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因明论文-乔敏,张晓翔

汉传因明论文-乔敏,张晓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传因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因明,汉传因明,汉传因明教育

汉传因明论文文献综述

乔敏,张晓翔[1](2019)在《汉传因明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传因明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当前汉传因明教育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以佛学院和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要阵地的因明教育不断推进和深入,但也存在人才培养不足、现实需求薄弱等问题。加强汉传因明教育是抢救和保护"绝学"因明的基础和前提,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拓展研究视野。我们要重视因明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充分认识因明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因明研究团队建设与合作,扎实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因明普及与教育,丰富因明教学内容、强化因明教材建设,推进汉传因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亚乔,田立刚[2](2019)在《汉传因明“除宗有法”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传因明的研究近年来虽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对某些问题的争论仍然激烈,"除宗有法"是其中引发较多争论的一个问题。在玄奘、近现代以及当代时期都有针对该问题的相关讨论。问题讨论的高潮出现在当代时期,诸多学者因出发点的不同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因明有关推理与论证,所以解决该问题要以因明的论辩环境为背景。只有在正确认识因明叁支在整个论式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讨论宗有法与同、异品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深达因明理论的核心。(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曾昭式[3](2019)在《汉传因明研究专栏:编者导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传因明研究有两次热潮,一为唐代,以汉译着作《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为蓝本,开展因明注释和义理分析,以窥基为代表,所以我们称为窥基式的因明研究,其特点为基于佛教理论的论式研究。第二次热潮为中国现代,表现为佛学院、大学的因明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面世一批因明论文和着作,研究特色为逻辑(本文来源于《逻辑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乔敏,张晓翔[4](2018)在《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传因明是以汉字为载体,以唐玄奘翻译的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为主要经典,同时包括唐代以前传入的古因明着作的传承;广义上的汉传因明还包括以汉文本为底本传到国外的因明。"[1]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各类注疏和着作中留下了因明发展丰富的历史记载,但对汉传因明漫长的传承与发展史作系统研究,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一、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汉传因明史研究的起步奠基(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8年10期)

傅光全[5](2017)在《汉传因明的形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传因明的形式化研究经历了非自觉的与自觉的两个阶段;汉传因明的形式化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能性;形式化理论影响并制约着汉传因明形式化的可行性与恰当性,后者彰显出汉传因明形式化研究的意义及前景。(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7年12期)

张栋豪,张晓翔[6](2016)在《百年来汉传因明研究方法之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百多年的汉传因明发展过程中,学者们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历史文献的方法、西方现代逻辑理论解析的方法等对汉传因明进行探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学术发展相比还显滞后。汉传因明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方法的革新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保持和完善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吸取中国逻辑史中的研究方法,比如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提出新的方法应用于因明研究,比如创造性诠释学和科学革命结构论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傅光全[7](2016)在《汉传因明与非形式逻辑的联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践的品性、论证的结构、论式的构建及其评估等方面,汉传因明的比量与非形式逻辑的论证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在论证的结构上,与比量相比,非形式论证展现出更复杂的形态;在应用上,比量的历史则更为悠久,表现得也更稳定和成熟;在论式的构建及评估上,非形式逻辑未能像因明那样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规则。汉传因明和非形式逻辑皆起源于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论辩,且都重视论证的实用性,此类共性使得两者之间的联动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6年07期)

石静[8](2014)在《汉传因明对中国文化逻辑思辨性的影响——以文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明自唐以前传入中国,在中国作为一支独立学科得以传承,前后虽不过数十年,但在文学上,推进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形式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诗歌创作理论的发展。因明的传入对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本文以文学为主要切入点,浅谈因明对汉文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09期)

傅光全[9](2014)在《逻辑的叁次传入与汉传因明研究的逻辑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逻辑的第叁次传入导致了汉传因明研究的逻辑转向。比较和解读成为中国学者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模式。前者的研究焦点是叁支式与叁段法的同异性比较,主要结论是因明详密不如逻辑但独具特色。后者则对叁支式赋予新的解释,形成的主流观点是:因明论式具有演绎兼归纳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张晓翔[10](2014)在《论汉传因明的本土化倾向——以“去体留依而为喻”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因明传入中土以后,其本土化倾向比较明显,除了玄奘译传及创新以外,研习者的"去体留依而为喻"亦是有力证据之一,不仅符合新因明的传统、名实关系,以及中国古代人的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省略"喻体"的喻支依然能保证论式有效,而且也反映了陈那叁支论式的弊端,以及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因明的发展水平。(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汉传因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传因明的研究近年来虽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对某些问题的争论仍然激烈,"除宗有法"是其中引发较多争论的一个问题。在玄奘、近现代以及当代时期都有针对该问题的相关讨论。问题讨论的高潮出现在当代时期,诸多学者因出发点的不同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因明有关推理与论证,所以解决该问题要以因明的论辩环境为背景。只有在正确认识因明叁支在整个论式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讨论宗有法与同、异品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深达因明理论的核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传因明论文参考文献

[1].乔敏,张晓翔.汉传因明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

[2].李亚乔,田立刚.汉传因明“除宗有法”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曾昭式.汉传因明研究专栏:编者导语[J].逻辑学研究.2019

[4].乔敏,张晓翔.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法音.2018

[5].傅光全.汉传因明的形式化研究[J].哲学动态.2017

[6].张栋豪,张晓翔.百年来汉传因明研究方法之反思[J].学术研究.2016

[7].傅光全.汉传因明与非形式逻辑的联动[J].哲学动态.2016

[8].石静.汉传因明对中国文化逻辑思辨性的影响——以文学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9].傅光全.逻辑的叁次传入与汉传因明研究的逻辑转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张晓翔.论汉传因明的本土化倾向——以“去体留依而为喻”为视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汉传因明论文-乔敏,张晓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