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价值权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府,大学,政府与大学关系,价值观
价值权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婕[1](2018)在《价值、权力、契约:政府与大学关系张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与大学关系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核心问题。二者的关系模式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有效性。政府与大学互动空间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权力和契约:权力分配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价值观是权力分配的潜在影响因素,而契约则是规范权力的有效途径。叁大要素通过自身张力区分和联系政府与大学系统,形成了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和契约张力,体现了政府与大学相互联结和制约、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保持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良性发展,需要价值、权力和契约叁种张力的各自调节和互相协调。(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8年04期)
顾志勇,崔玉平[2](2016)在《我国大学治理的难题及对策——基于价值、权力、职能系统的叁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大学治理面临叁个维度的难题。在价值系统维度,面临"经济逻辑"与"永恒价值"的冲突;在权力系统维度,面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在职能系统维度,面临"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冲突。为破解我国大学治理的叁大难题,在价值系统维度,需要构建当代大学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在权力系统维度,需要构建权力运行的"合法性"限度;在职能系统维度,需要构建多元的学术观。(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6年04期)
俞荣建[3](2009)在《基于价值权力争夺的浙商企业GVG体系自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嵌入于全球价值链中的"浙商"企业价值绝对量保持增长、但是价值份额下降的现实,明显背离于GVC理论的理论结论,GVC"升级"事实上是"伪升级"。针对GVC的理论立场与逻辑悖论,文章以价值权力获取为新的价值假设,认为构建自主的全球价值体系,是新一轮全球价值体系重构中"浙商"企业的根本出路。(本文来源于《企业活力》期刊2009年09期)
吴瑕[4](2009)在《基于分层价值权力的企业价值及战略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投资决策衡量工具无法真实地反映投资预期动态情况,特别在变化的投资环境中,实际的投资利润水平与预测相左将导致错误的决策。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亦鲜有投资路径完全跟随预期数据的发展,投资者将根据更新的外界信息进行重新决策,这一切举措和质疑都引发了战略管理发展。实物期权在战略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使上述问题逐渐明晰起来,它一方面帮助解释了投资者行为与投资预期的不符,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新的决策路径的研究手段,让决策者更好地掌握决策变化的时间、方式等问题。战略管理、实物期权的结合改写战略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企业整体运营的思路指引了新的方向。因此,Bowman和Hurry将实物期权视为一种经济逻辑用于表现公司战略的探索过程,黄卫伟和黄志伟更是将公司拥有的实物期权统一归结在“价值权力”模式进行统一研究。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明确了对实物期权进行整体研究的意义,并沿着实物期权理论发展的脉络,对其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得出如下路径:具体(投资)项目研究——战略方式研究——公司经营整体或实物期权整体研究。由此,论文提出实物期权研究的两个层次——项目层和战略层,并结合实物期权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最新集合体——价值权力,提出分层价值权力及其价值的概念。根据分层价值权力各层次在企业价值形成和构成中的不同作用,论文导出了一种全新的企业价值的循环运作关系,形成了全文的中心理论框架。其中,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过程,归纳出企业价值的叁种运作模式和两个循环区,最终得到基于分层价值权力的企业价值等式,并结合实物期权的价值特征,得出“以分层价值权力为指导的企业价值非负”的战略命题。随后进一步对企业价值运作模型中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分层价值权力的企业价值运作动力及其实现条件,归纳分析过程及结果,提出了“优化学习能力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最佳途经”的战略命题。将该企业价值运作理论置于企业生命周期分段的时间背景下,由此分析得出了在企业价值演化进程中分层价值权力活跃度分布,并结合动力与实现条件形成了企业价值的生命周期表现及第叁个战略命题“企业在不同时期应关注重要的价值承载”。最后,论文选取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分析对象,利用实物期权实证所采用的方法,对文章提出的理论概念和模型进行了简单的验证,其验证结果支持所提理论。(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9-06-01)
张信东,吴瑕[5](2009)在《基于分层价值权力的企业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沿着实物期权在企业战略管理应用中的发展进程,文章在推进该领域最新研究结果——价值权力的基础上,根据实物期权的不同特性,提出了分层价值权力概念。结合分层价值权力各层次在企业价值形成和构成中的不同作用,导出了一种全新的企业价值循环运作关系,进而阐述了"以分层价值权力为指导的企业价值非负"的战略命题。(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黄志伟[6](2008)在《战略管理中的价值权力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性下,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需要引入新鲜的思想和工具。实物期权作为上个世纪后期出现的解决不确定性条件下估值问题的新兴技术,正在快速扩散到各个行业和应用领域。为解决不确定性下的战略管理问题,有效的引入实物期权思想和方法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方向,但现实中却因为种种原因进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找到实物期权思想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具体实现途径,本文从探究实物期权概念的本质属性入手,发现实物期权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价值的要求权,而这种要求权的一般表现形式又可以被描述为价值权力。由此本文提出和界定了价值权力的概念,并围绕价值权力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在初步发展了价值权力相关理论基础之后,本文讨论了价值权力方法在战略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并随后通过实证研究,对具体应用的效果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和讨论。总体来看,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本文提出了价值权力概念并构建了相关的理论框架。本文从实物期权的本质属性分析入手,探讨了实物期权的权力本质,发现实物期权只是权力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权力形式。由此本文提出了更具普遍意义的价值权力的概念,并展开了对价值权力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论探讨,初步形成了关于价值权力的理论框架。2.在战略管理领域,本文开展了基于价值权力的应用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基于价值权力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然后开展了战略管理相关一系列分析曲线的研究,随后对价值权力思想及方法在战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一个案例对具体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展示。3.在应用研究之后,本文围绕价值权力思想应用对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提出了基于价值权力战略管理的相关思路和模型之后,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基于价值权力战略管理模式所具备的企业行为特征,并结合我国企业总体的现状,就这些具体行为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出了若干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具体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笔者发现,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数据来看,基于价值权力的战略管理模式总体上对企业的绩效水平及其稳定程度有着显着而积极的影响,就各个具体行为特征来看,对获取价值期权投入的关注程度越高,企业的绩效越好,表现越稳定;在风险较大时能够积极有效的获取价值权力的企业总体绩效表现较好;在行权行为上较专注的企业绩效表现较好;而在风险大时行权少、风险小时行权多的企业其绩效表现反而相对较差。对此本文提出了我国企业现阶段存在着强烈“获权效应”的解释,即行权除了获利,还起着价值权力本身自我强化的作用,也就是获取价值权力增值的作用。此外,本文还发现在不同行业中价值权力模式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在制造业中影响相对较显着。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创新。以往对实物期权的研究大多是从数理方法或对具体问题的决策分析入手,而本文选择了从研究实物期权概念的本质入手,这在实物期权相关研究中属于一个研究视角的创新。2.概念和理论创新。为了界定和理顺以价值权力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思想,本文提出和界定了一系列与价值权力相关的概念,初步形成了相关的理论框架。新概念的提出原则上是在已有概念无法或很难阐述相关思想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最简洁、直观的词汇。3.方法和工具创新。基于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概念,本文随之提出了新的战略管理方法和应用工具,其中包括以价值权力为核心的战略管理思路和方法、基于价值权力的战略管理分析模型和曲线等。4.实证研究设计创新。相对于目前实物期权领域相关研究而言,本文在实证研究的逻辑设计、实证研究的假设体系构建以及实证研究使用的指标方面都进行了原创性的尝试,而且取得了较理想的实证研究结果。通过本文对价值权力相关概念、理论框架、应用工具和实证数据的研究,本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战略管理及其它相关经济活动的理解,并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加深和完善对企业管理其它相关理论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期刊2008-05-23)
俞荣建,吕福新[7](2008)在《由GVC到GVG:“浙商”企业全球价值体系的自主构建研究——价值权力争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嵌入于全球价值链(GVC)中的"浙商"企业价值绝对量保持增长,但是价值份额下降的根源在于其价值权力的日趋消蚀。GVC理论暗含的价值假设背离"浙商"企业长久利益,"浙商"企业的现实困境证明GVC"升级"事实上是"伪升级"。针对GVC的理论立场与逻辑悖论,本文以价值权力获取为新的价值假设,认为构建自主的全球价值体系,是新一轮全球价值体系重构中"浙商"企业的根本出路。本文基于价值网格理论,提出全球价值网格(GVG)概念,作为"浙商"企业自主价值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并对其体系结构、价值权力生成机理以及建构的一般路径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分析了GVG理论对"浙商"企业的战略启示,包括价值创造战略选择与价值支撑网络构建的思路。GVG理论对"浙商"企业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08年04期)
黄卫伟,黄志伟[8](2007)在《基于价值权力的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物期权方法近年来在战略投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战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却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试图找到实现实物期权思想在战略管理领域更广泛应用的途径。通过扩展实物期权概念的内涵,本文引申出价值权力的概念,提出了基于价值权力进行战略分析和管理的思路,并进一步构建了进行价值权力分析和管理的直观工具,为在变化日益加速的不确定性环境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相关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07年06期)
李丹梦[9](2005)在《乡土理念的嬗变与持守:话语·价值·权力——析“中原突破”的深层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河南豫军”与“中原突破”的提法在文坛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尽管它与作家们个性确认的需求尚有距离,但作为一个整体,河南作家受人重视与瞩目应该算是一件好事。这里涉及的作者很多,老一辈的张一弓、二月河,中年实力派代表李佩甫、周大新、阎连科、刘震云、刘庆邦、张宇、周同宾、杨东明,新生代的李洱、墨白、戴来、行者,等等,恕不一一列出。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中原突破”的提法是颇有意味的。它并非只是从地域着眼的一种笼统的(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学》期刊2005年02期)
梁锡棉[10](1995)在《真理 价值 权力——论腐败现象产生的个体原因及其克服》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理、价值、权力叁位一体,维护真理是为了追求价值,而维护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文章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分析了产生腐败现象的个体原因,提出只有加强对各级干部进行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真理观、价值观、权力观、法制观才是清除国家机关和社会上腐败现象的根本措施.(本文来源于《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价值权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大学治理面临叁个维度的难题。在价值系统维度,面临"经济逻辑"与"永恒价值"的冲突;在权力系统维度,面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在职能系统维度,面临"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冲突。为破解我国大学治理的叁大难题,在价值系统维度,需要构建当代大学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在权力系统维度,需要构建权力运行的"合法性"限度;在职能系统维度,需要构建多元的学术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价值权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杨婕.价值、权力、契约:政府与大学关系张力研究[J].江苏高教.2018
[2].顾志勇,崔玉平.我国大学治理的难题及对策——基于价值、权力、职能系统的叁维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6
[3].俞荣建.基于价值权力争夺的浙商企业GVG体系自主构建研究[J].企业活力.2009
[4].吴瑕.基于分层价值权力的企业价值及战略管理研究[D].山西大学.2009
[5].张信东,吴瑕.基于分层价值权力的企业价值[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黄志伟.战略管理中的价值权力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
[7].俞荣建,吕福新.由GVC到GVG:“浙商”企业全球价值体系的自主构建研究——价值权力争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
[8].黄卫伟,黄志伟.基于价值权力的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7
[9].李丹梦.乡土理念的嬗变与持守:话语·价值·权力——析“中原突破”的深层意蕴[J].上海文学.2005
[10].梁锡棉.真理价值权力——论腐败现象产生的个体原因及其克服[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