄膜材料。针对该类薄膜难以通过改变连接臂实现薄膜创新和结构调控这一困难,提出引入侧链,利用侧链构象的溶剂依赖性,实现荧光敏感薄膜的结构创新;3)针对界面反应效率低,动力学控制困难影响化学组装单层膜的质量和制备效率,以及因内相结构贫乏影响物理膜传感响应速度和可逆性等问题,借助凝胶网状结构优势,提出了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凝胶化学制备策略,为该类材料的高性能化提供了新的思路;4)经由薄膜器件化和系统技术集成,研制了高性能隐藏爆炸物荧光气相探测仪和毒品荧光气液两相探测仪,实现了工业生产和规模销售,产生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了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刘静,雷海瑞,花盼盼,刘自如,严军林[3](2017)在《微阵列化气液界面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的构建及其气相传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旋涂,多孔基质包载和化学单层组装是荧光薄膜传感材料创制的主要途径,但业已报道的传感薄膜存在着气体分子通透性较差、光照下气固界面上荧光物种易降解等问题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发展新的荧光薄膜材料创制策略有着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本工作利用两亲性BODIPY衍生物的表面富集特性实现了其在微阵列化的离子液体气液界面上的有序组装,制备了分子层次上高度有序,微米尺度上规则排布的新型荧光传感材料。不同于传统的固态传感材料,组装在气液界面上的荧光传感薄膜不仅表现出了优良的光化学稳定性,而且可实现对甲醛、苯胺以及硝基芳烃等气体的高选择性、高灵敏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期刊2017-07-24)

房喻[4](2017)在《荧光传感薄膜及其器件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薄膜基荧光传感器的核心材料--敏感薄膜的高性能化和创新制备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和薄膜器件化中的关键技术开展工作,主要包括:1)提出将多环芳烃经由自组装单层膜技术化学结合于衬底表面,利用其超分子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发展新型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思路。发现并提出了"连接臂层屏蔽效应"和"连接臂层富集效应"概念,并将其用于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设计;2)将共轭高分子的"一点接触、多点响应"效应与化学组装单层膜优势结合,发展了共轭高分子基荧光敏感薄膜材料。针对该类薄膜难以通过改变连接臂实现薄膜创新和结构调控这一困难,提出引入侧链,利用侧链构象的溶剂依赖性,实现荧光敏感薄膜的结构创新;3)针对界面反应效率低,动力学控制困难影响化学组装单层膜的质量和制备效率,以及因内相结构贫乏影响物理膜传感响应速度和可逆性等问题,借助凝胶网状结构优势,提出了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凝胶化学制备策略,为该类材料的高性能化提供了新的思路;4)经由薄膜器件化和系统技术集成,研制了高性能隐藏爆炸物荧光气相探测仪和毒品荧光气液两相探测仪,实现了工业生产和规模销售,产生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了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四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期刊2017-07-24)

刘静,雷海瑞,花盼盼,刘自如,严军林[5](2017)在《微阵列化气液界面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的构建及其气相传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旋涂,多孔基质包载和化学单层组装是荧光薄膜传感材料创制的主要途径,但业已报道的传感薄膜存在着气体分子通透性较差、光照下气固界面上荧光物种易降解等问题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发展新的荧光薄膜材料创制策略有着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本工作利用两亲性BODIPY衍生物的表面富集特性实现了其在微阵列化的离子液体气液界面上的有序组装,制备了分子层次上高度有序,微米尺度上规则排布的新型荧光传感材料。不同于传统的固态传感材料,组装在气液界面上的荧光传感薄膜不仅表现出了优良的光化学稳定性,而且可实现对甲醛、苯胺以及硝基芳烃等气体的高选择性、高灵敏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期刊2017-07-24)

马源,雷海瑞,刘自如,严军林,刘静[6](2017)在《基于两亲性NBD的微阵列化气液界面单分子层荧光薄膜及其对DCP的气相传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两亲性NBD衍生物,NBD-NH2。利用NBD-NH2的表面富集特性在微阵列化的离子液体表面组装了NBD-NH2荧光单分子层薄膜。氨基与DCP之间的特异化学反应可阻断NBD-NH2分子内的PET过程,进而大幅敏化其荧光强度,据此实现了对DCP的"turn-on"型传感。组装于气-液界面上的荧光单分子层薄膜不仅具备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而且受体分子可直接和分析物发生作用并引起显着的荧光信号变化,大幅提高了传感薄膜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期刊2017-07-24)

张平[7](2017)在《基于LDHs的生物—无机复合发光薄膜的构筑及其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复合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称LDHs)是一种重要的二维纳米材料。近些年来随着无机材料的发展,基于LDHs的组装薄膜材料,因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的工作研究中基于静电作用或氢键作用的驱动,实现了不同的有机、无机功能客体分子与LDHs纳米片的组装,构筑了具有丰富性质和功能的复合薄膜体系。但是,基于其他驱动力以及其他种类的组装客体分子用于拓展LDHs复合薄膜体系构筑的研究都还比较少,在某些方面限制了 LDHs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开发和探索其他的组装驱动力,拓展并实现更多类型的功能基元用于构筑LDHs复合薄膜,是目前LDHs复合薄膜领域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论文以LDHs纳米片为主体组装基元,生物大分子(荧光蛋白EGFP、单链核苷酸ssDNA)或用于生物传感检测的小分子为客体,通过插层组装技术,以静电作用、氢键作用、范德华力以及其协同作用为组装驱动力,实现一系列生物-无机复合薄膜的构筑。利用LDHs二维层板的结构特点,使组装客体分子的性能得以提高,实现了生物分子和小分子的固载化,基于客体分子的荧光性能,进行该类复合薄膜体系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研究。本工作为生物-无机复合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小分子8-苯胺基-1-萘磺酸(ANS)/LDH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生物荧光传感性能的应用研究: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将可用于疏水蛋白探针的小阴离子ANS与LDH纳米片交替组装,获得了具有良好的二维有序周期性结构的(ANS/LDH)n复合薄膜。该体系中小离子ANS与LDH纳米片之间的组装驱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氢键作用和共轭π电子诱导静电作用(范德华力)。层层组装使得薄膜LDH层间的ANS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诱导而趋于更有序的方式排列,从而使其偏振荧光得以增强。同时由于LDH层板的2D限域效应使得薄膜中ANS的荧光发射峰在弱极性溶剂中分裂为叁个较窄的荧光峰,并对不同极性溶剂环境具有可逆性荧光响应。此外该薄膜可选择性对BSA的不同浓度具有很好的线性荧光增强,并对其不同的聚集状态表现出不同的线性响应关系。该工作基于叁种驱动力,实现了特殊结构的小分子与LDHs纳米片的组装,构筑了具有优异性能的荧光复合薄膜。2. (EGFP/LDH)n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基于静电和氢键作用,利用成核晶化法直接得到的LDH纳米片与荧光蛋白EGFP进行组装,构筑了一种新型的二维有序的生物-无机复合薄膜材料,实现了生物分子EGFP的固载化。该薄膜在一定的pH范围(4-8)内荧光强度随pH值的减小而减弱,并具有很好的可逆性;同时该薄膜对不同的干/湿环境具有可逆性荧光响应;基于内滤效应,该薄膜对一些生物分子(如原卟啉)也具有可逆性荧光响应。本工作中无机LDH层板为薄膜中的EGFP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亲水环境,使得其结构和荧光性能得以保持,为其他生物分子的固载化提供了研究基础,拓展了基于LDH的层层组装方法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3.(ssDNA@DAPI/LDH)n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利用共组装的方法,将小分子荧光染料DAPI与ssDNA共混后和LDH纳米片层层组装,构筑了二维有序的(ssDNA@DAPI/LDH)n复合超薄膜,实现了生物分子ssDNA和小分子DAPI的固载化。基于DAPI的荧光强度与DNA的结合方式的相关性以及DNA碱基配对规则,研究了该薄膜对不同序列ssDNA的荧光响应变化,对于碱基数为10个以上互补序列,薄膜的荧光明显增强,并且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于碱基数小于10的互补序列,碱基数越少(越短)的ssDNA片段,荧光增强的越少;对于碱基数为4的ssDNA片段,薄膜的荧光强度基本无变化;对于非互补序列的ssDNA,薄膜荧光强度也无明显变化。同时该响应也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可逆性,因此该薄膜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用于检测特殊序列ssDNA片段的生物荧光传感器。4.小分子2-羟基-4-甲氧基-5-磺酸二苯甲酮(BP4)插层LDH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通过共沉淀的方法将有机小分子BP4和表面活性剂DES共插层到LDH层间,利用LDH的层板的限域效应,获得了荧光强度、荧光寿命和量子产率明显提高的DES-BP4(x%)/LDH复合发光材料,其发射波长从491 nm到510 nm可调,其中DES-BP4(8%)/LDH荧光最强,量子产率增至10.45%,与BP4粉体相比,荧光强度增大45倍,量子产率增大13倍。利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的DES-BP4(8%)/LDH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该薄膜在一定的pH范围(4-8)内荧光强度随pH值的减小而减弱,并具有很好的可逆性;同时基于内滤效应,该薄膜对生物分子原卟啉也具有可逆性荧光响应。因此该薄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用于体外检测pH或一些生物分子的生物荧光传感器。(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31)

房喻[8](2017)在《荧光传感薄膜及其器件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10围绕薄膜基荧光传感器的核心材料--敏感薄膜的高性能化和创新制备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和薄膜器件化中的关键技术开展工作,主要包括:1)提出将多环芳烃经由自组装单层膜技术化学结合于衬底表面,利用其超分子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发展新型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思路。发现并提出了"连接臂层屏蔽效应"和"连接臂层富(本文来源于《“一带一路,引领西部发展”——2017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期刊2017-04-28)

刘丽萍[9](2016)在《基于四芳基乙烯类的新型荧光传感薄膜的研制及其对爆炸物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2,4,6-叁硝基甲苯(TNT)、2,4-二硝基甲苯(DNT)和苦味酸(PA)等硝基芳香化合物(NACs)作为爆炸物和公认的有毒污染物,其检测对国防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制备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爆炸物传感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NACs均是较强的电子受体,因此通常采用荧光薄膜传感器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猝灭过程对其进行检测。在荧光传感材料中,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荧光材料作为良好的电子供体,是爆炸物气相和水溶液检测最有前景的传感材料之一。在各种具有AIE性质的荧光材料中,四苯基乙烯(TPE)及其衍生物因具有“超级放大荧光猝灭效应”而对NACs产生极高响应灵敏度,并且作为供电子基团极大地提高了富电子荧光材料与缺电子爆炸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薄膜传感材料研究的焦点。在薄膜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中,旋涂是最常用的方法,而旋涂所引起分析物的低渗透性、响应速度慢等缺陷限制了薄膜传感性能。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替代方法,如冷冻干燥法,自组装单层制备方法,分子印迹法,等等。然而,这些方法仍然具有复杂的制备步骤、灵敏度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静电纺丝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简单而有效方法,用于制备各种具有特殊孔状结构的纳米纤维薄膜。由该方法所制备的纳米纤维膜通常具较大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率,有利于分析物与传感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传感应用方面提供快速和高灵敏度响应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高性能的小分子荧光材料TPE-2pTPA和TPE-2ptol作为传感探针,对购买的P(VDF-HFP)进行简单掺杂,设计和制备结构新颖、对硝基芳烃类爆炸物水溶液(以PA为例)具有超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荧光薄膜传感器。具体来讲,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静电纺丝过程中混合溶剂比例、电压、接收距离、纺丝速率及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对P(VDF-HFP)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得到P(VDF-HFP)纳米纤维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所用混合溶剂Act和DMAC的最佳体积比为7:3,纺丝电压为15 kV,注射器推进速度为1.2m L/h,接收距离为15 cm;在该工作环境下的适宜温度为20-23℃,适宜的湿度为25%-30%。在最佳纺丝条件下,制备出TPE-2pTPA含量分别为5%、10%、15%等一系列TPE-2pTPA/P(VDF-HFP)纳米纤维膜传感器。对其传感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叁种荧光纳米纤维膜对PA水溶液均表现出超灵敏、高选择性和良好可逆性的检测性能,检出限均达到10-17 g/m L量级,其对PA的猝灭常数分别为1.972×106 M-1、3.116×106 M-1以及7.065×106 M-1。对该纳米纤维的传感机理研究发现,TPE-2pTPA/P(VDF-HFP)纳米纤维膜对PA溶液的荧光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猝灭机理可能存在PET和FRET两种检测机理。(2)利用混合溶液中多种溶剂挥发性不同的特点,制备“鳄鱼皮状”荧光纳米纤维、“药丸状”旋涂薄膜、“鱼鳞状”荧光纳米纤维等新型TPE-2pTPA/P(VDF-HFP)荧光传感器。这叁种荧光传感器对PA水溶液均具有超灵敏的检测性能,且猝灭平衡时间较短,成功解决薄膜传感器在爆炸物检测中所出现的灵敏度不足、分析物渗透性低、响应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制备荧光分子含量相同的薄膜传感器时(本文以荧光纳米纤维膜为例),混合溶液中TPE-2pTPA氯仿溶液浓度越大,即氯仿溶剂在混合溶剂中的比例越小,新型结构传感器越容易形成,其传感性能也越好。值得注意的是,“球形状”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是本论文研究中荧光薄膜传感器对所有浓度PA溶液最长猝灭平衡时间(600 s),但是该值仍然远小于文献报道值,而且该荧光纳米纤维膜对一系列浓度的PA水溶液具有非常优异的传感可逆性,重复性检测次数可达26次。(3)改变荧光传感材料,制备TPE-2ptol含量为20%且表面粗糙的“鱼鳞状”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该纳米纤维对PA具有超灵敏传感响应,其对PA水溶液的检出限为10-17 g/m L,猝灭常数为2.353×105 M-1。传感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猝灭机理可能为PET和FRET两种检测机理。此外,“鱼鳞状”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膜在空气和水中均具有好的光化学稳定性,且对PA水溶液具有高选择性传感响应和良好的可逆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09-12)

于润慧,宋维强,陶芙蓉,崔月芝,郑冰[10](2016)在《双层静电纺丝薄膜传感器的制备及对硝基芳烃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硝基芳烃类爆炸物危害生命,污染环境。因此高效快速检测出微痕量硝基芳烃类爆炸物,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双层结构的多孔纳米纤维薄膜传感器(P-PS/GLE)。首先,在玻璃片表面制备多孔骨架的富有氨基和羟基的明胶纺丝膜(GLE)。然后,在明胶纺丝膜上覆盖一层含荧光聚合物P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薄膜(P-PS)。在传感器中,明胶纤维膜作为支撑材料附在玻璃片上,有利于硝基芳烃分子同时从P-PS薄膜上边或下边进入与荧光聚合物P接触,提高猝灭效率。且明胶中含有大量氨基和羟基等富电子基团,缺电子硝基芳烃与明胶之间氢键相互作用,使得硝基芳烃富集在传感器表面,利于其检测。置于饱和DNT蒸汽中,双层薄膜传感器比单层P-PS膜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猝灭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期刊2016-07-01)

荧光传感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围绕薄膜基荧光传感器的核心材料--敏感薄膜的高性能化和创新制备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和薄膜器件化中的关键技术开展工作,主要包括:1)提出将多环芳烃经由自组装单层膜技术化学结合于衬底表面,利用其超分子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发展新型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思路。发现并提出了"连接臂层屏蔽效应"和"连接臂层富集效应"概念,并将其用于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设计;2)将共轭高分子的"一点接触、多点响应"效应与化学组装单层膜优势结合,发展了共轭高分子基荧光敏感薄膜材料。针对该类薄膜难以通过改变连接臂实现薄膜创新和结构调控这一困难,提出引入侧链,利用侧链构象的溶剂依赖性,实现荧光敏感薄膜的结构创新;3)针对界面反应效率低,动力学控制困难影响化学组装单层膜的质量和制备效率,以及因内相结构贫乏影响物理膜传感响应速度和可逆性等问题,借助凝胶网状结构优势,提出了荧光敏感薄膜材料的凝胶化学制备策略,为该类材料的高性能化提供了新的思路;4)经由薄膜器件化和系统技术集成,研制了高性能隐藏爆炸物荧光气相探测仪和毒品荧光气液两相探测仪,实现了工业生产和规模销售,产生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了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传感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夏慧芸,耿通,赵旭,李芳芳,王凤燕.基于ZnS纳米粒子的有机凝胶荧光薄膜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房喻.荧光传感薄膜及其器件化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3].刘静,雷海瑞,花盼盼,刘自如,严军林.微阵列化气液界面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的构建及其气相传感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2017

[4].房喻.荧光传感薄膜及其器件化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四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2017

[5].刘静,雷海瑞,花盼盼,刘自如,严军林.微阵列化气液界面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的构建及其气相传感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2017

[6].马源,雷海瑞,刘自如,严军林,刘静.基于两亲性NBD的微阵列化气液界面单分子层荧光薄膜及其对DCP的气相传感[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2017

[7].张平.基于LDHs的生物—无机复合发光薄膜的构筑及其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8].房喻.荧光传感薄膜及其器件化研究[C].“一带一路,引领西部发展”——2017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17

[9].刘丽萍.基于四芳基乙烯类的新型荧光传感薄膜的研制及其对爆炸物的检测[D].南京邮电大学.2016

[10].于润慧,宋维强,陶芙蓉,崔月芝,郑冰.双层静电纺丝薄膜传感器的制备及对硝基芳烃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2016

标签:;  ;  ;  ;  

荧光传感薄膜论文-夏慧芸,耿通,赵旭,李芳芳,王凤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