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剖析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剖析派,乡土小说,人物,艺术表现
社会剖析派论文文献综述
商钗[1](2017)在《试论“社会剖析派”乡土小说中人物的艺术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茅盾、吴组缃等人的"社会剖析派"受西方现实主义思想影响,关注于对社会的分析。其乡土小说既充满着鲜活的农村生活气息,又显示出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中国现实的社会性质。他们用文学作品表达政治观点,将社会科学与小说艺术结合。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度表达,人物的复杂性、矛盾性等艺术表现对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0期)
皮明绘[2](2017)在《论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茅盾为首、吴组缃、沙汀、艾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他们加以文学表现的内容,“父子关系”是不可回避的表现内容,具有不同的文学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本文以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研究为契机,探究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在引言中,呈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父子关系”的关照,同时对文学研究界中“父亲”形象的研究进行文学综述,并将研究成果分门别类,确定了叁个研究方向,但从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角度对“父子关系”的研究是匮乏的,因此本文选择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作为研究目标。第一部分主要采取了学术历时性的研究方式,阐释了“父与子”的文学母题,“父子关系”不仅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关系,更是一个社会层面的缩影,“父子关系”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叁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体现,这种文化背景是社会剖析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文学表现的重要依据和表现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小说中对“父与子”主题模式的延续与变异,将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划分为:显性的“父子关系”、隐性的“父子关系”和象征意义的“父子关系”,这叁种的关系模式中一方面继续表现“父子关系”中的传统内容,有着五四时期对“父亲”封建传统的批判的内容;一方面将30年代的政治和阶级纳入其中,直接以社会剖析的方式介入生活,在这种文学嬗变下反映出文学、社会、政治和生活等方面较以往的差异。第叁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作家在处理“父子关系”时,有着不同的文学选择及因由。他们所表现的“父子关系”的内容服务于他们所从事的社会剖析工作,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成长背景、社会关注点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反映“父子关系”带有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有着不同的文学价值取向。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的价值与局限。他们在处理“父子关系”题材时继承了20年代文学的表现内容,同时又承载在30年代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和阶级内容,并对40年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文学指引,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链条之一,同时这种直观的切入生活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有说教色彩,文学流于政治的附庸的艺术创作方式,对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带来了冲击。在结语中,从创作背景、文学表现内容、艺术成就以及文学评价等方面对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从一个文学流派的内部角度辩证的研究分析“父子关系”,为“父亲”形象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思路,这也是本文的旨归所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程丕硕[3](2016)在《论社会剖析派的悲剧命运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剖析派作家们始终思考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们的苦难遭遇,他们笔下的人物总会陷于种种悲剧命运之中。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作家们,在创作方法上把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放在首位,关于人物的悲剧命运书写,都体现了求真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社会剖析派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百态的描绘来揭示背后深层的政治经济因素、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展示来还原黑暗社会的不公。本文试从命运图景的独特描绘、悲剧命运的丰富扮演、命运态势的发展变化叁个方面入手,对其笔下的悲剧命运书写进行阐释。第一章是根据社会剖析派小说中关于人物命运图景的描绘进行分析。该派小说善于将整个社会的风貌进行理性地描绘,并从经济根源上对于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该派作家对于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颇费笔墨,他们笔下的自然景象并不是简单的陪衬,而是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人物的遭际甚至象征着命运的悲剧。加之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肉体和灵魂饱受着折磨且每况愈下,更是直接映衬了人物悲剧的命运。第二章是对于社会剖析派作家笔下一系列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行探讨。破产是社会剖析派小说中许多主要人物难以避免的命运,破产的经营者也是该派作家们笔下十分活跃的人物。小说中也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因为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而被时代所淘汰的愚昧人物序列,他们让人哭笑不得而又不得不同情他们的悲剧命运。其笔下还有许多人则是背弃了自己的信仰与良心,从好人沦为坏人、从立场坚定的人变做左右摇摆的人。第叁章对社会剖析派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态势进行总结。其笔下人物悲剧命运源自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小说中的人物最终难以改变自身的悲剧命运,但是人物的命运发展态势却是跌宕起伏的。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由于种种因素在不断催化发生,但也存在着一定因素延阻着悲剧命运的上演,而命运的最终归宿也是充满了意外性与悲剧性。总之,社会剖析派小说笔下的人物难逃悲剧的命运,却又丰富鲜活地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人物命运态势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因此,社会剖析派小说关于人物悲剧命运书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宝杰,于博[4](2015)在《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艺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剖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顾金春[5](2011)在《论1930年代“社会剖析派”作家群的生成及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力度,"社会剖析派"概念存在的合法性面临着质疑和危机。群体政治兴趣的指引、知识权威的确立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起到关键作用,而通过刊物加强凝聚、私下沟通交往和书评加强交流,是"社会剖析派"运作的主要方式,体现了社群的凝聚力。从社群流派的人事角度入手来分析"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及运作,不仅能进一步加强这个流派的内涵建设,为命名的合法性增加说服力,同时对于重新阐述"社会剖析派",乃至拓展视阈研究现代文学其它群体流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1年12期)
李建东[6](2010)在《“社会剖析派”的诞生——从“自然主义”向“写实主义”嬗变的茅盾》一文中研究指出茅盾是有着纪录中国社会的"宏大叙事"理想的作家,又是致力于引进西方文艺思想的理论家。他对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引进,目的是吸取一种注重"实证"的近代科学精神,并且不着痕迹地完成了由理性世界向感性世界的过渡,创作了显示左翼文学实绩的《子夜》等一系列文学名着,在实践上印证了中国式的"写实主义",催生了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的诞生。(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顾金春[7](2009)在《论1930年代“社会剖析派”作家群的文学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1930年代一个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社会剖析派"的研究仍然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相近的政治理念,奠定了"社会剖析派"群体生成的基础;群体的双重人格,反映了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道路上的艰难选择;而在创作实践方面,社群成员之间大量的书评创作,显示了这个群体的内在向心力。以文化的视角来考察"社会剖析派"作家群的文学形态,对于揭示一个作家群体的形成和其内部诸多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8](2009)在《茅盾,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鲁迅、老舍等着名作家一样,茅盾也是寡母带大的。他十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童年时代,母亲教给茅盾很多文学、地理和历(本文来源于《中学生》期刊2009年26期)
魏书琴[9](2009)在《从“恣肆宣泄”到“理性烛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西文化、文学思潮的撞击交汇之中,处于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期间的中国近现代文学流派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文学传统;既要遵循文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又要凝聚现实的、历史的人生真理,因此,从晚清的谴责文学到革命时代的社会剖析,其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都经历了重大变革,呈现出动态的、复杂的内涵和面貌。本文试图在两个特定流派间的联系与分化中梳理出中国“社会写实型”小说发展的某种脉络与自身规律。在“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的理论构想与指导下,于更广阔的联系中,通过对近现代特定文学流派的比较,探究中国写实派小说发展的内部联系与蜕变。本文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历史语境与身份建构”,从两个流派彼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西学资源汲取和创作主体的文化身份建构,叁个方面将文学创作置于特定的“文化机制”作用力之下,探讨晚清谴责小说与社会剖析派兴起的文学机缘和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差异;第二章“艺术特色与审美风格比较”,进入文学创作的内部世界,从创作手法、叙事模式、人物塑造和审美风格四个角度对两个流派进行赏析和比较。由于晚清谴责小说与社会剖析派相同的“现实主义”命题,显示了不同时代作者对“介入现实”、“干预现实”这一叙写向心力的共同偏好,概括出他们叙事的同构性。但由于他们立于不同的历史层面和思想层面之上,这两个现实主义倾向明显的文学流派,无论在精神内涵还是艺术特色上又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晚清作家的“变形实录”、“讽刺的过度张力”和社会剖析小说的“忠于本真”、“冷峻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恣肆宣泄”到“理性烛照”的转变区分出两者的历史异质。第叁章“互为参照的文学史价值”,本章在纵横双向的联系中,试图揭橥中国近现代文学师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互为参照的坐标系中,对两个流派的文学及思想价值作出评价。其审视空间的不断扩大和价值内涵的不断深入,彰显出中国社会写实小说的发展和超越。(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30)
马亚琳[10](2007)在《丰富·复杂·鲜活——论“社会剖析派”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剖析派"小说是叁十年代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小说流派,他们非常注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努力写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他们摒弃简单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概念,致力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也力图通过对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展示来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本文拟通过对几位代表作家作品的再解读,从而对这个流派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独特艺术做一个重新的梳理。(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7年12期)
社会剖析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茅盾为首、吴组缃、沙汀、艾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他们加以文学表现的内容,“父子关系”是不可回避的表现内容,具有不同的文学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本文以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研究为契机,探究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在引言中,呈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父子关系”的关照,同时对文学研究界中“父亲”形象的研究进行文学综述,并将研究成果分门别类,确定了叁个研究方向,但从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角度对“父子关系”的研究是匮乏的,因此本文选择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作为研究目标。第一部分主要采取了学术历时性的研究方式,阐释了“父与子”的文学母题,“父子关系”不仅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关系,更是一个社会层面的缩影,“父子关系”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叁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体现,这种文化背景是社会剖析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文学表现的重要依据和表现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小说中对“父与子”主题模式的延续与变异,将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划分为:显性的“父子关系”、隐性的“父子关系”和象征意义的“父子关系”,这叁种的关系模式中一方面继续表现“父子关系”中的传统内容,有着五四时期对“父亲”封建传统的批判的内容;一方面将30年代的政治和阶级纳入其中,直接以社会剖析的方式介入生活,在这种文学嬗变下反映出文学、社会、政治和生活等方面较以往的差异。第叁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作家在处理“父子关系”时,有着不同的文学选择及因由。他们所表现的“父子关系”的内容服务于他们所从事的社会剖析工作,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成长背景、社会关注点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反映“父子关系”带有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有着不同的文学价值取向。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的价值与局限。他们在处理“父子关系”题材时继承了20年代文学的表现内容,同时又承载在30年代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和阶级内容,并对40年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文学指引,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链条之一,同时这种直观的切入生活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有说教色彩,文学流于政治的附庸的艺术创作方式,对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带来了冲击。在结语中,从创作背景、文学表现内容、艺术成就以及文学评价等方面对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从一个文学流派的内部角度辩证的研究分析“父子关系”,为“父亲”形象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思路,这也是本文的旨归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剖析派论文参考文献
[1].商钗.试论“社会剖析派”乡土小说中人物的艺术表现[J].北方文学.2017
[2].皮明绘.论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7
[3].程丕硕.论社会剖析派的悲剧命运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6
[4].刘宝杰,于博.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艺术特征[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顾金春.论1930年代“社会剖析派”作家群的生成及运作[J].江汉论坛.2011
[6].李建东.“社会剖析派”的诞生——从“自然主义”向“写实主义”嬗变的茅盾[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顾金春.论1930年代“社会剖析派”作家群的文学形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茅盾,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J].中学生.2009
[9].魏书琴.从“恣肆宣泄”到“理性烛照”[D].西南大学.2009
[10].马亚琳.丰富·复杂·鲜活——论“社会剖析派”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