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转型论文-熊胜

趣味转型论文-熊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趣味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中数学,趣味化转型,教学策略

趣味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熊胜[1](2019)在《抓住学生心理,让课堂妙趣横生——高中数学教学趣味化转型策略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特征在于其较强的理性和逻辑性,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能够为生活和工作服务,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锻炼逻辑和思考能力,对个人的综合素养提升和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阶段,学生最初接触高中数学的过程中,会存在认知和思维转换方面的困难,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会比较吃力,需要教师采用更加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方法,从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采用更加符合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方式,使学生摆脱对数学的传统认识偏见,避免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帮助学生更快入门,取得理想的成绩,最终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数学大世界(上旬)》期刊2019年02期)

雷福明[2](2018)在《小学数学教学趣味化转型策略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逐渐增加,要让学生一直对数学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就应把趣味性融入教学过程中,打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从而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全面遵循新课改的教育要求,把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等融入数学教学当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有效挖掘,让他们的原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进而提升学习动力。文章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化转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下旬刊)》期刊2018年10期)

汪尧翀[3](2018)在《从“趣味美学”到“物感”理论:批判理论视域中的美学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学界美学转型的大背景下,物感理论应运而生。从批判理论视域审视之,可厘清其思想脉络中的关节点:审美主义问题结晶了个体审美经验与社会合理化的相悖,揭露了趣味美学的困境;审美主义批判显示了批判理论对趣味美学的依赖,促使美学吸纳批判理论"范式转型"的理论反思;生产美学转向,开启了另一种现代性叙事及其自我确证,物感因而成了美学转型之后的新感性尺度。(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8年02期)

杨徽[4](2017)在《从“13233”到“和你共享趣味人生”——湖南中烟企业文化的创新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的高度,往往就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高度。2013年以来,湖南中烟的企业文化理念从"13233"到"和+生态圈"再到"和你共享趣味人生",不断传承迭代和创新转型。"13233"从企业层面理清自我发展战略,"和+生态圈"上升到从商业生态层面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发展。和你共享趣味人生再上升到品牌与人生层面心灵共享。一如生命体的历程——从一颗坚定的种子发轫,到一个血肉丰满的躯体的生长,(本文来源于《湖南烟草》期刊2017年06期)

焦敬华[5](2009)在《“进击”向“退隐”转型中的“趣味隐逸”》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晚清的京师大学堂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北京以其拥有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聚集了大批优秀的文人,并在外来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和现代传播媒介的推动下成为文化中心。但是20年代军阀混战造成了北京政治环境的污浊,一批进步文人遭到严酷的迫害,大量文学期刊也被查封。进步报刊《语丝》也难逃噩运,被奉系军阀查封。语丝派成员也随之分化为分别以鲁迅和周作人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为了寻找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庇护,大批文人辗转来到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这次迁徙不仅是文化中心的南移,还导致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历史性转移。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爆发后,中国文坛进入了史称的叁十年代文学,这是一个浴血的文学年代。1930年左联的成立则标志着文学向左转。五四时期大量涌入中国的外来文艺思潮经过历史的筛选与中国本土文艺实践运动相结合,形成了叁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潮相对立的局面。在新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下,留守北京的周作人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与左右翼文人的对抗中创办了《骆驼草》周刊。《骆驼草》周刊远避当时文坛的政治化与商业化,强调纯文艺创作,以个人性情的抒写为艺术之根本,坚守精英主义文化立场以及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性,体现了《骆驼草》同人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在时代大环境的转型下,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的《骆驼草》同人远避现实惨酷的斗争,摒弃语丝时期的进击精神,从时代主流撤离下来,退守书斋过着隐逸生活,从事于抒发性灵的趣味小品文和抒情小说的创作以及外来文化的译介。这一时期周作人的小品文从风格境界到美学境界都走向成熟,与俞平伯一起力争给小品文以文学正统之地位。废名的抒情小说则达到了他无法再超越的至高点。《骆驼草》周刊是周作人等自由主义作家自由发表言说的一份有着浓郁自由主义气息的小刊物,其草木虫鱼式的趣味闲谈实际上蕴含着他们“自我性灵的自由表现”的文学观念。作为1930年北京唯一一份综合性文艺期刊,《骆驼草》周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价值与作用。在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发展历程中,《骆驼草》周刊是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从含混状态到完全获得独立发展空间的转型期。在文化中心南迁文坛向左转、上海文坛的商业性和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骆驼草》同人自觉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创新基点,坚守五四纯文学创作、倡导文学本体观,为叁十年代文学及现代文坛提供了另一条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高原[6](2008)在《走向雅俗共赏》一文中研究指出“雅”与“俗”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对审美范畴,是评判画家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以及作品格调的重要标准。文人画自魏晋南北朝萌芽,历经唐、宋、元、明的演变发展,其审美趣味逐渐表现出对“尚雅贬俗”观念的张扬。自明代中叶始,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文化艺术领域,文人绘画那种“无关社稷民生聊以自娱”的传统观念有所动摇,文人画恬然幽淡、忘尘去世、寂静无为、孤芳自赏的创作特征至清代中叶得到改变,出现了融汇民间情感和意趣的新的艺术倾向和创作风格。其代表者就是扬州画派。扬州画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崛起,在市民文化繁荣的背景中发展,在艺术品交易的市场活动中生存,其绘画冲决了传统文人画的“雅”“俗”观的二元对立,呈现出“在师承渊源上远离正统派而恣意纵横,在审美意蕴上,亦削弱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庙堂气而增长了世俗气”[1]的创作气象,开创了文人画“雅俗共赏”的新局面。扬州画派对文人画风格演变有其独特贡献,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有其独特地位。本文运用英国着名艺术史学家哈斯克尔“赞助人”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赞助和市场的角度对扬州画派艺术的世俗化倾向进行剖析,运用大量的材料“复活往昔”,探讨文人画在明清时期由“尚雅贬俗”到“雅俗共赏”的社会经济原因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在以皇家和贵族为主的赞助方式下,中国传统文人画“尚雅贬俗”的审美趣味。文人画家对皇室和贵族在经济上的依附,使他们的艺术必然打上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儒家“尚雅”趣味偏好的烙印,画家个人的涵养、人品、学识、画面的“士夫气”以及“聊以自娱”的创作理想都成了文人画“雅”之重要品质。第二章主要从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扬州艺术赞助和艺术市场形成的背景。扬州盐业经济的发展、以盐商为主的市民阶层的壮大,赞助阶层通过“以儒饰贾”来改变“四民之末”尴尬社会地位的心理诉求等等,共同催生了扬州艺术市场的繁盛。第叁章梳理扬州八怪赖以生存的赞助环境的主要结构,包括赞助人员的组成以及由此决定的赞助方式。第四章重点阐述在赞助人“喜新尚奇”审美趣味的影响下,八怪艺术在“求雅”与“趋俗”、在“自娱”与“娱人”等方面的特点与表现。最后一章分析了艺术市场对艺术的影响也是有正反两面的,它在催生新艺术形式和趣味方面是积极的,但对赞助的过度依赖,也使得艺术的生命随着市场的起伏而难以长久。本文将“赞助人”这种“外向观”的研究方法直接介入到相对封闭的中国文人画审美趣味的研究中来,试图厘清文人画表达的意义与画家作画应用目的之间的微妙关系,换个角度来观察文人画,反映文人画趣味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内部的风格自律,也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性情的表现,更要受艺术市场语境和赞助者态度的左右。(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7)

趣味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逐渐增加,要让学生一直对数学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就应把趣味性融入教学过程中,打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从而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全面遵循新课改的教育要求,把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等融入数学教学当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有效挖掘,让他们的原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进而提升学习动力。文章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化转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趣味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熊胜.抓住学生心理,让课堂妙趣横生——高中数学教学趣味化转型策略的探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

[2].雷福明.小学数学教学趣味化转型策略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

[3].汪尧翀.从“趣味美学”到“物感”理论:批判理论视域中的美学转型[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

[4].杨徽.从“13233”到“和你共享趣味人生”——湖南中烟企业文化的创新与转型[J].湖南烟草.2017

[5].焦敬华.“进击”向“退隐”转型中的“趣味隐逸”[D].华中师范大学.2009

[6].高原.走向雅俗共赏[D].山东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趣味转型论文-熊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