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艺术论文-林书传,米迪欧·克鲁兹

后殖民艺术论文-林书传,米迪欧·克鲁兹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殖民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殖民,东南亚,马尼拉

后殖民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林书传,米迪欧·克鲁兹[1](2019)在《“后殖民”与菲律宾当代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11月9日"复调·东南亚"展览的临近,与《画刊》杂志合作五期的"复调·东南亚"专栏也行将结束。五期的专栏,通过策展团队的策展文字以及策展人对部分艺术家的采访,在有限的篇幅内对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的艺术生态进行了相关的描述。本期专栏,策展人林书传通过对菲律宾艺术家米迪欧·克鲁兹(Mideo M Cruz)的访谈,从菲律宾"后殖民"语境下的艺术家创作这个方向来回应了展览的相关问题。专栏最后策展人的文章《复调·东南亚:两个问题、一个"对手"——写在展览之前》既是专栏后记,亦为展览前言。(本文来源于《画刊》期刊2019年10期)

陈彦君[2](2018)在《北美原住民自然思想基础上的群体表演艺术——后殖民现象下的回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美原住民自然神话传说基于大地母神、万物有灵论、动物图腾观和能量守恒等理念传达出原始部族对自然的感恩与崇敬,并强调人将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用群体表演的形式回馈自然。可溯源至远古时期的群体表演艺术同样承载着北美原住民朴素的人与自然交流观。从当代原住民文学创作来看,针对后殖民现象,其生活现状和身份认同迫切需要从原住民神话思想和仪式艺术里探寻欣赏自然、尊重自然和维护自然的合理途径,置于全人类亦如此。通过探索自然、人类和艺术叁者之间的关系来重新审视群体表演艺术在当今人与自然对话中的价值也显得颇有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吴雯[3](2018)在《后殖民视阈下的澳大利亚华裔移民—原住民艺术互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澳华裔艺术家周小平先生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土着文化的华人艺术家。本文以“文化翻译”为切入点,将周小平先生在《海参》及《重返大地》两个画展中展示的绘画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考察了他作为文化翻译实践者的艺术探索之路。本文发现,周小平先生近叁十年的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所诞生的作品之间存在清晰的演变与推进,且其创作意识形态存在一个明显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反映了他对后殖民时代澳大利亚艺术格局的理解及深入过程。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列举了周小平先生在不同艺术探索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讨论了这些作品作为文化翻译现象的深层含义。研究发现,《海参》展标志着周小平先生创作意识形态的后殖民转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将目光放至更宽广的文化历史脉络中,指涉了中澳之间古老的商贸历史和由此产生的跨国族友谊与跨文化同盟,思考了关于时空、迁徙与权力的问题,作品表现出颠覆性创新;在《重返大地》展中,他的艺术重心重新回到对自我的关怀,作品叙事性逐渐淡化,而作品的精神厚度与视觉效果愈发显着,探索了文化身份、艺术当代性以及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辩证。总体上看,周小平的艺术探索充分履行了文化翻译实践者的天职,在东、西方与原住民叁种艺术话语之间的交界之处开辟了一个“第叁空间”,在其中尊重并利用了不可化约的文化差异,凸显了文化杂糅的魅力,使华裔流散艺术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展开了新的生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翟晶[4](2018)在《后殖民视域下的当代艺术——霍米·巴巴对艺术批评的介入》一文中研究指出霍米·巴巴是当代最着名的后殖民理论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对当代艺术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的学者,他对艺术批评的介入立足于其后殖民理论。他曾分析和纳·格林、彼得·布莱克、古列尔莫·歌美茨—佩纳、维万·山达兰姆、阿兰·西库拉、皮蓬·奥索里奥等诸多杰出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分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如文化差异、混杂性、模拟、无家性、作为临时聚合体的身份、少数族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论述。消解二元论、消解本质主义的倾向构成他的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崔敏[5](2017)在《“夹缝中的写作”:后殖民视阈中库切小说的艺术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从小接受英语教育的作家,库切感到自己无法真正理解南非土着的语言与文化,而后来在英国的经历又使他不甘成为帝国文化的附属。可以说,库切是一个处在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夹缝之中的流散知识分子,而这样的身份也造就了库切的怀疑主义精神,使他能够时刻保持对于权力意志的警觉以及对边缘声音的同情与真切关怀。在后殖民语境中,库切一方面关注黑人的生存处境,同情他们在历史上受到的伤害与不公,另一方面也关注白人殖民者及其后裔在当下的处境及心理特征。作为一名白人知识分子,他所关注的并不是种族斗争中的领袖,而是普通的承受苦难的黑人,在他们身上,作家看到一种不甘被同化的决心和对自由的渴望。作为白人殖民者的后裔,库切一方面对后殖民语境中白人的艰难处境表示同情,一方面又指出白人殖民者后裔应当为祖辈所犯下的罪恶承担罪责,应怀有忏悔之意。在作品的艺术形式上,库切小说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特征。首先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库切小说显示出复杂性和多重性特点,其次在意象运用上又将欧洲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与后现代意义相结合,并特别突出了性意象、孤岛意象以及动物意象在后殖民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在叙事手法上,库切通过双重声音并置、重复等手法的运用,揭示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面目,颠覆了传统殖民文学中的白人至上论神话。库切的小说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展示出他作为一个白人知识分子在后殖民语境中对于历史的承担以及现实的思考。他强调伦理道德对于后殖民环境中种族关系改善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真诚的爱与宽恕才能够改变南非矛盾重重的现状,真正实现种族间的和解,这也决定了库切小说艺术形式上的独特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萨莉·普里斯,胡啸[6](2016)在《艺术、人类学与博物馆:美国的后殖民主义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至今,美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促使依赖于此的美国人类学调整自身的实践动机、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以开启学科之新征程。与此同时,美国的博物馆亦开始吸纳人类学的新动态,将策展主题聚焦民族志艺术,同各类文化的代表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博物馆作为体现多元文化场所的新定位得以确立,美国民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亦得以满足;另一方面,各界则围绕着博物馆就有关文化产权、传统秩序、后现代主义和文化"本真性"等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6年03期)

黄常春[7](2016)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立场日趋模糊之原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舞台,而进入国际化视野伴随的是"被选择"的命运。中国艺术家为了进入西方艺术体制,一种刻意强调"中国身份"的失去文化主体性的"符号化"创作模式大行其道。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立场日趋模糊之原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超越"后殖民"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09期)

萨莉·普里斯,胡啸,李修建[8](2015)在《艺术、人类学与博物馆:美国的后殖民主义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80年之前,大部分博物馆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地方,那里几乎不会发生重大的事情。但是自那以后,博物馆便成为了辩论的温床和文化批判的众矢之地。"(谢博徳·克雷奇叁世,"博物馆、声音、表征")人类学的再定位:置于更宽阔的文化语境在过去半个世纪,美国的政治、文化、人口及学术方面的变化,促使学界对博物馆表现不同文化之意义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再定位。本文旨在探讨这些转变的内外语境,以期探索推(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15-10-24)

黄常春[9](2015)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化”创作现象的文化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舞台,而进入国际化视野伴随的是“被选择”“被观看”的命运。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阴差阳错的“被动殖民”到别有用心的“主动殖民”的转变。阴差阳错的“被动殖民”主要指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王广义的《大批判》、方力钧的“大光头”形象为代表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他们有感于中国社会现实而创作作品,但是当他们的作品走向国际时,却遭到了“后殖民主义”和西方的“东方学”的误读——看作是“现实中国的真实写照”“第一次窥见了中国灵魂的消息”。如果说90年代初中国艺术家还不知道西方艺术界会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标准看待中国当代艺术,“阴差阳错”地得到了西方艺术界地青睐的话,那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艺术界的交往不断加强,到了90年代中后期,就演变为别有用心地“主动殖民”了,囿于西方强大的文化体制和名利的诱惑,中国艺术界一种献媚的“符号化”创作模式大行其道,表现为表层地、肤浅地、歪曲地将代表“中国身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貌似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图像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以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而这种身份是失去主体性的,是根据西方“东方学”的标准塑造出来的,正好迎合了西方人的异国情调和强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感的需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核心问题锁定在对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化”创作现象的文化主体性的研究,以期能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指对关于文化身份和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文献的研读参考)和个案研究法(指对某些艺术家和艺术事件的深入研究)。文章的第四、五、六、七、八部分为本文的重点,通过对西方“后殖民主义”哲学的阐释来寻找其中关于文化身份研究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当代艺术融入全球化过程中遭遇后殖民主义的混乱局面中分析出深层的原因,并且为重树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提出个人的看法。最后,笔者认为,在这场面对西方“后殖民”的突围战中,应该注意:首先,我们要主动抵御文化上的“后殖民”,包括既要警惕“被动殖民”的误读,也要杜绝“主动殖民”的献媚,重新构建中国艺术的评判标准,重塑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再者,在应对国际多元化文化的冲击时,我们也不能抱残守缺,翻炒“国粹”,让狭隘的民族主义自毁前程,而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吸收异国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创造出更从容、更可靠的显示“中国身份”的当代艺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5-21)

钟书宇[10](2015)在《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艺术史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翻译理论是自国内外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来的重要成果。后殖民翻译理论来源于后殖民主义,认为翻译不是字面上的转换与对等,也不是出于真空之中,而是时时刻刻都受到了社会、文化、政治因素的影响。后殖民翻译理论通过观察翻译背后的权力运作,揭示翻译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希望能更好的促进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西方强势文化与非西方弱势文化交流中,艺术史显得特别的引人注目。相比较于西方文明对艺术史的仔细梳理和深刻思考,中华文明鲜有对艺术史的系统性学科性研究,这让西方艺术史研究批评一直处于权力中心,倾轧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艺术史研究。这种权力的不平等很大程度反映在了语言与翻译之上,几乎所有的重要艺术史论都是以英文写就,在国内进行西方艺术史研究需要借助翻译这一工具。因此,面对翻译与艺术史之间的不平等和相互之问的紧密关系,后殖民翻译理论可能能够提供很好的策略指导。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出发,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走进现代艺术》中文译本为例,以批判性眼光看待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并以理论视角讨论译本的定位和具体的翻译取舍,指出了原译的一些不足之处与缺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目前,国内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已经很多,但将后殖民翻译理论与艺术史翻译的结合起来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的视角比较独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5-01)

后殖民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美原住民自然神话传说基于大地母神、万物有灵论、动物图腾观和能量守恒等理念传达出原始部族对自然的感恩与崇敬,并强调人将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用群体表演的形式回馈自然。可溯源至远古时期的群体表演艺术同样承载着北美原住民朴素的人与自然交流观。从当代原住民文学创作来看,针对后殖民现象,其生活现状和身份认同迫切需要从原住民神话思想和仪式艺术里探寻欣赏自然、尊重自然和维护自然的合理途径,置于全人类亦如此。通过探索自然、人类和艺术叁者之间的关系来重新审视群体表演艺术在当今人与自然对话中的价值也显得颇有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殖民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林书传,米迪欧·克鲁兹.“后殖民”与菲律宾当代艺术[J].画刊.2019

[2].陈彦君.北美原住民自然思想基础上的群体表演艺术——后殖民现象下的回望[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3].吴雯.后殖民视阈下的澳大利亚华裔移民—原住民艺术互动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翟晶.后殖民视域下的当代艺术——霍米·巴巴对艺术批评的介入[J].文艺研究.2018

[5].崔敏.“夹缝中的写作”:后殖民视阈中库切小说的艺术形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6].萨莉·普里斯,胡啸.艺术、人类学与博物馆:美国的后殖民主义方向[J].民族艺术.2016

[7].黄常春.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立场日趋模糊之原因探究[J].明日风尚.2016

[8].萨莉·普里斯,胡啸,李修建.艺术、人类学与博物馆:美国的后殖民主义方向[C].201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

[9].黄常春.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化”创作现象的文化主体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0].钟书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艺术史翻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标签:;  ;  ;  

后殖民艺术论文-林书传,米迪欧·克鲁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