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砂质海岸论文-李志强,蔡锋,雷刚,戚洪帅,刘建辉

福建砂质海岸论文-李志强,蔡锋,雷刚,戚洪帅,刘建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福建砂质海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滩演变,地貌动力,海滩剖面,砂质海岸

福建砂质海岸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强,蔡锋,雷刚,戚洪帅,刘建辉[1](2011)在《福建莆田平海砂质海岸演变差异地貌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7月和2008年3月分别在福建莆田平海角两侧的海滩进行地形观测和表层沉积物采样,结果发现两个海滩虽然海岸背景环境基本一致,但演变过程存在显着差异。通过海滩地形动力学分析后,认为海滩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中,海滩剖面形态演变差异主要波浪性质的季节变化、风暴浪作用方式以及海滩状态的差异造成。当地的海岸工程建设对平海湾海滩平衡形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期刊2011-08-03)

刘建辉[2](2010)在《福建砂质海岸侵蚀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侵蚀尤其是砂质海岸的侵蚀已经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20世纪70年代至今,福建海岸侵蚀形势日趋严峻,目前约有60%的砂质岸线处于蚀退状态。本文以福建砂质海岸为研究对象,以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地形图、卫片资料和前八成果,根据海岸地貌类型差异,从不同的时空角度来阐明各种类型的海岸侵蚀过程和机制。文章主要开展了叁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福建海岸大量的野外测量与历史资料,结合近50年来叁个不同时期(1961,1983,2004)的地形图所提取的数字化岸线信息对比来分析福建海岸侵蚀的空间分布状况,包括其分布范围和地理位置特征。并基于对岸线蚀退的量化分析,划分了福建海岸侵蚀强度等级进而探讨了侵蚀强度差异性分布的内在原因。(2)鉴于海岸地貌对侵蚀过程和强度的重要控制作用,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将福建砂质海岸按照海滩与邻近滨岸地貌划分为软质海崖一海滩系统、沙丘一海滩系统以及人工地貌一海滩系统叁种基本地貌组合类型,并探讨了叁种地貌类型的侵蚀过程。●通过周期性的剖面观测与岸线监测,探讨海崖-海滩系统的地貌侵蚀变化过程。根据崖岸的土体力学性质分析,探讨了土体含水量对海崖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降水与海洋动力的耦合作用下海崖侵蚀过程。●基于多处沙丘-海滩地貌的周期性测量与风暴前后的追踪调查,分析沙丘-海滩系统的侵蚀和恢复过程,并探讨了海洋动力和风动力等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揭示沙丘-海滩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了风暴作用下该类型海岸的地貌过程。●通过东山岛金銮湾、惠安青山湾以及崇武半月湾等实例探讨了人工护岸、渔港防波堤等人工地貌诱发的邻近砂质海岸的侵蚀破坏过程。(3)通过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结合福建海岸地貌环境背景和近年海岸带开发历史,在具体分析诸多岸段侵蚀机制的基础上,总结福建海岸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各因素在福建海岸侵蚀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典型岸段不同侵蚀因素的贡献程度。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福建砂质海岸的侵蚀分布按照其强度可以划分为叁个主要区域,以北部的闽江口和南部的九龙江口为界,闽江口以北海岸侵蚀强度最轻;九龙江口以南侵蚀较为严重;闽江口与九龙江口之间的中部岸段侵蚀最为严重。新构造运动形成海岸构造格架,控制了福建海岸地貌与物质组成的明显差异,造就了海岸侵蚀强弱分布格局。(2)软质海崖是福建沿岸侵蚀最为严重的海岸类型,年平均后退侵蚀速率约1.87m/a。引起软质海崖侵蚀的主要外界作用营力为降水渗透作用和海洋动力作用,内部原因为组成物质抗蚀能力弱。降水渗透改变了边坡土体的含水量,从而引起软质海崖土体的结构强度减小,产生滑坡,而后崖底堆积的滑坡物质在波浪、潮流等海洋动力作用下搬离海岸。软质海崖的蚀退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按照营力作用和地貌变化,可以将其蚀退过程归结为稳定期、作用期、破坏期和搬运期4个阶段。(3)沙丘-海滩系统的侵蚀过程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侵蚀-恢复的动态平衡可逆过程,其主要恢复作用力有海洋动力和风力,前者通过沿岸和向岸输沙来补充滩面泥沙亏损,后者通过滩面泥沙的向陆搬运补充沙丘的泥沙亏损;第二种是沙丘一海滩系统长期蚀退的不可逆过程,其不可逆性主要源于近滨、滩面采砂造成难以补偿的持久性物质亏损,一般表现为滩面下蚀沙丘稳定和沙丘后退滩面下蚀。(4)相对于自然过程,人为因素对海岸侵蚀的影响表现更为多样化。人工护岸虽然固定了海岸线但是加强了邻近海滩的风暴响应强度,导致了堤前海滩滩面下蚀、坡度变陡、沉积物粗化等退化现象。同时也会造成下游物质输入的减少,引起下游海岸侵蚀。渔港防波堤的修建改变了邻近区域输沙平衡与动力环境,往往会引起防波堤上游处发生堆积下游侧发生侵蚀。(5)海岸侵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具有不同的时空尺度效应。海平面上升和入海河流输沙量减少是福建海岸侵蚀的重要背景因素,控制着福建海岸的整体侵蚀趋势;福建沿海频发的热带风暴往往会引起局部海岸的强烈短周期侵蚀破坏,但却往往对福建中、南部分布广泛的软质崖岸造成永久性侵蚀;海岸带人为活动对海岸侵蚀影响形式多样,近滨采砂引起海岸物质亏损,直接导致海岸强烈蚀退,这是福建海岸侵蚀的普遍因素;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往往会破坏海岸沉积物平衡、改变海岸水动力环境,导致海滩退化和邻近海岸的局部侵蚀。(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12-01)

叶功富,游水生,崔冬冬,高伟,沈振洪[3](2010)在《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不同风水林潺槁树种群生命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沙质海岸带天然植被中潺槁树种群生命过程,对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不同风水林的潺槁树群落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通过编制种群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了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只村潺槁树种群具8个龄级,黄山村具7个龄级,两者年龄结构皆呈反J分布型,而后姚村具6个龄级,不呈反J分布型,但叁者都属于增长型种群;山只村和后姚村潺槁树种群存活曲线都属于Deevey-Ⅱ型,前者呈现2个死亡高峰,后者呈现3个死亡高峰,而黄山村属于Deevey-Ⅲ型,呈现2个死亡高峰;4个生存函数值(生存率、积累死亡率、死亡密度、危险率)均说明3片风水林潺槁树种群具有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李兵,蔡锋,曹立华,刘建辉,雷刚[4](2009)在《福建砂质海岸侵蚀原因和防护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福建沿海砂质海岸侵蚀的调查,对福建砂质海岸侵蚀后退日趋严重现象进行了分析,针对福建不同岸段海滩的侵蚀特点,在地域上按侵蚀强弱划分为4个区域,并对各区侵蚀现象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海岸侵蚀的防治措施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9年02期)

连杰[5](2009)在《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不同防线群落高度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不同防线群落高度级结构的研究,目前在防护林领域所受关注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新颖性。本文以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五道防线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对五道防线进行系统调查,运用重要值分析、优势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β多样性指数(Cody指数、Morisita-Horn指数、Bray-Curtis指数Routledge指数),以及生态位的的对比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防线群落高度级结构、稳定性、自我更新能力、恢复演替情况,揭示不同防线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不同防线在恢复演替系列上高度级结构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了解不同防线的自我更新和恢复演替情况,有助于防护林体系结构的合理配置,为进一步探讨该区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防线的向后推移,即离大陆越近,乔本层和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木麻黄的重要值呈现下降趋势,然而乔本层和灌木层中的前顶级种潺槁木姜子的的重要值呈现上升趋势;通过SPSS软件中DUNCAN法比较:在乔木层,防线V和防线IV和防线Ⅲ之间潺槁木姜子、木麻黄重要值差异显着;在灌木层,防线IV、V和防线Ⅲ之间潺槁木姜子重要值差异显着,防线Ⅱ和防线Ⅲ和防线IV木麻黄重要值差异显着。2.防线IV的潺槁树种群Vp(73.5 %)和防线V的潺槁树种群Vp(75.5 %)相近,表明了潺槁树种群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增长性。但是,两者的Vc值差异大,防线V的Vc(75.5%)远大于防线IV的Vc(-2.1%),不过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防线IV的群落最终会走向稳定;防线Ⅱ的木麻黄种群Vp(-92 %)和群落Vc(-92%)分别与防线Ⅲ的木麻黄种群Vp(-4 %)和群落Vc(-4%)都为负值,表明这两道防线的群落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会慢慢衰退。从防线Ⅱ到防线V,群落会越来越稳定;木麻黄立木级结构呈基部窄形状,归为衰退型种群,潺槁树立木级结构呈金字塔形状,也就是属于基部宽而顶部狭窄的类型,则说明潺槁树种群是增长型种群;随着自身恢复演替的进行,防线IV和V群落逐渐趋于稳定。防线Ⅱ、Ⅲ、IV中木麻黄种群结构加权平均变化率由式(1)计Vpi均<0,表明该种群结构呈衰退型,其衰退性大小由种群所在的防线群落排序:Ⅱ>Ⅲ>IV;两道防线中潺槁树种群结构加权平均变化率由式(1)计Vpi均>0。表明该种群结构呈增长型,其增长性大小由种群所在的防线群落排序:V> IV。3.本文根据β多样性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从第2-3到8-9高度级,防线的βC和βR指数值大小关系为:Ⅲ<IV<V。从第3-4到8-9高度级,防线的CMH和CN指数值大小关系为:Ⅲ>IV>V。并对防线Ⅲ、IV、V的β多样性指数与高度级梯度进行相关性比较,βC、βR指数均与高度级梯度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CN指数与高度级梯度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而CMH指数与高度级梯度相关性不显着(P>0.05)。通过不同防线群落βC、βR、CMH、CN指数比较得出:CMH、CN值的总体变化规律与和βC、βR值的变化规律几乎相反,说明在高度级结构上,防线离大陆越近,处理间群落的相似性逐渐减少,相异性逐渐增大,共有种越少,物种更替速率越高。依据β多样性指数计算的4个基准高度级物种周转速率随垂直梯度的变化,防线Ⅱ与防线Ⅲ的βC1、βR1、CN1、CMH1指数差异不显着,防线IV与防线V的βC1、βR1、CN1、CMH1指数差异也不显着,而防线Ⅱ、防线Ⅲ与防线IV、防线V相互比较,βC1、βR1、CN1、CMH1指数差异显着。最后,本文计算防线Ⅱ、防线Ⅲ、防线IV和防线V从第1高度级到最大高度级的物种周转速率总βC,大小关系为:Ⅱ<Ⅲ<IV<V;说明了防线离大陆越近,物种种类越丰富,物种的总周转速率越来越大,自我更新能力越来越强,很好地验证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4.随着防线的向后推移,即离大陆越近,物种利用高度空间资源的能力和数量逐渐增加,物种的总数逐渐增加,利用空间资源的相似程度逐渐减少,物种对高度空间资源的竞争越来越不激烈,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防线Ⅰ、Ⅱ群落趋于不稳定,防线Ⅲ群落木麻黄种群逐渐衰退,群落走向不稳定,防线IV群落的木麻黄种群逐渐退化,具备自我更新能力的潺槁树种群逐渐取代木麻黄种群达到前顶级群落,防线V群落最终发展为前顶级群落。然而防线IV群落中的木麻黄与潺槁木姜子、防线V群落的潺槁木姜子与榕树、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迭值都较低。(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林武星,叶功富,聂森,祝榕,徐俊森[6](2009)在《福建沙质海岸引种台湾防护林树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树种现状和问题、台湾防护林建设状况和主要树种特性、引种台湾海岸树种的必要性,提出了台湾海岸树种在福建沿海防护林中的应用技术。(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09年01期)

李兵[7](2008)在《福建砂质海岸侵蚀原因和防护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及人类频繁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海岸侵蚀灾害将日益加剧,目前已被视为严重的海岸灾害之一。因此海岸侵蚀引起世界沿海国家的关注和重视。福建沿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侧,构造上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部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断折带。福建海岸线迂回曲折,海岸在构造、浪、潮、流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的岬湾,地貌上多为基岩岬角之间围限的砂质海滩;而砂质海岸受海洋各要素的影响和人为作用比较大,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比较灵敏,因此其冲淤变化比较明显。且福建海岸的侵蚀将直接影响到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了解福建海岸类型和海岸的侵蚀现状,对今后海岸保护、开发和建设将有很大意义。本文依托908福建省海岸侵蚀研究项目,研究区为福建省东北部沙埕港至南部与广东相临的宫口湾,长约3000余km岸线上分布的重要港湾、港口。根据区域海岸地质地貌特征和前人海岸侵蚀预测的研究成果,将福建省海岸带分成110个岸段,逐段进行了现场大面踏勘和调访,以实际调查资料阐明福建省海岸与海滩的侵蚀范围、现状及特征。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同时期地形图或海图的对比,或者多时相航卫图像信息的对比,以及历史资料和海洋环境背景状况等的分析,结合重点区的断面监测,切实查明海岸线位置、岸滩地形地貌和沉积物的变化特征及海岸侵蚀速率和演化过程等,以便对海岸侵蚀原因及海岸侵蚀损失状况等做出评价研究。研究表明,福建海岸的侵蚀主要由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自然因素包括:(1)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具有缓慢、长效的影响;(2)台风、风暴潮灾害等的侵蚀,时间短、危害大;(3)陆源泥沙供应自然减少;(4)海岸类型对侵蚀的控制作用。人为因素包括:(1)沿岸挖沙屡禁不止;(2)滨海抽沙规模不断扩大;(3)海岸工程对陆源泥沙的输入海起了很大阻挡作用,对海岸的侵蚀有很大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根据不同的砂质海岸所处的地区和侵蚀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不同地区对于海岸侵蚀所采取的方式不同:福建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沿海,砂质海岸可以采取放任侵蚀的措施;而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则需要进行重点保护;漳州砂质海岸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岸段使用的防御手段不同,“护岸首先要护滩”已经为很多研究人员所认可,所以工程护滩、生物护滩、人工养滩等方法广泛应用于重要的岸段;且各种手段可以相互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6-09)

雷刚[8](2005)在《福建砂质海岸沉积地貌的风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结前人有关砂质海滩的台风风暴潮响应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福建沙质海滩地形地貌的现场调查测量与沉积物的调查,对比分析了0418号台风“艾利”登陆福建前后各沙滩剖面的蚀淤变化,以及各沙滩剖面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变化,探讨福建沙滩对台风“艾利”响应某些规律,为政府职能部门即时正确地制订防治台风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8月底台风“艾利”过境期间,福建沿海砂质海岸作出了较强烈的地貌响应和沉积特征响应。在沙滩剖面地形变化上,冲淤互见,以冲蚀为主;后滨沙丘蚀退、滩肩蚀低、岸线向陆迁移是地貌响应的主要特征;沙滩沉积物的总收支趋于亏损。在沉积特征上,福建沿海沙滩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中细砂为主,底层则以中砂、中粗砂为主;台风后各层位沉积物都有粒度变粗的趋势;砾石含量增加,沉积物分选变差,沉积物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多由单峰变双峰乃至多峰;表明在台风浪和风暴潮的作用下,沙滩沉积物有多粒径混合、重组及重新分配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05-07-01)

福建砂质海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岸侵蚀尤其是砂质海岸的侵蚀已经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20世纪70年代至今,福建海岸侵蚀形势日趋严峻,目前约有60%的砂质岸线处于蚀退状态。本文以福建砂质海岸为研究对象,以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地形图、卫片资料和前八成果,根据海岸地貌类型差异,从不同的时空角度来阐明各种类型的海岸侵蚀过程和机制。文章主要开展了叁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福建海岸大量的野外测量与历史资料,结合近50年来叁个不同时期(1961,1983,2004)的地形图所提取的数字化岸线信息对比来分析福建海岸侵蚀的空间分布状况,包括其分布范围和地理位置特征。并基于对岸线蚀退的量化分析,划分了福建海岸侵蚀强度等级进而探讨了侵蚀强度差异性分布的内在原因。(2)鉴于海岸地貌对侵蚀过程和强度的重要控制作用,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将福建砂质海岸按照海滩与邻近滨岸地貌划分为软质海崖一海滩系统、沙丘一海滩系统以及人工地貌一海滩系统叁种基本地貌组合类型,并探讨了叁种地貌类型的侵蚀过程。●通过周期性的剖面观测与岸线监测,探讨海崖-海滩系统的地貌侵蚀变化过程。根据崖岸的土体力学性质分析,探讨了土体含水量对海崖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降水与海洋动力的耦合作用下海崖侵蚀过程。●基于多处沙丘-海滩地貌的周期性测量与风暴前后的追踪调查,分析沙丘-海滩系统的侵蚀和恢复过程,并探讨了海洋动力和风动力等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揭示沙丘-海滩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了风暴作用下该类型海岸的地貌过程。●通过东山岛金銮湾、惠安青山湾以及崇武半月湾等实例探讨了人工护岸、渔港防波堤等人工地貌诱发的邻近砂质海岸的侵蚀破坏过程。(3)通过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结合福建海岸地貌环境背景和近年海岸带开发历史,在具体分析诸多岸段侵蚀机制的基础上,总结福建海岸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各因素在福建海岸侵蚀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典型岸段不同侵蚀因素的贡献程度。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福建砂质海岸的侵蚀分布按照其强度可以划分为叁个主要区域,以北部的闽江口和南部的九龙江口为界,闽江口以北海岸侵蚀强度最轻;九龙江口以南侵蚀较为严重;闽江口与九龙江口之间的中部岸段侵蚀最为严重。新构造运动形成海岸构造格架,控制了福建海岸地貌与物质组成的明显差异,造就了海岸侵蚀强弱分布格局。(2)软质海崖是福建沿岸侵蚀最为严重的海岸类型,年平均后退侵蚀速率约1.87m/a。引起软质海崖侵蚀的主要外界作用营力为降水渗透作用和海洋动力作用,内部原因为组成物质抗蚀能力弱。降水渗透改变了边坡土体的含水量,从而引起软质海崖土体的结构强度减小,产生滑坡,而后崖底堆积的滑坡物质在波浪、潮流等海洋动力作用下搬离海岸。软质海崖的蚀退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按照营力作用和地貌变化,可以将其蚀退过程归结为稳定期、作用期、破坏期和搬运期4个阶段。(3)沙丘-海滩系统的侵蚀过程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侵蚀-恢复的动态平衡可逆过程,其主要恢复作用力有海洋动力和风力,前者通过沿岸和向岸输沙来补充滩面泥沙亏损,后者通过滩面泥沙的向陆搬运补充沙丘的泥沙亏损;第二种是沙丘一海滩系统长期蚀退的不可逆过程,其不可逆性主要源于近滨、滩面采砂造成难以补偿的持久性物质亏损,一般表现为滩面下蚀沙丘稳定和沙丘后退滩面下蚀。(4)相对于自然过程,人为因素对海岸侵蚀的影响表现更为多样化。人工护岸虽然固定了海岸线但是加强了邻近海滩的风暴响应强度,导致了堤前海滩滩面下蚀、坡度变陡、沉积物粗化等退化现象。同时也会造成下游物质输入的减少,引起下游海岸侵蚀。渔港防波堤的修建改变了邻近区域输沙平衡与动力环境,往往会引起防波堤上游处发生堆积下游侧发生侵蚀。(5)海岸侵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具有不同的时空尺度效应。海平面上升和入海河流输沙量减少是福建海岸侵蚀的重要背景因素,控制着福建海岸的整体侵蚀趋势;福建沿海频发的热带风暴往往会引起局部海岸的强烈短周期侵蚀破坏,但却往往对福建中、南部分布广泛的软质崖岸造成永久性侵蚀;海岸带人为活动对海岸侵蚀影响形式多样,近滨采砂引起海岸物质亏损,直接导致海岸强烈蚀退,这是福建海岸侵蚀的普遍因素;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往往会破坏海岸沉积物平衡、改变海岸水动力环境,导致海滩退化和邻近海岸的局部侵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福建砂质海岸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强,蔡锋,雷刚,戚洪帅,刘建辉.福建莆田平海砂质海岸演变差异地貌动力学分析[C].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2011

[2].刘建辉.福建砂质海岸侵蚀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

[3].叶功富,游水生,崔冬冬,高伟,沈振洪.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不同风水林潺槁树种群生命表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

[4].李兵,蔡锋,曹立华,刘建辉,雷刚.福建砂质海岸侵蚀原因和防护对策研究[J].台湾海峡.2009

[5].连杰.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不同防线群落高度级结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6].林武星,叶功富,聂森,祝榕,徐俊森.福建沙质海岸引种台湾防护林树种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9

[7].李兵.福建砂质海岸侵蚀原因和防护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8].雷刚.福建砂质海岸沉积地貌的风暴效应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05

标签:;  ;  ;  ;  

福建砂质海岸论文-李志强,蔡锋,雷刚,戚洪帅,刘建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