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论文-张一秋,石洪成,李蓓蕾,庞丽芳,顾宇参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论文-张一秋,石洪成,李蓓蕾,庞丽芳,顾宇参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ET,CT,肿瘤,uWS-MI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秋,石洪成,李蓓蕾,庞丽芳,顾宇参[1](2018)在《~(18) F-FDG PET/CT显像“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美国GE公司研发的"GE AWS46工作站"对比,评估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ET/CT后处理工作站"uWS-MI"的应用有效性,并评价其稳定性、可靠性及数据管理等是否满足临床要求。方法:选择30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VCT 64型PET/CT仪进行~(18) F-FDG PET/CT显像。在"uWS-MI"和"GE AWS46"工作站上分别采用半自动一键式分割1个典型病灶,由两名同时具有核医学和CT上岗证的核医学科医师采用"满意""一般""不满意"3分法独立评价其分割效果(肿瘤的完整性、轮廓的准确性)。该两名医师基于肿瘤分割计算每例患者初次PET/CT显像时1个典型病灶的体积、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最大值、SUV平均值、SUV阈值、SUV峰值、总葡萄糖酵解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同时由该两名医师分别评价"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交互性和工作流,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数据管理是否满足临床要求。结果:两名医师独立采用"uWS-MI"和"GE AWS46"对病灶分割效果的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WS-MI"和"GE AWS46"基于肿瘤分割计算的每例患者初次PET/CT显像时1个典型病灶的体积、SUV最大值、SUV平均值、SUV阈值、TL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WS-MI"组SUV峰值显着大于"GE AWS46"组(t=3.36,P=0.002)。两名医师对"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交互性和工作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数据管理的满意率均为100%。结论:"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对病灶的分割效果较理想,获取的病灶体积及SUV数据均能用于临床诊断,且系统及界面应用满意度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蔡超[2](2016)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疗成像设备突飞猛进的发展,针对不同成像设备的图像处理算法也层出不穷。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算法,避免重复开发,一些国内外研究机构研发了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现有的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在特定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还存在如下不足:一些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综合平台需要配套医疗设备或特殊硬件才能运行,价格昂贵,不利于学习和在医学领域的普遍使用;开源框架的软件平台二次开发学习成本过高,这主要是由于其依赖的开源软件库过于庞大和复杂造成;由于医学影像数据本身的复杂性,使得现有软件平台的专业性太强,通用性不足,使用不便。本文的设计目标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集成常用的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算法,以减轻算法研究者在算法工具使用上的学习成本,使得他们能够专注于新算法的设计和对比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算法平台的设计。该算法平台划分为叁层:第一层,底层,基于VTK、ITK、FSL等成熟开源算法库构建;第二层,中间层,将底层算法库中关于医学影像格式转换、滤波、配准、分割和叁维重建的算法按照统一的图像读写接口封装,以便于应用层的调用;第叁层,应用层,把中间层提供的算法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连接,设计了图像格式转换、配准与分割、显示叁个交互模块。2、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软件的实现。依据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算法平台的设计,对底层ITK和VTK算法库中相关算法进行了封装,将FSL算法库中关于脑部影像配准与分割的功能模块移植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把MATLAB环境下运行的脑部海马体叁维分割算法集成到了算法平台中,所有算法均按照中间层图像读写接口的设计规则进行封装。软件中实现了应用层的叁个交互模块:第一个,图像格式转换模块,实现了DICOM切片序列转换为叁维NIf TI文件、叁维NIfTI文件重切片为DICOM序列等格式转换功能;第二个,配准与分割模块,实现了FLIRT(脑部影像线性配准)、FIRST(脑部影像兴趣区域分割)、BET(脑组织提取)、HST(脑部海马体分割)四个算法;第叁个,显示模块,实现了医学影像二维显示和叁维重建,二维显示支持兴趣区域勾画,叁维重建支持面绘制、网格绘制和体绘制,体绘制中支持标签图像的迭加显示。3、软件功能测试。使用CT、MRI影像测试了格式转换模块、配准与分割模块、显示模块,验证了这叁个模块的正确性。特别地,使用ADNI数据库中的脑部MRI影像对FIRST算法在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下分别进行了18组实验,根据Precision相似测度对FIRST算法分割结果进行比较,两个操作系统下的分割结果没有明显差别,证明了移植后的FIRST算法能够正确运行。(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6)

陈习[3](2014)在《稀疏表示理论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最新进展是稀疏表示理论。稀疏表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方面。同时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领域,以稀疏表示理论为基础的稀疏编码方法和稀疏正则化方法也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日益重视,运用稀疏方法能够解决传统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技术中的许多问题。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主要包含医学影像去噪、增强、分割和影像序列分析等技术。本论文在稀疏表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领域中的几个问题,对医学影像去噪、影像增强和影像序列分析进行了讨论,具体成果如下。将斑点噪声模型与图像稀疏编码相结合解决超声医学影像去噪问题。采用l1/2稀疏编码对影像数据进行描述以得到比传统l1编码更为稀疏的表达形式。在Bayesian-MAP框架下,根据编码的统计分布特点,设计合适的阈值收缩算法,实现对噪声的抑制,达到恢复影像质量的目的。实验表明算法能有效地恢复医学超声影像,较好地抑制斑点噪声,增强边缘并保持细节效果。研究了医疗影像的偏差场自适应校正与增强问题。针对传统校正增强方法对偏差场模型参数依赖等问题,分析了医疗成像中偏差场与观测影像之间的联系,提出实现影像增强的合理假设,在偏差场成像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基于稀疏正则约束的自适应校正增强模型。增强模型包含双正则项,分别采用全变差约束理想影像和梯度光滑性约束偏差场结构,运用迭代演化观测影像曲面的方法自适应地逼近偏差场,从而避免了估计偏差场模型参数,采用交替优化方法寻优达到校正增强目的。仿真与真实数据实验验证了该算法能够得到较好地实现医学影像增强效果。研究了医学时序影像数据自动化分析技术,通过对传统医学影像序列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讨论,提出一种基于稀疏非负矩阵分解的影像序列因子分析方法。该方法针对传统因子分析方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解决了解的非负性并对解的结构进行约束。在保证分解结果非负性的前提下,提出了既能够描述医学生理结构独立性,又能够限制解的结构稀疏正则约束项,进而构造出新的因子分析模型。应用稀疏非负矩阵分解算法实现模型的数值求解运算。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稳定性,与传统经典方法相比,效果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将新方法应用到肝脏超声灌注造影数据中,处理结果得到了诊断医师的认可,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最后,本文归纳总结了所做的工作,同时分析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讨论了研究计划。(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徐定华[4](2012)在《关于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的重要意义及工作要点,以便使医学影像科能够提供价值更高的检查资料。方法回顾分析5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并分析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工作的要点,总结临床急诊处理中应注意的事项。结果经过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处理之后,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良好,影像科出具了及时、准确及清晰的报告单。结论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处理必须科学防范风险,及时提供影像学诊断报告。(本文来源于《中国保健营养》期刊2012年18期)

田捷,白净,包尚联[5](2009)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专刊前言》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是信息技术与医学、生物学等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多年来,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历程,从采集与显示到重建、诊断、传输、存储等,无不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丁莹,杨华民,李文辉,范静涛[6](2008)在《分布式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分布式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平台DMIP(Distributing Medical Imaging Analyzing and Processing Platform)的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数字医疗软件。DMIP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以及面向对象和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在可视化开发包VTK的基础上,融合了数据缓存技术、线程池技术和交互器理论等内容,从而降低网络负荷,提高访问速度;开发了包含大量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功能的C++类库和构件库,以便再次开发。通过数字医疗软件的应用实例展示了DMIP的功能,与同类产品比较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8年34期)

王姗姗[7](2008)在《医学影像处理分析系统中的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学图像叁维重建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它在医疗诊断、手术规划及放射治疗规划、整形与假肢外科、虚拟手术及解剖教育中都有重要应用。由于医学图像叁维重建涉及的面非常广,本论文主要是在医学图像的重建方法和简化算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首先,论文阐述了医学图像的重建方法,讨论并比较了叁维重建的两类方法:面绘制和体绘制。其次,在叁维重建部分,论文介绍了Marching cubes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分析了MC算法中连接方式产生二义性的原因及消除二义性的方法。为了达到较好的交互效率,论文在基于叁角形折迭的基础上,将网格顶点到视点的距离作为权因子加到二次误差测度上,从而得到距离加权的高效网格简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简化医学的叁维模型,得到的简化网格模型具有较高质量。再次,论文介绍了Ray Casting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研究了其加速算法,并从两个方面(体数据分割和变换函数)分别对光线投射算法的改进方案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充分学习和研究国外优秀的同类软件3DMed的基础上,论文利用MITK和VC++6.0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具有初步功能的医学图像叁维重建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读取和叁维重建及辅助测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8-03-01)

赵明昌,田捷,薛健,朱珣,何晖光[8](2005)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VTK(visualization ToolKit)和ITK(insight segmentation and registration ToolKit)两个软件开发包的成功,医学影像领域内的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本领域内的软件包的开发问题.介绍了所开发的集成化的叁维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medical imaging ToolKit),其目的主要是提供一个一致的框架,整合医学图像分割、配准、可视化等功能.给出了MITK的设计目标、整体框架和关键技术的实现,以及一些应用实例以展示MITK的功能.希望MITK能成为本领域内研究开发人员的另外一个可选择的开发包(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田捷,赵明昌,薛健,何晖光,吕科[9](2004)在《叁维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及处理与分析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VTK(Visualization ToolKit)和ITK(Insight Segmentation and Registration ToolKit)两个软件开发包的成功,医学影像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开始越来越重视本领域内的软件包的开发问题。本文介绍我们设计实现的集成化的叁维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Medical Imaging ToolKit)以及基于MITK 所开发的叁维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系统3DMed。MITK 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一致的可扩展的框架,整合医学图像分割、配准、可视化等功能。而3DMed 则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易于扩充的算法研发平台,同时为普通用户提供一个易于使用的软件工具。本文给出了MITK 和3DMed 设计目标,整体框架和关键技术的实现,以及一些应用实例以展示MITK 和3DMed 的功能。(本文来源于《2004年CT和叁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10-01)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医疗成像设备突飞猛进的发展,针对不同成像设备的图像处理算法也层出不穷。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算法,避免重复开发,一些国内外研究机构研发了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现有的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在特定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还存在如下不足:一些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综合平台需要配套医疗设备或特殊硬件才能运行,价格昂贵,不利于学习和在医学领域的普遍使用;开源框架的软件平台二次开发学习成本过高,这主要是由于其依赖的开源软件库过于庞大和复杂造成;由于医学影像数据本身的复杂性,使得现有软件平台的专业性太强,通用性不足,使用不便。本文的设计目标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集成常用的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算法,以减轻算法研究者在算法工具使用上的学习成本,使得他们能够专注于新算法的设计和对比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算法平台的设计。该算法平台划分为叁层:第一层,底层,基于VTK、ITK、FSL等成熟开源算法库构建;第二层,中间层,将底层算法库中关于医学影像格式转换、滤波、配准、分割和叁维重建的算法按照统一的图像读写接口封装,以便于应用层的调用;第叁层,应用层,把中间层提供的算法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连接,设计了图像格式转换、配准与分割、显示叁个交互模块。2、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软件的实现。依据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算法平台的设计,对底层ITK和VTK算法库中相关算法进行了封装,将FSL算法库中关于脑部影像配准与分割的功能模块移植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把MATLAB环境下运行的脑部海马体叁维分割算法集成到了算法平台中,所有算法均按照中间层图像读写接口的设计规则进行封装。软件中实现了应用层的叁个交互模块:第一个,图像格式转换模块,实现了DICOM切片序列转换为叁维NIf TI文件、叁维NIfTI文件重切片为DICOM序列等格式转换功能;第二个,配准与分割模块,实现了FLIRT(脑部影像线性配准)、FIRST(脑部影像兴趣区域分割)、BET(脑组织提取)、HST(脑部海马体分割)四个算法;第叁个,显示模块,实现了医学影像二维显示和叁维重建,二维显示支持兴趣区域勾画,叁维重建支持面绘制、网格绘制和体绘制,体绘制中支持标签图像的迭加显示。3、软件功能测试。使用CT、MRI影像测试了格式转换模块、配准与分割模块、显示模块,验证了这叁个模块的正确性。特别地,使用ADNI数据库中的脑部MRI影像对FIRST算法在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下分别进行了18组实验,根据Precision相似测度对FIRST算法分割结果进行比较,两个操作系统下的分割结果没有明显差别,证明了移植后的FIRST算法能够正确运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一秋,石洪成,李蓓蕾,庞丽芳,顾宇参.~(18)F-FDGPET/CT显像“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8

[2].蔡超.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3].陈习.稀疏表示理论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4].徐定华.关于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

[5].田捷,白净,包尚联.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专刊前言[J].软件学报.2009

[6].丁莹,杨华民,李文辉,范静涛.分布式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

[7].王姗姗.医学影像处理分析系统中的可视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8].赵明昌,田捷,薛健,朱珣,何晖光.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学报.2005

[9].田捷,赵明昌,薛健,何晖光,吕科.叁维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及处理与分析系统[C].2004年CT和叁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标签:;  ;  ;  ;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论文-张一秋,石洪成,李蓓蕾,庞丽芳,顾宇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