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西美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美术教育,林风眠,中西美术,世纪初
中西美术论文文献综述
郭晟[1](2019)在《浅析“五四”运动催生西方油画在中国滥觞的意义 20世纪初早期中西美术教育比较(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后油画的"东进""从晚明开始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文明的思想与物件,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画工、画家笔下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艺术家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广东地区的外销画、在上海出现的‘海派’画家及其现象、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点石斋画报》、由传教士为传教和教堂服务而兴办的艺术学校‘土士湾’、接受西方绘画技法的‘月份牌’、中国士大夫对传统思想的调适以及最早到西方学习艺术的画家,成(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8期)
郭晟[2](2019)在《浅析“五四”运动催生西方油画在中国滥觞的意义 20世纪初早期中西美术教育比较(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画(Oil Painting)作为西方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起源于15世纪。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以植物油调和的颜料为基本材质、加上稀释剂(松节油、亚麻仁油)在亚麻布(纸板、木板)上作画的画种。因颜料是掺和油调和的,绘画过程中又要使用稀释剂的油,故称之为油画。中国人习惯叫它西洋画,如同中国水墨画叫作中国(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5期)
郭博文[3](2019)在《浅谈中西融合思想下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的绘画教育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发展重要的一环。众多新式美术学校的开办,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新知识团体,美术界的"学院化"成为20世纪初中国美术运动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些受教育者、艺术家们对美术的思考与发展的推动,很大程度是由绘画教育教学实现的,中西融合教学的理念与美术发展的方向常常是相对应的。那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当时是如何进行中国画变革的,绘画教育又是如何形成并演进的,本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2期)
李思涤[4](2019)在《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中西比较美术学,兴起于19、 20世纪之交,发展到今天,已经蔚为大观。然而,在中西比较学术中,比较文学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形式。该形式的兴盛,使得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受到影响。在比较美术学学科的建构中,平行研究与跨领域研究始终是一大热点。然而,对于美术研究来说,美术史及美术概论,仍然是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对中西比较美术学现状的分析,提出该学科目前的研究规律,并总结其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5期)
匡延[5](2019)在《文化学视野下中西美术中龙形象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艺术中,龙形象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与表现对象。在东方,龙被视为全身金色飞腾九天的上古神兽,它的出现往往象征着祥瑞、吉利,东方的龙形象是正向积极意义的载体。而在西方,龙多被看作长着凶恶爪牙的残暴怪兽,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人民痛苦不堪。它常年蛰居在深渊或险恶的森林里,是恶灵、凶残的代名词。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西艺术中的龙形象由于艺术土壤的千差万别,逐渐延伸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指向与内涵。而这些差距,在近些年迅速跃入学者的视野,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有鉴于此,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可视的美术作品,论析、阐释中西美术中的龙形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从中探究其不同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全文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从中西民俗文化、绘画史以及工艺品中的龙纹来初探中西美术中的龙形象。民俗文化是了解中西美术中龙形象不必可缺的前提背景,中西美术史是龙形象的直接呈现,而工艺品中的龙纹则进一步体现了龙形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指向与文化内涵。因此,从以上叁个维度出发初探中西美术龙形象,缺一不可。第二章以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工艺品为蓝本,并辅以部分文学作品进一步阐释中西龙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其差异性。中国龙文化通常是带有神性的祥瑞神兽,并因此作为封建王权的象征,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与图腾。反观西方龙文化,象征意义多指向死亡、异端与邪恶,二者存在的差异性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第叁章将追本溯源,从文化起源与宗教信仰两个维度推进中西美术中的龙形象和龙文化研究。海洋文明孕育了伟大的西方文学,在早期两希文化中,英雄主义贯穿了社会文明并延续至今,险恶的自然环境与城邦文明也决定了西方民族具有探索的精神。而在地球的另一端,陆地文明则孕育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土壤。广阔的疆土与农耕文明令中国人民满足于既有的安稳,长期皇权至上的政治语境与儒道的文化晕染,致使中国美术中龙形象一方面是政治的符号,另一方面趋向温和、祥瑞。(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何雨恒[6](2019)在《中西美术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门开,西画进,生有疑问:中西之画可否相容,久思,难矣,遂引中西之画辩之。学生稚嫩,若有不妥之言望师长谅之。此片对比分形之上下,形而上分有思,信两方面。形之下分形、构、技、习四方面。此番比较,望有所收获,追根溯源,追艺术之真谛,窥艺术之本质。(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08期)
郭晟[7](2019)在《浅析五四运动催生西方油画在中国滥觞的意义 20世纪初早期中西美术教育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中国水墨画家凭借文房四宝挥毫泼墨,书写敷彩。虽笔墨清纯,但尺牍金贵,在方寸天地营造出无限乾坤,诚然传统国粹也。但是这种绵亘了几千年的统一局面却被1919年的五四运动打破,紧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深入,代表西方传统绘画主流形式的油画便舶进中国。毫无疑问,五四运动的爆发确实给包括油画在内的"西学"进入中国造成"决堤之势",但油画之东进绝不是瞬间的结果,所谓"冰冻叁尺,非一日之寒",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有思想的启蒙,有文化的温床,有艺术的萌芽,有条件的铺垫,有环境的营造等等。(本文来源于《收藏与投资》期刊2019年04期)
冉一贝[8](2019)在《浅论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众精神文化层次需求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固定态势。目前,我国与西方国家文化、经济及政治上的交流日趋频繁,使得中西方比较美学也得到极大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进行相关研讨,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03期)
陈明[9](2019)在《明清时期台湾地区中西美术的共存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台湾地区美术因受到中原和西欧美术的影响,出现了中西美术并存的特殊文化现象。原住民的建筑、雕刻与服饰既有本地的鲜明特点,也与大陆东南沿海的早期工艺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17世纪开始,荷兰、西班牙航海者带来的建筑方式和地志画局部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华书画家》期刊2019年02期)
锺莲生[10](2019)在《放眼中西 连通古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烈汉陶瓷艺术析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丰厚的陶瓷艺术传统,是我们立足的基础,也是我们发展和进步的起点;而艺术创新,则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和进步的旗帜。尤其自中中国的陶瓷文化给人类文明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它不但影响到整个亚洲,也影响到整个欧洲,并由此延伸到世界各地。中国不但是陶瓷文化古国,也是陶瓷文化大国。(本文来源于《陶瓷科学与艺术》期刊2019年01期)
中西美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画(Oil Painting)作为西方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起源于15世纪。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以植物油调和的颜料为基本材质、加上稀释剂(松节油、亚麻仁油)在亚麻布(纸板、木板)上作画的画种。因颜料是掺和油调和的,绘画过程中又要使用稀释剂的油,故称之为油画。中国人习惯叫它西洋画,如同中国水墨画叫作中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西美术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晟.浅析“五四”运动催生西方油画在中国滥觞的意义20世纪初早期中西美术教育比较(下)[J].艺术品鉴.2019
[2].郭晟.浅析“五四”运动催生西方油画在中国滥觞的意义20世纪初早期中西美术教育比较(上)[J].艺术品鉴.2019
[3].郭博文.浅谈中西融合思想下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演变[J].明日风尚.2019
[4].李思涤.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J].美与时代(中).2019
[5].匡延.文化学视野下中西美术中龙形象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何雨恒.中西美术比较[J].西部皮革.2019
[7].郭晟.浅析五四运动催生西方油画在中国滥觞的意义20世纪初早期中西美术教育比较[J].收藏与投资.2019
[8].冉一贝.浅论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J].明日风尚.2019
[9].陈明.明清时期台湾地区中西美术的共存及其影响[J].中华书画家.2019
[10].锺莲生.放眼中西连通古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烈汉陶瓷艺术析译[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