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药壁论文-张超越,郭绍芬,孙晴,张桂芝,许俊杰

花药壁论文-张超越,郭绍芬,孙晴,张桂芝,许俊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花药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杏,花粉,花药壁,胚胎学

花药壁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越,郭绍芬,孙晴,张桂芝,许俊杰[1](2018)在《杏花粉和花药壁发育的胚胎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杏花药和花粉发育的主要特征及发育进程与花芽冬眠的关系,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药和花粉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花药壁形成于11月上旬,由5层细胞构成,包括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含2层细胞)和绒毡层(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形成于11月上旬,减数分裂完成于2月上旬,即小孢子发生过程历时约3个月。减数分裂开始时小孢子母细胞积累大量脂滴,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小孢子在四分体内排列成四面体形。小孢子阶段约1个月,2–细胞花粉阶段约0.5个月,即雄配子体发育历时约1.5个月。3月初花蕾与芽鳞等长时小孢子发生有丝分裂产生2–细胞花粉。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含脂滴而不含淀粉,属脂质花粉。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时花芽开始冬眠,减数分裂完成时花芽结束冬眠,即小孢子发生与花芽冬眠同步。杏花粉发育历时4.5个月,其特征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积累脂滴,小孢子发生与花芽冬眠同步,花蕾与芽鳞等长是雄配子体发生第一次有丝分裂的形态学标志。(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蕊,李国栋,黄丽云,李和帅[2](2010)在《海南本地槟榔雄花花药壁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海南本地槟榔雄花花药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每个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花药壁由1层表皮、1层花药内壁、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组成;(2)绒毡层来源一致,位置固定,花粉成熟时原位解体,属于腺质型,其细胞为双核。(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魏乐[3](2007)在《牡丹叁类群花药壁发育及结构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矮牡丹、杨山牡丹、紫斑牡丹叁种七品种的花药壁层的发育、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叁类群牡丹花药壁层结构具有许多共同特征: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药壁结构属双子叶型,由6~8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由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3~4层)和绒毡层(1~2)组成.腺质绒毡层,矮牡丹两品种中绒毡层有变形现象.外1~3层中层在成熟花药中宿存并与药室内壁同步发育出纤维素壁加厚.我们同时也观察到了叁种七品种牡丹花药壁发生的特有方式,即它们的绒毡层均起源于初生造孢组织.根据以上特征我们讨论了芍药科生殖过程的特殊性,系统演化的原始性和孤立性,以及其花药壁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姚焱,刘向东,汪珍春,张桂权,张平[4](2006)在《低温预处理对水稻花药培养中花药壁褐变的结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药壁褐变是影响花药离体培养效率的因素。研究了粳稻品种台中6(5OryzasatvaL.)花药培养前低温预处理对药壁褐变的影响,观察了花药褐变前后药壁各层的变化及褐变对小孢子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药壁褐变主要发生在表皮与药室内壁。10℃低温预处理在花药培养前期可有效延缓表皮与药室内壁膜结构的降解速度,减缓褐变发生;花药经低温处理后,药壁中层细胞膨大,绒毡层降解速度减缓,有利于花粉脱分化。药壁褐变会影响药腔内小孢子的活力和继续发育,但不是制约花粉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卢永根,冯九焕,刘向东,徐雪宾[5](2002)在《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及花药壁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观察了水稻花粉及其花药壁层的发育过程 ,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 ,伴随核内染色体变化的同时细胞质发生了“改组”现象 ,主要表现为核糖体分布密度的规律性变化 ,这标志着孢子体向配子体的转变。 (2 )小孢子外壁的发育始于四分体晚期 ,最早表现在四分孢子质膜上沉积了少量的壁物质。随后沉积增多 ,至小孢子早期即形成初生外壁。此后外壁发育迅速 ,到小孢子晚期外壁已基本发育完成。 (3)小孢子中期 ,小孢子细胞核的双层核膜局部分开 ,并逐渐扩张成一个“大泡”。核膜扩张在这一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4 )在花粉发育过程中 ,绒毡层细胞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小孢子母细胞形成之初 ,绒毡层细胞结构完整 ,内质网极少 ;随着减数分裂的进行 ,绒毡层胞质浓缩 ,细胞内出现“空腔”,内质网丰富 ;到了小孢子中期 ,仍有较多堆迭的内质网 ,此后逐渐消失。表明内质网在绒毡层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物质合成及运输作用。 (5 )花粉完全成熟时 ,花药中层细胞的壁以及绒毡层的外切向壁紧贴在一起 ,形成了一迭合的“壁”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2年01期)

姚雅琴,张改生[6](1997)在《K型小麦不育系花药壁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电镜细胞化学定位技术,对ms(Ae,kotschyi)-77(2)雄性不育花药及其保持系花药壁四层组织和维管组织细胞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进行了定位和相对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药壁中层、绒毡层细胞内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变化,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基本一致,而药壁表皮、药室内壁和维管组织细胞内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保持系。推测,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可能是导致花粉败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刘林[7](1997)在《西瓜小孢子发生期间花药壁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皮、药室内壁和中层细胞含有淀粉粒;绒毡层细胞不含淀粉粒,但有丰富的脂类物质。中层、绒毡层的细胞壁几乎与小孢子母细胞的初生壁同时解体。(本文来源于《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姚雅琴,杨天章[8](1996)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药壁及小孢子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药壁及小孢子发育特征姚雅琴杨天章(西北农业大学,陕西杨陵712100)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源广,易恢复的特点,克服了T型不育系恢复源狭窄的缺点,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1]。本研究试图从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研...(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1996年05期)

滕俊琳,薛庆中,王以秀[9](1996)在《水稻亚种间杂种F1花粉和花药壁发育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透射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水稻亚种间杂种F1花粉及花药壁的发育.结果表明:①粳型/爪哇型杂种花粉外壁乳头状突起,花纹清晰,而粳型/籼型杂种因核糖体颗粒覆盖表面,花纹略显模糊;②亚种间杂种F1花粉均出现部分败育,但其杂种败育花粉结构上有差异.粳型/爪哇型杂种败育花粉仍保留部分细胞器结构,而粳型/籼型杂种则仅见到解体细胞器的碎片;③亚种间杂种F1花药壁中均可见到富含细胞器的绒毡层细胞.它们随着小孢子成熟逐渐解体,纤维层细胞壁则环状次生增厚.在花药两端颇似一条弹簧.粳型/爪哇型F1花药壁外表面平整,而粳型/籼型杂种部分细胞下陷皱缩(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5期)

姚雅琴,杨天章[10](1996)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药壁及小孢子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K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源广,易恢复的特点,克服了 T 型不育系恢复源狭窄的缺点,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本研究试图从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研究雄性不育系的结构特征及其与雄性不育的关系,为解决不育性、恢复性的实践问题,提供细胞学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期刊1996-10-01)

花药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海南本地槟榔雄花花药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每个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花药壁由1层表皮、1层花药内壁、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组成;(2)绒毡层来源一致,位置固定,花粉成熟时原位解体,属于腺质型,其细胞为双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药壁论文参考文献

[1].张超越,郭绍芬,孙晴,张桂芝,许俊杰.杏花粉和花药壁发育的胚胎学特征[J].园艺学报.2018

[2].刘蕊,李国栋,黄丽云,李和帅.海南本地槟榔雄花花药壁发育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0

[3].魏乐.牡丹叁类群花药壁发育及结构的比较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姚焱,刘向东,汪珍春,张桂权,张平.低温预处理对水稻花药培养中花药壁褐变的结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6

[5].卢永根,冯九焕,刘向东,徐雪宾.水稻(OryzasativaL.)花粉及花药壁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2

[6].姚雅琴,张改生.K型小麦不育系花药壁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

[7].刘林.西瓜小孢子发生期间花药壁的变化[J].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8].姚雅琴,杨天章.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药壁及小孢子发育特征[J].电子显微学报.1996

[9].滕俊琳,薛庆中,王以秀.水稻亚种间杂种F1花粉和花药壁发育超微结构观察[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

[10].姚雅琴,杨天章.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药壁及小孢子发育特征[C].第九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1996

标签:;  ;  ;  ;  

花药壁论文-张超越,郭绍芬,孙晴,张桂芝,许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