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斑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血瘀阴虚证,解毒祛瘀滋阴方,临床疗效
红斑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闻向晖,范永升,温成平[1](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特征、中医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关键证候特征,总结其中医临床疗效,并深入探讨相关的中医药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前期临床及文献理论研究,分析SLE临床主要证候特征;根据本课题组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从分子免疫、代谢组学和微生态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解毒祛瘀滋阴方(Jiedu Quyu Ziyin prescription,JP)治疗SLE的作用机制。[结果]SLE临床上以热毒、血瘀、阴虚夹杂为主要证候特征。JP结合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治疗SLE与单用GCs相比,临床疗效具有显着优势;JP有利于GCs的稳定撤减,具有显着的增效减毒作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分子免疫水平,JP治疗MRL/LPR模型小鼠,可通过CaMK4信号通路恢复TH17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还能通过调节T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DNA甲基化,从而抑制过度激活的淋巴细胞,改善SLE的预后,防止其肾脏损害;在代谢水平上,JP可显着上调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的含量;能显着上调氨基酸生物标志物甘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至正常水平,效果优于GCs;微生态水平,JP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功能来减少致病菌(如Parabacteroides)丰度,并增加有益细菌(如Odoribacter和Ruminococcus)丰度,而GCs对肠道菌群的分布影响不显着;JP还能显着降低肠道粘膜TLR7、TLR9和IL-6的表达,呈现多靶点治疗SLE的作用。[结论]SLE临床上以热毒血瘀阴虚证最为常见,JP能有效控制SLE的病情进展,临床效果显着。并从调节分子免疫、代谢及微生态等多层次深入探讨了中医药的疗效机制,为SLE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金鑫,李建瑞,陆梦洁,王兴东,李德龙[2](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通过不同序列MRI检查方法,观察不同病因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受累部位、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NS组癫发作(χ~2=9.255,P=0.002)、视觉障碍(χ~2=7.005,P=0.008)发生率高于SLE组;而SLE组则以双侧侧脑室旁(校正χ~2=5.377,P=0.020)、基底节区(校正χ~2=4.825,P=0.028)和半卵圆中心(χ~2=8.113,P=0.004)受累为主;两组影像学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9),NS组顶枕叶型分布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SLE组(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6);与NS组相比,经药物治疗后SLE组患者预后更佳、病程更短(t=2.612,P=0.013)。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所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对理解该病病理生理学机制、明确诊断具有鉴别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陈文萃,梁少姗,左科,杨柳,曾彩虹[3](2019)在《以血栓性微血管病为特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附20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以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为特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损害(SLE-肾脏TM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2 332例SLE首次肾活检标本中筛选出符合SLE-肾脏TMA病例,即有肾小球TMA和/或间质血管TMA,无内皮下或上皮侧免疫复合物(IC)沉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20例患者病理符合SLE-肾脏TMA,临床均有急性肾损伤及血液系统受累,其中11例(55%)需肾脏替代治疗(RRT),12例(60%)有肾病综合征,13例(65.0%)存在TMA叁联征。17例(85.0%)患者肾小球TMA伴血管TMA,8例(40%)肾组织无IC沉积,12例(60%)仅系膜区少量IC沉积。尿蛋白定量与足突融合范围正相关。20例均接受强化免疫抑制治疗,11例治疗初需RRT患者均摆脱透析,15例(75%)获完全缓解,4例(20%)获部分缓解。中位随访58.0(36.0,92.3)月, 5例肾病复发,无一例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或死亡。结论:以TMA为特征的肾损伤在SLE肾活检病例中并不少见,临床表现特殊且肾损伤重,应作为SLE肾损伤的一种独特类型。这类患者肾功能损伤重,但经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预后良好。(本文来源于《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金鑫,李建瑞,陆梦洁,张志强,王兴东[4](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不同病因下可逆性后部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不同病因下可逆性后部脑病(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53例临床确诊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根据其原发病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SLE组)31例,肾病综合征组(NS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 NS组的痫样发作(χ2=9.255,(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丛珊,高翠荣,李潭,张倩楠,孙蛟[5](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抑制干预对并发全心脏扩大者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心脏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该类患者临床特点及免疫抑制治疗后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902例SLE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02例患者中,532例无心脏损害,370例出现心脏损害。370例心脏损害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25例。男女间比较,心悸、胸痛、胸闷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心电图方面,T波改变、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心脏超声(UCG)中,少量、中量的心包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无心脏损害两者间比较,贫血、肾脏病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心脏损害患者的补体C3、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无心脏损害者(P<0.05),而起病至免疫抑制剂治疗前的时间大于无心脏损害者(P <0.05)。有无全心扩大两者间比较,贫血、肾脏病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心扩大组贫血、肾脏病变比例高于无全心扩大组。全心扩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全心扩大组(P <0.05),病程、起病至免疫抑制剂治疗前的时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无全心扩大组(P <0.05)。心脏扩大7例患者UCG指标治疗前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LE患者心脏损害较为常见,全心脏扩大者早期免疫干预治疗对保护心脏有益。免疫抑制治疗对心脏扩大SLE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有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肖钟涌,邱小英,谢伊宁,赵伯维,王一琳[6](2019)在《中国区域紫外辐射红斑剂量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气探测卫星AURA搭载的臭氧观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所获得的紫外辐射红斑剂量数据,分析了2005—2015年中国紫外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空间上,紫外线辐射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布,从南向北逐渐减小,大约从4200 J·m~(-2)到1500 J·m~(-2)递减。紫外辐射与高程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东部、东北的低海拔地区,紫外辐射相对较低。在高海拨的青藏高原区,紫外辐射高,多年平均值大约为5500 J·m~(-2),有些区域可达6000 J·m~(-2)以上。在时间上,紫外辐射红斑剂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变化大致呈现抛物线分布。在夏季(7月份)达到最大值,多年平均值为5532.9 J·m~(-2),春秋季次之,冬季(12月份)达到最小值,多年平均值为1089.2 J·m~(-2)。2005—2015年平均紫外线辐射呈上升趋势,但是在2010年出现谷值,多年平均值大约为3016.5 J·m~(-2)。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大体呈现两种模式:在高值的青藏高原区,紫外辐射呈现减少的趋势;在低值区,紫外辐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蕤[7](2019)在《1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并发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3234例SLE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民族等),及其中110例合并HZ的SLE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类风湿因子、C3、C4、Ig G、Ig A、Ig M、血清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抗ds-DNA抗体定量、ENA抗体谱等),用药情况及并发神经损伤类型等进行分析;同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10例不合并HZ的SLE患者作对照分析;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对SLE合并HZ的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将观察组患者按照是否合并HZ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脑炎/脑膜炎、带状疱疹引起的角膜炎/角膜溃疡、带状疱疹引起的内耳功能障碍等)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合并HZ的SLE患者发生HZ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统计软件用SPSS19.0软件。结果:1、人口特征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LE患者有3234例(7060例次),其中有116例(118例次)合并HZ,2次患HZ患者有2例,资料完整HZ感染患者为110例。年平均发病率约为0.72%。3234例SLE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2±15.3)岁,女性患者为2870例,平均年龄为(33.8±14.9)岁,男性患者为364例,平均年龄为(37.4±17.7)岁,男:女约为1:9。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110例患者,男性均有16例,女性均有94例,平均年龄均为(34.2±15.8)岁。观察组:平均病程为(24.8±41.2)月,SLE-DAI评分为:7.88±6.89;对照组:平均病程为(26.7±35.9)月,SLE-DAI评分为:6.61±6.46。2、临床特征观察组以面部和/或双下肢水肿起病有37例(33.6%),对照组有19例(17.3%);观察组肾脏受累有89例(80.9%),对照组有53例(48.2%);观察组平均受累系统数为(1.55±0.92)个,对照组平均受累系统数为(1.21±0.74)个。以上差异P<0.05。3、观察组组内特征观察组并发神经损伤类型:泛发型有15例(13.6%);累及颅神经有18例(16.4%);累及颈丛神经有3例(2.7%);累及臂丛神经有10例(9.1%);累及肋间神经有50例(45.5%);累及骶神经有14例(12.7%)。按照是否合并HZ并发症将观察组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组内分层比较显示:并发症组的平均年龄为(42.8±12.4)岁,非并发症组的为(30.7±15.7)岁;并发症组颅神经受累有10例,非并发症有8例;并发症组平均环磷酰胺累积剂量为(3.91±3.11)g,非并发症组为(2.29±1.32)g;并发症组来氟米特使用例数为7例,非并发症组为3例。以上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环磷酰胺累积剂量、来氟米特为合并HZ的SLE患者发生HZ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62、40.583、1.765。4、实验室特征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为(6.29±3.33)×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为(0.19±0.09)%、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7.40±6.31)%、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6.86±10.00)%、Ig G为(10.53±6.98)g/l、Ig A为(1.94±1.33)g/l、Ig M为(1.01±0.72)g/l、血清白蛋白为(31.05±7.36)g/l。对照组白细胞计数为(7.37±3.49)×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为(0.23±0.1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4.86±7.6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0.96±6.76)%、Ig G为(15.14±6.44)g/l、Ig A为(2.50±1.14)g/l、Ig M为(1.25±0.94)g/l、血清白蛋白为(33.17±6.66)g/l。以上差异P<0.05。5、治疗特征观察组1月内有28例接受激素冲击,对照组有9例;观察组1月内有35例接受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对照组有16例;观察组有32例使用甲氨蝶呤,对照组有12例;观察组的免疫抑制剂平均使用种类数为(1.71±0.91)种,对照组的为(1.25±0.71)种。其差异P<0.05。6、多因素分析SLE合并HZ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使用甲氨蝶呤、1月内行激素冲击、肾脏受累、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等,其OR值分别为:15.321、12.665、4.552、1.120;保护因素分别为:Ig G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其OR值分别为:0.852、0.851。结论:1、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LE患者的HZ平均年发病率约为0.72%;2、肾脏受累、多系统受累、免疫功能低下的SLE患者更易患HZ;3、甲氨蝶呤、1月内接受激素冲击、肾脏受累、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是SLE患者合并HZ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g G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是SLE患者合并HZ的保护因素。(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婷,孙广超,曾华松[8](2019)在《114例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及治疗后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重度疾病活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临床特征,并比较治疗6个月后的相应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4例中重度疾病活动SLE患儿临床资料,主要分析其免疫学指标及淋巴细胞亚群分类结果。根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分为中度活动组及重度活动组,比较组间有无差异,并将组间治疗6个月后的SLEDAI、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免疫学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114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0.56±2.65)岁,女∶男=3.56∶1,SLEDAI评分为(15.21±3.95)分,其中、中度活动组49例,重度活动组65例。疾病重度活动组的补体C3及C4均明显低于中度活动组(P<0.05),淋巴细胞亚群分类结果显示,中度活动组的NK细胞(CD16+CD56+)计数明显高于重度活动组(P<0.05),重度疾病活动组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中度活动组(P<0.05)。治疗6个月后的SLEDAI评分与首诊比较明显降低(P<0.05),IgG、IgA、IgE水平均明显减低(P<0.05),C4、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P<0.05),CD19~+B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P<0.05)。结论免疫学指标联合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能部分反映SLE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SLEDAI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分级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值得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高月明[9](2019)在《5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作为一种风湿免疫疾病具有其独特的疾病特征,其累及器官之多,影响范围之广,诊断困难之大,都充分印证了它的复杂多变和捉摸不定。女性是更容易遭受SLE侵害的群体。相反,男性SLE患者所占比例较少,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影响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并对疾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目的:通过研究SLE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强调性别分层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男性SLE患者的诊断正确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疾病预后,有助于深刻认识SLE的差异性临床特征,为SLE个体化治疗提供持续动力。方法:本课题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1997年推荐的SLE分类标准,收集547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男女性SLE患者的差异性临床特征,分析并总结男性SLE患者的差异性临床表现特点。结果:547例患者中,男性154例(28.2%),女性393例(71.85%),初发年龄6-81岁,平均31.10±14.09岁,平均确诊年龄32.19±14.58岁。男性初发年龄6-73岁,平均30.10±5.37岁,平均确诊年龄32.12±15.84岁,女性初发年龄7-81岁,平均31.21±13.58岁,平均确诊年龄32.22±14.07岁,男女性患者未见明显平均发病年龄和平均确诊年龄的差异(P>0.05)。547例患者自发病至确诊时间最少5天,最多30年,83例患者(15.17%)在症状出现后1个月以内即明确诊断,其中男性35例(22.73%),女性48例(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2,P<0.05)。首发症状方面,男女性表现为发热、肾损害、关节痛、乏力、雷诺现象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12,P<0.05)、(χ~2=7.106,P<0.05)、(χ~2=10.612,P<0.05)、(χ~2=5.908,P<0.05)、(χ~2=5.502,P<0.05)。初诊情况方面,男性误诊100例(64.94%),女性误诊170例(43.26%),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20.802,P<0.05)。男性误诊为其他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皮炎、感染性疾病、肾脏疾病者与女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χ~2 =5.171,P<0.05)、(χ~2=21.158,P<0.05)、(χ~2 =7.452,P<0.05)、(χ~2=20.564,P<0.05)。以皮疹起病者最易初诊正确(69.93%),最易与皮炎混淆,以发热起病者最易误诊(72.55%),最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症状表现方面,男性发病时即有肾脏损害者67例(43.51%),18例男性患者进行了肾脏活检,表现为Ⅳ型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者10例(55.56%),女性发病时即有肾脏损害者89例(22.65%),27例女性患者进行了肾脏活检,表现为Ⅳ型LN 11例(4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618,P<0.05)、(χ~2=4.091,P<0.05)。男性表现为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者2例(1.30%),女性22例(5.60%),男性表现为中度贫血19例(34.55%),女性87例(5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75,P<0.05)、(χ~2=6.801,P<0.05)。有关节炎表现者男性52例(33.99%),女性185例(44.56%),累及指间关节者男性22例(42.31%),女性 107例(57.84%),均有显着差异(χ~2=8.219,P<0.05)、(χ~2=3.947,P<0.05)。有发热者表现者男性92例(59.74%),女性182例(46.31%),有胸膜炎者男性46例(29.87%),女性84例(21.37%),有脱发表现者男性28例(18.18%),女性114例(29.00%),有雷诺现象表现者男性13例(8.44%),女性69例(17.56%),均有明显性别差异(χχ~2=7.982,P<0.05)、(χ~2=4.408,P<0.05)、(χ~2=6.746,P<0.05)、(χ~2=7.215,P<0.05)。免疫学指标方面,男性表现为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者108例(70.13%),女性209例(53.18%),男性抗SSA抗体阳性者62例(40.26%),女性203例(51.65%),男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者 19 例(12.34%),女性22例(5.60%),男性抗(3 2糖蛋白 1(β 2 glycoprotein 1,β2GP1)抗体阳性者4例(2.60%),女性30例(7.63%),男性表现为补体C3(complement C3)水平降低者111例(80.43%),女性270例(7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044,P<0.05)、(χ~2=5.751,P<0.05)、(χ~2=7.248,P<0.05)、(χ~2=4.814,P<0.05)、(χ~2 =4.581,P<0.05)。SLE 疾病活动度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男性患者SLEDAI均值20.97±9.81,女性均值18.54±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8,P<0.05)。男性SLEDAI表现为重度活动者111例(72.08%),女性246例(6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5)。结论:(1)临床表现:SLE好发于女性,男女平均发病年龄及平均确诊年龄均无显着差异,男性在发病1月以内确诊者多于女性。以发热、肾损害起病者男性患者占优势地位,以关节痛、乏力、雷诺现象起病者女性占优。男性比女性更易误诊,发热是所有首发症状中最易误诊的,而皮疹则是最易首诊正确的。男性患者更易在发病时即表现出肾脏损害,且行肾脏活检表现为Ⅳ型LN者多于女性。男性患者比女性有更显着的溶血性贫血和中度贫血表现。男性有关节炎者较之女性患者少见,其中表现为指间关节受累者也明显少于女性。男性有发热、胸膜炎者表现者多于女性,有脱发、雷诺现象表现少于女性。(2)免疫学指标:男性表现为抗ds-DNA抗体阳性、aCL阳性、C3水平降低者多于女性,表现为抗SSA抗体、抗β 2GP1阳性者少于女性。(3)SLEDAI:男性患者倾向于表现出更高的疾病活动度,男性SLEDAI均值高于女性,SLEDAI表现为重度活动者亦高于女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30)
陈伟娜[10](2019)在《不同性别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及随访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同性别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般情况、首发症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SLEDAI评分及随访情况进行对比,提高对不同性别儿童SLE的认识,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08~2018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明确确诊为SLE的0-14岁患儿79例,分为男女两组。对两组患儿的首发及主要临床症状、各系统损害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随访情况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美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积分(SLEDAI)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使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男女比例为1:3.39,发病高峰年龄为10-14岁(84.8%),男女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2.首发症状中,男童组以发热发生率最高(33.3%),女童组以面部红斑发生率最高(41.0%),两组各首发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一般症状中,男童组中以发热(61.1%)、面部红斑(50%)、皮疹(50%)发生率较高。女童组面部红斑(55.7%)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关节痛,发生率居于(30%-50%)之间。男童组关节痛的发生率(11.1%)较女童组(36.1%)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一般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系统损害中,男童组以肾脏、血液系统损害最为多见,且异常率明显高于女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精神系统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5.进一步分析各系统损害中的具体类型,在心血管系统中,两组心包积液发生率均较高;男童呼吸系统损害较少,女童患肺炎、上感者居多;消化系统中男童肝损害相对较多,女童以腹痛、腹胀及腹腔积液为主;血液系统中两组均以贫血为主,其次为白细胞降低,再次为血小板降低;神经精神系统中两组均以精神差为主,此外女童的头痛症状也较多.以上各系统损害的症状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肾脏损害中,男童组蛋白尿、血尿发生率较女童组明显升高,其中蛋白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学指标中,两组ANA的阳性率均很高(男童组为88.9%,女童组为95.1%),其中以高滴度表达者更多见。此外dsDNA、补体C3、ESR在两组中异常率均很高,达80%以上。男童组IgA水平明显高于女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dsDNA、ANA、ENA、IgG、IgM、补体C3、补体C4、ESR、CRP的异常程度及异常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评估两组的疾病活动度,SLEDAI在首次就诊(c~((17))(28)7.527,p=0.046)、随访7年(c~((17))(28)6.476,p=0.045)、随访9年(c~((17))(28)6.878,p=0.048)时男童组评分明显高于女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SLE女性多于男性,儿童中男性患者比例较成人高。男女起病年龄相当,多集中在10-14岁之间。2.男性SLE患儿较女性SLE患儿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更易误诊。3.女性SLE患儿较男性SLE患儿更易累及关节。4.男性SLE患儿的肾脏及血液系统更易受累,狼疮肾的发生率更高。5.ANA、dsDNA在两组SLE患儿中阳性率均很高,且多为高表达,目前仍是诊断SLE的重要免疫学指标。6.男性SLE患儿较女性SLE患儿起病重,远期预后差。(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红斑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通过不同序列MRI检查方法,观察不同病因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受累部位、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NS组癫发作(χ~2=9.255,P=0.002)、视觉障碍(χ~2=7.005,P=0.008)发生率高于SLE组;而SLE组则以双侧侧脑室旁(校正χ~2=5.377,P=0.020)、基底节区(校正χ~2=4.825,P=0.028)和半卵圆中心(χ~2=8.113,P=0.004)受累为主;两组影像学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9),NS组顶枕叶型分布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SLE组(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6);与NS组相比,经药物治疗后SLE组患者预后更佳、病程更短(t=2.612,P=0.013)。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所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对理解该病病理生理学机制、明确诊断具有鉴别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斑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闻向晖,范永升,温成平.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特征、中医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英文)[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金鑫,李建瑞,陆梦洁,王兴东,李德龙.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3].陈文萃,梁少姗,左科,杨柳,曾彩虹.以血栓性微血管病为特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附20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9
[4].金鑫,李建瑞,陆梦洁,张志强,王兴东.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不同病因下可逆性后部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5].丛珊,高翠荣,李潭,张倩楠,孙蛟.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抑制干预对并发全心脏扩大者的效果[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
[6].肖钟涌,邱小英,谢伊宁,赵伯维,王一琳.中国区域紫外辐射红斑剂量时空变化特征[J].地球环境学报.2019
[7].刘蕤.1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
[8].刘婷,孙广超,曾华松.114例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及治疗后随访[J].中国当代医药.2019
[9].高月明.5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陈伟娜.不同性别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及随访比较[D].宁夏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