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老街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街区制,大学校园,新老校区,对外开放
新老街区论文文献综述
蔚丹[1](2018)在《基于街区融合共生的大学新老校区对外开放的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6年初《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布以来,街区制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加之基于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提出、媒体关于大学校园开放的热议、国外大学校园建设的范例,作者认识到基于街区制发展的理念倡导大学校园对外开放与城市融合共生,并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推动校园设施共享于城市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街区融合共生的视角切入,以校园开放下校内道路系统与设施服务可能为城市带来的效用为主要探讨内容,透析大学校园新老校区对外开放的可行性与策略。全文基于国外大学街区制建设的特征,首先从“街区制”与“大学校园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出发,以时间轴为参考,梳理了其各自的发展历程及其最终形成的发展模式,基于我国国情总结了在街区制的角度倡导校园开放与社会共生的现实需要。其次,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并联系合肥市的大学校园建设与发展情况,从主观角度对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进行了校园层面的比较。接着,基于获取的客观数据,从宏观的道路网密度、中观的生活便利度、微观的设施服务效率叁个层面对现状下整体中心城区、校园及其周边的情况进行模拟分析评价。最后,综合主观的定性分析与客观的量化比较的结果,对大学新老校区的开放类型差异作出划分,并结合具体对象构建了校园对外开放模式选择模型,总结了大学校园对外开放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新老校区在对外开放的类型上存在差异,一方面由于其自身规划建设特点的不同导致,另一方面是受与城市空间关系、校园对应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类型下对外开放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新校区的对外开放需要经过路网密度比较、设施使用便利度等由外而内层级式的探索,而老校区则需重点关注校内文体设施如何对外开放。因此,本文是以合肥市中心城区内的同一所大学的新老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观的定性评价对各新老校区的建校差异作出评述,再结合获取的城市数据展开了定量的校园开放模拟分析,最终综合上述两方面研究,总结了大学校园新老校区对外开放的路径与策略,期望为将来大学校园实际的开放工作提供预判方法和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陆双,何郑阳[2](2015)在《历史街区中新老建筑协调性探究——以上海金融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历史地段中新老建筑如何协调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新老建筑和谐共生,不但可以良好的延续历史地段的风貌和文脉,同时也满足新功能的需求。以上海金融博物馆为例,探究其与上海外滩整体风貌的协调性,并具体从环境、视知觉、情感叁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新老建筑相协调提供更多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5年10期)
葛毅鹏,王涛,杨为民[3](2013)在《历史街区中的新老建筑协调设计研究——以洛阳老城历史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中产生的点滴经验积累起来会形成一种方法,本文正是在对前人很多种经典做法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历史街区的新老建筑协调设计方式的归纳.并通过对丽景门历史街区调整研究,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方式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张琦[4](2008)在《城市新老街区边缘环境的铰接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建成环境下现代化的形式结构与传统、旧有的生活空间相并存且互生影响。而随着城市建设更新、变幻步伐的加快,这种新老环境间的联系与作用变得更为突显。对于公共空间来说,包含在其中的街区环境不但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人们面对新老环境体验最直接、感受最真切的地域之一。新老环境并存的街区边缘在社会、物质、文化上的性质与特征,决定了其不论是从空间实体要素和其构成形式上,还是人的行为心理感知及城市文化意蕴的表达上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及分析导向。因此,对这些因素的深切探知,正是为了对新老街区边缘环境所反映出的现状以及表征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从新老街区边缘环境的关系来看,无论是现实状况所反应出的矛盾与冲突,还是本身这一地带相对人与社会所包含的前沿性、敏感性与发展机遇来说,都需要借助设计的手段进行整合与再造。而和谐共享的设计思想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合理方式,是在尊重“新”与“老”各自存在的基础上,分析新街区、老街区各自的特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的整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创造更为丰富、多元且协调的现代公共空间环境。此外,通过对新老街区边缘环境的研究,对明确边缘环境在设计中的位置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提供线索,同时通过对合理的设计思路及方法的借鉴,实现对所关注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6-01)
谢洋[5](2007)在《城市新老街区的过渡地段研究——以西安都城隍庙历史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都城隍庙历史街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处在西大街和北院门历史街区之间,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在现代城市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它是联系新旧建筑,多元文化,不同业态形式,不同用地性质的一个过渡性空间。(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07-01)
新老街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历史地段中新老建筑如何协调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新老建筑和谐共生,不但可以良好的延续历史地段的风貌和文脉,同时也满足新功能的需求。以上海金融博物馆为例,探究其与上海外滩整体风貌的协调性,并具体从环境、视知觉、情感叁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新老建筑相协调提供更多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老街区论文参考文献
[1].蔚丹.基于街区融合共生的大学新老校区对外开放的策略探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2].陆双,何郑阳.历史街区中新老建筑协调性探究——以上海金融博物馆为例[J].中外建筑.2015
[3].葛毅鹏,王涛,杨为民.历史街区中的新老建筑协调设计研究——以洛阳老城历史街区为例[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张琦.城市新老街区边缘环境的铰接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
[5].谢洋.城市新老街区的过渡地段研究——以西安都城隍庙历史街区为例[C].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