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集复用折衷论文-许晓荣,章坚武,郑宝玉

分集复用折衷论文-许晓荣,章坚武,郑宝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集复用折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协作MIMO,分布式空时码,分集复用折衷,中断性能

分集复用折衷论文文献综述

许晓荣,章坚武,郑宝玉[1](2011)在《一种基于分布式空时码的协作MIMO分集复用折衷新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协作MIMO通过多个单天线节点的相互协作构造多发射天线,以此形成一种虚拟MIMO多天线阵列获得空间分集增益。考虑到协作MIMO特点,天线间采用分布式空时编码进行编码协作。文章研究了协作MIMO中基于分布式空时码(DSTC)的分集复用折衷(DMT)新方案,该方案通过推导两种DSTC的中断概率与分集增益表达式,结合两类DSTC的DMT策略,根据改变复用增益阈值自适应获得最佳DMT与中断性能。数值仿真表明,所提的DMT策略可以逼近协作MIMO的DMT上限,协作节点采用该策略的中断性能仅次于上限的中断性能。在多节点构成协作MIMO网络分布式空时编码协作中,提出的DMT新方案可使系统高效地获得协作分集增益与中断性能。(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解志斌,汪晋宽,王赟,高静[2](2009)在《基于反馈的分集复用多天线系统折衷判决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针对多天线系统的研究多侧重于分别采用分集或空间复用的工作方式,来提高系统可靠性或传输速率,但这样往往导致另一种增益的损失。为此将二者联合考虑,提出一种闭环多天线系统的最优分集复用切换判决准则,并进一步给出了低复杂度次优判决算法。给出了多天线系统的误码率近似边界,并以最小误码率为准则推导出了分集与复用工作模式的折衷判决关系,在发射端根据反馈信息采用不同工作方式来满足系统的要求。所提算法具有较低的计算量,性能与最优算法相近,可根据信道实时状态来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实时性和快速性的要求。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9年22期)

徐娜[3](2008)在《MIMO系统分集复用折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能在不增加系统带宽和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大大增加系统容量,提高系统频带利用率和传输质量,改善系统的性能,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已有研究表明,MIMO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集增益与复用增益之间存在着定量的折衷关系,这种折衷关系是MIMO系统中所有编码方案所能获得的性能上限,反映了MIMO系统的资源分配情况。本文首先给出了MIMO系统的信道模型,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了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显示出MIMO系统的性能优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MIMO系统可以提供的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探讨了独立同分布信道下的分集复用折衷关系。该折衷关系不但可以反映出MIMO系统的资源分配情况,也可以作为现有空时编码方案的评价标准,同时为实际系统空时编码和传输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MIMO系统提供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是通过具体的编码方案来实现的。设计目标不同,具体的传输方案亦不同。本文选取了叁种典型的编码方案,即基于分集增益最大化的Alamouti空时分组码(STBC)、复用增益最大化的分层空时码和满分集满速率的完美空时分组码,对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分集复用性能进行了分析。在理解现有空时编码方案局限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混合空时编码方案,使用一部分天线发射全分集的Alamouti STBC,其余的天线发射全复用的完美空时分组码,将发射分集和空间复用联合起来,同时获得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在两种增益之间寻求折衷。同时,发射端根据反馈信息自适应调整天线分配模式,以适应信道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获得了分集和复用的折衷,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12-19)

杨海芬[4](2008)在《多天线系统的分集复用折衷性能及天线选择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多天线(MIMO)技术是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多天线系统的通信技术,为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或可靠度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多天线系统可以用作空间多路复用系统,提高系统的带宽效率,也可以用作分集系统,用来提高系统的性能,如何在分集和复用之间取得很好的折衷性能是空时编码必须处理的问题。另外,如何全面地评价基于分集或复用增益的两类空时方案系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使用多天线,和单入单出系统相比,多天线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更高。因此,在保持多天线系统的性能前提下,如何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除高效的编码方法外,天线选择(AS)方法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天线选择技术,就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安装了比射频链路更多的天线元件,根据一定的准则从全部可用的天线中选择最佳的天线子集发送和接收信号。本文在研究多天线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多天线系统面临的上述问题,对多天线系统的分集复用折衷性能及天线选择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一种并行级联空时格码(PC-STTC)方案,可以在空时格码的复杂度和性能之间取得折衷,仿真验证了其性能并进行了外信息转移(EXIT)图表分析;提出并验证了空时Turbo格码(ST-Turbo-TCM)天线选择系统;基于OOC交织器的空时传输方案,给出了其迭代接收机结构,并验证分析了其性能。2)分析了线性弥散码(LDC)方案的分集复用折衷性能。LDC编码结构的不唯一性使得它可以在保证容量增益的同时取得很好的分集增益,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揭示LDC在多天线信道中的性能,本文着力于分析LDC在慢衰落和快衰落信道下的分集复用增益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慢衰落信道下LDC方案对于任意的空间复用增益,都可以得到严格意义上最优的分集增益,即可以取得最优的分集复用增益折衷性能。快衰落信道下LDC可以同时取得空间和时间分集增益。3)分析得出了严重衰落信道环境下的分集复用折衷性能函数。分集复用增益折衷函数可以全面的评估多天线系统性能,然而大部分研究结果基于Rayleigh衰落信道。本文基于严重衰落复多变量t分布(CMT)信道模型,推导了其分集复用折衷性能函数,研究结果表明信道的最大特征值及信道模型的自由度(CMDF),即衰落的程度,与分集复用性能密切相关。如果信道模型的自由度趋于无穷大,则严重衰落信道的折衷函数与Rayleigh衰落信道的折衷函数趋于一致。4)在天线选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天线选择算法。天线选择算法在天线选择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目标是找到信道矩阵,它比同等阵列的信道矩阵提供更好的信道容量或错误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化信道容量的天线选择算法,该算法利用调整后的Tanimoto系数来表征信道矩阵行(列)向量的相关度。根据计算出的相关度,该算法选择出具有最小相关程度和最大向量范数的天线子集。与性能最优的选择算法相比,该算法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具有很低的复杂度;与随机选择算法相比较,该算法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和平均信噪比(SNR)。5)研究了非理想信道估计下天线选择系统的性能。天线选择系统的性能分析对于认识和设计天线选择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部分研究成果假设了在发送端或接收端能准确地获得信道参数。本文给出了非理想信道估计下天线选择系统的性能,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其误符号率(SER)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无论在理想或有误差的信道信息下,本文所提出的理论结果都逼近于实际的系统性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低SNR区域提高信道估计的准确程度比增加可供选择的天线数目更能提高系统的SER性能。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功率分配方案,仿真结果显示,优化的功率分配方案比平均功率分配方案有将近3dB的性能增益,比理想信道信息时仅有1dB的性能损失,这表明在天线选择系统中采取合适的功率分配方案可以很好的改善系统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8-09-01)

栾添[5](2007)在《相关信道下分集复用折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对信息传输速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能在不增加发射功率和信号带宽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成倍增加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MIMO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分集增益与复用增益,从而保证通信的可靠性,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率。分集增益与复用增益之间存在着定量的折衷关系,这种折衷关系反映了MIMO系统空间资源的利用情况,是MIMO系统下编码方案可以获得的性能上限。本文从MIMO系统的信道模型出发,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了独立同分布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显示出MIMO系统的性能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MIMO系统提供的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探讨了独立同分布的信道条件下分集增益与复用增益的折衷关系。尽管独立同分布信道是理想的信道模型,其信道矩阵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但在实际传播环境中,由于散射体分布及天线特性的不理想,MIMO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空间相关性。本文综合考虑了天线距离、角度扩展和平均到达角等因素对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推导出相关系数的表达形式,并且得到各种到达波角度谱下空间相关系数的解析表达式。进而,给出相关信道模型及相关信道容量,通过理论推导和分析考察空间相关性对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影响。在相关信道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相关信道矩阵的特征值分布,给出相关MIMO系统中分集增益与复用复用的折衷关系。研究表明,相关信道下的折衷性能差于独立同分布信道下的性能。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将导致相关矩阵降秩,减小了MIMO系统的空间自由度,其折衷性能进一步下降。相关信道下的折衷关系从提供分集和复用增益的角度反映出相关MIMO系统的性能,为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7-12-10)

黄丘林,史小卫[6](2007)在《MIMO系统中分集增益和空间复用增益的折衷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导出了分集增益与空间复用增益间的最佳折衷关系式。该关系式为阶梯递减右连续函数,阶梯数等于接收天线数目。分集增益的取值与分组长度有关,只有当分组长度不小于发射天线数目时才能获得满分集增益。折衷关系表明,采用合适的空时编码可以同时获得分集增益和空间复用增益,但是两种增益不能同时达到最大。由最佳折衷关系可以推测一定空间复用增益时可得到的最大分集增益,以及一定分集增益时能获得的最大空间复用增益。(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分集复用折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往针对多天线系统的研究多侧重于分别采用分集或空间复用的工作方式,来提高系统可靠性或传输速率,但这样往往导致另一种增益的损失。为此将二者联合考虑,提出一种闭环多天线系统的最优分集复用切换判决准则,并进一步给出了低复杂度次优判决算法。给出了多天线系统的误码率近似边界,并以最小误码率为准则推导出了分集与复用工作模式的折衷判决关系,在发射端根据反馈信息采用不同工作方式来满足系统的要求。所提算法具有较低的计算量,性能与最优算法相近,可根据信道实时状态来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实时性和快速性的要求。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集复用折衷论文参考文献

[1].许晓荣,章坚武,郑宝玉.一种基于分布式空时码的协作MIMO分集复用折衷新方案[J].电信科学.2011

[2].解志斌,汪晋宽,王赟,高静.基于反馈的分集复用多天线系统折衷判决算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9

[3].徐娜.MIMO系统分集复用折衷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4].杨海芬.多天线系统的分集复用折衷性能及天线选择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5].栾添.相关信道下分集复用折衷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6].黄丘林,史小卫.MIMO系统中分集增益和空间复用增益的折衷关系[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

标签:;  ;  ;  ;  

分集复用折衷论文-许晓荣,章坚武,郑宝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