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再现论文-王晓丹

女性再现论文-王晓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再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文学,华裔文学,女性作家,跨国民族主义

女性再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丹[1](2019)在《讲述“想象的母国”之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再现与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跨国民族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以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叁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背景,论证她们如何在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其作品中再现"想象的母国"的形象,以及她们笔下"想象的母国"的故事与美国主流文化关系从迎合到抗争、再到融合的嬗变历程,并为当代华裔女性文学中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外文化交流与价值共享等研究带来启迪。对于所有的华裔作家而言,身份认同作为民族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祖籍国文化与居住国文化的并存与交融中方能实现并发挥效应。唯有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跨民族之间的交流。(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信征[2](2019)在《女性心理的独特再现——阿莉·史密斯《饭店世界》的“叙述声音”与性别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于《饭店世界》中不断变换的叙事声音,通过援引苏珊·兰瑟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逐一解析个人型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等叁种叙述声音与性别政治的关联,试图由此洞悉小说中边缘女性饱受压迫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叁种叙事声音协同合作,旨在帮助构建女性权威,颠覆异性恋霸权以及削弱男性权威,实现了叙述声音和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借助小说中的女性声音,作者阿莉·史密斯不仅实现了文学范式上的创新,更表述了她对社会边缘女性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期盼。(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白雪,罗杰鹦[3](2018)在《《露丝》中女性救赎思想的宗教视觉艺术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通过普桑《四季》(The Four Seasons)中的宗教组画,联系《露丝》与《四季》中的救赎思想,阐释其宗教组画与《露丝》在救赎意义上的相通之处,唤起读者的视觉经验,旨在探索维多利亚堕落女性的心理状态和自我救赎之路,以此提出盖斯凯尔之所以使用宗教思想来诠释救赎主题,是"堕落女性"问题在维多利亚时期的敏感性及其当时道德标准的性别差异性所致,说明盖斯凯尔"工业小说"研究的图像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7期)

郭娜[4](2018)在《学术类文本翻译的连贯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语篇语言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翻译研究不再只关注于词汇和句子层面,而是转向了语篇层面。连贯是语篇的必要条件,因而研究如何实现译文的语篇连贯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连贯”指“语篇因素之间以及语篇因素与超语篇因素之间的各种相关关系的总和”;相应地,翻译是重构原文连贯的一个过程。我国目前鲜有学者研究译者该采取什么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完成连贯的重构。笔者以学术专着《再现女性:大众媒体中女性气质的神话》部分章节的翻译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学术语篇重构连贯的具体翻译方法。本报告从语法、语义和语用叁个角度总结了实现译文连贯的翻译方法。在语法层面,使用省译、增译、形式对应等翻译方法将英语中的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衔接手段重构成汉语中的零式、词汇和连接等衔接手段;在语义层面,译者需要快速而准确地识别上下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根据相关词汇形成的语义网络确定某个词语的意思。同时,需要将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等中隐藏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述出来;在语用层面,使用文化意象替换法、意译等翻译方法处理文化缺省现象;使用增译、句子重组等方法使得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方式与思维习惯。只有以上叁个层面同时完成连贯重构,才能获得连贯的译文语篇。本报告旨在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探讨学术类语篇翻译的具体方法及策略,为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实践参考。由于此报告仅以个案为基础,得出的翻译方法及策略是否普遍适用于所有学术文本的翻译,还有待广大学者做出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5)

王洁[5](2018)在《洗衣液广告再现的理想女性形象符号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广告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商品推介手段。在当今社会,女性已经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了较大的宽容度,但依然无法摆脱贤妻良母和职场弱势等刻板印象。本文选取超能植翠低泡洗衣液系列广告为研究对象,试用符号学理论的迷思分析,解读其表现出的克里斯蒂娃的女性主义理论。(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8年08期)

邢文静[6](2018)在《《中国文学》(1951-1966)英译女性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英文版)创刊于1951年,是建国初期国内唯一一份对外译介中国文学、文化的官方刊物。至文革前,它对外译介女性文学作品超过二十部,在扩大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力与传播现当代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意义非凡。学界对《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的现有研究集中在女性意识与女性形象研究,探讨其语言风格的论文非常少,因此对女性文学的语言风格及其再现进行研究,空间很大。本论文以《中国文学》(1951-1966)译介的女性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语言风格的再现情况,主要回答以下叁个问题:《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什么?与源语文本相比,译语文本语言风格有何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与回答,对丰富《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论文以黎运汉《汉语风格学》为依托,同时借助杨振兰的汉语词彩学理论,对《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首先由作品题材与女作家写作现实状况分析明确其语言风格为柔婉,之后从词汇(柔和舒徐的动词、清新自然的名词、清新秀丽的形容词)、句子(长句与疑问句)及修辞(明喻与拟人)叁种风格物质标记考察其在翻译当中的再现情况,从而得到《中国文学》(1951-1966)女性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在英译本中的变化,最后从语言与审美差异、译者身份、外宣翻译要求、以及读者接受方面进行动因分析。研究发现,源语文本中29.07%的标志性词汇未能完全在译本中传达;句子方面,源语文本中,长句占比79.03%,而译本中长句仅占31.11%,另有19.62%的疑问句未能在译本中忠实译出;源语文本中的标志性修辞也有39.26%未能译出或被转化。因此,《中国文学》(1951-1966)当中女性文学柔婉的语言风格在译文中被弱化。其弱化的原因主要是:汉英两种语言与审美的内在差异;译者受自身文化身份、翻译习惯与国家外宣思想、政策影响,并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而在翻译《中国文学》(1951-1966)中的女性文学时,对语言风格进行了有意的弱化。(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施洪梅,莫运夏[7](2018)在《《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红作为中国早期为女性发声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大多描写女性作为"他者"的生活体验,有些女性角色内化了自身"他者"身份,有些勇于挣脱父权社会的枷锁。在萧红绝笔《呼兰河传》中女性主义发展到高潮,其独特细腻的笔触、深邃忧愁的思想为中国女性解放贡献了启蒙力量。葛浩文翻译生涯初期便将萧红介绍到国外文学世界,可见其作品之力量。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入手研究译者是否再现原文中女性主义意识。(本文来源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冯佳娜[8](2017)在《女性意识的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女性文学的翻译报告,原文内容节选自美国女性文学作品The Secret of Life(《美腻女人养成记》)的前十一条法则。该书相当于一本为女性写作的生活指南,书中所涉及到的女性的意识和价值观等可以很好地为女性读者提供生活指导。翻译任务的发起人是某出版社。翻译策略为将原文中的女性意识在译文语境中进行重写再现,其理论依据为安德烈·勒弗菲尔的“重写(rewriting)”理论。中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各自的女性读者在对同一文本的接受程度方面也存在差异,为了使译文符合中国女性读者的意识形态和接受程度,译者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使其既能再现出原文中的女性意识又能被中国女性读者所接受。原文中女性意识在译文中的再现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平等独立意识、内心情感意识、性意识。在再现女性追求平等独立的意识时,译者侧重在选词与句式结构上加强语气以激励和引导中国的女性读者在遇到不公时勇于抗争从而能够独立自主;在再现女性内心情感的意识时,则重在译文中凸显西方女性在追求爱情时的单刀直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从而鼓励中国女性敢于追求真爱、守护真情,但用语又不能过于直白,以免引起其反感与厌恶,此中语言的细腻斟酌与拿捏极为重要;在再现女性的性意识时,译者充分注意到中西方女性对性的认识与表达上的差异,译文借用汉语中固有的俗语、成语或典故等将其委婉地表达出来,既让中国女性读者在性意识上有所觉醒,又不至于被不同的意识形态强烈冲击,从而达到逐渐指引中国女性读者过上更好生活的目的。翻译报告共分为四个章节。首章为包括翻译目的和目标在内的任务概述;其次,按照译前理解、译中表达和译后审校介绍了翻译的全过程,包括对源语文本及其作者的分析以及对重写理论、翻译方法和质量控制的具体阐述。第叁章为翻译案例分析,分别从女性的平等独立意识、内心情感意识和性意识叁方面进行实例论证。最后,译者针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7-06-01)

陶莎莎[9](2017)在《《京华烟云》中女性观的再现: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是一个多案例研究,来源于作者对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的阅读,即张振玉的版本《京华烟云》和郁飞的版本《瞬息京华》。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发现两个译本中林语堂女性观的一些方面的再现,与原文有所不同。作为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Moment in Peking》成功塑造了许多女性的角色,对女性的能力也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另外,书中也对中国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进行了批判,鼓励女性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然而,对林语堂来说,女性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她们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人生,因为在他看来女性的位置仍然应该在家庭中。林语堂尊重并高度赞扬勤劳、无私奉献、懂得相夫教子的中国女性,但却依旧认为女人的小脚赏心悦目,裹脚并无害处,一夫多妻制无伤大雅。他根深蒂固的一些落后的女性观点也在文中有所体现。所以,林语堂的女性观是矛盾的,既有支持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观点,又有封建男权社会中落后的女性观念。然而,在阅读和对比张振玉和郁飞的中文版本时,作者发现林语堂矛盾的女性观在两个中文版中有不同的再现。有一些观点在一个版本中忠实得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受到了扭曲。这篇论文采用了多案例研究作为研究方法,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郁飞和张振玉的译本中对女性观的再现与原文中林语堂的女性观有哪些不同之处?2)这些不同是由什么造成的?或者那些因素导致了《Moment in Peking》中林语堂女性观的不同再现?通过对比,作者发现郁飞的版本中,林语堂对裹脚的看法有所改变,而且通过一些措辞的变化,林语堂对女性的同情有所加深。在张振玉的版本中,林语堂对自由婚姻的看法在张振玉对银屏一角的重塑下也与原文有所不同,而中国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的观点被进一步恶化。然而,这些不同并未完全扭曲原文中呈现的女性观,因为两个版本都没有删减情节或对女性角色的命运进行修改。所以,只有一部分女性观在译文中受到了扭曲,而剩下的部分大多忠实地再现了。为了解释这些不同之处,作者将Lefevere的操纵理论以及Dukate对操纵的分类作为理论框架,并用韩礼德的语域分析理论作为分析语境的工具,在具体的语境中来分析例子中体现的女性观。而就本文而言,作者发现影响两个译文中女性观的不同再现的因素中,翻译理念,诗学和个人性别意识形态比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要更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26)

张云鹭[10](2017)在《再现与想象:《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女性形象研究(2004-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词频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方人物周刊》自2004年创刊以来至2016年底所刊登的封面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该期刊描绘出的女性形象谱系,进而探讨媒介话语叙事策略,并解析其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对《南方人物周刊》女性封面从关键词、等级关系、故事情节叁个方面的分析,发现在关键词的词频分析方面,《南方人物周刊》关于女性报道的总体数量不多、报道视线局限在娱乐和政治领域,在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南方人物周刊》偏爱年轻、喜爱表演或从事演艺事业、渴望回归生活但又无法逃离绯闻的一群女性,致力于塑造其形象正面、情绪积极的一面;在等级关系即叙事视角等方面分析发现,杂志主要采用内外叙事焦点相互结合的方法尽量全面再现女性形象、力图做到客观记录,但仍然免不了将“他者”作为衡量女性在家庭、事业、社交方面是否成功的标准;在对故事情节即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南方人物周刊》对封面女性人物的描写叙事手法多变、纵横结构交叉变换使文章显得有趣、有料,善于利用文学化的叙事方式制造冲突、使用对话体的场景再现、采用多元化的版面元素,同时遵守既定文化的叙事规则并由此总结归类出了四种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光环下的娱乐女明星、地缘政治下的铿锵玫瑰、公共议题里的知识女性和重大社会事件下的平凡女性,在这四种女性类型中,该杂志对娱乐女性的关注远远高于其他叁类女性。即便是《南方人物周刊》解构了传统女性家庭主妇的形象,但我们仍然忍不住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进行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本标榜严肃时政的杂志对娱乐女性的热情远远高于对女性政治地位的关注,初步总结了性别秩序难以改变、消费文化的盛行和商业利益的驱使这叁个方面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女性再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聚焦于《饭店世界》中不断变换的叙事声音,通过援引苏珊·兰瑟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逐一解析个人型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等叁种叙述声音与性别政治的关联,试图由此洞悉小说中边缘女性饱受压迫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叁种叙事声音协同合作,旨在帮助构建女性权威,颠覆异性恋霸权以及削弱男性权威,实现了叙述声音和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借助小说中的女性声音,作者阿莉·史密斯不仅实现了文学范式上的创新,更表述了她对社会边缘女性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期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再现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丹.讲述“想象的母国”之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再现与嬗变[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2].信征.女性心理的独特再现——阿莉·史密斯《饭店世界》的“叙述声音”与性别政治[J].语言教育.2019

[3].白雪,罗杰鹦.《露丝》中女性救赎思想的宗教视觉艺术再现研究[J].名作欣赏.2018

[4].郭娜.学术类文本翻译的连贯重构[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5].王洁.洗衣液广告再现的理想女性形象符号学分析[J].传媒论坛.2018

[6].邢文静.《中国文学》(1951-1966)英译女性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再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7].施洪梅,莫运夏.《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再现[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

[8].冯佳娜.女性意识的再现[D].烟台大学.2017

[9].陶莎莎.《京华烟云》中女性观的再现: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10].张云鹭.再现与想象:《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女性形象研究(2004-2016)[D].华中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女性再现论文-王晓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