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技术论文-席志鹏,李敬池,康然,张仕兵,谢林

内窥镜技术论文-席志鹏,李敬池,康然,张仕兵,谢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窥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造影,内窥镜

内窥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席志鹏,李敬池,康然,张仕兵,谢林[1](2019)在《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经皮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并分析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的29例通过诱发性椎间盘造影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全部应用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行髓核摘除、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治疗。术前和术后1 d、3个月、6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腰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1 d、3个月、6个月VAS评分[(1.53±0.43)分,(1.06±0.61)分,(0.71±0.37)分]与术前VAS评分[(6.62±1.01)分]比较,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13,P<0.05);术后1 d、3个月、6个月ODI评分[(14.12±1.43)分,(12.98±2.01)分,(10.33±1.46)分]与术前ODI评分[(51.11±10.15)分]比较,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35,P<0.05);术后6个月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93.10%(27/29)。结论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疗效好、安全性高,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古选民[2](2019)在《颈椎前路脊柱内窥镜技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前路脊柱内窥镜技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颈椎病患者,例数2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0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3月10日到2017年3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颈椎病患者)、对照组一组(100例颈椎病患者),分别实施颈椎前路脊柱内窥镜技术以及常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颈椎病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其中显效患者90例、有效患者8例、无效患者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颈椎前路脊柱内窥镜技术在颈椎病手术中具有显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时亚明[3](2019)在《经皮内窥镜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结果:VAS评分术前(8.82±0.88)分,术后3d(5.00±1.00)分,术后3个月(3.47±0.72)分。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优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35%。术中损伤神经根2例,1例改为开放手术,1例髓核游离至椎弓根下缘,行对侧椎间孔入路减压。结论:经皮内窥镜技术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有一定概率损伤神经根。(本文来源于《风湿病与关节炎》期刊2019年06期)

王道泽,陈晓钢,费昊东,王守国[4](2019)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TESSYS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采用VAS疼痛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 7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5~180(92.40±23.0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6(2.92±1.09)d。术后1、6个月和1年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减少[(2.31±0.81)分、(1.83±0.62)分和(1.39±1.25)分vs.(7.33±0.58)分](P<0.05)。术后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均在90%以上。结论采用TESSYS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可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汪春红,李小宝,眭贺,包雨微,李茜[5](2018)在《叁维MRI结合仿真内窥镜技术在胎儿面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胎儿叁维MRI结合仿真内窥镜重组(MRVE)技术在显示胎儿面部结构和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87例胎儿的叁维MRI数据采用半自动阈值MRVE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胎儿MRI检查序列包括SSFSE和叁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应用Bland-Altman分析法对两位医师(A和B)在胎儿面部结构的图像重建中选择阈值的一致性进行比较。将超声、二维MRI和叁维MRI MRVE的诊断结果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3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3D-FIESTA图像上,羊水呈高信号,胎儿面部软组织、子宫壁和胎盘呈中等信号,组织对比度良好。两位医师确定的测量阈值分别为797.7±12.6(95%置信区间为795.0~800.4)和796.9±11.4(95%置信区间为794.4~799.3),一致性好(P<0.05)。MRVE可以从不同角度直观显示胎儿的面部结构。二维MRI、US和MRVE诊断胎儿面部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1(95%置信区间为0.813~0.968)、0.930(95%置信区间为0.861~0.999)和0.935(95%置信区间为0.866~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RVE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叁维MRI仿真内窥镜处理技术在显示胎儿面部结构和畸形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8年12期)

毕佳[6](2018)在《内窥镜技术在颌面整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颌面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接受颌面整形的56例女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内窥镜辅助手术治疗,设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整形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完成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t值分别约为(2.515、14.486),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一个月内愈合例数为27(96.43%),对照组患者一个月内愈合的例数为19(67.86%),两组数据对比研究组优势明显;研究组患术后没有并发症出现,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例数为6例(21.43%),两组数据对比研究组优势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技术在颌面整形应用中具有良好导向,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完成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适用于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35期)

刘国华,武恒洋,王旭东,王宝胜,丁昆祥[7](2018)在《经皮内窥镜技术治疗老年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是骨科常见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DLSS往往由椎间盘突出或合并钙化、小关节骨赘增生及黄韧带肥厚等原因引起,部分患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2-3]。临床上根据解剖部位将LSS分为中央管狭窄(椎管中央型狭窄)、关节下管狭窄(神经根管的关节下段,包括侧隐窝)和椎间管狭窄(椎弓根及椎间孔段)[4-5]。(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汪卫然,张银刚,时亚明[8](2018)在《脊柱内窥镜技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颈椎手术方式,可用于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随着内窥镜器械的发展和颈椎内窥镜技术的提高,手术指征不断扩大,脊柱内窥镜技术还可用于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该技术是通过特殊设计的内窥镜和相应的配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成像和图像处理系统及双极射频机共同组成的脊柱微创手术系统,可以在镜下彻底切除突出或脱出的髓(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思玮[9](2018)在《内窥镜技术或让基因治疗大有可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修复或替换有缺陷的基因已经成为治疗许多致命疾病的关键。但如果新的工程基因无法进入患者的基因组序列,它们将无法起作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胃肠病学家Florin Selaru和Vivek Kumbhari表示,他们通过使用正日益普遍的内窥镜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10-12)

李朋,卢洪义,王鑫,伍鹏[10](2018)在《基于CUDA体绘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虚拟内窥镜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CT扫描体数据对发动机内部进行观测,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虚拟内窥镜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CUDA的加速方法实现了光线投影体绘制,通过自动漫游和手动引导漫游实现了内窥镜漫游,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UDA的加速方法能够实现较大数据量的体数据实时体绘制,两种漫游方式能够对装药星空表面的缺陷进行有效观察。(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内窥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脊柱内窥镜技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颈椎病患者,例数2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0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3月10日到2017年3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颈椎病患者)、对照组一组(100例颈椎病患者),分别实施颈椎前路脊柱内窥镜技术以及常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颈椎病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其中显效患者90例、有效患者8例、无效患者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颈椎前路脊柱内窥镜技术在颈椎病手术中具有显着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窥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席志鹏,李敬池,康然,张仕兵,谢林.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经皮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价值[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9

[2].古选民.颈椎前路脊柱内窥镜技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9

[3].时亚明.经皮内窥镜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回顾性分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

[4].王道泽,陈晓钢,费昊东,王守国.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19

[5].汪春红,李小宝,眭贺,包雨微,李茜.叁维MRI结合仿真内窥镜技术在胎儿面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8

[6].毕佳.内窥镜技术在颌面整形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7].刘国华,武恒洋,王旭东,王宝胜,丁昆祥.经皮内窥镜技术治疗老年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J].脊柱外科杂志.2018

[8].汪卫然,张银刚,时亚明.脊柱内窥镜技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J].脊柱外科杂志.2018

[9].张思玮.内窥镜技术或让基因治疗大有可为[N].中国科学报.2018

[10].李朋,卢洪义,王鑫,伍鹏.基于CUDA体绘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虚拟内窥镜技术[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8

标签:;  ;  ;  

内窥镜技术论文-席志鹏,李敬池,康然,张仕兵,谢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