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结构论文-刘石明

古建筑木结构论文-刘石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建筑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新型材料,修复应用

古建筑木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刘石明[1](2019)在《木结构古建筑修复中新型材料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经典的古建筑也从古流传至今。木结构是我国古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然而个别木结构古建筑由于时光流逝的缘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受损情况,如形变、腐蚀等,不但使古建筑的美观遭受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要想使木结构古建筑风光依旧,就必须进行修复。文章就木结构古建筑修复中新型材料的应用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22期)

袁春燕,郑高凯,郎雨佳,王鹏飞[2](2019)在《考虑不同场景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火灾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砖木结构古建筑火场下的特征,定量分析不同火灾场景下,建筑内部温度、烟气浓度等参数的变化。选取中国北方典型的砖木结构体系的四合院韩城党家村贾祖祠为研究对象,采用PyroSim建模分析,研究不同火灾场景下不同时间点的温度、CO浓度、能见度等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贾祖祠主厢房较封闭,火灾中火源周围温度峰值可达750℃,CO质量浓度达到0. 003 kg/m~3,能见度几乎为0 m,风速最高为10 m/s且极不稳定;四合院中主厢房空间布局高,火灾中这些参数的影响会导致严重的轰燃现象发生,故此处发生火灾更易产生严重危害。对不同场景的砖木结构古建筑重要火灾因素发展规律的研究,能为古建筑的性能化防火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贺俊筱[3](2019)在《古建筑木结构关键节点及构架受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其年代久远,历经环境荷载作用以及人为破坏的影响,伴随着木材的疲劳腐蚀和材料老化现象,木材、节点和构件的损伤变形增加,结构承载力变弱,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为了修复和保护具有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木结构,需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节点作为结构体系的薄弱环节,对整个结构的强度、刚度及延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关键节点进行受力性能分析,建立适用于结构分析的简化模型,是准确分析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和结构状态评估的前提。本文主要针对柱脚节点和透榫节点的受力性能开展研究,划分了柱脚节点和透榫节点的工作状态,给出了工作状态的判定条件。建立了全工作状态下,柱脚剩余弯矩、转动弯矩以及木柱抗侧力与几何、材料和荷载参数之间的力学模型和考虑缝隙及不对称性的松动透榫节点转动弯矩理论模型。通过足尺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柱脚和榫卯节点的变形特征和应力状态,并对节点受力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参数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得到了影响柱脚受力性能的最敏感参数是竖向荷载,榫卯节点的最敏感参数是榫高。基于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和足尺试验,提出了包括节点特征状态和极限状态的平摆浮搁柱脚节点和松动透榫节点的等效有限元模型,为古建筑木结构整体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应用能反映节点运动机理和受力性能的转动弹簧单元和代表梁(枋)、柱的杆单元,建立了一榀构架杆系单元模型,提高了计算效率。通过一榀构架实体单元模型验证了杆系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一榀构架的抗侧能力和极限状态,刚接、铰接和半刚接节点对构架受力性能的影响,以及柱脚和榫卯节点对整体构架总弯矩的贡献。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分析、结构状态评估和保护修缮等提供良好的计算依据。图126幅,表15个,参考文献119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01)

倪艳,唐根丽,张泽培,王聪[4](2019)在《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及修缮方法研究——以泾县吊栋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极具特色的代表。然而,木结构建筑受建材材料本身特性、环境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在岁月的洗礼中已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和变形。为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受损原因及对应的修复方法,使更多的木结构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本文以泾县吊栋阁为例,从木结构古建筑的特征和现状出发,探讨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方法。(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张明飞,李福恩[5](2019)在《木结构古建筑防火对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继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起火,吞噬了90%的馆藏珍品之后,2019年发生了近年来最令人痛心的"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作为塞纳河畔的明珠、欧洲甚至全世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其木制框架基本被烧毁,塔尖坍塌。痛惜之余,再次把古建筑防火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也再次为所有的木结构古建筑保护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与以石头为主体的传统西方建筑不同,传统的中国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下)》期刊2019年07期)

陈庆军,彭章锋,蔡健,黄才茂,汤序霖[6](2019)在《广府古建筑木结构箍头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广府古建筑木结构中广泛采用的箍头榫节点的抗震性能,以梁截面高度、柱直径、梁榫宽和柱顶轴压力为研究参数,设计制作了8个缩尺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不同研究参数下箍头榫节点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及能量耗散能力等。研究表明:各箍头榫节点试件转角达到0. 1rad时,仍可维持稳定的承载状态,其承载力退化不明显,具有较好的承载性能以及良好的延性。试件的破坏形态包括柱内侧梁榫顶部(或底部)顺纹拉裂破坏、柱外侧梁榫竖向劈裂破坏和水平劈裂破坏;各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均呈反Z形,且有明显的"捏缩"现象;在试验设计参数范围内,节点的转动刚度、极限弯矩和耗能能力均随着梁截面高度和柱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并随着梁榫宽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一定范围内改变柱顶轴压力对试件抗震性能影响不大。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箍头榫节点模型,并与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节点滞回性能。通过参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参数下箍头榫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结果表明节点的屈服弯矩和极限弯矩基本与梁截面高度、柱直径大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胡卫兵,杨佳,吴严辉,孟昭博[7](2019)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古建筑木结构柱顶水平速度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中规定在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评估时用古建筑木结构顶层柱顶容许水平振动速度作为评估参数,但在实际工程中,顶层柱顶的速度难以测试,而一层或二层等底层柱顶的水平振动速度通常比较容易测试.论文对交通荷载作用下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分析,将古建筑木结构简化为剪切悬臂杆模型,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了结构的侧移形状函数,利用形状函数建立了交通荷载作用下古建筑木结构柱顶水平振动速度幅值和各层水平振动速度幅值转换关系;论文通过对光岳楼在地面交通激励作用下进行了现场测试,验证了古建筑木结构柱顶水平速度幅值计算方法,为木建筑木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快速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赵静,王卉,朱峰[8](2019)在《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体系中受力构件的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分析,主要分析了悬空柱、柱墩和斗拱这几个构件、榫卯这一重要连接的受力特点及其利弊并研究其是否适用于现代建筑。结果表明经过人们不断地实践与总结适用于现代建筑的受力构件很大程度的被保留和改进。(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高大峰,张辉,吴冬冬,杨勇[9](2019)在《基于多地震动强度参数的中国多层木结构古建筑地震易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评估地震动特性对中国多层木结构古建筑易损性的影响,以西安城墙永宁门箭楼振动台试验模型为基础,通过ANSYS软件建立箭楼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以100条实际地震动作为地震输入,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大量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并求出相应的最大层间位移角θ_(max);以峰值加速度PGA、震级M和震中距R为地震动强度参数,利用MATLAB软件对θ_(max)、PGA、M和R进行回归拟合,求出PGA和M、PGA和R组合情况下的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面,并与仅考虑PGA参数的易损性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震级大于7级或震中距小于10km时,仅考虑一个地震动强度参数的地震易损性曲线会降低中国木结构古建筑超越其各个破坏阶段的概率。(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3期)

汪野[10](2019)在《浅谈木结构古建筑的白蚁防治技术与策略——以徽州古建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徽派建筑广泛分布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区域,因其年代久远、历史与艺术价值高等特点,受到了世界建筑学界、艺术界等的广泛关注。安徽南部区域因潮湿多雨,为白蚁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这也造成了以木结构为主的徽派建筑长期以来受到白蚁的威胁,面临损耗甚至倒塌的风险。对此,有必要以徽州古建筑为例,对木结构古建筑的白蚁防治技术与策略进行研究,以期降低木质结构建筑的虫害发生率,并对已经发生虫害的建筑进(本文来源于《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古建筑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砖木结构古建筑火场下的特征,定量分析不同火灾场景下,建筑内部温度、烟气浓度等参数的变化。选取中国北方典型的砖木结构体系的四合院韩城党家村贾祖祠为研究对象,采用PyroSim建模分析,研究不同火灾场景下不同时间点的温度、CO浓度、能见度等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贾祖祠主厢房较封闭,火灾中火源周围温度峰值可达750℃,CO质量浓度达到0. 003 kg/m~3,能见度几乎为0 m,风速最高为10 m/s且极不稳定;四合院中主厢房空间布局高,火灾中这些参数的影响会导致严重的轰燃现象发生,故此处发生火灾更易产生严重危害。对不同场景的砖木结构古建筑重要火灾因素发展规律的研究,能为古建筑的性能化防火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建筑木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刘石明.木结构古建筑修复中新型材料的应用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2].袁春燕,郑高凯,郎雨佳,王鹏飞.考虑不同场景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火灾特征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3].贺俊筱.古建筑木结构关键节点及构架受力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倪艳,唐根丽,张泽培,王聪.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及修缮方法研究——以泾县吊栋阁为例[J].价值工程.2019

[5].张明飞,李福恩.木结构古建筑防火对策探索[J].决策探索(下).2019

[6].陈庆军,彭章锋,蔡健,黄才茂,汤序霖.广府古建筑木结构箍头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7].胡卫兵,杨佳,吴严辉,孟昭博.交通荷载作用下古建筑木结构柱顶水平速度计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赵静,王卉,朱峰.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体系中受力构件的研究与分析[J].河南建材.2019

[9].高大峰,张辉,吴冬冬,杨勇.基于多地震动强度参数的中国多层木结构古建筑地震易损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10].汪野.浅谈木结构古建筑的白蚁防治技术与策略——以徽州古建筑为例[J].建筑.2019

标签:;  ;  ;  ;  

古建筑木结构论文-刘石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