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通道光学势论文-马佳,程勇军,王远成,周雅君

耦合通道光学势论文-马佳,程勇军,王远成,周雅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通道光学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发态,氢原子,能级,光学势

耦合通道光学势论文文献综述

马佳,程勇军,王远成,周雅君[1](2011)在《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对正电子与激发态氢原子散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电子与氢原子系统是最简单的叁体系统,对它的研究可以作为对散射理论的一个基本的检验。对于正电子与基态氢原子的散射已经有了很广泛的研究,但很少有人关注正电子与激发态氢原子的散射过程。激发态氢原子的极化率比基态氢原子大很多,这样在碰撞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极化势;在正电子碰撞激发态氢原子的过程中,正负电子偶素形成通道(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8-09)

马佳[2](2010)在《正电子与激发态氢原子(2s)碰撞的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正电子与激发态原子的碰撞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理解电子间关联效应,进一步解释物理学基本规律。而且,正电子与激发态原子的碰撞在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氢原子作为最简单的原子,对它的研究是验证我们的理论方法正确与否最直接的手段。本论文使用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CCO),发展了一个等效局域近似的复的极化势来描述正负电子偶素形成通道和电离连续通道在散射过程中的效应,计算了入射能量在0-200eV的正电子与激发态氢原子(2s)散射过程中的正负电子偶素形成截面和电离阈值以上的电离截面,并通过选择2s-2s,2s-2p,2p-2p这叁个耦合项,把极化效应投影到了P空间,进一步计算了散射过程中的弹性截面,10eV能量下的2s-3s的激发微分截面以及总截面。由于没有相应的实验数据作比较,我们将我们的结果与已有的理论结果做了对比,并且与同样用CCO方法计算的正电子与基态氢原子的结果做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5-01)

焦利光[3](2009)在《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低能下电子同钠原子的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能电子同原子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共振,即入射电子和靶原子能够形成不稳定的准束缚态(quasi-bound states),其会在散射相移和散射截面上引起剧烈的变化。对共振现象的研究对理解多体体系的基本对称性和相互作用动力学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5年,Johnston and Burrow的电子跃迁光谱实验发现了在电离阈值以下电子碰撞碱金属原子中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共振序列(series resonance),并且在所有的碱金属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家族式”共振(family resemblance);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理论方法能够完整地预言低能情况下电子同碱金属原子碰撞所产生的共振序列,尤其是在接近电离阈值的区域。在本文工作中,我们首次将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CCO)应用于低能情况下的电子同钠原子的碰撞,计算了其电离阈值以下的总散射截面,并且从中得到了共振序列。从我们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低激发态附近的几个共振与其他理论和实验结果都符合的非常好,我们在4.166、4.502和4.578 eV发现了叁个峰值,这叁个峰值能够确认Johnston and Burrow的实验结果,这是他们的实验结果在十多年后首次被我们的计算证实。此外我们还在1.80 eV预言了一个峰值,总散射截面与Rubin et al.的测量结果符合的非常好,由于其他理论和实验都没有得到这一峰值,其尚未被证明是由共振引起的,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会对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在5s激发阈值(4.128 eV)至电离阈值(5.14 eV)之间的能量范围内预言了许多新的共振,这些共振和低激发态附近的共振一起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共振序列。对电子碰撞钠原子共振序列的成功验证,使得我们相信CCO方法能够用来研究其他碱金属原子的共振序列,并且进一步地研究碱金属原子间的“家族式”共振。早在1966年Mittleman就指出,由于吸引的偶极势的存在,正电子与氢原子的碰撞同样能够产生共振。最近,CCO方法被成功地用于正电子同氢原子碰撞的共振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结果。钠原子由于其简单的类氢壳层结构为研究正电子同更复杂原子的共振现象奠定了基础。CCO方法在电子-钠原子体系和正电子-氢原子体系的共振研究上的成功,使得我们能够应用此方法来研究正电子-钠原子的共振现象。我们计算了10 eV以下的正电子同钠原子的总散射截面并与已知的理论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的理论方法被用来研究钠原子的前几个分波的共振,他们的计算结果集中在2 - 4 eV,而我们的计算也在这一区域显示出明显的共振现象。具体的分波共振在进一步的计算中。(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刘芳[4](2008)在《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正电子与锂原子碰撞的共振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Dirac在理论上预言正电子的存在,Anderson在实验上探测到正电子,成为20世纪物理学最惊人的发现之一。自此,正电子物理一直是物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强正电子束的出现,使正电子物理成为近二十年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同原子分子的碰撞是反物质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和相互作用以及碰撞的准确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在实验方面,尽管相应的实验技术正在逐渐发展,但是由于正电子与原子碰撞过程比较复杂,对实验条件要求非常高,所以目前仅有少量关于碰撞截面的实验数据,这使得对正电子与与原子碰撞的研究更加依赖于理论。在理论方面,过去的十年里,对正电子与原子的碰撞的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在正电子碰撞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往往首先从单电子原子入手,即氢原子和冻结核近似下的碱金属原子。研究过程中把碱金属原子看作一个最外层电子围绕包括内层电子在内的冻结核做运动的单电子体系。目前,变分法成功地处理了低能下的正电子与简单原子碰撞问题。畸变波玻恩近似方法(DWBA)对正电子与原子分子碰撞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能区域,早期的密耦法(close-coupling)经过理论工作者的不断发展被应用于中等能量范围内的正电子与原子碰撞问题,其中收敛的密耦方法(CCC)和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CCO)在近几年的理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本论文中,我们运用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CCO)研究了正电子与锂原子在低能(1.45-4.5eV)情况下散射过程中的共振现象。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是基于周雅君所发展的正电子同氢原子碰撞的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将耙空间的组态空间分成互补的P和Q两个空间。我们在P空间解耦合积分方程,发展了一个Q空间的复的等价局部的光学势来描述,部分分立态,碰撞过程中电离以及正负电子耦素形成。应用这种方法我们计算了正电子与锂原子碰撞的总散射截面以及L=0-10的十一个分波散射截面,并给出了共振的位置和形状,并对共振形成的原因做了简单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7-01)

程诚[5](2008)在《正电子与镁原子碰撞的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等价局域势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正电子与基态镁原子碰撞的、能够处理二体电荷转移过程和叁体电离过程的极化势。应用这个势,使用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模型,分别计算了入射能量20.0-100.0 eV内的正电子与镁原子碰撞的的正负电子偶素截面(简称Ps截面):Ps(1s),Ps(2s),Ps(2p)和总的Ps(n=1+2)形成截面以及中等能量范围(8-60 eV)正电子与镁原子碰撞的电离截面和弹性截面;在能量10 eV,20 eV,40 eV时,考虑和忽略正负电子偶素重排通道的影响的情况下,分别计算了弹性散射的微分截面,经过比较,发现即使在中等能量范围内,电离和正负电子偶素重排通道的效应,也不可忽略;在能量从正负电子偶素阈值到60.0 eV时,本文计算了正电子-镁原子碰撞的总的散射截面;在低能和中能范围内发现了四处共振,给出其共振能量和共振宽度,并给出了共振现象的合理的物理解释。与现有的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发现我们的理论模型有效的包含了在低能和中能区域起重要作用的正负电子偶素形成通道和电离连续态通道,模拟了更接近真实碰撞过程的理论模型,与现有的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这说明我们对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理论方法的改进是成功的。此外,我们计算的电离截面,弹性截面和弹性散射的微分截面需要与更多的实验和理论数据进行比较,来验证我们理论计算的合理性。本论文对相关领域的正电子与原子、分子以及更加复杂体系的碰撞的理论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张永志[6](2007)在《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对正电子同铷原子的散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中,我们发展了正电子与铷原子碰撞的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通过一个复的等价局域极化势模型来描述电离通道和电子偶素重排通道,并把此极化势附加到耦合通道光学势模型中,我们计算了中等入射能量下正电子与铷原子碰撞的总散射截面。为了检验光学势方法的有效性,目前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的实验测量以及其他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5-01)

郑诤[7](2007)在《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电子与氮分子的弹性散射》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与氮分子的碰撞截面数据在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上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的工作是将动量空间光学势的方法引入到电子与氮分子的碰撞理论研究中。我们计算了当电子入射能量为10、15、20、30和40 eV时与氮分子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同时把本文的结果与其它理论方法和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加以讨论。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动量空间光学势的方法能够应用到一个较为广泛入射能量范围来处理电子与分子的碰撞问题。并且随着一个复的、从头算的、非局域的、包含多通道耦合的光学势方法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会与实验符合得更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25)

于荣梅[8](2007)在《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电子氮原子碰撞电离以及正电子氢原子碰撞共振》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原子是所有大气原子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电子碰撞氮原子的电离数据对大气物理,天体物理以及通信等相关的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实验技术上的困难,电子碰撞氮原子的电离截面在这些应用方面的数据非常不足,实验上在该方面的不足只能由高质量的理论数据来补充。由于库仑力的长程性质,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可靠的理论的方法在整个动力学范围内实用,理论计算方面对这个过程进行研究的非常缺少,另外,回顾所有之前的工作,我们发现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差异一直存在。在工作中我们首次把等价局域光学势方法应用到电子与开壳层氮原子的碰撞电离中,我们计算了能量在15 eV到1100 eV范围内的电子与氮原子碰撞的直接电离截面。正电子同原子的碰撞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碰撞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特别是,由于不需要考虑泡利原理,被散射的正电子和靶电子之间缺少交换对称性,正电子同原子碰撞的共振现象吸引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我们应用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CCO)研究了从6.500 eV到13.600 eV能量范围内的正电子与氢原子碰撞的共振现象,计算了L=0到L=10的共振态,其中L=7到10是我们首次进行计算,我们把计算所得到的共振位置与其他方法计算所得到的共振位置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20)

李艳华[9](2006)在《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电子碰撞氧原子2p~(43)P-2p~33s~3S~0跃迁过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了电子同氧原子碰撞过程,计算了入射电子能量为25eV、30 eV,50 eV,100eV时的微分散射截面,并研究了连续态对散射截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Theng-HuiKek,LeonardTan[10](2006)在《堆迭式LED结构实现紧凑型多通道光学耦合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光学耦合器的核心是输入端的L E D和输出端的光电探测器.它们被绝缘的光传导介质隔开。光电探测器可以是光电晶体管,可以是带有晶体管的光电二极管,也可以是集成式检测器/逻辑集成电路。大多数光学耦合器都经过UL1577、CSA和IEC/DINEN/EN6(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期刊2006年19期)

耦合通道光学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正电子与激发态原子的碰撞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理解电子间关联效应,进一步解释物理学基本规律。而且,正电子与激发态原子的碰撞在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氢原子作为最简单的原子,对它的研究是验证我们的理论方法正确与否最直接的手段。本论文使用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CCO),发展了一个等效局域近似的复的极化势来描述正负电子偶素形成通道和电离连续通道在散射过程中的效应,计算了入射能量在0-200eV的正电子与激发态氢原子(2s)散射过程中的正负电子偶素形成截面和电离阈值以上的电离截面,并通过选择2s-2s,2s-2p,2p-2p这叁个耦合项,把极化效应投影到了P空间,进一步计算了散射过程中的弹性截面,10eV能量下的2s-3s的激发微分截面以及总截面。由于没有相应的实验数据作比较,我们将我们的结果与已有的理论结果做了对比,并且与同样用CCO方法计算的正电子与基态氢原子的结果做了比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通道光学势论文参考文献

[1].马佳,程勇军,王远成,周雅君.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对正电子与激发态氢原子散射的理论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2].马佳.正电子与激发态氢原子(2s)碰撞的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焦利光.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低能下电子同钠原子的碰撞[D].吉林大学.2009

[4].刘芳.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正电子与锂原子碰撞的共振现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5].程诚.正电子与镁原子碰撞的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

[6].张永志.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对正电子同铷原子的散射研究[D].吉林大学.2007

[7].郑诤.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电子与氮分子的弹性散射[D].吉林大学.2007

[8].于荣梅.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电子氮原子碰撞电离以及正电子氢原子碰撞共振[D].吉林大学.2007

[9].李艳华.耦合通道光学势方法研究电子碰撞氧原子2p~(43)P-2p~33s~3S~0跃迁过程(二)[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

[10].Theng-HuiKek,LeonardTan.堆迭式LED结构实现紧凑型多通道光学耦合器[J].电子产品世界.2006

标签:;  ;  ;  ;  

耦合通道光学势论文-马佳,程勇军,王远成,周雅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