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态防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元,粪菌移植
微生态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瑄,易海,林宁[1](2019)在《肠道微生态调节对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当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症之一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成了其发展的掣肘。肠道微生态在免疫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移植患者术后GVHD的预后有密切的关联。本文就当前多种调节肠道微生态方法进行总结,以明确不同的方法介入对肠道微生态改善的影响以及对GVHD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19年06期)
余傅冰,王华[2](2019)在《微生态制剂防治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以瘙痒和复发性湿疹样皮损为特征,并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过去几十年全球发病率明显增加,婴幼儿及儿童AD发病率高达20%,已成为患儿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1])。60%的AD患儿发病于1岁之前,85%的患儿发病于(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胡海贇,庄晓岚,马燕雅,徐琳,沈爱珠[3](2019)在《微生态制剂防治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微生态制剂防治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3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6)与观察组(n=66)。对照组患儿施以常规药物防治,观察组患儿应用益生菌进行防治。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腹泻持续时间、治疗后病情、血常规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86.36%)。观察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为(2.41±1.08)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67±1.89)d。观察组患儿治疗3 d后腹泻频率≤2次/d的发生率为24.24%,低于对照组的60.6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脱水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22.73%。观察组患儿血常规与肝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腹泻持续时间,促进大便恢复正常,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瑶,李伟[4](2019)在《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肾损害是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引起肾内小动脉及细小动脉病变,导致肾脏缺血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已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第叁位病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血压肾损害与肠道菌群紊乱、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中医"脾"的运化、御邪等功能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等作用不谋而合,因此,从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关系着手,探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机制,并对中医药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新思路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09期)
陈慧君,沈曼娜,李永浩[5](2019)在《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探讨清热祛湿法对结直肠癌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正在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具有相关性。根据近年来针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证型探讨和分析,发现湿热证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证型之一。微生态失衡可导致脾胃受损从而导致湿热证候,而湿热停滞也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两者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临床上应合理运用清热祛湿法,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进行个性化的中西医诊疗及防治。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原则及肠道菌群理论,综合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湿热证的研究,提出以清热祛湿法对结直肠癌的防治思路,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04期)
石磊[6](2019)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微生态多样性分析及中医药对其的防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宫颈癌、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组织的微生态多样性,探讨宫颈组织菌群与宫颈病变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宫颈癌提供新的思路及研究方向。观察中药内服外用防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并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探讨中医药与宫颈微生态、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以干预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防治宫颈癌的目的,并指导临床新药开发与研究。方法:分析宫颈癌、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组织各5例(其中宫颈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均合并高危型HPV感染)进行宫颈微生态多样性分析。了解宫颈菌群与宫颈病变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并选取2018年05月至2019年01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伴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上皮内瘤变且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证的患者60例,按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均为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后)30例,且两组再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内服外用组)及对照组(保妇康栓组)各15例。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后的HPV转阴率、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积分等指标。结合前期研究结果,观察中医药与宫颈-阴道微生态、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1.宫颈组织微生态基础分析:宫颈组织物种总量随样本量的增加而增加,核心物种量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宫颈组织微生物的丰富性及多样性逐渐升高。2.宫颈组织菌群从门水平上看,宫颈组织菌群中主要由四个门构成,即:Firmicutes、Acitinobacteria、Fusobacteria、Proteobacteria,与阴道微环境群落构成相吻合。从属水平上分析,宫颈组织菌属种类繁多,菌属种类的丰富度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变宫颈组织中以Sneathia、Prevotella、Atopobium、Gardnerella、Providencia、Lysinibacillus、Morganella等条件致病菌的丰度较高,正常宫颈组织以Lactobacillus菌属丰度相对较高,其中Lactobacillus亦为阴道优势菌属。3.中药内服外用对宫颈-阴道微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通过促进其微环境稳态的恢复,从而增加机体对HPV的清除率及降低机体对HPV的易感性,干预宫颈疾病的发生及发展。4.HPV转阴率:LSIL组中药治疗组1 1人转阴(转阴率73.33%),对照组9人转阴(转阴率60.00%),无统计学差异,但中药治疗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HSIL组中药治疗组转阴12例(转阴率80.00%),对照组转阴10例(转阴率66.67%),二者无统计学差异,但中药治疗组转阴率高于较对照组。5.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LSIL组及HSIL组中药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着下降。6.治疗有效率:LSIL组及HSIL组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愈人数较对照组多。结论:中药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上,均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及缓解临床症状。虽然在HPV转阴率及治愈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药组转阴人数、HPV转阴率,治愈人数及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药防治宫颈上皮内瘤变有研究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宫颈组织群落的多样性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致病菌群的丰度亦逐渐增加,并逐步取代优势菌群:复杂的宫颈微环境与机体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中医药可调节宫颈-阴道微生态,增加机体对HPV的清除、降低机体对HPV的易感性,从而干预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为中医药从微观角度防治宫颈癌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28)
刘芹,陈志涛[7](2019)在《微生态制剂防治希尔施普龙病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叁联活菌肠溶胶囊)防治希尔施普龙病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将120例在本院行经肛门Soave根治术的希尔施普龙病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扩肛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口服双歧杆菌叁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1岁0.5粒/次,1~6岁1粒/次,6~13岁2粒/次,2次/d,连用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术后HAEC的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HAEC发生率分别为6.67%(4/60例)和20.00%(12/6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IL-6分别为(22.50±1.48) pg/mL,(26.33±1.65) pg/m L,IL-10分别为(35.02±2.71) pg/m L,(27.86±2.53) pg/m L,TNF-α分别为(24.31±3.26) pg/mL,(29.15±3.40) 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之中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希尔施普龙病患儿术后服用微生态制剂可有效调节炎症因子水平,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增强肠黏膜机械防御屏障作用,减少HAEC发生。(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2期)
蔡文瑜[8](2019)在《微生态制剂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活菌制剂等,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共生、互生以及拮抗的关系,再加上微生物本身带有的产酸,从而降解蛋白质,分解脂肪与糖,降解NH3和H2S等功能,就可以将其本身对病原微生物抑制的作用发挥出来,针对饲料中的蛋白质进行分解,并降解水中残留亚硝酸盐、氨氮等作用。其属于天然的生物活性制剂,无毒副作用、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张甜甜,鹿瑶,吕文亮,林显华,徐海燕[9](2018)在《微生态制剂在防治动物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态制剂是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益生菌的促生长物质,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微生态制剂凭借高效、无耐药性、无残留等特点在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医药、动物饲料等领域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动物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平衡、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净化环境等作用,在抗病、治病、提高动物生长性能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防治动物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可为微生态制剂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借鉴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保健》期刊2018年11期)
徐圣君,赵晓平[10](2018)在《微生态制剂协同抗生素在ICU重症肺部感染防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协同抗生素在ICU重症肺部感染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我院ICU治疗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P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白细胞计数(WBC)变化,并对比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O_2较治疗前上升,PCO_2及WBC较治疗前下降(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O_2高于对照组,PCO_2及WBC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微生态制剂协同抗生素可有效缓解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促进康复,治疗优势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18年10期)
微生态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以瘙痒和复发性湿疹样皮损为特征,并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过去几十年全球发病率明显增加,婴幼儿及儿童AD发病率高达20%,已成为患儿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1])。60%的AD患儿发病于1岁之前,85%的患儿发病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态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晋瑄,易海,林宁.肠道微生态调节对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9
[2].余傅冰,王华.微生态制剂防治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9
[3].胡海贇,庄晓岚,马燕雅,徐琳,沈爱珠.微生态制剂防治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性评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4].刘瑶,李伟.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5].陈慧君,沈曼娜,李永浩.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探讨清热祛湿法对结直肠癌的防治[J].四川中医.2019
[6].石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微生态多样性分析及中医药对其的防治作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7].刘芹,陈志涛.微生态制剂防治希尔施普龙病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8].蔡文瑜.微生态制剂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19
[9].张甜甜,鹿瑶,吕文亮,林显华,徐海燕.微生态制剂在防治动物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18
[10].徐圣君,赵晓平.微生态制剂协同抗生素在ICU重症肺部感染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