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竞技能力非衡补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补偿效应
竞技能力非衡补偿论文文献综述
黄毅[1](2012)在《场上不同角色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补偿效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篮球运动各个位置对队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能都有特别要求,这决定了其竞技能力因素某些方面的薄弱、不足。补偿效应是由高度发展的竞技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对缺陷能力的弥补代偿。从个体运动员用优势能力对缺陷能力的补偿、个体运动员对缺陷能力的加强训练,全队战术补强法、不同位置队员的互补不足等4个方面对场上不同角色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补偿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12期)
闫二涛,林凤炎,陈晋[2](2009)在《篮球队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研究——体能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NBA2006-2007赛季西部决赛马刺队、爵士队5场比赛得、失分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球队得、失分在时间维度上存在非衡性。通过对篮球比赛中球队得、失分变化分析,可以将球队在一场比赛中体能变化分为四个时段,即1min-9min、10min-24min、25min-34min、35min-48min四段,运用非衡性补偿方法与平衡性补偿方法,对球队场上运动员进行配备、替换,能够提高球队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辽宁体育科技》期刊2009年04期)
王晓鸿[3](2008)在《非衡补偿理论对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诸因素中的弱势因素,并针对这些弱势因素阐明非衡结构功能补偿的途径,揭示不同优势竞技能力类型的跳远运动员实施非衡补偿的特点与规律,旨在为我国跳远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08年30期)
闫二涛[4](2008)在《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性进行分析,并将田麦久提出的“双子模型”运用到篮球运动中,建立不同位置球员竞技能力模型,球队竞技能力模型,制定发展球员竞技能力策略、球队竞技能力补偿效应的原则及补偿途径,以期为教练员组建篮球队伍及排兵布阵提供依据。在分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性的表现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球队整体身体形态存在非衡性。普通球队与优秀球队的身体形态模型相比,球队整体身体形态存在非衡性。根据非衡补偿原理中的非衡补偿以及平衡补偿方式,以优秀球队身体形态模型为参考,对于某一位置身体形态不足的,在其它位置补偿,或采用加强弱势因素的方法,以弥补场上某一位置的缺漏,从而达到整体身体形态的平衡。2.球队进攻体积具有非衡特征。球队进攻体积有“盆地式”、“山峰式”两种非衡模型。“山峰式”与“盆地式”两种类型的进攻体积都是存在缺陷的,我们理想的进攻体积模型是“平原式”进攻体积。这种进攻体积要求内外线进攻平衡,就是运用平衡补偿弥补球队中的弱项,如果外线较弱,就对外线进行补偿。如果内线较弱就对内线进行补偿。从而弥补球队的弱点,提高球队的整体竞技能力。3.球队防守体积存在非衡性。球队的防守体积因球员的防守能力不同而表现出整体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应该根据场上情况采取换防、夹击协防等方式来弥补球员的防守弱势,以提高球队整体的防守能力,降低对手的得分。4.球队得、失分在时间维度存在非衡性。通过对篮球比赛中球队得、失分分析,可以将篮球比赛分为四个时段,即1-9min为第一段,得、失分较平稳;10-24min之间为第二段,球队的得、失分变化悬殊;25-34min为第叁段,得、失分比较平稳;35-48min为第四段,投篮命中率较低,球队的得分变化较小。5.篮球比赛中不同时段通过有针对性的战术安排,可以实现球队得、失分的衡性发展。在比赛不同的时段通过合理安排战术,运用内外线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球队的稳定性。在1-9分钟内,球员的体能处于充沛期,投篮命中率很高时,应该坚持以外线进攻为主;在10-24分钟之间球员体能下降,应该以内线进攻为主,通过内线队员的强打以及突破等进攻方式靠近篮筐,提高命中率;在25-34分钟内,通过中场休息,球员的体能有所恢复,这时应该坚持以外线为主;35-48分钟内,这时球员的体能下降到极点,应该以突破为主,提高得分效率。6.通过有策略性的球员替换能够实现球队得、失分非衡性发展。球员个体在不同的时段得分也呈现非衡性发展。采用非衡性补偿方法对球队场上运动员进行配置,调配队员的得分波峰与球队的得分波峰相吻合,争取在球队得分最佳时期扩大战果。采用球队的平衡性补偿方法通过球员的替换以及战术的按排等手段改变球队得、失分非衡性,提高球队的稳定性。7.球员竞技状态存在非衡性。球员出现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并不一致,但从整体趋势来看中锋第一波峰出现在26岁之前,28~30岁之间可能会出现第二次波峰,在33岁之后中锋球员竞技能力均会进入衰落阶段。世界优秀前锋在30岁之前处于竞技能力最佳时期,在30岁之后竞技能力均会进入衰落阶段;世界优秀后卫竞技能力在33岁之前处于竞技能力最佳时期。球员的竞技能力呈现两个波峰,第一波峰在25-27岁之间,第二波峰在30-33岁之间,在33岁之后球员竞技能力呈现下降趋势。8.通过调整球队同位置球员的竞技状态,波峰与波谷相重合,即老球员竞技状态处于下降期之前,年轻球员竞技状态呈现上升趋势,从而可以在保持球队整体竞技状态条件下实现球队新老球员的更替。(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胡本东[5](2005)在《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非衡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篮球运动个人竞技能力、集团竞技能力以及竞技能力的非衡补偿3个层面进行探讨。旨为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整体训练水平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05年04期)
竞技能力非衡补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NBA2006-2007赛季西部决赛马刺队、爵士队5场比赛得、失分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球队得、失分在时间维度上存在非衡性。通过对篮球比赛中球队得、失分变化分析,可以将球队在一场比赛中体能变化分为四个时段,即1min-9min、10min-24min、25min-34min、35min-48min四段,运用非衡性补偿方法与平衡性补偿方法,对球队场上运动员进行配备、替换,能够提高球队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竞技能力非衡补偿论文参考文献
[1].黄毅.场上不同角色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补偿效应分析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闫二涛,林凤炎,陈晋.篮球队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研究——体能补偿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
[3].王晓鸿.非衡补偿理论对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08
[4].闫二涛.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5].胡本东.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非衡补偿[J].四川体育科学.2005