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论文-杨涛,任洪波,夏麟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论文-杨涛,任洪波,夏麟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冷热电联产,蓄能,优化配置,优化运行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涛,任洪波,夏麟[1](2019)在《蓄能模式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协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带蓄能装置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设备配置与运行策略的协同优化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相同负荷需求下,采用常规分供系统与有无蓄能的联产系统时各供能模式的经济性和节能减排性。结果表明,在分时电价体系下,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引入蓄能装置可以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减少CO2排放,并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浩,徐聪,隋军,韩巍[2](2017)在《楼宇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互联运行节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互联运行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进行节能优化研究,在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网络中通过系统间的电、冷、热的互相传输,提升网络的整体节能性能.建立了两个并网运行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互联运行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总相对节能率最大为目标对系统进行运行优化.选择宾馆和写字楼的两个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进行案例分析,系统分别根据宾馆和写字楼的冷热电负荷进行优化设计,然后利用互联运行优化模型对其运行状态进行优化,使总相对节能率进一步提升.通过优化,该案例的总相对节能率由互联前的23.9%提升到28.5%.(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7年32期)

杨涛,任洪波[3](2017)在《带蓄能装置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带蓄能装置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优化运行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应用常规优化方法和敏感性分析法时各设备的运行策略。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表明:通过敏感性分析法的应用,可以解明蓄能装置蓄释状态的变化对系统运行策略产生的影响,在没有额外增加系统日运行能耗费用的情况下,蓄能装置可在更稳定的状态下进行蓄能或释能,减少因蓄释能策略大幅度的变化给装置本身带来的负担,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7年08期)

孙丽芃,贾志阳[4](2016)在《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经济节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不断的加快工业化进程,能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其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能源紧张和电力供应不足局面一度很严重。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能源是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冷热电叁联供系统利用能量的转换装置,使发电过程中排出的剩余热量用于供热和制冷。使能源的合理利用,使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本文为热电厂和楼宇所采用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提供了节能改造方案的原理性说明,结合"十叁五"的大能源背景,利用经济学,环境学分析等方面做了探讨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6年19期)

金红光,隋军,徐聪,郑丹星,史琳[5](2016)在《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能源是能源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当前存在的燃料化学能直接燃烧不可逆损失大,微小型动力循环效率低,动力变温余热缺乏有效利用方法,以及系统变工况性能差等技术难题,文中围绕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多能源互补机理与全工况性能调控机制2个关键科学问题,从能的梯级利用、多能源互补、系统全工况性能主动调控3个方向开展研究。初步建立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在化石燃料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对转冲压发动机、热声发电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并指导完成了兆瓦级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工程示范。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自主创新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蒋润花,曾蓉,李洪强,张国强,杨敏林[6](2016)在《考虑气候条件及建筑类型等因素的分布式冷热电叁联产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及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能源、环境、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在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下,以原动机额定容量及蓄热设备额定容量为优化变量,考虑气候条件、建筑类型等影响因素,对中国5个气候区(温和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的5个代表城市(昆明、广州、长沙、北京、哈尔滨)的3类公共建筑(宾馆、办公、学校教学楼)的冷热电叁联产系统进行优化及评估。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建筑类型对楼宇级冷热电叁联产系统均有显着影响,在以电定热运行模式下,楼宇级冷热电叁联产的系统性能在热需求大的气候区较优于冷需求大的气候区:哈尔滨>北京>昆明>长沙>广州;系统性能在同一气候区的不同建筑类型排序为:宾馆>学校教学楼>办公楼。(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程兰[7](2016)在《一种高效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产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系统为对象,针对传统吸收式机组在区域型分布式能源供冷供热系统中,不能实现区域高温供热和高温热源热量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由第一类单效-双效回热机组和第一类单效回热机组组成的新型高效吸收式供冷供热系统。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系统和新型吸收式供冷供热系统组成了高效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产系统。基于整个高效分布式能源系统,建立了系统各主要部件设计工况和燃气轮机不同部分负荷率下的变工况数学模型,并详细介绍了第一类单效-双效回热机组和第一类单效回热机组的工作流程和热力计算方法,通过MATLAB软件编制了数学计算程序。选取某生态园区建筑群为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对象,首先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典型日的热电冷需求进行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研究了设计工况下新型吸收式供冷供热系统性能特性,并将其与常规吸收式机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型吸收式供冷供热系统在供热工况下节能率为15.3%,供冷工况下制冷量提高46%。同时研究了变工况条件下燃气轮机不同部分负荷率对燃气轮机排烟温度、排烟流量和余热锅炉参数的影响。其次根据建筑群6种典型日逐时负荷需求情况,在并网不上网的条件下,以“以热定电”的运行策略进行分布式能源系统典型日逐时运行模拟,分析其逐时一次能源利用率与节能率。最后为了实现最优一次能源利用率与节能率,对燃气轮机机组容量与台数进行配置优化,结果表明容量负荷比在0.3~1.5范围内,容量负荷比为1.5,机组台数配置3台时,实现典型日最优平均节能率32.8%。容量负荷比为0.7,机组台数配置2台时,实现典型日最优平均一次能源利用率82.1%。(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刘金龙[8](2016)在《基于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的分布式冷热功联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传统集中式供电网络的负荷大幅增大。然而由于社会活动的时间性,大负荷集中式供电网络出现了严重的“峰谷电”问题,对供电网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除了电力供应中的峰谷问题以外,由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加速消耗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以及由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都促使人们去寻找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近年来,风能、太阳能以及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自身规模的不断增长,他们自身的间歇性、分散性以及不稳定性等特点却成为了它们自身发展的障碍,也越来越影响其进行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这样的社会能源问题背景下,储能技术以及分布式联产技术成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注焦点。储能技术具有分时进行能量转换存储和释放的特性,可以实现在能量需求低谷时将多余能量进行转化存储,在能量需求高峰时则将存储的能量进行释放供应:而分布式联产技术可以克服传统集中式供电网络的臃肿以及复杂等弊端,并且可以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提高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两种技术的特性使它们具有了解决传统“峰谷电”和可再生能源不稳定性两大问题的潜质和能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两种技术,通过热力学分析以及试验验证的方法,对一种基于这两种技术的集成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1)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文献调研以及统计数据,表明了目前社会存在的电力峰谷问题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问题,进而引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方法:储能技术和分布式能源系统。通过对比各种储能技术的技术参数和特征,发现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具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因此本文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并且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分类,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其通过收集空气压缩过程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真个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基于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优点,本文对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调研。除此以外,本文还对分布式联产系统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调研,了解了该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文献调研可以看出,目前还没有将这两种技术进行集成的相关研究,因此如果可以将这两种技术进行集成,就可以使集成系统具备这两种技术的双重优点。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分布式冷热功联产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以及分布式联产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储能系统的基本作用,而且可以实现联产系统中对于能量的梯级利用。通过利用低价“谷电”或者可再生能源,系统可以将其转换为高压空气以及热能进行存储,从而解决了低价“谷电”和可再生能源的浪费问题;在用电高峰时期,系统通过高压空气在气动马达中的膨胀做功,可以输出机械功和低温空气,输出的机械功可以推动发电机进行电力供应,从而解决用电高峰时期的电力短缺问题。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可再生能源经过系统的能量存储和释放环节,可以保证自身输出的稳定性。此外,该系统的规模较小,使用的储气设备是人造储气罐,可以实现各种地理条件下的安装运行,因此可以实现与微电网的集成,从而可以成为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重要成员。3)为了了解验证提出系统的系统性能以及相关特性,本文对整个系统运行流程进行了热力学建模分析。通过对热力学相关理论,简化计算了系统中各个重要节点的气体参数,并利用相关试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利用验证过的热力学模型,本文还分析了相关的系统参数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主要有环境温度、气动马达膨胀比以及多变指数对于气动马达排气温度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系统的比机械功和比制冷量的影响。文章还分析了储气罐的初始压力以及最终压力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讨论了储气罐压力参数的选择方法。系统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也表明,气动马达低温排气的利用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能量效率具有重要意义。4)为了证明本文提出的系统可以提高能量效率,本文对提出系统和传统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了对比。通过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两个系统分别进行了能量平衡和(火用)平衡分析。文中对比计算了两个系统中各节点工作介质的热力学参数,并计算了两个系统中各个组件的(火用)损失,对比了两个系统的储气时间、排气时间、空气质量流率、机械功输出效率、制冷制热能效比以及总(火用)效率。除了对相关系统参数的对比,文中还分析了环境温度、高压膨胀透平进口温度以及气动马达进口压力对于两个系统中的相关系统参数的影响。热力学对比分析的结果也表明,相比于传统的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本文提出的冷热功联产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总(火用)效率,达到更加高效利用能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浩,隋军,韩巍,徐聪,金红光[9](2015)在《一种新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一个多能源互补功冷并供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该系统通过太阳能和甲醇热化学互补以及余热驱动的功冷并供,实现了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对系统及其参比系统进行了品位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化石能源相对节能率为35.2%,比参比的常规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13.5个百分点。本文提出的新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为多能源互补和梯级利用的能源系统集成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邱留良,任洪波,班银银,杨健,蔡强[10](2015)在《基于AHP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综合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CCHP)系统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某医院CCHP系统的分析评估中,探讨了不同原动机类型对该用户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燃气内燃机CCHP系统经济性最佳,燃料电池CCHP系统环境性和节能性均最优,而燃气轮机CCHP系统对医院等民用建筑的适用性则较差.(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互联运行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进行节能优化研究,在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网络中通过系统间的电、冷、热的互相传输,提升网络的整体节能性能.建立了两个并网运行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互联运行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总相对节能率最大为目标对系统进行运行优化.选择宾馆和写字楼的两个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进行案例分析,系统分别根据宾馆和写字楼的冷热电负荷进行优化设计,然后利用互联运行优化模型对其运行状态进行优化,使总相对节能率进一步提升.通过优化,该案例的总相对节能率由互联前的23.9%提升到28.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杨涛,任洪波,夏麟.蓄能模式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协同优化[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9

[2].刘浩,徐聪,隋军,韩巍.楼宇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互联运行节能优化[J].科学通报.2017

[3].杨涛,任洪波.带蓄能装置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优化研究[J].节能.2017

[4].孙丽芃,贾志阳.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经济节能分析[J].商业故事.2016

[5].金红光,隋军,徐聪,郑丹星,史琳.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

[6].蒋润花,曾蓉,李洪强,张国强,杨敏林.考虑气候条件及建筑类型等因素的分布式冷热电叁联产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及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

[7].程兰.一种高效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产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8].刘金龙.基于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的分布式冷热功联产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9].刘浩,隋军,韩巍,徐聪,金红光.一种新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热力学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10].邱留良,任洪波,班银银,杨健,蔡强.基于AHP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综合评价分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论文-杨涛,任洪波,夏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