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学论文-贾长江

森林土壤学论文-贾长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土壤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森林土壤,土壤质地,土层厚度

森林土壤学论文文献综述

贾长江[1](2011)在《森林土壤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土壤由于分布范围广,成土因素各异,因而又是一个庞大的土壤系列,其中包括发育于不同气候条件和森林植被下的各具特点的不同土类。在中国,主要有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以及褐土等。本文主要进行森林土壤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1年12期)

耿玉清,聂立水,王海燕[2](2010)在《森林土壤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1世纪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的现状,基于研究性教学理念,阐述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森林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坚持"巩固基础、突出现代应用、反映前沿热点、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使其不断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着眼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解。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来源于《高等农业教育》期刊2010年08期)

冉华,宫渊波,龚伟,罗承德,罗正华[3](2010)在《森林土壤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21世纪对林学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从四川农业大学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对森林土壤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重点包括重组课程体系,构建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精选实验内容,组建分析测试系列实验。并对具体实施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为提高森林土壤学实验课程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收到了较好的改革效果。(本文来源于《实验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宫渊波,罗承德,冯茂松,冉华[4](2004)在《森林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21世纪对林学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在对林学类主要专业基础课森林土壤学的课程教学及考试(考核)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包括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将森林土壤学相关课程的实验从原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精选实验内容,组建相对独立、相辅相成的分析测试系列实验,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并且,将部分实验课内容制作成录像片和彩色图片,丰富和扩大教学内容。进行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编制考试大纲,含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分标准等,收到了较好的改革效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S1期)

熊尚发,丁仲礼,刘东生[5](2000)在《南方红土网纹:古森林植物根系的土壤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方红土进行网纹宏观形态的观察和土壤微形态及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红土网纹具有植物根系的外形特征并保存了能够明确证实根系存在的中柱(stele)遗迹,网纹周边留有根系对根图挤压的微结构痕迹,网纹白色部分经历了脱铁的化学过程.这些证据表明南方红土网纹是古森林植物的根系遗迹.(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0年12期)

杨承栋[6](1987)在《全国森林土壤学第四次学术讨论会在山西省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会议由中国林学会、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于1986年10月5日至10日在原(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1987年01期)

罗汝英,厉婉华[7](1981)在《多元分析方法在森林土壤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国内外关于多元分析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典范变量分析等)在森林土壤学中应用的事例。 在我国,多元分析在土壤学上的应用始于七十年代后期。一开始就有一些定量和数值化研究工作是与森林土壤及其水分状况分类、森林土壤生产力评价和森林土壤障碍性因子诊断等课题有关。例如,对东北地区灰化土与暗棕壤的判别,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华北褐色森林土的数值分类,用系统聚类法将南京附近杉林下黄棕壤的湿度状况进行归类,对江西省杉林下土壤障碍性条件的判别分析,以及用多元回归对南方杉木林或其他树林下土壤生产力的评价,等等。(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1年04期)

林伯群[8](1979)在《北美森林土壤学的发展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美洲分属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全境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温带,具有适于林木生长的环境,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林业基础学科之一的林业土壤学,在北美自六十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了解北美森林土壤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现状,对当前我国发展森林土壤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1979年05期)

林伯羣[9](1963)在《森林土壤学中几个重要问题及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土壤学是土壤学与林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是林业生产中营林、育林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促进林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土壤发生学、森林水文学等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提供了新的论据。 一、森林土壤学发展过程 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了有关森林土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但森林土壤学成为一门现代学科,却是较为晚近的事。 十九世纪由于土地资源的调查及营林、造林工作的开展,开始获得了森林与土壤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资料:认为森林植被是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不良的土壤(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1963年03期)

宋达泉[10](1960)在《关于发展森林土壤学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土壤学是发展社会主义林业建设的重要学科之一,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内容,也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我国劳动人民对森林土壤的利用和改良,具有长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是把森林土壤学作为现代科学之一进行系统的研究,却是解放后近十年的事。解放后,由于林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林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对各地森林土壤的资源、类型、分布、发生学特性、物理化学性貭、利用改良条件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森林土壤学方面积累了很多与生产实践有关的科学资料。今后须要更全(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60年01期)

森林土壤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21世纪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的现状,基于研究性教学理念,阐述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森林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坚持"巩固基础、突出现代应用、反映前沿热点、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使其不断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着眼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解。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土壤学论文参考文献

[1].贾长江.森林土壤学研究[J].北京农业.2011

[2].耿玉清,聂立水,王海燕.森林土壤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

[3].冉华,宫渊波,龚伟,罗承德,罗正华.森林土壤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

[4].宫渊波,罗承德,冯茂松,冉华.森林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

[5].熊尚发,丁仲礼,刘东生.南方红土网纹:古森林植物根系的土壤学证据[J].科学通报.2000

[6].杨承栋.全国森林土壤学第四次学术讨论会在山西省召开[J].土壤通报.1987

[7].罗汝英,厉婉华.多元分析方法在森林土壤学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

[8].林伯群.北美森林土壤学的发展简介[J].土壤通报.1979

[9].林伯羣.森林土壤学中几个重要问题及其现状[J].土壤通报.1963

[10].宋达泉.关于发展森林土壤学的问题[J].科学通报.1960

标签:;  ;  ;  

森林土壤学论文-贾长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