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结构论文-盛科荣,王云靓,樊杰

城市群空间结构论文-盛科荣,王云靓,樊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群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网络,演化机理,中国上市公司500强,地理邻近

城市群空间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盛科荣,王云靓,樊杰[1](2019)在《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基于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建立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的城市网络,研究了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其发育机理。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城市网络的关联程度显着增强,但是网络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路径依赖和分层结构特征,导致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的演化过程;经济规模、政治权力、知识资本、网络设施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出度扩张效应、入度聚敛效应、出度聚敛效应深刻影响着城市网络度中心性格局的生长发育,互惠链接、2-路径、传递性叁方关系、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格局也是城市网络链接关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优链接、网络闭合和网络邻近机制是城市网络复杂性和有序性的基础,路径依赖机制倾向于强化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网络关联格局。(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1期)

何东,刘勇,刘秀华,章征涛,周佳松[2](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分析——以重庆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基于房价、夜间灯光强度、公交站点密度、宜出行密度等多源数据,分析不同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多中心空间特征,并重点识别了各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各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市要素及空间结构在分布上内密外疏,具有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内高外低,发展不均衡;内环以内各中心发育相对成熟,而外围中心/组团发展仍有待加强.最后分析了形成目前多中心体系的原因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廖碧云[3](2019)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是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它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地理空间思维。人文地理具有宽泛性、综合性和时事性的特点。一节优秀的人文地理课不仅要生动有趣,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实践表明,构建区域背景、设计"大"问题、辅以材料、激活小组讨论、构建思路框架是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此,将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为例,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19年22期)

曹薇,薛秋霞,苗建军[4](2019)在《空间结构视角下长叁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研究了长叁角城市群创新极的结构分布及演化规律,利用创新重心模型对长叁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予以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W指数对城市群创新极化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长叁角城市群的创新极化效应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但其结构分布具有共性,外围均集中在北翼北部和南翼的中西部地区,极化区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时,长叁角城市群的创新极演化趋势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极化区等级升高且范围扩大,沿江地区的极化区先扩张再缩小,沿京杭运河极化区的等级升高、数量变多,铁路沿线城市总体的极化区变多,研究结果以期为中国情境下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黄建中,胡刚钰,许晔丹[5](2019)在《基于人流活动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厦门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城市网络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于LBS大数据,从人流活动特征的视角对厦门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展开研究。以厦门本地人群、漳州人群、泉州人群和全国旅游商务人群4大类人群在厦门市内活动形成的网络体系来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质特征,包括人流活动中心的分布,以及活动中心之间的关联特征等。研究表明,厦门市的中心体系具有"多点网络化"特征,外围组团对人群的分流作用尚不明显,本岛"一核独大"。组团内部的高强度联系中心包括商业中心、大型交通枢纽、大型住区、旅游景点、高校片区、工业园等,主要分布在厦门本岛。总体来看,厦门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尚未充分形成。厦门岛外4大新城不仅要在未来发展中致力于保证组团规模来增强独立性、尽量维持相对较高的职住平衡水平,构建综合服务齐全的"城市副中心",还要承担"承内启外"的角色,构筑面向厦漳泉地区的发展"桥头堡"。(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5期)

陈卫龙,刘嘉伟[6](2019)在《空间结构导向下的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管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城市开发边界研究过于关注单个城市划定的个案研究,而较少关注不同城市空间管控差异的类型研究。只有明晰不同类型城市的管控差异,才可以更好的指导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与管理。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现有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理念存在"重规模、轻结构"和同一省内不同类型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制定标准"一刀切"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应回到城市开发边界的设立初衷即遏制城市蔓延,探寻问题根源,城市蔓延表面上看是城市增长无计划、分散、低密度的一种建设现象,甚至是不断突破实际发展规模的过程,其实质是阻碍了理想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优化。本文认为城市开发边界管控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空间结构,且其具有"结构生长-结构定型-内涵提升"或"结构生长-结构重组"等动态变化特征,这些变化特征使得不同类型城市的管控应具有差异性。根据不同城镇化水平和发展速度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特征,本文归纳并提出四种类型城市,包括引导空间结构生长的"高速增长型"城市、促进空间结构定型的"渐趋稳定型"城市、提升空间结构内涵的"成熟减量型"城市和倒逼空间结构重组的"资源收缩型"城市,并初步提出以上四种类型城市的管控重点。希冀为即将开展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与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总体规划)》期刊2019-10-19)

谢宇,扈茗,郭顺,杨改慧,刘希宇[7](2019)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技术方法探讨——以哈尔滨、保定、泰安、临沂等城市的空间战略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目前我国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变与不变做了分析,提出城市竞争力向价值竞争转变、发展速度放缓、价值观向品质优先转变等叁个显着变化。笔者通过近年在哈尔滨、保定、泰安、临沂等城市空间战略实践中的探索为例,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空间结构研究的关键技术方法的探索与总结,提出空间结构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历史脉络梳理、空间拓展规律总结、自然山水格局认知、真实瓶颈问题研判的坚实基础上,通过合理构建功能网络识别重要的战略功能区,通过谋划弹性方案应对不确定性,通过强化自然和文化魅力塑造来提升城市品质与魅力竞争力。以上述技术方法为基础提出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战略方案和实施路径,才能够有效回应这一时期城市空间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才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切实有效的宏观决策支撑。(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总体规划)》期刊2019-10-19)

魏嘉彬,章蔚君,吴依秋[8](2019)在《基于POI的北京核心区城市活动空间结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了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其中对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与规划。二环内以及部分二环与叁环之间的空间被划定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空间载体。未来将对核心区进行一系列功能结构调整以及人口疏解等举措,因此对现状核心区内功能结构的调研与分析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旨在基于P0I数据对北京叁环以内各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总规中涉及的个别重要功能节点进行内部功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解析,从而对核心区现状的功能结构有更为科学的量化分析。具体分析过程中,本文通过Getis-OrdGi*指数对10类不同活动进行了热点分析,发现各类活动都在叁环空间内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但聚集形态与结构有所不同,且整体上存在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态势。在针对西单、第一使馆区、北京商务中心区、王府井重点功能节点的结构解析中,则分别使用了区位商、辛普森系数以及道路P0I线密度对节点内部的功能与空间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为达到总规目标,各重要节点应依据自身内部的功能与空间结构进行有针对性制定规划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罗子昕[9](2019)在《流动空间视角下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通方式与信息方式的不断进步,人流、物流与信息流在城市内部与城市间流动愈发旺盛。"流"区别于"场所"正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视角。然而目前以流动空间视角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区域等大尺度空间结构,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的探究较少;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究也鲜少采用"流"的视角进行。因此本文借助手机信令数据与网络研究方法,试图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内部网络呈现部圈层与中心点相结合的层级结构。提取其中的重要节点,构成上海市域的"流通空间":在市中心形成"流通中心"、在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的区域形成"流通圈"、在远郊形成若干"次级流通点"。这些"流通空间"掌握大量人流与信息流,是城市待挖掘的潜力空间。在排除了工作地与居住地作为居民重要活动锚点的干扰后,研究者结合新古典主义学派理论认为,土地价格衰减与交通通达导致了流通空间的产生。(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荣丽莹[10](2019)在《基于POI数据的济南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拓展区中出现了新的中心,多中心空间结构成为目前学术界广泛讨论的话题,城市商业中心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功能中心之一同样正在经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相较于调研、统计年鉴等传统数据,大数据具有规模类型丰富、空间描述准确的特点,能够更加精确的反映城市空间建设及使用情况。论文以济南为例,选择以高德地图POI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借助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准确识别出27城市商业中心,从商业功能的角度证明了济南市多中心空间形态的形成。并从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对济南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城市群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基于房价、夜间灯光强度、公交站点密度、宜出行密度等多源数据,分析不同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多中心空间特征,并重点识别了各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各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市要素及空间结构在分布上内密外疏,具有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内高外低,发展不均衡;内环以内各中心发育相对成熟,而外围中心/组团发展仍有待加强.最后分析了形成目前多中心体系的原因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群空间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盛科荣,王云靓,樊杰.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基于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视角[J].经济地理.2019

[2].何东,刘勇,刘秀华,章征涛,周佳松.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分析——以重庆主城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廖碧云.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9

[4].曹薇,薛秋霞,苗建军.空间结构视角下长叁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9

[5].黄建中,胡刚钰,许晔丹.基于人流活动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9

[6].陈卫龙,刘嘉伟.空间结构导向下的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管控差异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总体规划).2019

[7].谢宇,扈茗,郭顺,杨改慧,刘希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技术方法探讨——以哈尔滨、保定、泰安、临沂等城市的空间战略实践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总体规划).2019

[8].魏嘉彬,章蔚君,吴依秋.基于POI的北京核心区城市活动空间结构浅析[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9].罗子昕.流动空间视角下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探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10].荣丽莹.基于POI数据的济南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标签:;  ;  ;  ;  

城市群空间结构论文-盛科荣,王云靓,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