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娱乐型节目的文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范溢欢[1](2021)在《电视综艺的发展及折射出的问题》文中认为在发展至今的近四十年里,我国内地电视综艺经历了晚会、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和文化节目四个阶段。电视综艺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面临着娱乐过度化和同质化等困境。综艺节目既要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也要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要以价值观为灯塔,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作用。
刘佳宁[2](2020)在《《正大综艺》三十年发展与改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于潇[3](2020)在《媒介技术视域下我国电视新闻融媒体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当电视新闻革命在新世纪之初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它原本的改革步伐,互联网技术等新的媒介技术从根本上革新了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的全过程。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该如何应对?它的前景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当今显得极为迫切。互联网媒体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互联网媒体与其展开了话语权“争夺”,另一方面,电视新闻又不断开拓互联网媒体业务进行转型改革。特别是在融媒体建设的呼声愈加高涨的今天,各大电视台纷纷整合资源,相继建立起自己的媒体矩阵,电视新闻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其传播过程有了新变化,比如在形式上开辟了不同的传播渠道、增加新的节目形式,扩大受众的广度;从风格上把握“分众传播”的规律,树立适应受众特点的媒体形象;从内容上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利用媒体技术和“IP化”运营,让节目内容“老话新谈”。通过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和案例来看,电视新闻传播策略与媒介技术的更新息息相关。自1958年电视新闻诞生之日起,我国电视媒介技术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集成化、融合化,与之相对应的电视新闻传播策略也不断保持更新,从最开始的增加播放时段和次数、增加电视直播、提升报道能力,一直到今天构建了全媒体矩阵传播,出现了许多新的节目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内容。电视新闻融媒体的传播策略在新的媒介技术的加持下,除了要继续做好电视新闻节目这个“老本行”,还应注重提升“多屏”情境下的互动传播效率,广泛运用网络素材、保持技术设备更新等。从研究结果来看,电视新闻网络化传播已是必然趋势,“短视频化”亦是其融媒体转型的关键一步,因此,电视新闻有必要向互联网视频媒体学习经验。电视新闻可尝试以自身节目为品牌依托,实现新闻节目“IP化”运营,逐步构建基于不同传播渠道的节目群,精准运用科技设备提升传播能力,打造服务型、多功能媒体,逐步构建融媒体背景下的全新电视新闻生态。
陈迪[4](2019)在《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网络媒介消费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网络媒介消费诞生以来,就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媒介消费的构成,并迅速成为人们媒介消费的主体部分,但同时,网络媒介消费的发展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移动直播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网络媒介消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探讨新媒介技术因素对网络媒介消费的影响,对于促进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媒介机构合理利用技术、引导消费者合理地进行网络媒介消费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了新媒介技术和网络媒介消费相关概念之后,本文从媒介消费者角度入手,将新媒介技术作为影响因素,在分析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媒介消费与以往媒介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媒介消费进行比较,并结合相关案例和观察分析,归纳研究了新媒介技术对网络媒介消费者及他们网络媒介消费过程各个环节的影响。在网络媒介消费者方面,新媒介技术推动新消费者群体的诞生、影响消费者群体产生新的特征,并对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情感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消费过程方面,消费者进行网络媒介消费主要需经过“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媒介评价”三个环节,基于消费需求,消费者接触媒介并对各媒介产品及其提供的内容做出消费选择;然后,消费者进入媒介使用环节产生具体消费;最后,做出满意度和持续性评价,即评估消费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否会持续性地对该媒介产品及其提供的内容进行消费,技术对各个环节的影响环环相扣。但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网络媒介消费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本文对媒介技术创新驱动下网络媒介消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此外,本文基于技术创新驱动下网络媒介消费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未来网络媒介消费发展的应对之策。
程赟[5](2018)在《央视春晚小品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品”本是佛教用语,后也在文学中被使用,继而扩展为一个在文艺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戏剧中,“小品”原本被用来指一种考核学生表演能力的短小戏剧。这些领域中的“小品”,一直具有“去官方性质”或“非官方色彩”。央视春晚既是文艺晚会,也是“国家晚会”,小品因是央视春晚所有节目中最具有叙述性和喜剧性的节目,所以成为了央视春晚舞台上承载宏大叙事和发挥政治修辞的绝佳载体。因此,央视春晚小品不同于一般的“小品”,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根据主旨立意和价值取向,数百个央视春晚小品大致可以被分为三类:“工具型小品”、“批判型小品”和“娱乐型小品”,与之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审美文化范式:审美工具范式、审美批判范式和审美娱乐范式。不同审美范式的小品指向审美文化的不同层面:审美工具范式的“工具型小品”指向的是政府层面;审美批判范式的“批判型小品”指向的是社会道德层面;审美娱乐范式的“娱乐小品”是指既不涉政治又无关说教的“超意识形态”的小品,但“超意识形态”的“娱乐型小品”并非是“无意识形态”的,因为它在无意中既迎合了社会文化心理,也契合了新的国家意志。由此看来,三种审美范式在内涵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同一个声音的变奏罢了。从不同的视野审视央视春晚小品,其扮演的文化角色和发挥的文化功能是不一样的: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央视春晚小品既是笑话,也是神话,是表征现代民族国家的审美文化符号;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央视春晚小品既在逃离宏大叙事,又在走进新的宏大叙事,是迎合大众娱乐需求的审美文化实践;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角度看,央视春晚小品既在拒斥主导文化,又在与主导文化合作,是实施多元文化谈判的审美文化场域。可以看出,在央视春晚小品的笑声中一直都有“国家在场”。当下的央视春晚小品内部存在着三组关系—政治性与艺术性、宏大主题与民间叙事、教化话语的与娱乐成分—的失衡,不堪重负官方话语和意识形态是央视春晚小品的阿喀琉斯之踵。
黄骏[6](2017)在《“金星脱口秀”的审美文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星脱口秀”是2015年到2016年的热门电视脱口秀节目,它在中国“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上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它具有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性”,也丰富了这种“娱乐性”,更主要的是它关乎当下大众审美文化转型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金星脱口秀”这种大众审美文化“热”现象的研究,重在指出“金星脱口秀”背后所隐含的当下大众审美文化的内在文化底蕴、文化身份、文化话语活动,以及我们从审美价值角度看,“金星脱口秀”可能存在的话语活动的缺陷。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将“脱口秀”节目与文学、相声作比较,得出“脱口秀”节目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一般审美特性。主要指出“脱口秀”节目是一种审美话语活动,其主要特征是:流行性,体验性,视听性,以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话语活动。主要通过以上特征进而指出分析路径,从而为“金星脱口秀”文本分析作准备。第二部分,主要指出本文的理论指向性。第一节,指出当下“脱口秀”节目的“娱乐性”为根本;第二节,指出传播学重在节目本身分析的方法,本文重在审美文化研究层面,即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层面的结合;第三节,指出在前两者的综合之下,“金星脱口秀”是一种当下大众审美文化娱乐话语活动。第三部分,主要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具体指出“金星脱口秀”的审美特征。在内容上,“金星脱口秀”更加回归生活,“姐”的文化象征,“聊”的生活话语;在形式上,节目内部安排与媒介的搭配,话语“娱乐性”的表现,场景的都市象征布置等,正因如此,“金星脱口秀”内容与形式才如此被大众喜爱。第四部分,主要透析当下社会文化转型中,可能隐含于“金星脱口秀”背后的文化原因层,即具体应和大众自身的文化需求。从社会转型上看是“生活”的政治、多元的文化、大众的文化身份、都市“恐惧”的文化四个因素;从传播的新媒体上看侧重大众自身的互动文化,新的大众审美空间意识构成等。第五部分,笔者主要以审美价值对“金星脱口秀”进行反思,“金星脱口秀”存在的文化活动缺陷。虽然,“金星脱口秀”具有时代的特殊意义及价值,但是也存在“脱口秀”作为电视节目话语活动的缺陷。结语部分,通过对“金星脱口秀”的审美文化研究,指出其作为“脱口秀”节目的话语构建的发展性、大众需求性、文化身份性,肯定其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也指出克服它话语活动中审美价值的缺点。研究“金星脱口秀”有助于对当下大众审美实践性的分析,反思当下“脱口秀”的审美话语,从而理解它在当下大众审美文化中的特殊价值。
朱紫缘[7](2017)在《社会表演学视角下真实电视节目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实电视节目因其凸显“部分纪实”的影像拍摄手法,在其诞生之初就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反响,2000年前后,这一节目类型更是迅速占领荧屏,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立足于真实电视这一电视节目类型,主要以社会表演学视角来探究真实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分别考察了社会表演学和真实电视节目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然后用社会表演学相关理论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理性地看待真实电视节目,笔者认为真实电视中的“表演”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关键概念,它的实质是“真实的表演”,并区别于戏剧艺术表演。所以,在第一部分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本文第二部分内容,将结合雷蒙·威廉斯“戏剧化社会”理论和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对真实电视节目类型进行解析。对此,笔者将把真实电视节目分类为前前区表演、中区表演和深后台表演,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真实电视节目案例对这种划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印证。同时,这部分内容还探讨了真实电视节目的真实性问题,从真实电影的观念和作为社会传播技术的电视——真实电视的意涵两个方面来分析,试图阐释我们该如何来看待真实电视节目的真实性问题。本文第三部分,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国产真实电视节目发展的局限与突破,针对综艺娱乐型题材节目和非综艺娱乐型题材节目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例如,一方面,非综艺娱乐型题材节目采用真实电视手法制作节目;另外,纯综艺娱乐型题材节目转型方向可以向多区节目靠拢。总的来说,通过对“真实电视”的起源进行梳理,依托社会学、社会表演学、人类表演学理论基础,笔者希望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目的分析,观察近年来我国真实电视节目的发展与演变。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表演学角度来探讨真实电视节目,不仅可以为分析真实电视节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分析目前国内真实电视节目的局限与突破。用社会表演学可以找到“真实电视”节目的传播力所在,使当前片面的选秀走向的真人秀节目回归真实电视的本位,纠正荧屏上的泛娱乐化倾向,从而为国内原创真实电视节目打开一条越走越宽广的道路,让更具社会认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电视节目也能搭乘真实电视这一载体而进入大众流行文化。
翁燕云[8](2016)在《电视真人秀的内容生产 ——基于娱乐、故事、文化三个维度的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两三年间,我国各大上星卫视黄金综艺几近被电视真人秀所盘踞。在我国经过15年的发展,真人秀节目规模渐大,重要性渐长,已经成为电视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重要一部分。笔者认为真人秀节目不仅生产故事、明星、娱乐,还生产梦想、文化和精神,用真实记录的技法,反映从家庭、校园、职场、军队、动物园等到世界各地的人生百态。本文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作为血肉的娱乐生产、作为骨架的故事生产和作为灵魂的文化生产,从内容属性来说,娱乐是真人秀的表层产品,故事是真人秀的中层产品,文化是真人秀的底层产品。对这三大维度的研究,分别从生产要素或主题、生产方式或手段、生产功能或影响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对于娱乐生产,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引用剖析了真人秀娱乐生产的独特性和新态势。对于故事生产,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以跑男节目为例,通过227期的节目视频资料进行内容整理和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故事生产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收视效果,“虚实并进”的故事生产方式在真人秀节目的生产中有一定的收视优势。对于文化生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真人秀与其所传播文化类型具有相关性,不同的文化类型在真人秀中有不同的传播强度,以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和社交礼仪为强传播代表。同时,本文在对这三大维度平行阐述的基础上对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进行交叉分析,并提出真人秀娱乐、故事、文化生产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娅娜(Yana Vasilyeva)[9](2015)在《中俄电视脱口秀节目比较分析》文中指出从电视脱口秀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世界电视业界算起到现在已经成长了二十年。二十年之间电视脱口秀节目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眼球,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脱口秀节目进行研究。到了21世纪开始,中国国内疯狂地模仿美国和英国的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国内大量地开设了关于脱口秀之类的节目。俄罗斯国内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在国内设立了有关脱口秀的一些节目,脱口秀节目,瞬间在这些亚洲国家国内蔓延开来。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国内相关脱口秀节目的比较。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对于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电视脱口秀节目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分成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中俄两国脱口秀节目的现状,分析了中国脱口秀节目的现状以及俄罗斯脱口秀节目的现状,并且将两国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二部分研究了中俄两国脱口秀节目的特征,分析了中国脱口秀节目的特征,又分析了俄罗斯脱口秀节目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两国脱口秀节目特征的异同。第三部分主要研究的是两个国家脱口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分别分析了中国脱口秀节目存在的问题以及俄罗斯脱口秀节目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两个国家脱口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于中俄两国脱口秀节目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强月新,姜欣[10](2012)在《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提出2011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十二个字。谋划开局,指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行业、出版业还是电影行业,在这一年都本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伟大目标,在本行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措施。深化改革,指2011年无论是从媒介经营还是政府规制这两方面,媒介变革正逐渐走向深化。无论是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媒体出台的一系列规制措施、互联网行业
二、电视娱乐型节目的文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娱乐型节目的文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视综艺的发展及折射出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晚会阶段:收看央视春晚成为习俗 |
娱乐节目阶段:市场经济下的娱乐属性回归 |
真人秀节目阶段:价值观的考量 |
文化节目阶段:节目的戏剧化 |
(3)媒介技术视域下我国电视新闻融媒体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名词界定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电视融合的研究 |
1.3.2 关于互联网影响下电视传播策略的研究 |
1.3.3 综述小结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架构 |
第2章 媒介技术视域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策略历史回顾(1958-2018) |
2.1 电视新闻传播技术的变化 |
2.2 阶段一:初步完善单一的技术设备 |
2.3 阶段二:逐步普及和优化电视设备 |
2.4 阶段三:互联网环境下电视新闻的探索 |
2.4.1 互联网开辟了新传播渠道 |
2.4.2 电视新闻走向融媒体运作趋势 |
2.4.3 融媒体带动电视新闻传播策略创新 |
第3章 媒介技术视域下我国电视新闻融媒体传播的现状 |
3.1 传播者:话语权的分裂与建构 |
3.2 传播内容:构建新的“屏幕形象” |
3.2.1 开发“竖视频” |
3.2.2 根据不同播出平台搭配不同语言风格 |
3.3 传播渠道:融媒体技术构建多元传播形式 |
3.4 受众:多屏互动下新的媒介消费模式 |
第4章 电视新闻融媒体传播策略的建议 |
4.1 搭建融媒体矩阵和互动平台 |
4.2 依托互联网提升时效性 |
4.2.1 依靠设备和技术 |
4.2.2 适当使用网络素材 |
4.3 电视新闻“短视频化”的启示——以抖音、新华网、爱奇艺为例 |
4.3.1 电视新闻“长短结合” |
4.3.2 精准分发信息 |
4.3.3 构建短视频节目群 |
4.3.4 运用特效技术提升内容质量 |
4.3.5 打造IP化电视新闻产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致谢 |
(4)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网络媒介消费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媒介消费研究 |
1.2.2 新媒介技术的影响研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2.1 新媒介技术概念界定 |
2.2 媒介消费与网络媒介消费 |
2.2.1 媒介消费及网络媒介消费概念界定 |
2.2.2 网络媒介消费构成分析 |
2.2.3 网络媒介消费的基本类型 |
第3章 新媒介技术对网络媒介消费主体的影响 |
3.1 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网络媒介消费主体特征分析 |
3.1.1 媒介消费者呈现泛在化特征 |
3.1.2 媒介消费者呈现“圈层”化特征 |
3.1.3 媒介消费者呈现生产者特征 |
3.2 新媒介技术影响下媒介消费者需求特征分析 |
3.2.1 娱乐需求极度深化 |
3.2.2 社交需求大幅膨胀 |
3.3 新媒介技术影响下媒介消费者情感特征分析 |
3.3.1 快感消费十分盛行 |
3.3.2 求同情感极度加深 |
第4章 新媒介技术对网络媒介消费过程的影响 |
4.1 新媒介技术对消费者媒介接触的影响 |
4.1.1 接触方式表现为数量拓展与功能融合 |
4.1.2 接触时间表现为产品选择时间延长与内容选择时间缩短 |
4.1.3 接触场景表现为绝对缩小与相对扩大 |
4.2 新媒介技术对消费者媒介使用的影响 |
4.2.1 载体使用呈现“一对多”模式 |
4.2.2 使用场景呈现跨越时空的虚拟“在场”特征 |
4.2.3 使用体验呈现全感官参与、沉浸式消费的特征 |
4.2.4 使用过程呈现深度个体化、多维交互消费的特征 |
4.3 新媒介技术对消费者媒介评价的影响 |
4.3.1 扩大式影响、“圈层”内推荐的互动型评价 |
4.3.2 徘徊于媒介产品之间、忠于消费内容之中的游牧式忠诚 |
第5章 技术创新驱动下网络媒介消费问题与对策研究 |
5.1 新媒介技术对网络媒介消费主体的消极影响 |
5.1.1 消费者的惰性化与主体性的沦丧 |
5.1.2 扩张的“充裕主义”,无止境的需求 |
5.1.3 消费理性与技术的博弈 |
5.2 新媒介技术对网络媒介消费过程的消极影响 |
5.2.1 媒介接触鸿沟加深,接触疲劳感增加 |
5.2.2 迷失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禁锢于信息茧房之中 |
5.3 技术创新驱动下网络媒介消费发展对策 |
5.3.1 推动消费者与技术共生 |
5.3.2 促进消费需求间紧密连接 |
5.3.3 以技术为助,推动网络媒介消费与现实生活绑定 |
5.3.4 以消费者为中心,促进网络媒介消费与传统媒介消费融合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5)央视春晚小品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一章 小品的历史沿革与价值取向 |
第一节 小品的历史沿革和特征辨析 |
第二节 小品的价值取向及诉求转变 |
第二章 央视春晚小品中的三种审美范式及其得失 |
第一节 “工具型小品”:审美工具范式 |
第二节 “批判型小品”:审美批判范式 |
第三节 “娱乐型小品”:审美娱乐范式 |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三种范式,一个声音 |
第三章 央视春晚小品的文化角色与功能 |
第一节 表征现代民族国家的审美文化符号 |
第二节 迎合大众娱乐需求的审美文化实践 |
第三节 实施多元文化谈判的审美文化场域 |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笑声中的“国家在场” |
结语:央视春晚小品的阿喀琉斯之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
附表二 |
(6)“金星脱口秀”的审美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脱口秀”的大众审美文化一般特征 |
(一)“脱口秀”节目的语言艺术特征:流行性 |
(二)“脱口秀”节目的表演艺术特征:体验性 |
(三)“脱口秀”节目的综合艺术特征:视听性 |
小结 |
二、“金星脱口秀”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话语”活动 |
(一)“脱口秀”节目的娱乐性 |
(二)“脱口秀”节目的传播学研究 |
(三)“金星脱口秀”作为当下大众审美文化的认同 |
1.大众文化的当下语境 |
2.金星的文化身份 |
小结 |
三、“金星脱口秀”的审美特征 |
(一)“金星脱口秀”的内容特征——大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
1.“姐”的文化形象 |
2.“聊”的生活图景 |
(二)“金星脱口秀”的形式特征——作为媒介的话语形式 |
1. 编排方式的构建 |
2.“话语”的构建 |
3.“都市夜景”的构建 |
小结 |
四、“金星脱口秀”与当下大众审美文化需求的应和 |
(一)社会文化转型 |
1.“生活”的政治 |
2.多元的文化 |
3.大众的文化身份 |
4.都市“恐惧”的文化 |
(二)新媒体下的互动 |
1.新媒体的生产与消费 |
2.新媒体的空间意识 |
小结 |
五、“金星脱口秀”的大众审美文化价值以及局限 |
(一)“金星脱口秀”的大众审美文化价值 |
(二)“金星脱口秀”的大众审美文化局限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社会表演学视角下真实电视节目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真实电视的研究 |
1.4.2 关于社会表演学的研究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2 社会表演学与真实电视 |
2.1 社会表演学理论及其发展 |
2.1.1 现象学社会学派的贡献 |
2.1.2 社会表演学理论的缘起 |
2.1.3 社会表演学理论的发展 |
2.2 真实电视节目及其发展状况 |
2.2.1 真实电视节目类型 |
2.2.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3 真实电视节目类型解析 |
3.1 从真实电影到真实电视 |
3.1.1 真实的表演:真实电影的观念 |
3.1.2 雷蒙·威廉斯:戏剧化社会的现实 |
3.1.3 作为社会传播技术的电视:真实电视的意涵 |
3.2 真人秀节目模式 |
3.2.1 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 |
3.2.2 前前区表演:《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 |
3.2.3 中区表演:《你会怎么做》 |
3.2.4 深后台表演:《老大哥》 |
4 国产真实电视节目的局限与突破 |
4.1 国产真实电视节目的发展局限 |
4.2 国产真实电视节目的未来展望 |
4.2.1 多区真人秀节目——综艺娱乐型题材的转型方向 |
4.2.2 真实电视——非综艺娱乐型题材的转型方向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参考节目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电视真人秀的内容生产 ——基于娱乐、故事、文化三个维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2 真人秀节目的娱乐生产 |
2.1 娱乐生产元素 |
2.2 娱乐生产手段 |
2.3 娱乐生产效应 |
3 真人秀节目的故事生产 |
3.1 故事生产元素 |
3.2 故事生产方式 |
3.3 故事生产功能 |
4 真人秀节目的文化生产 |
4.1 文化生产主题 |
4.2 文化生产方式 |
4.3 文化传播效果 |
5 真人秀节目生产的创新性发展 |
5.1 娱乐生产创新 |
5.2 故事生产创新 |
5.3 文化生产创新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结尾 |
(9)中俄电视脱口秀节目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俄电视脱口秀节目现状对比分析 |
一、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现状 |
(一)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发展过程 |
(二)目前中国国内电视脱口秀种类及典型代表 |
二、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现状 |
(一)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发展过程 |
(二)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分类及典型代表 |
三、中俄电视脱口秀节目现状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二章 中俄电视脱口秀节目特征分析对比 |
一、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特征分析 |
(一)中国电视脱口秀传播主体特征 |
(二)中国电视脱口秀传播内容特征 |
(三)中国电视脱口秀传播环境特征 |
二、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特征分析 |
(一)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传播人的基本特征 |
(二)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传播内容的特征 |
(三)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传播环境的特征 |
三、中俄电视脱口秀节目特征对比 |
(一)相同点分析 |
(二)不同点分析 |
第三章 中俄脱口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种类繁杂 |
(二)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缺乏品牌个性 |
(三)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缺乏优秀的主持人 |
(四)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不足 |
(五)实事型脱口秀节目存在失真性问题 |
(六)娱乐型脱口秀节目内容混乱 |
(七)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发展速度缓慢 |
二、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
(一)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
(二)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 |
(三)访谈类节目内容单一 |
(四)实事型脱口秀节目种类单一 |
(五)娱乐型脱口秀节目内容混乱 |
(六)美容保健类脱口秀节目秩序混乱 |
第四章 中俄电视脱口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
一、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的解决办法 |
(一)对节目内容进行严格管理 |
(二)树立中国脱口秀节目的品牌个性 |
(三)选择并培养优秀的主持人 |
(四)扩大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
(五)加快中国脱口秀节目的发展速度 |
二、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的解决办法 |
(一)对于俄罗斯电视脱口秀节目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
(二)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 |
(三)规范和完善各类电视脱口秀节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电视娱乐型节目的文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综艺的发展及折射出的问题[J]. 刘宏,范溢欢. 青年记者, 2021(23)
- [2]《正大综艺》三十年发展与改版研究[D]. 刘佳宁. 山西师范大学, 2020
- [3]媒介技术视域下我国电视新闻融媒体传播策略研究[D]. 于潇.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网络媒介消费影响研究[D]. 陈迪.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央视春晚小品审美文化研究[D]. 程赟. 贵州大学, 2018(02)
- [6]“金星脱口秀”的审美文化学研究[D]. 黄骏.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7]社会表演学视角下真实电视节目发展趋势研究[D]. 朱紫缘. 重庆大学, 2017(06)
- [8]电视真人秀的内容生产 ——基于娱乐、故事、文化三个维度的研究[D]. 翁燕云. 暨南大学, 2016(04)
- [9]中俄电视脱口秀节目比较分析[D]. 娅娜(Yana Vasilyev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10]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姜欣.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