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徐家华,秦绍正

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徐家华,秦绍正

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焦虑情绪,儿童情绪,焦虑水平,前额叶,脑机制,身心发育,眶额皮层,基底外侧杏仁核,品行障碍,适应不良

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家华,秦绍正[1](2019)在《如何帮孩子走出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早期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从1989年的13.16%上升到2005年的22%,我国受到困扰的人群甚至高达3000万。近年来,关于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报道屡见(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2-25)

韩贝贝,黄惠萍,姚星,李小燕,李十月[2](2019)在《鄂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鄂州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并分析其与视屏时间的关系,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鄂州市9所幼儿园1 72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儿童主要带养人填写。结果被调查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9.8%(169/1 720),同伴交往问题异常比例最高(24.9%)。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95±1.88)h,其中2.6%的儿童每天超过2 h;休息日平均视屏时间为(2.84±2.58)h,其中19.1%的儿童每天超过2 h。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日、休息日及总视屏时间均与儿童总困难得分和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多动4个维度得分有关(P值均<0.05),且随着视屏时间的延长,4个维度出现异常的可能性增加。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行为问题有关。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行为干预,采取措施减少儿童视屏时间,增加亲子和同伴互动交流的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曾小良,陆春燕,唐峥华,鲁鸿燕,覃祺[3](2019)在《HIV感染儿童行为问题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HIV感染儿童行为问题,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1—12月开展调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爱门诊正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10~16岁在校HIV感染儿童256名作为研究组。按性别、年龄1:1匹配原则选取学校的非HIV感染儿童25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儿童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均较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社会能力总分研究组10~11岁男童为(14.35±3.96)分,女童为(15.26±5.00)分;12~16岁男童为(14.21±4.64)分,女童为(14.57±5.50)分,均低于对照组同年龄、同性别儿童[(19.38±6.77)(18.09±5.16)(17.26±6.88)(17.84±6.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11岁男童13%,女童10%;12~16岁男童17%,女童13%)高于与对照组(10~11岁男童5%,女童3%;12~16岁男童4%,女童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IV感染儿童行为问题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需尽早开展心理干预。(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姚力宁,高金帆,贺立竞,高鑫,崔慧欣[4](2019)在《睡眠时间参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338名学前儿童为被试,采用母亲报告法探究了学前儿童睡眠时间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睡眠总时长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着,而睡眠总时长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着;(2)夜间睡眠比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着,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着;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显着,即对高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能够显着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而对低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对其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并不显着;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刘亚鹏,邓慧华,梁宗保,张光珍,陆祖宏[5](2019)在《早期情绪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考察早期各种情绪性成分及其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被试为299名儿童及其父母。母亲在儿童6和14个月时报告儿童的各种情绪性成分,父母在儿童48个月时分别报告儿童的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结果发现:(1) 6个月时的受限后沮丧和恐惧不能显着预测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与社交能力,但14个月时的受限后沮丧能显着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恐惧能显着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负向预测社交能力。6和14个月时的微笑/大笑均能显着正向预测社交能力。(2)在14个月时,恐惧能显着负向预测高受限后沮丧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但不能显着预测低受限后沮丧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在14个月时,恐惧能显着负向预测低微笑/大笑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但不能显着预测高微笑/大笑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徐妍[6](2019)在《智力残疾儿童问题行为、心理的矫正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力残疾儿童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方面身体有残缺的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区别在于,他们来自于自身智力方面的残疾,由于大脑神经等发育的问题,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以及心理、行为调节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渐适应环境,学会控制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教师在矫正智力残疾儿童问题行为、心理时,可以采用冷处理、构建和谐关系、寻找根源等方式实现对学生行为、心理问题的调整,从而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快乐生活。(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9年31期)

汪毅,甘明远,白璐源,吴宇泽,李丽[7](2019)在《心理韧性训练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心理韧性训练的疗效,及心理韧性的增加和儿童行为问题减少之间的关系。方法188名7-14岁行为问题儿童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进行12次心理韧性训练,对照组为等待干预组。干预前后评估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结果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总分及社交退缩、体诉、抑郁、多动、攻击及违纪六个共有因子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分减分及抑郁、多动、攻击及违纪4个共有因子减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分、个人力因素分及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叁个因子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后干预组平均加分7.56±5.97,对照组平均加分0.28±1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韧性总分加分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总分减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存在负相关(r=-0.381~-0.862,均P<0.01)。结论心理韧性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能提高行为问题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增高和总的儿童行为问题、抑郁、社交退缩、多动、体诉、攻击和违纪分减少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焦虑症中西医结合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8次全国年会暨第叁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王英杰,孙娟娟,李燕[8](2019)在《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3-6岁是儿童身体、认知、情绪、社会性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时期。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母亲作为孩子的主要教养人,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母亲的教养压力、教养参与、教养效能感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间纵向的研究设计,对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205名学前儿童(男孩109名,女孩96名)和家长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探讨了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参与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在T1测查母亲的亲职压力、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在T2测查儿童的问题行为。采用Amos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1)母亲亲职压力、母亲参与、教养效能感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两两相关(2)母亲亲职压力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3)教养效能感在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在亲职压力和问题行为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母亲亲职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在其中的作用,对教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对儿童的教育实践中,应当更加关注母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当下母亲的教养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母亲参与不足、教养效能感低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缓解母亲的教养压力和提高教养的幸福感,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田丹丹,佘爱,王语嫣,曾练平[9](2019)在《父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是"男主外,女主内",即使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进程,这种性别角色差异有所减弱,但尚未发生颠覆性变化,男性和女性的工作家庭界面特征仍然具有显着的差异。已有研究证实男性所体验到的工作家庭冲突高于女性。根据溢出交叉理论,个体工作领域的负面影响会溢出到家庭领域,影响配偶其及子女,一项基于工作家庭冲突和儿童内外化问题的纵向研究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工作家庭冲突与儿童内化问题显着正相关,而目前考察父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孩子的心理以及行为造成影响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工作家庭冲突视角探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主要探讨父亲工作家庭冲突、婚姻满意度和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抽取556名儿童及其父亲为被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婚姻满意度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父亲工作家庭冲突与婚姻满意度显着负相关(r=-0.28,P<0.01),与问题行为显着正相关(r=0.24,P<0.05),婚姻满意度与问题行为显着负相关(r=-0.26,P<0.01)。2.父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着,通过婚姻满意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显着(95%CI:[0.02,0.1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78%。结论:研究证实了父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中介机制,同时对降低父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影响提供实证证据和支持。(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斯麒,赵彬璇,吴红[10](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其好坏会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婚姻关系中的"外溢假说"理论,父母不良的婚姻质量会诱发他们表露出更多消极情绪,从而破坏儿童的情绪安全感,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教养效能感理论认为,父母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对自身教养效能感的判断,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效能感,促进儿童发展积极的、适应性的社会行为,而消极沮丧的情绪会削弱效能感,导致儿童可能产生较高的问题行为。既有研究主要关注情绪表达与问题行为、教养效能感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少有研究同时考察情绪表达、教养效能感与问题行为间的作用过程和机制。本研究以443名学龄儿童父母为被试,通过横断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揭示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问题行为和消极情绪表达显着负相关,与教养效能感显着正相关,消极情绪表达与教养效能感显着负相关,与儿童问题行为显着正相关,这表明父母婚姻质量、儿童问题行为、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之间相互影响,父母婚姻质量越差,其消极情绪表达越多,教养效能感越低,儿童问题行为越多;(2)父母婚姻质量既可以通过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分别单独中介作用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且链式中介的效应量为-0.35,总效应为-0.38,间接效应占总效应为0.93;(3)多群组分析表明父母的性别和孩子的性别在该链式中介中具有跨群组稳定性,意味着在该模型中具有相同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子女的问题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父母对婚姻质量的消极感知与评价,会增加父母的消极情绪表达,降低其教养效能感,最终影响到孩子不良的社会行为。因此,可能通过改善父母婚姻质量,降低消极的情绪表达和提高教养效能感,从而减少孩子问题行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鄂州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并分析其与视屏时间的关系,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鄂州市9所幼儿园1 72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儿童主要带养人填写。结果被调查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9.8%(169/1 720),同伴交往问题异常比例最高(24.9%)。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95±1.88)h,其中2.6%的儿童每天超过2 h;休息日平均视屏时间为(2.84±2.58)h,其中19.1%的儿童每天超过2 h。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日、休息日及总视屏时间均与儿童总困难得分和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多动4个维度得分有关(P值均<0.05),且随着视屏时间的延长,4个维度出现异常的可能性增加。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行为问题有关。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行为干预,采取措施减少儿童视屏时间,增加亲子和同伴互动交流的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徐家华,秦绍正.如何帮孩子走出焦虑[N].人民政协报.2019

[2].韩贝贝,黄惠萍,姚星,李小燕,李十月.鄂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9

[3].曾小良,陆春燕,唐峥华,鲁鸿燕,覃祺.HIV感染儿童行为问题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9

[4].姚力宁,高金帆,贺立竞,高鑫,崔慧欣.睡眠时间参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5].刘亚鹏,邓慧华,梁宗保,张光珍,陆祖宏.早期情绪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6].徐妍.智力残疾儿童问题行为、心理的矫正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9

[7].汪毅,甘明远,白璐源,吴宇泽,李丽.心理韧性训练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随机对照研究[C].第二届全国焦虑症中西医结合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8次全国年会暨第叁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年会论文集.2019

[8].王英杰,孙娟娟,李燕.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田丹丹,佘爱,王语嫣,曾练平.父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王斯麒,赵彬璇,吴红.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标签:;  ;  ;  ;  ;  ;  ;  ;  ;  ;  

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徐家华,秦绍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