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目的探究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市与卫生部临检中心2012年3月-2015年3月发放的室间质评标本对其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细菌总数为140株,其余一部分菌株采取药敏试验。结果菌株鉴定的正确率为91.43%,药敏试验的符合率为98.57%。结论对微生物进行室间质量评价可以有效加强室内质量控制与微生物实验室的相关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室间质评;室内质控;微生物;检验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为微生物检验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现将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省与卫生部临检中心发放的室间质评标本对其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细菌总数为140株。
1.2鉴定方法
选用试剂为VITEK32[1]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均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微生物临定系统,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药敏纸片、成品干粉培养基、微量生化管[2]。
根据标本鉴定方法选取不同的培养基,并置于含5%浓度的CO2中或35℃需氧的环境中,放置24h后仔细观察菌落形态,若部分细菌生长不良可视情况延长培养时间。根据菌株的形态和染色体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后给予API生化鉴定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3]对其进行鉴定,对于少数菌株可根据卫生部下达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鉴定标准进行手工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试条与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型号:VITEK32)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试验标准以CLSI标准进行。
1.3观察指标
分析并统计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后的鉴定正确率与药敏检验中的符合率。
1.4数据分析
本次数据均采用SPSS18.0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140株菌株中128株鉴定正确,正确率为91.43%,6株未转种成功(4.29%),6株鉴定失误(4.29%,包括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杆菌各3株),所有菌株的药敏试验中2例与结果不符(均为青霉素),符合率为98.57%,详见下表1。
3讨论
3.1室内质控工作不到位。氧化酶试验、靛基质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等属于菌株鉴定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几个菌株试验,应定期对标准菌株进行监测,以防出现错误判断,试剂失控。本次实验由于对此重视不足,加上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导致把金黄色葡萄球菌错判定为中间葡萄球菌。药敏试验中,青霉素本是不太稳定的一种药物,本次实验对其监测不够严格,再加上冰箱温度不够导致菌株保存不当,出现较高的错误率。
3.2鉴定方式不够完善。由于菌株诊断时血清不够齐全,使得一些菌株诊断错误,如病牛沙门菌、G群链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其中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实际鉴定时缺少X与V因子,再加上对试验仪器的过分依赖,使得该类菌株鉴定错误。
3.3对菌株的认识不足。例如:芽孢杆菌的培养时间应在72h以上方能见芽孢,倘若仅仅培养24h便取出作为革兰染色势必会出现鉴定错误[5-6]。
根据临床微生物检验意识的不断深入,本科室陆续建立了各种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与试验操作手册等,并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工作实验受益匪浅,现将相关体会总结如下。
(1)要不断更新微生物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要求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需相对稳定,利于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及时掌握新兴的理论知识与检测技术,不断提高并完善临床检测水平。
(2)不断提高并完善微生物室的检测方案。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定期更新或调整微生物检验手段,加强与临床间的联系,详细了解临床需求,设立更多切合临床需求的检测项目,以便更加快捷、准确、完善地服务于临床。
(3)SOP文件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临床检验操作规程》[7]的相关规定,并联系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编写,药敏SOP文件需严格遵守CLSI的有关规定,要求文件内容需能够保证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中、后各个不同阶段的质量。
(4)SOP文件建立后,需联系本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一起严格执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SOP文件中的内容。近几年来由于室内质控工作的加强与完善,使得实验室质评标本的菌株检出率和菌株鉴定正确率均为100%[8],同时药敏试验的符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实验室菌株检验的准确率。其中室内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室间质评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完善进行,室间质评可以有效反映出各个医疗单位之间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区别,且能够实时了解到检测技术与其中的不足之处,由此不断改进并完善实验室的质控工作,着重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更科学、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8):4729-4730.
[2]芮勇宇,王前,裘宇容等.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进修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4):517-518.
[3]杨柳,郭清莲,申及等.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573-1574.
[4]孟良.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9):1317,后插2.
[5]江志杰,张光华,牛振东等.十四烷酸异丙酯在疏水性化妆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12,42(4):274-276.
[6]帅丽华,胡志坚,孙晓红等.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5):456-458.
[7]张新秀.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5):396-397.
[8]王淑媛,柯培锋,庄浩林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0):2738-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